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和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本课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感受诗人的胸襟抱负及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讲读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以诗相答,即写诗答谢别人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作诗赠给我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才得以北归京师,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在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他长期遭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也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他。 1、朗读诗歌正音
2、按课本注释翻译诗歌 译诗
巴山楚水是个凄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被贬流放置身这凄凉之地。怀念老朋友,吟起《思旧赋》,回到故乡,反而好像有隔世之感。在沉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枯萎有病的树前头,是那充满生机的万木在争春。今天听你为我吟的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
3、问题研讨 (1)“怀旧空吟闻笛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隐含有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嵇康);经过23年的贬谪,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哀悼。隐含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故友的怀念之情。 (2)“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隐含有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王质);回到故乡,只觉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隐含贬谪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3)哪一句是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千古名句,请您描述这一千古名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其深刻含义。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美好。 ——简言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本诗主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鼻矶)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联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1、朗读诗歌正音
2、按课本注释翻译诗歌 译诗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入沙中,岁月流逝也没有把它完全销蚀掉,亲自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当年赤壁之战,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可能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问题研究
(1)本诗由什么引发议论和感慨?
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发。 (2)针对 “折戟”,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周郎”是谁?“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东风”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周郎”指周瑜。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 “铜雀”代表什么?“二乔” 代表什么?“铜雀” 代表曹操(曹魏)。“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手法独特——二乔图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历史也将要重写了;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这个机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目光独具。 本诗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原名云孙,字宋
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有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元军俘后的第二年(1297)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1、朗读并正音:
2、按课本注释翻译诗歌 译诗:
历尽艰辛,入朝为官,靠的是精通儒家经典,孤军抗元,已经度过了四年的光阴。山河破碎,如风中飘飞的柳絮,身世坎坷,像雨中漂泊无根的浮萍。惶恐滩头,曾和将士们倾吐对国势危亡的惶恐,零丁洋里,也曾慨叹被俘的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没有一死?要保持爱国忠心在青史留名。 3、问题研究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21岁时,通过科举(中了状元)走上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至今已经四年。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各比喻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比喻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个人命运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指的是哪两件事? “惶恐滩头说惶恐”是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零丁洋里叹零丁”指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巧借“惶恐滩”和“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 本诗主旨: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二、研习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苏轼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1、朗读正音 2、译诗
美好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月中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禁不起月宫之中的寒冷。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的我。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在人们别离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圆满。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问题研究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几句开篇发问,起笔不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之情。——此句源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下阕最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婵娟”又是什么意思?
只希望兄弟两人彼此珍重、岁岁平安、身体康健,虽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中秋美好的明月。——婵娟,嫦娥,这里指代明月。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什么?人、人生。能写出命运、前途、悲欢离合等与主旨有关的内容也可。
(5)主题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本词主题: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一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天历二年(1328)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病卒。这首曲大概作于赈灾期间。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处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写作背景
天历二年(1329年),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
张养浩在潼关道上行进,望西都而有感,这就是“潼关怀古”的命题所在。这支曲子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 1、朗读正音
2、按课本注释翻译诗歌 译诗:
华山,山峰如四面聚集;黄河,在愤怒地奔腾咆哮。内有华山,外有黄河,潼关形势险要。 西望长安,面对秦汉的遗迹,思绪万千:过去,这里是宫阙万间,如今,却变成废墟一片。 王朝兴盛,是百姓的苦难;王朝灭亡,也是百姓的苦难! 3、问题研究
(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意在表现什么?表现潼关地理形势雄伟险峻,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铺垫。
(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指的是什么?呼应后文的哪个词?“宫阙万间” 代表昔日的繁华; “都做了土”代表战争造成的灾难。“宫阙万间” 呼应后文的“兴”;“都做了土” 呼应后文的“亡”。 (3)哪一句是主题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1分)
(5)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兴盛,大兴土木,加重百姓的负担;王朝灭亡,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战乱频繁,百姓也是直接受害者。
4本曲主旨:本曲通过写景抒怀,揭示了历代兴亡总是百姓遭殃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