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总结 篇一:
行为金融学 论文 行为金融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异象“处置效应”浅析 李若琳 1002062154 (行为金融学总结) 摘要:
在传统金融学的界定中,所有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这种假设明显无法解释投资者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由此,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产生,以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针对处置效应作为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假设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视觉下通过前景理论、均值回归理论和后悔理论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出现处置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行为金融;行为异象;处置效应
一、投资者行为异象——处置效应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
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1]。就投资者本身行为存在的处置效应而言,从金融学角度将卖出赚钱的股票可能使本来有更大升值空间的股票被卖出,丧失巨大的潜在收益;同时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持续亏损的可能性高于股票升值带来收益的情况,因此从传统金融学的理性假设出发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行为应该是“持盈售亏”,而处置效应理所当然的作为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被认定为投资行为异象。当然,所谓处置效应的出现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判断不是绝对成立的,当投资者收集到足够的市场信息可以断定手中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将无法继续盈利,那么必然会进行抛售,同样,如果有足够发信息佐助投资者判定手中亏损状态的股票即将升值,自然会继续持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持亏售盈”的投资行为也是一种理性行为。
二、行为金融视角下的“处置效应”理论解释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用价值函数来代替效用函数,当人们面临二到三个选择时,他们往往是最大化“S”形价值函数。价值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凸函数[1]。前景理论作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投资者对投资前景的判断分析,从风险回避和风险偏好的前景判断可以解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 处置效应倾向。首先,基于前景理论,当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升值,一般是高于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的参考点,投资者面临两个选择,分别是出售股票获取一定量的盈利和冒亏损风险继续持有以期望价格进一步上升。这个时候投资者往往是风险回避心理占优势,选择回避风险,直接获取利润。而当投资者手里的股票贬值,投资者也面临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等待股票升值和出售股票承受亏损,但是在亏损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股票前景的判断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股票升值,由此继续持有股票,从而成为风险倾向者,产生处置效应投资倾向。
(二)均值回归理论 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置效应
现象的另一种解释。DeBndt和Thaler发现就长远而言,股票价格会在未来3到5年中逆转。这种长远的逆转现象被称为平均回归[1]。从均值回归理论判断,每个投资者购入股票后,以购入价格为标准,无论短期内是亏损还是盈利,股票价格都将回归其购入价格。因此,在投资者股票出现盈利的时候,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必然会反弹,到某一个时间点价格回归平均值,也就是当收益高于一定时期的平均收益时,随后的预期收益会低于平均水平。这时候为了实现投资收益投资者自发进行股票出售,从而形成处置效应。同样的,依据均值回归理论,当投资者持有股票出现亏损,也就是当股票价格低于购入价格时,投资者随后的预期是股票价格上升,这时候投资者为了减少损失,甚至是获得收益往往会选择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出现处置效应的投资倾向。
(三)后悔理论 后悔理论也就是投资者投资过程中的损失厌恶心理,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害怕后悔”的心理状态: 当人们出现投资失误时,哪怕是很小的失误,也会极为后悔,并会严厉自责,而不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失误[2]。因此,投资者
在进行投资行为的过程中,如果投资者在牛市时继续选择持有盈利股票,那么一旦出现熊市,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投资者为了避免这种后悔心理,往往采取保证收益,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出售股票。投资者普遍损失厌恶心理,因此为了拖延损失带来的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在股票出现亏损的时候选择继续持有股票。以上就是基于后悔理论的投资者投资行为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
三、总结 在传统金融学中,前提假设就是投资者及其投资决策和
投资行为都是理性的,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是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非理性投资者长期客观的存在,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无法使用传统金融学解释。而行为金融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以微观个体行为为研究视角很好的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无法解释一些非理性行为导致的“金融异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行为金融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处置效应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异象,通过行为金融学的前景理论、均值回归理论和后悔理论进行解释表明通过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能够反映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并可以通过这种特征和心理的研究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对于投资者理性决策和金融市场规划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X.
[2] 陆剑清.行为金融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X. [3] 李静.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201X. [4] 陈乾坤.行为金融中的处置效应文献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1X,(02). 篇二:
行为金融学综述:
理论与应用 行为金融学综述:
理论与应用 A Survey f Behaviral Finance:Thery and
applicatin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金融02班 陈希 201X.11 行为金融学综述:
理论与应用 陈希 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 内容提要:
近期的实证金融文献综述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的行为原则,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围绕一系列对理性投资者在有效市场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挑战展开研究。认知心理学和套利限制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对新为金融研究的迅速升温源于传统理论框架在众多实证中的解释力匮乏。 本文含四部分,
一是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
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架构;
三是行为金融学的现有缺陷及发展前景;
四是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本文的特色在于:
1.对标准金融理论受到挑战的各方面的归纳。
2. 对行为金融学理论架构的独特构造。 3.归纳了行为金融学的不足与前景。
4.较全面地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非理性 心理学 市场效率 Abstract:
Recent literature in empirical finance is surveyed in its relatin t underlying behaviral principles, principles hich e primarily frm psychlgy, scilgy and anthrplgy. This article prvides a brief intrductin t behaviral finance. Behaviral finance enpasses research that drps the traditinal assumptins f 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n ith ratinal investrs in efficient markets. The t building blcks f behaviral finance are cgnitive psychlgy (h peple think) and the limits t arbitrage (hen markets ill be inefficient).The grth f behaviral finance research has been fueled by the inability f
the traditinal framerk t explain many empirical patterns, This
article cntains fur parts.The first part talks abut challenges that mdern finance faces and the bn f behaviral finance.The secnd mainly says abut the structure f
behaviral finance.The third part is abut the bug f
the thery behaviral finance and its utlk.The last part deals ith its applicatin in China. Key rds: Behaviral finance irratinality psychlgy market efficiency
一、 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 Haugen(1999)将金融理论的发展划为三阶段:
旧金融学(ld finance)、现代金融学(mdern finance)以及新金融学(ne finance)。标准金融理论系由1960年兴起的现代金融学为主要依托。而自198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新金融学则以行为金融学为代表,并对标准金融理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1.首遭冲击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MH) Shleifer(201X)指出,有效市场假说基于三个假说:
①投资者是理性的,能理性的评估证券价格。
②即使投资者不理性,但由于交易的随机性,故而能抵消各自对价格的影响。
③市场的“套利”机制可以使价格回归理性。Kahneman and Riepe(1998)提出参考点(reference pint)的概念,认为投资者面对决策时受参考点不同的影响。Kahneman and Tversky(1973)提出“框定”(frame)的概念,认为框架方式影响决策。以上两个概念共同质疑了假设
①。Shiller(1984)基于投资者非理性的社会化驳斥了假设 ②提到的随机性。不久,Mullainathan and Thaler(201X)提出学习效应,对交易的随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对于假设
③,Thaler(1999)等提出了套利的限制,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进一步将其定义为套利的极限(limits f arbitrage)。而著名的“孪生证券”(皇家荷兰与壳牌公司)以及Shefrin(201X)提到
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公司事件进一步冲击了套利充分假说。 随着EMH普遍遭到怀疑,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的地位开始动摇。 首先,在CAPM中,投资者关注的是预期回报及其组合的方差,这被认为不符合投资者的“价值感受”。Miller指出,股票价格不仅仅是一个回报率,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如家庭的支出变化、家庭矛盾、遗产划分、离婚协议等。他认为应抓住市场方向的主要因素,而不要纠缠于细节。而Shefrin and Statman(1994)提出BAPM(behaviral asset-pricing mdel)做为CAPM的对应物,在强调理性趋利的同时也突出价值感受的特性。Shefrin and Statman(1995)发现职业经理人和投资分析师对最钦佩的公司股票的偏爱明显超越预期回报的解释能力不难说明这一点。 其次,Shefrin and Statman(201X)借鉴MPT建立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PT—改MPT所认为的投资者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植方差有效边界上,转而提出行为金融组合者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Ginita all,1993)。资产组合的每层都对应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与风险特性。实践证明,BPT较之MPT和VAR更贴近实际。在实业界,BPT在美国得以广泛应用,富勒—索勒资产管理公司(Fuller Thaler Asset Management)和荷银投资基金(ABNAMR In vestment Funds)的成功无疑说明了行为资产组合理念的成功。
2.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ry)受到的挑战 Vn Neumann and Mrgenstern (1947)和Savage(1954)继承了18世纪的数学家对“圣.彼得堡悖论”(St.Petersberg paradx)的解答并严格公理化阐述的“预期效用模型”(expected utility mdel)无法完全描述个人在不确定时的决策行为,这一发现基于Kahneman and Tverskey(1979)年的一份问卷调查。之后,二人提出期望理论。同时,Kahneman and Tverskey通过数个心理实验谈到了一些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效应:
(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 )说明了相对于不确定的结果,个人对确定的成果过度重视。利用确定性效应,Allais(1953)提出了一个实验,同时反映出相同结果的不一致偏好,即“阿莱斯悖论”
(Allais paradx),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对一组彩票中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选择。
(2)反射效应(reflectin effect)反映个人对利得和损失偏好相反。个人面对损失会偏好风险,面对利得会规避风险。由此可见,个人选择的依据并不是最终的预期效用,而是相对于参考点的财富变动。
(3)概率性保险(prbability insurance)通过实验说明概率和
收益相同的两种预期可能由于表述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效应。 (4)分离效应(islatin effect)反映了一组预期当用不同方法分解成相同与不同因子时,不同分解方式可能产生不同偏好。 (5)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s)则更大程度打击了预期
效用模型。它反映了个体决策与偏好方面选择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对传统理论的最大打击来源于Grether and Pltt(1979)的实验,尽管严格控制了实验条件,排除了若干的干扰效应,结果仍然出现了偏好反转。 可以看出,通过无数严谨的实验,行为金融理论正深入原本众多标准金融理论的领地。同时,行为金融也在不断完善自身。上面提到的行为金融的核心理论——期望理论说是一例,Tversky and Kahneman (1992)认识到期望理论无法满足随机优势(stchastic dminance )原则,也无法扩展到无穷利得的情况,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PT),并不断受到学界重视。行为金融的兴起之势将无法阻挡。 二、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架构 对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的划分,不同行为经济学家表达了自已的不同看法。Tvede(1999)认为,“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可改为“心理金融学”这个较适当的名词。从流派的角度,他认为“心理金融学”中包括“行为学派”、“完形学派”(gestalt schl)、“认知学派”(Cgnitive Psychlgy schl)以及“精神分析学派”(psychanalysis schl)。Shefrin(201X)则在《Beynd Greed and Fear》一书中,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部分,即启发式偏差(heuristic-driven bias)、框定依赖(framing dependence)和无效率市场(inefficient markets )。 本文另辟蹊径,根据投资者心理过程进行分类,希望增强其动态的应用性。我们将心
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首先,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基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语言产生了以下现象,从而出现了系统性的认知偏差:
(1)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其缺陷在于过分强调将事物划分的典型类别,而不关注潜在的其它可能证据。Tversky,Slvic and Kahneman (1982)举的“飞行训练”一例形象解释了这一现象。Debndt and Thaler(1983)进一步解释了“赢者输者效应”(inner lse effect),认为由于“代表性启发”的存在使投资者对过去的输者组合表现出过度悲观,而对赢者组合过度乐观。
(2)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认为容易令人联想到的事件会让人误以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如Shiller(201X)指出,网络使用者会倾向将1990年代后期的股市繁荣归功于Intermet的发展。Kahneman and Tversky(1973)认为存 在可得性启发是由于个人不能完全从记忆中获得所有相关的讯息。Fischhff,Slvic and Lichtenstein(1977)认为个人对于自已不太能想象的事件,会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3)锚定与调整(anchring and adjustment )启发。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可能制约对事件的估计,产生锚定效应,而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通常不充分。开始的参考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估计。Shefrin(201X)认为股票分析师对于新讯息的反应定位的太保守,并且调整的不够快,Shafir,Diamnd and Tversky(1997)通过实验表明锚定会导致“货币幻觉“(mney illusin),从而影响人们在认知、情绪上处理通胀的方法。实验人员在对联合与分离事件评估时,锚定会低估复杂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
(4)框定依赖(framing dependence)认为人们面对的问题本质相同而形式不同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决策。Kahneman and Tversky通过实验发现头脑在衡量各种复杂的可能时常走捷径(shrtcut)。 其次,在情绪过程中,投资者通过各自的偏好、人格、信念与情感,容易发生下面的一些现象,从而产生系统与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
(1)过度自信(vercnfidence)。1987年美国股灾后Shiller做问卷调查问及“你当天就知道会发生反弹吗?”没有参与的交易者有28%做肯定回答,参与的人则有一半回答“是”。又问及“如果是的话,你是如何知道的?”,多数人回答“凭直觉”、“历史证据与常识”等。这种事后聪明会使投资者不重视对行为的反省。由此也可看出人们常会过于相信自已的判断。Lichtenstein,Fischhff and Philips(1982)发现当询问受访者一些问题时,受访者会倾向高估他们答对的槪率,即使确信他们答对时,通常答错的概率仍高达20%。dean(1999)发现散户在卖股票后很快会买进另一支股票,而第一年他们卖的股票表现会好于买的股票,由于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者的频繁交易。过度自信的另一结果是投资者过于依赖自己收集的信息而轻视公司报表的信息,产生帐面/市值比效应(bk t market effect)。
(2)心理账户(mental accunting)。Shefrin and Statman(201X)发展出BPT后,推广单一心理账户(BPT--SA)与多个心理账户(BPT—MA)用于分析现象,解释了投资者可能在某一个账户做空证券而在另一账户买进相同的证券。PBT—MA解释了Friedman—Savage之谜: 为何人们买保险的同时买彩票?心理账户将投资者对收益的“资本账户”与“红利账户”的区分,区别了资本账户损失与红利账户损失,认为那些觉得停止分红会使其丧失收入的小股东们实际上忠实的执行了绝不动用资本利得的自控规则,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困扰人们的“红利之谜”。
(3)损失厌恶(lss aversi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的损失和收益时感到损失对情绪影响更大。与此相关联的是禀赋效应
(endment effect),它反映了将现状作为参考点,损失比收益更难让人忍受,所以决策者偏爱现状。同时Benartzi and Thaler(1995)提出“短视的损失厌恶”(mypic lss aversin),认为长期收益可能被周期性的短期损失打断,引出了投资者认为的“赌场论”。 (4)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n),指人们做出错误决策时会感到痛苦。Erlich, Guttman等在1957年发现新买车的人在购买完成后有选择的避免阅读没有选择的车型广告,而只关注自已所选车的广告。
最后,投资者需经过意志过程以做出投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以上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影响,并伴随金融市场的以下偏差:
篇三:
行为金融学综述 行为金融学综述 08051045 投资一班 徐天一 【摘要】行为金融学(behxdyiral finance,BF)作为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与占据金融学统治地位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
说(efficient market hypthesis,EMH),对金融学的基础——套利,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达二十年之长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规模效应;系统风险 引言 一门学科为什么能够独立存在?基于常识的解答是,任一学科在人类社会里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出于好奇或实践。最初以“提问”的方式(例如屈原《天问》),然后以“对话”的方式(例如柏拉图《对话》),最后以“陈述”和“对陈述的检验”方式(近代科学实验提供了这一方式的规范形态)。知识各门类的演变路径由什么样的力量塑形?学术史和知识社会学能够提供的视角大致就是法学家卡多佐 (B.N.Cardz)在解释影响司法程序的四种力量时所采取的视角。对初始问题的解答在人群之内达成共识(主体间客观性)之后,便形成了“知识”,即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记录的苏格拉底对话所得的“知识”定义之一:
“有根据的真确信”(justified true belief)。这里所说的“根据”(being given an accunt f),是以共识为前提的(否则就难以解答“葛蒂亚问题”)。达成共识的根据,为学科演变提供了“对话”(dialgue)的框架。在后来的演变中,这一框架可能被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不断重塑,并呈现为相当复杂的演化路径。例如,卡多佐指出的司法实践的塑形力量,可划分为“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社会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判断。此外还有司法实践内部的塑形力量,称为“法官信
念”(acquired cnvictins)和“逻辑自洽”——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演化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判断。注意,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这类外部力量通常表现为政治格局对学术资源在各学科之间配置的影响,这种政治影响和由此呈现的学术嬗变,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知识各门类在上述演化中往往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学术传统)。这些学科可 分为两类:
(1)由独立的基本问题界定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2)在不同基本问题界定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并由这些学科基本问题及方法派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例如,经济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价格”和“价格决定什么”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核心理论被称为“价格理论”。又例如,金融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金融资产价格”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各种理论通称为“资产定价”理论。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术思想史,脉络清晰,呈现了下列七个知识模块:
(1)关于“理性”假设。
(2)关于“科学解释”。
(3)经济学基本问题。
(4)金融学基本问题。
(5)行为学基本假设。(6)行为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7)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作为专业化教育方法的必要补充,跨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
(1)将全部知识视为相互联系并演化的模块,主要考察知识模块之
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何依具体情境而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意味着的学术演化趋势。
(2)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旨在为每一知识模块以及每一核心概念划
界,也是在“划界”(demarcatin)这一活动中体现着康德式的批判思考。作为对比且与此互补的是被称为“应试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方法的两大特征:
(1)局限在特定知识模块内部的分析性知识。 (2)特定专业的学术传统内部的权威性思考方式。
一、介绍 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 首先,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
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分布就是那些被抽取实现
的分布。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xdyage的主观期望效用(SEU)概念相一致的意义上,代理人做出正常可接受的选择。 BF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方法,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广义上,BF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代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些金融现象。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不完全正确,大都是因为不恰当的应用贝叶斯法则。在另一些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成功之
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表明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 互影响
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制(limits f arbitrage)”,这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见第二部分) 为了做出清晰的预测,行为模型常需要指定代理人的非理性形式。人们究竟怎样误用贝叶斯法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求助于认知心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在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因此心理学构成了BF的第二大块。(见第三部分) 我们考虑BF的特殊应用:
理解整个股市,平均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封闭式基金定价;理解
投资者特殊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理解证券发行,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股利政策。最后总结和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套利限制
1.市场有效性 EMH认为实际价格等于基本价值。在有效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
没有投资策略可以赚得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BF
认为资产价格的
某些特征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值的偏离来解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引起的。对此种观点持长期反对意见可追溯到Friedman(1953)。他认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偏离现象。本质上,这种观点基于两个主张:
首先,只要偏离基本价值——较简单地说,误价(mispricing)—一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产生了。其次,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因此纠正了误价。BF对第二个主张很少有异议,但对第一个主张有争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设计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即下面将要提到的四种风险),使之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误价仍是存在。
2.理论 在前一节中,我们强调了当误价发生时,设计纠正它的策
略不担有风险而且成本昂贵,因此允许误价存在的思想。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些已确认的风险和成本。 2.1
基本面分析 关于某只股票基本价值的一些坏消息,引起股票
进一步下跌导致损失。而且替代性证券很少是完美的,经常是高度不完美的,使得消除所有基本面风险成为不可能。
2.2噪声交易者风险 指被套利者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恶化的风险。此思想由De Lng et.al(1990a)提出。即使某只股票拥有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套利者仍面临那些本来使这只股票低估的消极投资者更加消极促使估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想当然认为估价不同于其基本价值是可能的,那么想当然认为未来价格运动将增加发散性也是可能的。当然,如果价格最终收敛于基本价值,那么有长远视野的套利者会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置之不理。 噪声交易者风险之所以重要是,现实世界中许多套利者是短视的而非有长远视野的。这是因为许多套利者——职业资产组合经理人——不是管理自有资金,而是代客理财。用Shleifer and Vishny(1997)的话说,这是“大脑与资本的分离”。这种代理特征有重要的后果:
缺乏专业知识去评价套利者策略的投资者,可能简单地基于套利
者的回报来评价他。如果套利者正试图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变遭导致损失,投资者可能认为他不称职而撤资。套利者远远不能等到短期损
失过去,此时恰是投资机会最吸引人之时,他可能被迫过早地变现。这种过早变现的恐惧使他行如短视者。这些问题仅会使债权人烦恼,在短期受损后,债权人看到附属抵押品贬值,会要求偿还贷款,又引起过早变现。 2.3
执行成本 恰当地运用利用误价的策略经常是很困难的。许多困难与卖空证券有关,而这是套利者为了避免基本面风险所必须做的。对大部分货币管理人——特别是养老基金管理人和共同基金管理人——卖空是不允许的。一名允许卖空的货币管理人——例如对冲基金管理人——仍不能卖空,如果卖空供给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话。即使他能卖空,套利者不能确保他能继续足够长的时间借到证券直到误价自我纠正使他获利。假使证券的原先拥有者要收回,套利者将不得不在可能不利时,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称为“大宗买入”)以补进他的卖空头寸。 某些套利策略需要在外国市场上买卖证券,这经常有法律限制阻止美国投资者这样做。通过法律漏洞绕过这些限制是昂贵的。最后,“执行成本”也包括执行套利策略时面临的一般交易成本,例如佣金和买卖差价。
2.4 模型风险 即使一旦误价发生,套利者经常仍然不能确信这是
否真的存在。考虑这种情 况的一种方法是设想在寻求吸引人的机会时,套利者依赖于一个可以告诉他基本价值的模型来判断是否误价。然而,套利者不能确信证券被误价:
也可能是模型错了,股票事实上正确定价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 与教科书中的套利相比,现实世界中套利包括大量风险,在某些条件下将限制套利和允许基本价值的偏离一直存在。为了理解这些条件是什么,考虑两种情况: 首先,假设误价的证券没有相近的替代性证券,因此套利者将暴露于基本面风险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套利受到限制的充分条件是 (1)套利者是风险规避者;和
(2)基本面风险是系统性的,因此不能通过拥有许多头寸来分散。条件
(1)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单个套利者拥有误价的证券大额头寸而消除。条件
(2)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大量套利者每人都在误价的证券当前持有量上增加少量头寸所消除。噪声交易者风险、模型风险或执行成本的存在仅是进一步限制了套利。 其次,即使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存在,套利仍然受到限制。替代型证券的存在使套利者不受基本面风险和模型风险的影响:
如果两种证券拥有未来状态下相同的现金流而卖不同的价格,那么他完全相信发生了误价。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不存在执行成本,因此仅有噪声交易者风险。De Lng et.al(1990a)表明了噪声交易者风险是强有力的,即使仅有这种形式的风险,套利有时也受到限制。充分条件与上面的相似。 捕捉其他现实世界情形的努力使得完备套利更加不可能。例如,大量不同个人不能干涉纠正误价的努力可能有其他原因。一个可能性是进行套利需要的资源和关系仅能被少数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士所获得。另外,可能是获悉套利机会有成
本(Mertn,1987),因此实际上仅有一小撮人随时能意识到套利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讨论了像对冲基金这样的套利者利用市场无效性是不易的。然而,对冲基金不是试图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唯一市场参与者:
企业经理人也玩这个游戏。如果经理人认为投资人正高估了其企
业股票,他可以通过以吸引人的价格发行额外的企业股票而受益。这样产生的额外供给可能潜在地将价格拉回到基本价值。 不幸的是就像对冲基金一样,对经理人来说这种游戏也是有风险的。在这种篇四: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 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班级:
金 融 1203 学号:
1201X50334 制作人: 马 芳 芳 指导人: 邓 凯 时间: 201X
年12月15日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内容摘要:
投资学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心理引入投资领域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既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
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以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为目的,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期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投资行为非理性行为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述行为 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
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
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
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2.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 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二)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
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这主要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而不是金额的多少。人们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2、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
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二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投资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弱点,有效的利用自己好的一面,克服不好的一面。克服自己的弱点来应对金融事件的本能冲动,并深入去挖掘表面现象背后市场运行的核心所在。虽然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免这种本能的冲动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控制自己人性的强弱点来应对这种本能冲动,间接的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去向。 (二) 智商与情商 投资者智商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和智
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则投资情商就是投资者自我情绪的控制、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等。智商和情商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可小觑,这对一个投资者是否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投资者就应该做到合理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启示,不断的改善自己。 (三)投资环境的影响 现在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诱惑也越来越
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就要经得起诱惑,经得住时间的磨练。多思考,多做比较,不要深陷其中。除了这样的大背景以外,还会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比如说,朋友,亲人等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对投资者的影响。当然,投资者可以做出回应,但投资者也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立的见解,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人。要学会取长补短。投资者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要谨慎。 三行为金融学下的投资策略
(一)锻造稳健的作风 盲从、偏执、急躁、浮躁等等缺点是市场投资的大忌。首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人都无法做出精准的预测。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因时而变,根据它的发展走向做出自己主观上的判断,努力地去迎合市场,全面地了解市场,而不是盲人摸象,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规避投资的风险,其次,投资者应该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你就比别人多了一扇看问题的窗口。
(二)培养良好的情商与智商比,行为金融学更看重的是情商 它主要包含投资者的自我情绪的控制、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等等。良好的情商是投资行为人开启财富
之门的敲门砖、铺路石。所以,投资者必须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投资活动建造一堵坚实的壁垒。比如说,不盲从,不随大流,不焦躁等等。无论在做任何投资决定时,我们都应该牢记,是投资者的情绪也就是投资者的情商推动着市场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所谓的投资意识即投资者的智商。 四 结语 行为金融学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等来指导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旨在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赚取最大的收益。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非理性一面往往会对投资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行为金融学,正是基于此而产生,指导投资行为人开启财富之门篇五: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摘 要:
投资学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心理引入投资领域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既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这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以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为目的,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期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 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
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 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
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
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 选择权的应用等。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
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
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 噪声理论;
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
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
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
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
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
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
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 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
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股票投资策略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功的素质应该包括:
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
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