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城墙与现代城市发展关系——以荆州古城墙为例

2020-08-05 来源:星星旅游
遗产与保护研究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2018年8月 第3卷 第8期 Vol.3 No.8 Aug. 2018古城墙与现代城市发展关系——以荆州古城墙为例吴 聪,杨一帆(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摘 要: 荆州城墙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墙。随着城市格局的变迁,城墙原有功能逐渐消失,城墙性质发生转变,城墙对现代城市的影响也发生变化。文章首先剖析了荆州城墙的形制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其次从城市格局、城市道路及城市景观3方面探析了古城墙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关系,并对荆州现有城墙同城市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关键词:荆州城墙;荆州古城;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志码: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ity Wall and Modern City——Taking Jingzhou City Wall as an ExampleWU Cong, YANG Yifan(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Jingzhou city wall is the oldest preserved ancient city wall in the south of 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he urban pattern, 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the city wall disappeared, the nature of the city wall changed,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city also chang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p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all.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city wal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urban pattern, the urban road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ity wall and city in Jingzhou.Keywords: Jingzhou city wall; Jingzhou ancient city; city development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线索。城墙遗迹集中体现了古人在城市选址、城市礼制等级、城市防御及防洪等各方面的规划思想,是研究古代城市的活化石。然而,随着城市格局的转变,城墙与现代城市发展关系也有很大变化,荆州城墙作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见证了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被赋予新的价值。越,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的前身为楚王渚宫,这样的厚重积淀,使荆州古城具有高起点的先天优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这里置南郡设江陵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划荆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三国时,这里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此后虽历代王朝兴替区划变更频繁,但荆州城始终为郡县治所,是目前全国唯一完好的州、郡、府、县四级首府合一的历史文化古都。荆州古城西北部岗岭蜿蜒,属荆山余脉。古城南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古城脚下有护城河,北部与太湖港相连,坐北朝南,完全符合堪舆学“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城址选择原则。荆1 荆州古城概况荆州古城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江汉平原西部。这里江河纵横,沃野千里,地理位置优作者简介:吴聪(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E- mail:160768708@qq.com.通信作者:杨一帆(1973-),女,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E- mail:yangyifan@bucea.edu.cn.45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州城墙与荆州古城紧密相连,古城的历史轨迹影响着城墙的修筑与变迁。以已有的史料为据,早在周厉王时代,荆州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城郭,此后随古城的延续而不断修筑、圮毁、重建,并最终形成如今以明城墙为旧基的城墙。 现存荆州城垣基本完好, 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城池依地势而起伏,蜿蜒迂回。从城楼下瞰,瓦屋绵延,巷衢规整,绿树掩映,有多处高大的殿堂耸起。古城城内东西直径3.75 km,南北直径1.2 km,总面积4.5 km2。现存城墙由土城和砖城互相依托而成,城墙高约9 m,宽约10 m,周长11.3 km,依照明代旧基修复而成[1]。环绕城墙的护城河最宽处60 m,最窄处10 m,蜿蜒曲折,与城墙融为一体,构成堑壕、城墙两道防线,易守难攻(图1)。图1 荆州古城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2 荆州古城墙的形制与现状中国古城往往由城墙和城壕组成完整的城防体系——古城池。随着历史变迁,荆州古城池经历了历史风雨的荡涤,基本保持了真实性和完整性。它不仅经受住了漫长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也经受住了热兵器时代的战火硝烟,完整的古城墙与完整的护城河,共同组合成了遗存完整的荆州古城池。湘、桂等地。最早的文字砖为南宋淳熙年间烧制,最晚的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图2)。夯土城垣位于砖石墙体内侧,以素黄土夯筑,呈护坡状,底部宽10~14 m,顶部为人行道,宽2~4 m,现仅有局部人行道为青砖墁铺(图3)。2.1 城垣荆州古城墙墙体由砖石砌筑的外墙和夯土墙芯构成,砖石外墙单侧或双侧包砌夯土墙芯,它们共同构成坚固的防御性墙体。砖石外墙由墙基、砖墙体、城垛(雉堞)等部分构成。墙基为青条石砌筑,墙基走向与城内地势相同,即东城墙比西城墙高,南城墙比北城墙高。环城基石大多筑于明代,遗存较为完整。砖墙体绝大部分为青灰色特质城墙砖和石灰糯米浆砌筑,古城墙上现存上百处文字砖,记载了城砖的产地,它们来于自鄂、豫、陕、图2 荆州古城墙局部墙体(来源:作者自摄)46图3 城墙顶部人行道,局部人行道为青砖墁铺(来源:作者自摄)古城墙现存的铭文砖,主要是洪武砖与万历砖等明代铭文砖,这两种城砖的长度均超过清代城砖,洪武砖长43 cm左右,清代砖无论有无铭文,一般长都是38 cm。一般而言,明代铭文砖墙面受风化破坏程度远轻于清代城砖(图4)。清代文字砖很少,目前发现的清代文字砖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少量咸丰年间的,建成仅170多年,却比洪武城墙衰败得多,大多被风化腐蚀严重,或是变成“红心砖”,即砖的青色外壳破裂,水分渗入,砖心膨胀,加速腐败,砖内没有被烧透的红色部分便暴露出来(图5)。同类城砖所砌城墙风化破坏程度,与其所处方位有直接关系,南面光照时间长,特别暑天昼夜温差大,常遇暴晒暴雨,因此南向城墙损毁程度较北向城墙更为严重。 图4 铭文砖(来源:作者自摄)遗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8月 第3卷 第8期 Vol.3 No.8 Aug. 2018图5 风化腐蚀显露出的“红心砖”(来源:作者自摄)除砖、土城垣外,荆州城墙还有另一种质地特殊的辅助墙体——石灰糯米浆干打垒墙体。这种墙体融石灰、砂石、黏土、糯米浆于一体,经一层一层夯实而成,夯筑层次清楚,相较于一般的夯土墙体,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是应对城墙地基松软等特殊情况的特殊措施[2]。位于小北门内西侧的荆州城墙博物馆有这种墙体断面的展示(图6)。图6 石灰糯米浆干打垒墙体展示(来源:作者自摄)47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2.2 城垛城垛亦称雉堞,砌筑于城垣顶部。城垛长2.2 m,城垛间距离0.4 m,原有城垛5 127个。东城墙和北城墙上的城垛大多遗存保存较好,南城墙和西城墙上损毁较多,但大多已被修复。每垛下部中心处,有一长方形孔洞,俗称排水孔。两垛间下部凹处设置一弧形砖,用作观察敌情或射箭之依托。2.3 城门与瓮城荆州古城共有城门6座,东垣、北垣各两门,南垣、西垣各一门,6个门均设瓮城,上有城楼。20世纪50年代,为缓解城内交通压力,新开3座城门: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为三孔道,无瓮城。冷兵器时代,城门是进出古城的交通要道,也是最容易遭受敌人攻击的地方,因此,古城门是城防的重点部位。6处古城门因方位、地势的不同,形制又各有差异和特点。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又称南纪门,是古城的正门,也是6座城门中唯一一座瓮城门与主城门同轴的城门。瓮城除南向主城门外,东西两侧还有一对对称侧门供百姓出入。城门上原有城楼曲江楼,已毁于日军战火,现仅存遗址。公安门位于古城东南角,是古城遗存的唯一水门,20世纪50年代还曾有人在此乘小木船到沙市。公安门通道顶部开有“天井”,即挡水板闸口(图7)。其瓮城是古城最小的一座。东门位于东城墙中部,明代称镇流门,清代称寅宾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城门上有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存重檐歇山顶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其瓮城和门楼尺度大而壮观(图8)。小北门位于北城墙东段,明代称古槽门,清代称远安门,上曾有景龙楼,毁于日军战火,现仅存遗址。景龙楼遗址柱网清晰可见,柱顶石完整无缺,遗址面阔5间,进深3间(图9)。小北门瓮城形状为方形,同其他瓮城不同收缩在主城墙内,是古城最大的瓮城。大北门位于北城墙西段,明代称拱辰门,清代称拱极门,此门是古代北上京都的主要通道,古人常在此远行相送,折柳相赠,故又称柳门。苏轼《荆州十首》“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即咏于此。城门上城楼名朝宗楼,为纪念唐代荆州刺史韩朝宗而名,日寇入侵期间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按原样修复,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瓮城两侧墙体呈弧形状相围,形成特殊多边形圆弧建筑平面。48图7 公安门顶部“天井”,门洞墙基处没有石头基础,为明代城门(来源:作者自摄)图8 东门及复建的宾阳楼(来源:作者自摄)图9 小北门上景龙楼遗存的柱顶石(来源:作者自摄)西门,明代称龙山门,因通向城外龙山而得名,清代称安澜门,上曾有九阳楼。除南门与公安门的主城门洞的墙基处没有石头基础且为明代城门外,其余4个城门均为清代城门,墙基皆有5层条石基础。部分城门通道内有挡水设施,大门后通道墙壁上有挡水板槽。遇敌人引水灌城或遭遇水灾时,将关闭城门,并在城门后装上挡水板,然后在挡水板与城门形成的空腔内填上泥土[3]。大北门通道墙壁上还遗留有挡水板支撑架孔(图10)。图10 大北门通道墙壁上的挡水板槽及挡水板支撑架孔(来源:作者自摄)2.4 马面及藏兵洞马面是砖城墙外侧的凸出形墩台。荆州城墙上的马面三面凸出,墙体均为城砖砌筑,以素土夯筑,顶部墁砖,大部分马面顶部青砖已残损。马面是荆州城墙上一种多功能的重要城防设施,可加固墙体,更可居高临下三面御敌,是城防屯兵的重要部位。城墙各处马面形制大同小异,因地势不同略有差异,绝大多数马面外观呈长方形。荆州城墙马面上原有敌楼、哨屋,现均已不存。荆州城墙上,有的马面中间为夯土,有的马面则在其中构建独特的城防设施,即荆州城墙所特有的藏兵洞(图11)。荆州城墙上现遗存有5座藏兵洞,规格形制基本相同,内侧三面墙体上分别设置有上下两层或三层回廊式人行平台,且三面墙体上均有设置拱形洞,可容纳2~4人,内设瞭望孔也可用于射击。从城墙上下到藏兵洞洞底均由青灰色城砖筑成的阶梯连接。洞底向墙体外有排水孔道。藏兵洞共可容纳60~80人,可从多层次多角度打击攻城之敌[4]。图11 位于大北门东侧的藏兵洞(来源:作者自摄)遗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8月 第3卷 第8期 Vol.3 No.8 Aug. 20183 荆州古城墙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由春秋至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多沿用城郭制,《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即讲述的这种城市建设制度。城郭即为内城和外城,一般均筑有城墙,中国古代的筑墙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称为筑城史。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军事防御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守卫城市最重要的防线,也正因为它如此重要,历朝历代才会如此重视城墙的修筑及加固。城墙是古代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也具备划分君民的作用。区分阶层,是君主权力的象征。雄壮高大的城墙,也可发挥着震慑叛乱者的作用,使臣民臣服于封建统治之下。如今,随着城市格局的转变,城墙原有的功能逐渐不再发挥作用,城墙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也发生变化。3.1 城墙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古代城市由于统治阶级的控制以及城市功能简单等原因,城墙对于城市的益处远大于弊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格局改变,城墙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就发生了转变。古时城墙文化中政治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城墙发挥军事作用保卫居住在其内的统治阶级及军队。政治因素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又促使文化教育产业繁荣,使城市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多中心。1949年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墙集聚功能继续发挥作用,吸引大量城外人口进城,古城内居住人口众多,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驻扎,学校也纷纷建设在城墙内,这便造成城市开放空间少,古城内部空间拥挤。西门附近街区曾是荆州古城主要商业区域之一,多延续“大街小巷”布局,遗存许多明清时期建筑,但较小的区域面积不能满足城市功能的复杂化,人员密集,出行困难,亟须向外扩张。城市建设中缺乏对古城保护的考虑,使城墙在新城市格局中地位尴尬,城墙的文物价值和文化意义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文化等产业没有空间给以承载,便无法得到有效发展。3.2 城墙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古城墙的走势及布局对古城内的道路格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地域宽广,南北城市差异明显。古代北方城市大多地域平坦,道路多为方格网状,便于通行及布置建筑,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通向各个城门的道路。与荆州古城墙共称为中国保存49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墙的其他3处,西安城墙、兴城城墙及平遥城墙,平面布局均为近似规整的方形或长方形,城内路网大致为方格网状,局部略有变化。荆州地处南方,城墙因山水地势而起伏,古城墙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加上荆州特殊的战略位置,出于军事防御方面的考虑,荆州城墙的城门并没有直接相对,由城门引出的道路也不彼此通达。由东西两门引出的道路并未直接交汇,而是通过一段南北向的道路连接。由大北门及小北门向南延伸出的道路,也不通向南门,而是交汇到东西两门引出的道路,南门也有主路交汇于东西向大道上,这些均为明清时主要道路并延续下来。城门区域是荆州城墙的节点,既是道路的连接点,又是进出古城的重要汇集点,厚重的城墙及宽阔的护城河使古城内外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只能依靠城门进行沟通。城墙原有6座城门,均设有瓮城,单孔道,仅能容两辆车并行通过,经常拥堵。1949年后,为缓解城内压力,新开3座3孔道城门,并修建新路连通老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图12)。图12 荆州古城道路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3.3 城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千百年来,荆州城墙主要作为重要军事设施,提供御敌和御洪的作用,太平年代,则是文人雅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聚集之处,多有诗词歌赋流传。城墙东南向角楼曾有仲宣楼,是纪念东汉《登楼赋》作者王粲而名。朝宗楼东侧曾有雄楚楼,因杜甫诗句“西北高楼雄楚都”而得名。随着城墙军事和防洪功能的减弱,其景观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城墙本身作为古代城市的轮廓线,并没有完全抛弃其美感要求,厚重的城垣与精巧的角楼、城门楼共同营造壮美广阔的场景,形成城市独特的天际线。而且由于荆州古城墙墙体构成的特殊性,其土城垣上经年累月,植被十分茂密,据湖北农学院的专家考察,土城垣上成长有5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珍稀植物70余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就有4种,它们形成了城墙上天然景观带[5]。古城墙建设中出于防御的考虑,设有护城河、防护缓冲绿带等设施,这些设施以荆州古城墙为核心,成为荆州古城绿地系统重要的一部分。4 古城墙与荆州古城协同发展策略分析4.1 多中心发展模式,疏解城墙内发展压力单一中心发展模式使荆州古城不断“膨胀”,加上人们对于古城的保护意识不够,早期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街区的风貌,现代建筑向古城墙周边区域逐步逼近,高层建筑从地域空间和视觉空间两方面对古城墙形成压迫。古城墙是荆州古城的代表,它所限定的古城区域是荆州最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区域,在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荆州城墙的存在为荆50遗产与保护研究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2018年8月 第3卷 第8期 Vol.3 No.8 Aug. 2018州古城构建了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荆州市政府为正确保护及利用城墙文化价值,保护好荆州古城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采用多中心发展模式,逐步外迁古城内行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新建沙北新区及荆北新区,连同郢城、海子湖新区及城南新区共同承接古城疏散人口,并计划逐步恢复七座城楼,重现古城墙六门九楼的格局,在现有城楼遗迹上恢复5座城门楼以及仲宣楼、明月楼、雄楚楼3座角楼,使荆州古城墙能完整重新明清鼎盛时期风貌。 大,特别是新东门,高峰时段拥堵情况严重。4.3 以城墙为核心,打造线性景观公园荆州古城墙摒弃被动单一的保护模式,而是依据其自身独特条件,缔造园林,充分发挥其景观作用。依城墙共有四条环道,拥有不同的景观视角(图13)。 内环路主要供车辆通行,绕城墙内部一周,串联起城门、关羽祠、三国公园等人文景观。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充沛的降水使得城墙内土垣上植被十分茂盛,物种丰富,除少数为人工栽培外,多数物种为自然生成,没有人为的干扰,成为古城墙天然的景观带。城墙上可供人参观,复建的宾阳楼等城楼重现往日辉煌,可登高远眺,看城外湖光水色,城内瓦屋绵延。外环路以3.5 m宽的仿石路为主线,串联起南北两侧的明月公园及关公义园,沿环路布置有宽度20~300 m不等的绿化,视野开阔,植被丰富,穿插有建筑小品,本地居民及游客可于此游玩嬉戏[6]。最外围护城河绕城一周,没有短缺,且终年水波荡漾,游人可泛舟湖上。城墙内外的大面积绿化使城区气候得到改善,分隔了新旧城区,使之保持各自特色,沿城墙上下,形成独特的立体景观。4.2 调整交通规划,合理新建城门荆州古城内道路多延续明清时格局,道路普遍较为狭窄,且各街巷之间连通度较差,车辆多汇集在荆中路等主路上,交接处经常拥堵。城内外交通不畅,且由于城门洞狭窄,交通压力较大。1949年后新开的3座3孔道城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内交通压力。由新南门延伸出的郢都路连通长江大学及荆州市实验中学,疏散了原本途经西门的部分人流及车流,新北门及新东门也分别成为机动车交通的主要出入口,但由于城门处于交汇处,受内环路、外环路非机动车及行人干扰,交通压力依然较图13 荆州古城墙景观环道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5 结束语荆州古城墙是荆州文化的代表,是历史的承载物。它因山水形势而建,凝聚着别具一格的特质与气韵。如今的古城墙已经渐渐失去了作为重要军事设施的价值,但在城市文明的记忆链条里,古城墙作为重要的一环,伴随荆州古城已走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城市文明无法磨灭的一个印记,同城市内的每个居民息息相关。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绝大部分城市城墙由于保护观念落后及经济困难等原因被拆毁。荆州城墙作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见证了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化的过程,集古代城市建设核心思想和现代城市文化于一体,应得到合理的保护及利用。城市是发展的,被动的保护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城墙是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同时还是内涵丰富的景观资源,应依据城墙自身特点,打造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城墙公园形式,让古老的城墙焕发新的生机,才是积极主动的策略。参考文献[1]吴峻,罗红安,鲁长亮.荆州古城墙的发展与保护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49-7650.[2]王力,李晶源,王仕睿.荆州古城墙与南京明城墙防御体系的比较研究[J].华中建筑,2014,32(2):159-162.[3]王力.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空间体系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4]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潘琴.荆州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更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6]肖文静.基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的荆州环城公园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