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A. 蔬菜 B. 牛奶 C. 大米 D. 花生
2. 如图所示化学药品保存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木材燃烧
B. H2O2溶液中加入MnO2
C. 活性炭吸附毒气
D. 铁钉生锈
4.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氮气用于包装袋内食品防腐,是因为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B. 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于洗洁精 C. 镁可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因为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白光 D. 明矾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质,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铝制品用钢刷擦洗 B.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 雨水淋过的自行车先用干布擦,再用带油的布擦
6.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 将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D. 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镁条浸没在稀盐酸中,一会后表面出现气泡
7. 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酶
A. 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CHO+6O→6CO2+6H2O氧化反应 61262
B.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HgO→Hg+O2分解反应 C. 生石灰作干燥剂CaO+H2O→Ca(OH)2化合反应
D. 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3+NaOH→Na2SO3+H2O复分解反应
8. “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病 C. 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
B. 食用碘盐可预防骨质疏松 D. 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夜盲症
9. 紫杉醇是一种新型抗微管类抗肿瘤药物,它的化学式为C47H51NO14。下列有关紫杉醇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紫杉醇共由113个原子构成
B. 紫杉醇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一个紫杉醇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47:51:1:14 D. 紫杉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0. 下列关于能源、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生活生产中,人们经常利用的能源有化石能源、水能等 B.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 C. 地球表面约有71%被陆地覆盖
D. 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11.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 液体氢气与气态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原子、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12. 下列区别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燃着的木条区别O2和N2 B. 用澄清的石灰水区别CO和CO2 C. 用燃烧法区别羊毛织物和棉织物 D. 用酚酞溶液区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13. 如图是M、N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 B. M中混有少量的N,可用蒸发结晶提纯M C. 图中a、b两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 t℃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4. 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哪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干燥 C.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 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15. 在加热条件下,将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气体通过12g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气体通
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测得溶液增重4.4g,则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中,铜、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 14:1 B. 12:1 C. 8:1 D. 4:1
二、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 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F、G、H为单质,其
他均为氧化物。粉末状态下 E、I为黑色,B、H为红色。常温下C为无色液体。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C______;F______。
(2)写出G和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出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0分)
17. 为了更好地利用空气中的氮气,2017 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锂−氮电池(Li−
N2),6Li+N2=该电池由锂箔作负极,多孔碳布作正极,玻璃纤维作隔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3N。
(1)N2 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Li3N 的名称是______。
(2)该电池是把______能转化为电能。氮单质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该电池反应 ______(填“是”或“不是”)具有固氮作用。
(3)金属锂能制成锂箔,是利用了锂的一种物理性质:______。在放电过程中,锂箔会放出锂离子(Li+),请根据锂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锂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18. 豆腐是生活中的常见食品,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1)图中所列成分,钙和铁指的是______(填“物质”或“单质”或“元素”)
(2)除豆腐外,很多食物也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下列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食品是______(填图2字母序号)。
(3)豆腐可以补充人体每天所需的钙元素,缺钙会导致的疾病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A.贫血 B.龋齿 C.骨质疏松
(4)家庭制作豆腐主要有以下的过程:①打豆浆;②将豆浆与豆渣分离;③点卤;④将豆腐花与水分离;⑤压制成块。②和④中的两次分离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19. 如图是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补充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此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有______; (3)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20. 木炭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______反应,请写出木炭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1. 某品牌的钙片上标注:每片2.5克,每片中碳酸钙的含量≥1.24克.为测定此钙片中碳酸钙的含
量标注是否属实,取4片该钙片,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40.0克稀盐酸,称得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47.8克(假定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且不含钙元素), 试求:
(1)生成的二氧碳为______克.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通过计算,判断该钙片标注的碳酸钙含量的真伪. (4)此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22.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气体的制备方法,例如制取氧气的方法有:A.分离空气;B.加热分解
高锰酸钾;C.分解过氧化氢;D.加热分解氯酸钾;E.电解水等等。也熟悉了一些气体的制取和收集装置,例如:
(1)请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在上述收集装置中,既可用来收集氧气,又可用来收集氢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已知:氢气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23. 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B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将反应后AB试管中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CaCl2;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滴加碳酸钠溶液 ______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______ (填名称) 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成立 猜想三成立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B、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花生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氢氧化钠是固体药品,但氢氧化钠能与玻璃瓶塞中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不能使用玻璃瓶塞,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浓盐酸是液体药品,可以保存在细口瓶中,图中所示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氢氧化钠的存放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盐酸的存放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木材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H2O2溶液中加入MnO2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解析:解:A、氮气用于包装袋内食品防腐,是因为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错误; C、镁可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因为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白光,正确; D、明矾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质,可用于自来水的净化,错误; 故选:C。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A.铝制品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不能用钢刷擦洗,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灭火用的水能够导电,同时电器沾水后容易被腐蚀、短路等,因此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环境污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雨水淋过的自行车先用干布擦,再用带油的布擦,以防止生锈,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解:A、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会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镁条,表面会有氧化镁,氧化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水,氧化镁反应完后金属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镁条浸没在稀盐酸中,一会后表面出现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镁条,表面会有氧化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答案:C
解析:解:A.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错误; B.该反应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
△
−
2Hg+O2↑,故错误;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D.该反应并不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故选:C。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基本的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人体缺乏铁元素易患贫血,所以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病,故正确; B.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所以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C.霉变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即使洗净后也不能食用,故错误; D.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故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B.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霉变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来分析; D.根据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掌握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由紫杉醇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紫杉醇分子是由47个碳原子、51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4个氧原子构成的,即一个紫杉醇分子由113个原子构成,故A说法错误;
B.由紫杉醇的化学式可知,紫杉醇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由紫杉醇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紫杉醇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47:51:1:14,故C说法正确;
D.由紫杉醇的化学式可知,紫杉醇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7):(1×51):14:(16×14)=564:51:14:224,可见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A、目前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的能源有化石能源、水能等,故A说法正确; B、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故B说法正确; C、地球表面约有71%被海水覆盖,故C说法错误;
D、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生活生产中常用的能源考虑; B、根据可燃冰的开采考虑; C、根据海水的覆盖面积考虑;
D、根据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常用能源,认识可燃冰资源,知道地球表面约有71%被海水覆盖。
11.答案:A
解析:解: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都由氢分子构成,分子种类一样化学性质一样,故选项解释正确。 D、化学反应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用燃着的木条区别O2和N2,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区别CO和CO2,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织物和棉织物,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织物,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织物,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分别显中性、酸性,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3.答案:D
解析:解:A、要比较溶解度,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M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M物质中混有少量N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故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图中a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对应溶液为饱和状态,b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对应溶液为不饱和状态,故c错误;
D、t℃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此温度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解度大小;如:③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小,且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等。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
14.答案:A
解析:解:A、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硫酸银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B、HCl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C、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D、CuCl2溶液能与足量的铁屑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鉴别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设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x,生成铜的质量为y, CuO+CO
△
−
Cu+CO2,
80 64 44 x y 4.4g
80x
=
64y
=4.4g,
44
x=8g,y=6.4g,
剩余氧化铜中铜元素质量为:(12g−8g)×80=3.2g,氧元素质量为:4g−3.2g=0.8g, 则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中,铜、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4g+3.2g):0.8g=12:1, 故选:B。
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64
16.答案:H2O H2 2Cu+O2
△
−
2CuO 2CO+O2
点燃
−
2CO2
解析:解:(1)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F、G、H为单质,其他均为氧化物,E、I为黑色粉末,B、H为红色,常温下C为无色液体,红色单质H会转化成黑色粉末I,所以H是铜,I是氧化铜,铜会与G反应,所以G是氧气,氧化铜会与F反应,F会转化成C,所以F是氢气,C是水,红色氧化物粉末B会转化成水,所以B是氧化铁,氧化铁会转化成A,所以A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氧化铁会转化成黑色粉末单质,所以E是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H2O,F是H2;
(2)G和H的反应是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2Cu+O2
△
−
2CuO;
点燃
D→A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故答案为:(1)H2O,H2;
2
−
2CO2。
(2)2Cu+O2
△
−
2CuO,2CO+O2
点燃
−
2CO2。
根据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F、G、H为单质,其他均为氧化物,E、I为黑色粉末,B、H为红色,常温下C为无色液体,红色单质H会转化成黑色粉末I,所以H是铜,I是氧化铜,铜会与G反应,所以G是氧气,氧化铜会与F反应,F会转化成C,所以F是氢气,C是水,红色氧化物粉末B会转化成水,所以B是氧化铁,氧化铁会转化成A,所以A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氧化铁会转化成黑色粉末单质,所以E是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78% 氮化锂 化学 是 延展性
解析:解:(1)氮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78%;Li3N 的名称是氮化锂;故填:78%;氮化锂; (2)该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氮单质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该电池反应是具有固氮作用。故填:化学;是;
(3)金属锂能制成锂箔,是利用了锂的延展性;锂原子的核内有3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1,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而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其离子结构为:核内有3个质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故填:延展性;(1)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物质的命名方法来分析; (2)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组成、化合价的计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材料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度不大。
。
18.答案:元素 B C 过滤
解析: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图中所列成分,钙和铁指的是元素; 故填:元素。
(2)A.苹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 B.鱼中主要含有蛋白质;
C.馒头中主要含有糖类。 故填:B;
(3)缺钙会导致的疾病是:少年儿童得佝偻病,中老年人得骨质疏松症; 故填:C;
(4)②和④中的两次分离都可以采取过滤的方法分离; 故填:过滤。
(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解答; (2)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3)根据钙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进行分析;
(4)首先看懂制豆腐工艺流程,将固体和液体可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9.答案:氢原子和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
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在B、C图中应各补充一个氧分子,如下图: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有氢原子和氧原子;
(3)由微粒变化可知,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1)见上图;(2)氢原子和氧原子;(3)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应补充相关的粒子;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此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答案:氧气 C+O2
点燃
−
CO2 2CO+O2
点燃
−
2CO2
解析:解:(1)木炭、一氧化碳都能和氧气反应.故填:氧气.木炭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点燃
O2
−
CO2
(2)一氧化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和氧气反应.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
2
点燃
−
2CO2
木炭和一氧化碳都能和氧气反应,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和氧气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氧化碳、木炭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1.答案:2.2
解析: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4+40.0g−47.8g=2.2g, 故填:2.2.
(2)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2.2g
100x
=
73y
=2.2g,
44
x=5g,y=3.65g,
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0g×100%=9.1%,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1%. (3)每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4=1.25g,
通过计算可知,每片中碳酸钙的含量>1.24g,该钙片标注真实. (4)此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g×100%=50%, 答:此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并且能够判断该钙片标注的碳酸钙含量的真
1.25g3.65g
伪.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2.答案:(1)试管;
(2)C;
(3)A
解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仪器的识别。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通过观察图,比较容易地看出①是试管,故填:试管;
(2)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于氢气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得多,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因此即能收集氧气又能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排水法,故填:C;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应该选择A,故填:A。
23.答案:产生气泡 Ca(OH)2+2HCl=CaCl2+2H2O NaCl、Na2CO3 无明显现象 稀盐酸 产生气
泡
解析:解:(1)B试管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A试管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故填:产生气泡;Ca(OH)2+2HCl=CaCl2+2H2O。 (2)【做出猜想】
猜想一:A中生成的氯化钙和B中的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是NaCl;
猜想二:A中生成的氯化钙和B中的碳酸钠反应后氯化钙过量时是NaCl和CaCl2; 猜想三:A中生成的氯化钙和B中的碳酸钠反应后碳酸钠过量时是NaCl、Na2CO3 。 故填:NaCl、Na2CO3 。 【设计实验】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钙;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成立 猜想三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将反应后AB试管中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A中稀盐酸过量,B中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