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最后为拓展课后活动:“让瓶盖停在水的中间。”“调查墙角潮湿现象”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毛细现象及表面张力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探究能力。
【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索、观察测量、总结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合理实际的情境,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和感性认识直观形象概念的形成,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毛细现象”擦干水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现象,提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纸巾吸水这是学生不易发现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性趣。而后观察探究发现认识这种现象。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1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瓷板、放大镜、铁片、纱布、竹棍、曲别针、粗细不同的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板书: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板书:神奇的)
谈话:“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和探究我江水染成红色。(将几支粉笔事先放在旁边,边染色边用玻璃棒搅拌,而后是玻璃棒上多带一些水,使其滴在桌面上。)同学们,老师不小心将水弄到了桌面上,谁想个办法在不使水的润湿面积不扩大的情况下,将水弄干净呢?”(学生看到粉笔自然会想到用粉笔吸干,当然也会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毛巾擦干、用电暖风吹干等等,只要是利用“毛细现象”的,能够在课堂上演示的都可以演示,不能演示的,课下实验验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探究实验
探究一:吸干水
①演示:请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方法将水吸干。
②分组:A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刚才同学们的方法再试一下。(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B请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并请小组内将可以擦干水的物品放在一起,不能擦干水的物品放在另一边)
探究二:会爬的水
“我们的桌面干净了,我们可以接着做活动了。”
2
1、如果把卷成卷的纸巾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使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和刚才大家吸干水的活动,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
(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
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6)毛细现象的应用。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毛细现象呢?”“大家想一想在哪
里还可以应用呢?在哪里应该避免或防止这种现象呢?”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往一角硬币上滴水,使水不溢出硬币,看谁滴的最多。同时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的形状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预测自己会滴多少滴。并填好记录单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在。(板书:表面的张力)
(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谈话: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继续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把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杯中,装几枚水能溢出来。
3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杯中的水一定要满,(不能再倒入水的程度)曲别针要一个个从杯边轻轻放入,手不要碰到水。
3.先猜测,再实验,做好记录。
学生猜测:一枚,两枚,三枚,„„二十枚。
4.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与最终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实验,体会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曲别针会占有多少体积„
5.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张力的小实验,并让同学们试做实验。 6.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 评选活动:在这节课中,你认为哪些小组和同学表现好呢?评出探究最好的小组 、合作最好的小组 、最善于倾听的小组 、发言最积极的小组 ;探究之星 、守纪之星 、合作之星 、科学之星 。 四、课后拓展(作业) 课后试一试:1、阴暗的墙根为什么会潮湿?还有哪些现象与这种现象类似?写出报告。
2、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 五、总结:1、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2、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水的那些神奇之处呢?(指着板书用以提示和
概括)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4
毛象表细面现张象力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
5
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附:
神奇的水探究记录
1、吸干水的物品 我的吸水物品 吸水效果 可以吸干水 不能吸干水 可以吸干水 不能吸干水 可以吸干水 不能吸干水
2、把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 猜一猜发生的现象 用文字或画图表示 实际发生的现象 用文字或画图表示 3、一角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 猜测的结果 滴 滴 滴
6
动手做的结果 滴 水溢出前的形状 (可以画图) 3、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装几枚水能溢出来 预测的结果 枚 枚 实验后的结果 枚 试着解释其中的现象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