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

2020-05-20 来源:星星旅游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刘 晨

摘 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

中庸之道。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

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

”,即认为是文

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⑴。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⑵

㈠ 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① 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

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② 八卦起源说

八卦是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而它的来源则是巫史文化的盛行,对于巫史文化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将八卦中的符号与身边的抽象事物联系起来。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③ 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④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淮南子·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而仓颉,生活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证实存在。

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上。古人将文字的发明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中华文化绵长五千年,其博大精深非一两个人可以参透,在其孕育下的汉字同其一样具有神秘性,其产生源头众说纷纭,而传说时代则过于虚幻,可靠性较差。

二 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① 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如“

”。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

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

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且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还是先民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

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⑷

② 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过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出土的文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商代辉煌的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⑸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这对于中国金石学,也对于探究汉字最初形体以及承

载的意义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研究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这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质,如“鸟”的甲骨文写作“

”。可以看出基本就是模仿了鸟的形貌。

在商代,青铜进入初创时期,各种青铜制品开始出现。而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盛行,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戌”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

点上有明显的区别。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变为“

”,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地域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象形的意味。这是文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⑹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

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⑺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①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辉煌。向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

结束语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

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 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

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⑺、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致 谢

此次论文写作是第二次写作论文,相比于第一次已不再像第一次那么迷茫,但是当选题时还是困惑,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论文写作方向,并帮我一又一次的修改论文,指出其不足之处。在写作过程中,感谢我的同学一直在支持我,帮助我,与我探讨文章的写作,帮助我开拓思路。由于要在论文中打甲骨文,同学帮我搜集资料。在图书馆收集资料时,在图书馆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我所需要的书籍。在此我表示对我同学的感谢,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这一次的论文写作使我收获颇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