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八卦对应

2021-09-08 来源:星星旅游
——中药八卦对应——

内卦为性气(本性、性命、本质),外卦为质体(时空、外表、身体、表面);内卦为内涵,外卦为形式。

乾9 兑4 老阳所生 老阳所生 巽2 少阴所生 离3 少阳所生 洛书数理 坎7 少阴所生 震8 少阳所生 艮6 坤1 老阴所生 老阴所生

药物为“形而下者”——器质之物,“方以类聚”对应后天卦位。先天卦数,后天卦位。如下图:

离3南巽2 辰巳 震8东卯 艮6 丑寅 坎7北子 乾9 戌亥 后天卦

午 坤1 未申 兑4西酉 ⊙药物应象配伍

●其中,乾9坤1为老阳老阴:

1、6同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坤1为艮6的物质基础,所以艮弱皆需要配合以补坤——

- 1 -

健脾;兑4为艮6的外卫空间(艮为山,兑为水为云雾),艮6如炉火兑4如炉膛,炉膛不空火力不旺,炉膛不保温则火力衰弱。

4、9同金,9乾为4兑的阳气补给库,艮6为4兑的内在能量基础。所以兑4弱则需要配合以壮乾9——补气,或壮阳6。

3、8同木,3、8互为助力:一方面8“母”木生3“子”火;另一方面子养其母——冬天地阳气旺而外部时空之离火衰弱,故震8胆经龙雷之火亦不得申(出),必需艮6内火和离3外火皆旺(内部能量源充沛,外部时空冰释而物质活畅),胆经方以得申,肝木才能生旺。

巽2为震8的物质基础,坎7为离3的物质基础。

2、7同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震8是巽2的合十能量基础,坎7是巽2的物质之源。

药物组合除了太极阴阳合十数的阴阳之合之外,还有子午--卯酉周天的“天势”之合、相同属性生成数的“地利”之合、干支三合局的“人和”之合。

一、天势之合:子午周天——先天之火元气升降为太极开阖所生之天势,主天干五行循环,后天卦象之;卯酉周天——后天之火的十二地支气血盛衰循环,先天卦象之。先天、后天能量的组合,见“子午、卯酉周天对应图”。

1、地支脾胃(7Am—11Am坤1)旺于天干之东南方木、火之间,故脾胃的功能与肝木、心火都有关系:木气不化则“土结”食积,心火不温则胃寒。涉及到后天震、巽、离三卦。药物配伍原则是:如果少阳经络阻滞——坤1+震8;如果肝郁气滞——坤1+巽2;如果脾胃虚寒心火弱——坤1+离3。同时脾胃处于生旺之气态时空(后天卦位东南、西北为“气态”——拟星系中轴的纵向辐射能量开阖<后天卦巽开而乾阖>:东南巽为生旺外发之气态,西北乾为沉降内敛之气态;后天卦位西南、东北为“土态”——拟星系横向的身形胖瘦:西南为坤土而丰,东北为艮土而固),所以都需要补脾肺之气和晚上空腹以养气。

2、地支艮阳相火——少阳三焦经(7Pm—11Pm艮6)旺于天干之西北方金、水之间,故肾阳的旺衰与肺金、肾水都有关系:肺金不敛则相火不聚——艮6+兑4补液润肺、补大肠经之气;肾水不充则相火不养:艮6+坎7滋阴。同时处于西北方沉降内敛之气态时空,所以晚上空腹以养肾阳乃十分重要。

其中,4、6合十(如1、9合十,合十数互为阴阳基础),故艮6阳虚则4兑气弱,敛肃无力,如“肾不纳气”即是阳虚致4兑肺气虚而哮喘;相应,4兑弱则6艮亦不能生旺,故阳虚者应予以补气+清除体内实热。

3、地支肝木(11Pm—3Am)旺于天干正北子时坎水位,同时介于水木之间后天卦之艮位,故: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亢者宜滋阴养肝——巽2+坎7;肾阳不足致胆经火弱、经络阻滞者——震8+艮6。

同时肝木处于东北艮土时空,土为木之“妻财”,所以肝木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加健脾,防止营养不良——巽2+坤1。

- 2 -

4、地支心火(11Am—3Pm离3)旺于天干正南午时离火位,介于火土之间后天卦之坤位,所以君火不足——离3+坤1健脾。

5、地支肺金(3Am—7Am兑4)旺于天干正东卯时震木位,魂升而魄降——兑4(补液润肺,补肺气)+震8(通筋活络)∕巽2(滋肝阴,升肝气),详见【B】P5。

其中4兑+巽2(即乾9+巽2): 补气+活血。详见:《中气下陷:肥胖、嗜睡、肌无力》、《张锡纯运用益气活血法探析》【B】P42-44

6,、地支肾水(3Pm—7Pm坎7)旺于天干正西酉时兑金位,介于土金之间后天卦之坤位,所以肾阴不足——坎7(滋阴)+兑4(补液润肺,补肺、大肠经之气)+坤1(健脾)。

二、方以类聚,“地利”之合乃两个时空同类特性事物的组合(同属老阴、老阳或少阴、少阳):

中药配方讲君、臣、佐、使。君、臣为对症主药,洛书生、成数相合的卦位(16、27、38、49)的药为佐药——弥补和调和主药的阴阳之不全,平衡主药的副作用,提升其药力和功效;

因为合十数互为阴阳基础,所以对冲合十对化卦位(19、28、37、46)的药为使——作为阴阳相推的动力和引导。

4、9数合金——气、形相固:补气与滋阴润肺、或清热泻火配合。有4补液润肺+9补气+6固肝肾;9补气+4补液润肺+1健脾。

2、7数合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2巽阴血的充沛和活畅就会促进7坎肾阴精的生化,7坎肾阴精是2巽阴血的物质基础:滋阴与活血配合。

7+2+3:有阴虚血虚者在滋阴的同时要辅助加当归活血温血,加一点离3

补阳的药物以化阴(单纯补阴有些人的火力推不动),如张景岳的理阴煎;

2+7+8:有血瘀、肝阴气不足者在活血化瘀、升肝气的同时要辅助滋阴养

血,用以补充2巽的物质基础,使之生化有源,以防活血药物的过燥伤津。再加一点活血通经络的8数药物以“雷厉风行”,推动气血循环。

3、8数合木——木水火,肝木盛者心火旺,心火旺助肝木盛:升肝气、活血通经络与补离火配合。3+8+7;8+3+2。其中8数为单纯用“北山楂(100克)+广木香(50克)”或“北山楂(100克)和广木香(50克)+活血通经络药物”,3数为温里或解表药物。

8木数之药物组合“北山楂(100克)+广木香(50克)”是一切疾病的调理基础,不存在配伍禁忌,只是广木香入大肠、胆经,在中医药物分类学里归于行气药范畴,有促进大肠分泌、蠕动和排便作用,所以拉稀腹泻的人要从少量用起。

- 3 -

1、6数合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肾阳暖脾胃,脾胃固肾阳:壮阳温补肝肾与健脾肺配合。1+6+9;6+1+4

三、“人和”之合:太一九宫中有三合局的概念,每一层中都有三才,“天、地、人”中再分“天、地、人”,这就是三合局的由来(其实是不同事物在不同三才时空的据点)。九宫数三合局为先天八卦三合局,地支数三合局为后天八卦三合局。

九宫数、地支数3、6、9都合化火局。6为机体下焦之阳(内阳),进则外散化为离火(君火),退则深藏归于9乾元气。6艮在先天与后天、内与外、火与气、能与热之间。

比如人体阳气很衰,单纯补气、温脾、壮阳都不下,单纯一个卦位的力量无力启动满盘阴盛阳衰的局面,那么就把3离温脾+6艮壮阳+9乾补气的药物都用上去,就会把身体化为火局而回阳救逆,迅速扭转阴盛阳衰的局面。比如大汗不止阳气欲夺者,用6数山萸肉60克收敛+9数人参9克或黄芪补气回阳+少量3数补阳;气虚欲绝者,用重量9数人参或黄芪补气+6数山萸肉辅助收敛气血回肝,木生火而入心+1数山药补脾。

在生活中,一切事物进入了这三种因素聚合的时空都会化为火局,如1-3Am肝经当令时间(6艮位)+看书上网用眼过度(3离目)+思考问题劳费心神(9乾大脑)人就容易上火;夏天(3离位)+吃壮阳上火的食物(6艮质)+熬夜(9乾态)人也容易阴虚上火;老年人(6艮位)+到处操心(3离态)+秋冬季节阳敛阴藏之时(9乾时)不得好好信息,生命很快就会被焚毁消亡(阴精不足,虚火过旺,衰老很快);一个老总(9乾)+一个“喇叭”(3离)+一个憨头(6艮)三人共事就会矛盾不断。

九宫数先天卦1、4、7合化水局。4兑为中间“活水”(含有“运动的水”和“死水变活”两个内涵),进成坤地之厚,退归地水之藏。

人体要滋阴,健脾(坤1)+补液润肺、补肺气旺大肠经,使金生水(4兑)+滋阴(7坎)三管齐下是来得最快的;旁晚时段(4兑时)+饱食(坤1运)+外受寒凉如吹空调(7坎态)人就容易得风寒感冒或变成寒湿体质、痛风之类;盛夏季节(坤1时)+寒饮或过食寒凉瓜果(4兑运)+吹空调(7坎态)人就容易寒湿内浸,此之谓“形寒寒饮则伤肺”。

同时,地支数后天卦申1、子7、辰2地支也合水局。这个辰2之数为巽——活血化瘀升肝气;上面1、4、7中的4数为兑——补液润肺、补肺气。所以人体肝气不升或肺气不降都不能旺盛的生化肾水,这就要看人体是肝郁气滞体质还是气虚、燥热体质。详见《万病调阴阳》。

九宫数先天卦2、5、8合化中土局(土、木一家)。5为“中土”,进成震木之“活体”,退归巽风之“解散”(风化、解体)。

5为太岁中土,含坤土和艮土,可用1,亦可用6(看是机体缺乏肾阳之火还是缺乏脾土物质营养,前者补1,后者补6)。活血化瘀(2巽)+通筋活络(8

- 4 -

震)+健脾或壮阳是使机体筋骨健壮的快捷方法。

地支数后天卦亥9、卯8、未1合木局。

地支数后天卦巳2、酉4、丑6合金局。比如遗精、带下患者,2数

活血+4数补液润肺、补肺气+6数山萸肉敛肝、巴戟天壮阳

⊙八卦穴位配方效果同上述中药 八卦是古人取阴阳之象,

结合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作成的。即: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把八卦的名称结合四方,即成九宫。后天八卦九宫与奇经八脉的穴位灵龟八法配合歌诀——坎申脉,坤照海,震外关,巽临泣,乾公孙,兑后溪,艮内关,离列缺。

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4兑后溪通于督脉,肺经3离列缺通于任脉;脾经9乾公孙通于冲脉,胆经2巽临泣通于带脉;肾经1坤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7坎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6艮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8震外关通于阳维。注:阴、阳维脉为手厥阴少阳之库;阴、阳跷脉为足少阴太阳之库。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9公孙与6内关相通(3、6、9合化火局)合于心、胃、胸——主阳火虚衰所生病者;4后溪与7申脉相通(1、4、7合化水局)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主阴精不足所生病者;2临泣与8外关相通(2、8合化木)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主肝气不足、少阳经经络不畅所生病者;3列缺与1照海相通(脾胃虚寒、君火不足——坤1+离3)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等。

参考:飞腾八法(用八卦纳甲法与奇经八脉穴位配合)——壬甲公孙即是乾,丙居艮上内关然;戊午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关震相连;辛上后溪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已土列缺页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药物八卦分类

一、坤门——健脾兼补气,以补“质”为本,在脾肺的运化、生化作用下由“质”化“气”(食物都含有气、质两面,故为气质双补)。

内热耗其精,外热耗其液。“精”不足则上火,“液”不足则口渴。“精”归于坎7;“液”归于坤1,故补液、健脾都属于坤1的范畴。中医经典名句中曰:“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 5 -

◆健脾补气药食:

山药:色白,坤中兑(上泽下地)。甘,平,脾肺肾。健脾兼补肺之气。

山药入的是肺、脾、肾三经,这味药药性平和,可以起到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有人说它可以壮阳,但是归根结底,山药的作用是在补脾,脾气足了,吸收得好了,什么肺经、肾经就都受到了好处,因为土生金,金生水啊,有的经常闹肚子的,就可以用山药熬烂了,放入点冰糖,每天服用,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补肾中药一山药: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无论是阴虚火旺或是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均宜常食多食。若能配合其他补肾固精养生食品,如芡实、莲子等一并服食,效力更佳。有史为证:《日华诸家本草》记载:“山药助五脏,主泄精健忘。”《本草求真》亦云:“山药,本为食物,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

北山楂:坤中震。酸甘,微温,脾胃肝。消食化积,行气散瘀。1、用于肉食积滞证2、用于泻痢腹痛3、用于瘀阻肿痛

黄精:坤中坤。甘,平,脾肺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1、用于肺燥干咳少痰、阴虚劳

嗽久咳等2、用于脾胃虚弱证3、用于肾虚精亏的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消渴等。

大枣:坤中坤。甘,温,脾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

倦怠乏力等证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在炙甘草汤中配生地、麦冬以生血,大枣要用30枚;在甘麦大枣汤中配甘草、小麦以舒缓强急,用量10枚;在桂枝汤、柴胡汤中以调和营卫,则用量少;在十枣汤、葶苈大枣汤中用以佐制药性,则用量多。

龙眼肉(补血药):坤中离。甘,温,心脾。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虚损,心

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白术(--60):坤中离。苦、甘,性温,脾胃补气。分生白术和炒白术。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脾胃气虚治疗代表方——四君子汤(这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子),为补气的祖方。方子里的人参补气,白术补脾,茯苓泄去水湿,炙甘草和脾胃,这个方子的主治是:脾胃气虚。表现为面色发白,四肢没有力气,说话也是没劲头,食欲下降,大便不成形,舌质的颜色淡等。方子里加上陈皮和半夏以后,就变成了六君子汤,就增加了化痰的力量。

八珍汤是补气的四君子汤,再加上补血的四物汤(组成为: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这个八珍汤是气血双补。详见【C】P7

芡实(固精缩尿止带药):坤中艮。甘、涩,平,脾肾。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止带。

1、用于脾虚止泻2、用于肾虚遗精滑精,遗尿,白浊3、用于带下证

补肾中药芡实:性平,味甘涩,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古代不少治疗遗精早泄的养生名方,如金锁固精丸、玉锁丹、水陆二仙丹等,均是以芡实为主,配合莲须、龙骨或金樱子等研制而成。有史为证:《本草纲目》认为,芡实“益肾,治遗精”。明代医家缪希雍称芡实为“补脾胃,固精气之药也”。

- 6 -

莲子:补肾中药。性平,味甘涩,能养心、益肾、补脾、固涩,体虚遗精早泄之人均宜食

用,尤其是心肾不交而遗精者,食之更佳。古代用以治疗“心肾不交而遗精”的清心莲子饮和瑞莲丸,治“梦遗泄精”的莲肉散等,均是以莲子为主的补肾养生名方。

有史为证:清代名医王孟英指出“固下焦,已遗精,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着奇勋。”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莲肉清心固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使心肾交而成既济之妙。”所谓“君相火邪”是指心火肾火,心肾不交而言。

女贞子:坤中坎。甘苦凉,肝肾。补肝肾阴,乌须明目。肝肾阴虚的目暗不明,视力减

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发热。

二、巽门——有溶血作用,活血养血;或疏肝理气,行肝气。为带有“风”的特性(或含有“火”性但是以“风”性为主如当归)药物。血浊(血脂高、粘滞等)致血瘀、情志不畅所致气滞血瘀等用巽卦药;阳虚无力行血所致血脉不活血瘀用震卦药。

震--巽合十,益母草或丹参、当归+血瘀气化最快的养生组方(为震8类组方:生北山楂50 克,广木香25 克,防风20 克,川芎20 克。每天一剂,水煎频饮,同时喝瘦牛肉汤)。 补血方剂如四物汤。

◆活血化瘀药(活血类药物孕妇慎用):

当归:巽中坤。性辛温,能活血+养血、补血。温者鼓动血液,辛者耗散津液——故有燥

性。气虚、湿重者用之刚好;阴虚体质者应该配滋阴之物(如熟地、木耳、肉皮冻)以滋润血液,平衡其燥性。

补血的四物汤组成为: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红花:巽中离。辛,温,心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和红花都是活血化瘀的,中医

开方子的时候总是在一起用,其中桃仁偏重于固定有形的瘀血,红花偏重于化散在全身的无形之瘀,二者相配,功效比较全面。 1、用于血瘀通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2、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 3、用于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益母草:巽中坎。苦、辛,微寒,肝心膀胱。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1、用于

妇人经产诸证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有内热者)3、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搔痒

丹参(--30-60--):巽中坎。苦,微寒,心肝。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1、用于

血瘀经闭、通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等证2、用于血瘀之心腹疼痛,癥瘕积聚等证3、用于疮疡痈肿4、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及心悸失眠等证

古代有“一味丹参饮,功用四物汤”的说法,就是说丹参能够聚四种药物的功用于一身。 丹参恶巴戟天。

骨碎补(活血化瘀药):巽中震。苦,温,肝肾。活血续筋,补骨强骨。1、用于跌打

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2、用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痛及久泻等证

- 7 -

血竭:甘、咸,平,心肝。目前国产血竭多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或柬埔寨龙血树树脂。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敛疮生肌。1、用于跌打损伤,瘀滞心腹刺痛等证2、用于外伤出血及疮疡不敛等。无瘀者及孕妇忌用

童子尿:《外科心法》中说:“大凡损伤,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停积,俱宜服热童尿,以

酒佐之,推陈致新,其功甚大。若胁胀,或作痛,或发热烦躁,口干喜冷,惟饮热童便一瓯,胜服他药。他药虽亦可取效,但有无瘀血,恐不能尽识,反致误人。惟童尿不动脏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详见【C】P6-7

三七(化瘀止血药):巽中震。甘微苦温,肝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1、用于体内外

各种出血证2、用于跌仆瘀肿疼痛

降香(化瘀止血药):巽中离。辛,温,肝脾。化瘀止血,活血止痛,降气避秽。1、用

于瘀阻出血证2、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心腹疼痛及跌打损伤疼痛。

◆ 升肝气药:

升肝气方剂如小柴胡汤、逍遥丸、小青龙汤、柴胡疏肝散等

柴胡:巽中巽。升肝气。苦辛,微寒,肝胆。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

疟。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柴胡和前胡都是散风寒的。柴胡可以把深入体内的风寒散出,尤其是少阳经的,而前胡是味凉药,是散风热的。同时柴胡是入肝胆经的,可以疏达肝胆经的气血,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对于情绪不好引起的疾病,柴胡是比较常用的,比如柴胡疏肝丸、逍遥丸等,柴胡都是其中的一味主要的药物。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大黄:疏肝理气、解瘀散结用量到90克,详见【N】214

香附(理气药):巽中震。辛微苦微甘平肝三焦。疏肝理气,调经止痛。1、肝郁气滞诸

痛证2、月经不调诸证

青 皮(理气药):巽中震。苦、辛,温,肝胆胃。疏肝破气,消积化滞。1、肝气郁结

诸证2、食积气滞证3、气滞血瘀证

- 8 -

◆补肝气润肝阴之药:

天麻(息风止痉药):巽中巽。甘,平,肝(补肝阴气)。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

络。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用于肢麻痉挛抽搐,风湿顽痹

白芍(也叫做杭芍药,补血药,—30—60--100):巽中坤。柔肝+补血。苦、酸、甘,

微寒,肝脾。敛阴止汗,养血调经,平肝止痛。1、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白芍升肝阴制肝阳亢,用于阴虚阳亢患者。二者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详见【E】P9)。

羚羊角(息风止痉药):巽中坎。咸,寒,肝心。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详见

【B】P19)。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用于瘟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参考资料:张锡纯投入了救治霍乱患者的战斗中。他发现,这一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所以是肝胆火盛,患者们大多数都喜欢喝凉水,心里面烦热,这都是热证的表现。所以,张锡纯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经常在方子里加入三钱羚羊角,效果特别好,服药的患者都获得了痊愈。

三、离门——解表,或壮后天之火(加强产热和代谢)。火入中焦——内驻司温补脾阳之职,外行助阳明经消积化湿之用;火浮于外当解表之用(汗蒸亦如);离火为君火,不主下焦(下焦由肾阳司事,君火为助缘)。消化、温浴之事是火的功效,故凡是司此职者皆归于离门。

肾阳主气化,君火主运化(消化)和液化。“温里药”走中焦行运化之事,不入下焦,所以应该归入君火的范畴(肉桂、丁香、附子兼入下焦,为离火而兼艮阳之性)。

◆芳香开窍的药物(芳香开窍的药物可以耗气)

◆发汗解表(发散之火,开泄属离)之药:离中离。“离”通“漓”。在

人身上不受肺金管制存不住的叫火,受肺金所管制存得住的叫气。 药物有: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发热无汗解表用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

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此药平喘功效第一,治疗哮喘代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3.用于风水水肿

越婢汤治风水用到18克;小儿麻疹闭症用到24克

桂枝(10-30-60):辛、甘,温,肺心膀胱。发汗解肌,发热汗出解表用桂枝。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因为3、8合木,互为助力,故3数桂枝能助8震数升肝气)

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麻疹透发不

- 9 -

畅,风疹搔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风寒湿

痹证3、用于破伤风

防风是一味重要的辛温发散药,它发汗的力量并不大,如果想要发汗,一般都是和苏叶或者是荆芥一起用的;如果是和秦艽同用,则是可以驱散经络(即心包络血管)筋骨中的风邪;如果是和羌活同用,则可以疏散上身的风邪;如果和独活同用,则偏于疏散下身的风邪。

细辛(--10—15-------120克,详见【N】62上):辛温;有小毒,肺肾心。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生姜:辛,微温,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荆芥和防风都是解表的药物,荆芥是一味温药,发汗的作用较强,但是它有个特点,就是配合温药,则散寒解表,配合凉药,则辛凉解表,所以是个两面手,它入血分,擅长清血中之外邪,而防风也是解表的,但是偏于散骨肉之风邪,但是发汗的作用没有荆芥大,所以两者经常一起使用。

◆温里药:

附子(温里药):离中艮。刘力宏说:“配伍炙甘草(为附子用量的2/5--3/5)能够使干姜、附子真正起到持久的温煦作用”;炙甘草、干姜与附子同煮,可以降低附子之毒性。消除附子之毒性,关键在于煮透(要先煎4小时),而不是控制其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种((【N】209-211)。

治疗虚寒等慢性病用量1.5—3克;取其镇痛作用,用量6—9克;久病阳虚之人,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5克,多则30克以上(详见【N】67中);治疗严重的风湿病,则又需要加重;救急回阳汤附子常用到45克(【N】65下)、60克(【N】211);云南名医吴佩衡治疗幼儿伤寒发烧20天不退,起步就用附子250克,第3剂用到400克。但是他严格按照阴症用药,辨别阴症16字诀:“身重畏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附子必用开水久煎3—4个小时减去毒性,同时伍以干姜、甘草减其毒性方可(详见【N】66)。

附子之母“制川、草乌”都要煎熬8小时才能分解其中毒性,详见【N】85、 210。

干姜(温里药):(入脾经,暖脾胃)离中坤。附子非配干姜不热,为洛书数的1、6

之合。

姜,中医有很多的用法:生姜可以发汗,是用来解表的;而生姜的皮就是消除浮肿,去水肿的;用纸包上,沾上水,在小火上烤个半熟,叫煨姜,就丧失了发汗解表的作用,是用来和中止呕的;如果把生姜晒得干燥了叫干姜,是暖脾肾的,但主要功用在脾经;如果把干姜用火给炮黑了叫炮姜,是专门用来暖肾的;如果把炮姜再给烧炭存性,叫姜炭,可以起到暖中止血的作用。

灶心土(也叫伏龙肝):黄土汤是张仲景温补脾肾的方子,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

所导致的便血的病证,这个黄土汤里的主要一味药就是灶心黄土,现在药名叫灶心土,也叫伏龙肝。

那么什么是灶心黄土呢,就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那个炉膛里被火反复烧的那些砌炉

- 10 -

灶用的土,用的时候给撬下来,捣碎,就可以用了,黄土汤的熬制方法是把灶心黄土先熬水,然后用这个水,再去熬剩下的几味药。此方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症状效若桴鼓。详见【I】9

肉桂(温里药,--30--):离中震。辛、甘,热,肾脾心肝。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

通脉。1、用于肾阳虚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3、用于寒凝血滞的痛经,经闭4、用于阴疽。

这个肉桂有个特殊的作用,就是引火归原,这是中医的术语,就是当肾虚,浮游之火跑到身体的表面的时候,这个肉桂可以把这些浮游之火给收回到肾经,这叫引火归原,各位看到这种方子里面都会有肉桂,比如金匮肾气丸。

桂枝(发散表邪、解除表证,解表兼温里,--15--45):离中乾。辛、甘,温肺心膀胱。发

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生姜(发散表邪、解除表证,解表兼温里):辛,微温,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

止咳。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丁香(温里药,温中焦、下焦):辛,温,脾胃肾。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1、

用于胃寒呕吐、呃逆2、用于脘腹冷痛3、用于肾虚阳痿

四、兑门——兑秋属金,主收敛,集能,在天之水滋肺阴、生津润肺:

兑卦主气,气之不行,在人体则肺金易过燥而脾土易过湿。行气而润燥化湿者皆归于兑。 气入脾肺叫“补气”,气入胃肠叫“理气”(六腑泄而不藏,入六腑之药只能助其司事。以其虚空不藏,故莫之能补)。“湿土”积于胃部,气血不行消化力差叫食积;胃肠气虚不运叫腹胀。理气行气药助胃、大肠司事,故归于兑门:气归于手阳明大肠经者叫化湿药(大肠寒泻就用芳香化湿药,热泻就用清热燥湿药);气归于足阳明胃经者叫消食药。

清热泻火的药物属于“坎”门;清热燥湿(主要是燥湿、灭活作用)的药物属于兑门(所有细菌感染都属于湿)。

兑卦属金,金旺则火囚。西医的电解质紊乱相当于中医的“内热”的概念,现代西医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就属于“清热”。中医的“血热”类似于西医的“酮症酸中毒”。

◆西医的补液属于兑卦药物的范畴。

◆助阳明经司事——行气燥湿,消食化湿药:

草果(为化湿药):辛,温,脾胃。燥湿散寒,除痰截虐。1、用于寒湿中阻证2、用于疟

广藿香(为化湿药,--40--):辛微温,脾胃肺。化湿,解暑,止呕。1、用于湿滞中焦

证2、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3、用于呕吐

陈皮(为行气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辛、苦,温,脾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11 -

1、用于脾胃气滞证2、用于痰湿壅滞证

橘红(为行气药:散寒、燥湿、利气、化痰):散寒、燥湿、利气、化痰。

橘红和陈皮均为橘皮,中药房有单独的饮片陈列。二者味苦,同归肺脾二经(我注:在太阴空间司气化祛湿之事,助大肠经),均具有行气涤痰化湿之功。但前者的原产地为岭南化州,所以处方名叫化橘红,其温燥之性强于后者,偏重于治疗外感风寒、咽痒、气逆、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代表成药为橘红丸与蜜炼川贝琵琶膏。后者正宗来源于江南西道的三湖红橘大红袍,理气和中,在内科虚证有广泛用途。

现在很多人都不注意这个了,我有时候去中药铺,发现很多人就把橘红和陈皮混成一个药了。其实橘红会把里面白色的肉尽量刮干净,其药性偏重于表,有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陈皮保留了里面依附于表皮的白色的绵状肉,药性偏重于里,所以可以和中理气。

沉 香(为行气药):兑中坤。辛、苦,温,脾胃肾。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2、胃寒呕吐3、用于虚喘

广木香(为行气药):震中坤。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气滞,泻下后重3、肝胆气滞证 山 楂:坤中震。

◆理气、行气(有行气作用的药物、食物,拉稀、腹泻的人要少吃,多吃就会腹泻的更厉害)药:

枳 实(为行气药,--40--):兑中坤。苦辛微寒,脾胃大肠。破气消积,化痰除痞。1、

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2、痰浊阻滞,胸脘痞满证

厚朴(为化湿药,--40--):苦辛温,脾胃肺大肠。燥湿,行气,消积,平喘。1、用于

湿阻中焦证2用于肠胃积滞3、用于痰饮喘咳

*以下为归于坤1胃经或震8的药物:

草果(为化湿药):辛,温,脾胃。燥湿散寒,除痰截虐。1、用于寒湿中阻证2、用于疟疾

广藿香(为化湿药,--40--):辛微温,脾胃肺。化湿,解暑,止呕。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3、用于呕吐

陈皮(为行气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辛、苦,温,脾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1、用于脾胃气滞证2、用于痰湿壅滞证

橘红(为行气药:散寒、燥湿、利气、化痰):散寒、燥湿、利气、化痰。

沉 香(为行气药):兑中坤。辛、苦,温,脾胃肾。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2、胃寒呕吐3、用于虚喘

广木香(为行气药):震中坤。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气滞,泻下后重3、肝胆气滞证 山 楂:坤中震。

◆燥湿药(助大肠经司事,沟通相应脏腑与大肠经的渠道,使相应脏腑之“湿浊”从大肠经排出;同时此类药物性寒,故有清内之虚热、外之实热的作用):

黄芩:苦寒,肺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也是清虚热的药物 黄连(3--6--30):苦寒,心肝胃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尤其是下焦的湿热,用黄柏是最恰当的。

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山栀子(清热泻火药):苦,寒,心肝肺胃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山栀

子是清三焦之热的,它可以把三焦之热从小便给利出去,是走前阴的,所以对前阴同时有症状的特别的适合。

- 12 -

龙胆草:苦寒,肝胆膀胱。清热燥湿,泻肝火

这些苦寒的药物,有清上中下三焦之火的功能: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一般清热可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参考真热假寒·清上中下三焦之火【A】P6-8)

◆化痰止咳、平喘药(行气化湿):

瓜蒌:甘、微苦,寒,肺胃大肠。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1、用于痰

热咳喘2、用于胸痹,结胸等3、用于肺痈、肠痈、乳痈等4、用于肠燥便秘

桔梗:苦、辛,平,肺。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1、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

不畅2、用于热毒壅肺之肺痈3、用于咽喉肿痛,失音

川贝母:苦、甘,微寒,肺心。清化热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1、用于肺热、肺燥及

阴虚咳嗽2、用于瘰疬及乳痈、肺痈、疮痈等

◆滋阴润肺药:

北沙参(清热滋阴药):兑。甘、微苦,微寒,肺胃。养阴清肺,益胃生津。1、用于肺

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音哑等2、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或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

天门冬(清热滋阴药):兑中坎。甘、苦,寒,肺肾。养阴润燥,清火,生津。1、用于

阴虚肺热的燥咳或劳嗽咯血2、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证

◆利水渗湿药(行气化湿):

茯苓(--60--150):兑中坤(渗中土之湿)。甘淡平,心脾胃。本品为药食同源之物,

有水湿者可以大剂量使用。利水渗湿,健脾安神。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我注:气虚)诸证3、心悸,失眠。

茯苓是渗湿的,水湿去掉以后,脾气才能更好的生发,因此茯苓也是一味升脾气的药材,它的药性特点是先降后升。详见【E】P9

猪苓(--60--):兑中坎(渗下焦之湿)。甘淡平,肾膀胱。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泄泻,淋浊,带下。

泽泻:甘淡寒,肾膀胱。利水渗湿,泻热。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2、湿热带下,

淋浊

薏苡仁:甘淡,微寒,脾胃肺。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1、水肿、小便

不利2、脾虚泄泻3、肺痈,肠痈4、湿痹筋脉拘挛

玉米须:甘平,膀胱肝胆。利水消肿,利湿退黄。1水肿,小便不利,淋证。2.黄疸 葫芦:甘平,肺小肠。利水消肿。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 冬瓜皮(鲜的150--250克,泛力药):甘微寒,肺小肠。利水消肿。水肿;暑热烦渴 蝼蛄:咸寒,膀胱胃。利水消肿。1.水肿,小便不利,2.石淋,癃闭 通草(泛力药):甘、淡,微寒,肺胃膀胱。利尿通淋,下乳。1、用于湿热淋证2、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车前子:甘,寒 ,肾肝肺。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1、用于热淋,

水肿、小便不利2、用于暑湿泄泻3、用于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用于热痰咳嗽

- 13 -

◆泻下药(主有外燥——大肠经燥热大便秘结不下者。泻药之苦寒是针对大肠

经之燥热来的,一时性的泻下洗肠不会寒伤脾胃,因为脾湿和大肠燥是一对矛盾,病急则只能择其一解决——泻下而先除其标;病缓则可以健脾润肠而徐图其本。详见【H】7-8):

大黄(-60--120,详见【N】62):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常配伍芒硝一起使用。泻下

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2、血热妄行之处血证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4、瘀血诸证5、黄疸,淋证

◇大黄治疗急性传染病;血热出血不止(如鼻衄);急性实症腹痛(腹痛拒按,如急性胆囊炎、腹绞痛、腹膜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妇科急性化脓性盆腔炎症、肠梗阻等);热痢;痈疮;疏肝理气、解瘀散结用量到90克(如痛经,【N】214)等。详见【N】211-214

大黄不加芒硝,泻而不伤,于病有益;大剂量大黄禁与芒硝为伍。

芒硝:咸苦,寒,胃大肠。泻下,软坚,清热。1、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2、用于口疮,

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3、外敷尚可回乳

番泻叶:甘苦寒,大肠。泻下导滞。用于便秘;泻下行水消胀

芦荟:苦寒,肝大肠。泻下,清肝,杀虫。1.用于热结便秘,2.用于肝经实火证,3.用于小

儿疳积

火麻仁:甘平,脾大肠。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郁李仁:辛苦甘,平,大肠,小肠。润肠通便,利水消肿。1、用于肠燥便秘2、用于水肿

腹满,脚气浮肿

松子仁:甘温,肺肝大肠。润燥滑肠,润肺止咳。1.肠燥便秘,2.肺燥咳嗽,3.血燥生风眩

晕,风痹

六、艮门——固密肝肾、坚固机体之药:温补肾阳,火以固水,气以固体(艮为少男,处先天 卦之阴势阴位,势位皆阴;居后

天卦东北致寒之方,其体阳旺方得以存。故艮物皆阳盛气厚、质体坚固而静、沉;在人体符合“阳盛气厚、质体坚固而静、沉”特性者在柔只有肝肾,在刚只有筋骨。在食物、药物则皆固密、静沉而气温且旺。方以类聚,所以艮门药物能够壮补肝肾。详见“八卦理象总论”P3)。补肾阴、阳之药宜与山萸肉为伍—

—壮元气,秘精(详见“山萸肉的药理作用”)。补阳方剂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药物以气旺、性温而归肾入内者为内化之火,叫做“补阳”,属于艮卦;药物以味胜,质归于肾者叫做“滋阴”,属于坎卦。

◆补阳药(补阳的标准是:如果大便转燥,就需要减量,或增加滋阴健脾的辅

助药物):

鹿茸:艮中震。甘、咸,温,肾肝。用量每次0.6-3-6克。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

冲任,固带脉,托疮毒。1、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证2、用于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过期不合,齿迟,行迟等3、用于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4、用于疮疡久

- 14 -

溃不敛,脓出清稀,或阴疽内陷不起。

巴戟天(15-30-40):艮中震。甘、辛,性微温,肾肝。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

湿。1、用于肾阳虚弱的阳痿,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证2、用于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腰膝疼痛,或风湿久痹,步履艰难。详见“巴戟天的功效和作用”

巴戟恶雷丸、丹参,因药性相反。

肉苁蓉(15-30-60):艮中坎。甘、咸,性温热,肾大肠。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1、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2、用于肠燥便秘。

枸杞子(20--):艮中坎。甘,平,肝肾。补肝肾,明目,润肺。1、用于肝肾不足的腰

酸遗精,及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内障目昏,消渴等2、用于阴虚劳嗽。

“天然伟哥”枸杞很神,有16种祛病养生功效。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长肌肉、改善面色、明目安神、祛风治虚、延年益寿、坚筋强骨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枸杞不仅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防老抗衰等保健养生功效,还有护肝及防治脂肪肝的养生作用。这是因为枸杞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甜茶碱,能防止肝脏内过多的脂肪贮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脂肪肝病人,不妨经常食用枸杞。

菟丝子:甘,温,肝肾脾。用量10-15克。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1、用于肾

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带下等证2、用于肝肾不足,目失所养而致目昏目暗,视力减退之证3、用于脾肾虚泄4、用于肝肾不足的胎动不安

续断(为补阳药): 苦、甘、辛。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1、用于肝肾不足,

腰痛脚弱,风湿痹痛,及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证2、用于肝肾虚弱,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等。

骨碎补(活血化瘀药):巽中震。苦,温,肝肾。活血续筋,补骨强骨。1、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2、用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痛及久泻等证

丁香(温里药,温中焦、下焦):辛,温,脾胃肾。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1、用于胃寒呕吐、呃逆2、用于脘腹冷痛3、用于肾虚阳痿

其它的:杜仲、狗脊、锁阳为泛力药,仙茅、补骨脂为慢毒药。

◆敛汗固精药,此类药物收敛人体外层肌肤的血液,使血液归藏、充盈于足厥阴肝经内库,如山萸肉就起壮盛厥阴肝经的作用,故能补益肝肾(肝血充则可藏心神,潜相火)。同时性温而暖下焦。宗筋既得血养又得气温则生厚且固矣:

山萸肉(固精缩尿止带药——滋肝阴,--30--60):艮中艮。酸,(涩),微温,肝肾。补

益肝肾,收敛固涩。1、用于肝肾亏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证2、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3、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4、用于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证(我注:山萸肉酸性收敛,收缩血管,使解表外散的血液流回心脏。详见【B】P18)

用药禁忌: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罗大伦:现代人如果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晚上会虚烦,睡不着觉或多梦。可以用山萸肉9克、炒酸枣仁6克,捣粹为末,开水冲服,2-3天显效。

- 15 -

肝气要绝的时候用山萸肉,脾气要绝的时候用山药,肾气要绝的时候用熟地。

人生气以后,或经常生气的人,身体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就是因为生气一时会暴火燥干肝血(把厥阴精血全备浮散于外)、燃尽肝阴气,肝精、气枯竭导致筋脉失养。张锡纯的方法是:山萸肉30克配合一点舒筋活络的药物。

五倍子(敛肺涩肠药):艮中兑。酸、涩,寒,肺大肠肾(敛皮肤、肺、大肠血液归入

肾,故能涩肠止汗而固精)。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用于肺虚久咳,肺热咳嗽2、用于久泻,久痢3、用于遗精,滑精4、用于自汗,盗汗5、用于崩漏下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

乌梅(敛肺涩肠药):酸、涩,平,肝脾肺大肠。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

止痛。1、用于肺虚久咳2、用于久泻久痢3、用于虚热消渴4、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酸枣仁(养心安神药--90):甘、酸,平,心肝胆(入心经而收敛大脑动脉血管,使血液

归入于心阴、手足厥阴系统,减少大脑充血)。养心益肝,安神,敛汗。1、用于心悸失眠2、用于体虚多汗

核桃仁:补肾中药。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养生食品,肉能润养,皮能敛涩,故肾虚遗

精者宜食之。有史为证:明代医家缪希雍说:“胡桃能入肾固精”。《普济方》中记载:胡桃治“水弱火强,精自溢出。”这又说明对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早泄者亦宜。

七、坎门——水克火,在外为清热药;在内为滋阴补血、封藏之药,质之藏者皆归于坎。

◆ 滋阴补肾药:

植物吸收CO2排放O2,动物吸收O2排放CO2。在生物阴阳属性上:植物属“阴精”类,动物属“阳火”类。人要阴阳平衡,滋阴之物动、植物的各取一半(熟地或木耳一半,阿胶或肉皮一半),才不至失偏颇,滋阴效果才最佳。

补气和滋阴是一对矛盾,二者不能诊断治疗混淆。

滋阴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镇阴煎

熟地:坎中坤。

熟地和生地是一个药材,都是地黄,这是中医使用的最早的药材之一了,早在张仲景的汉代就用了,生地黄是可以起到滋阴、凉血的作用,如果把生地黄给蒸熟了,就变成了熟地了。具体的蒸法是要把生地黄放入锅里,洒上酒,然后蒸,蒸完了,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在重新拿回去蒸,再暴晒,这样一共作九次就是熟地了。

熟地是补精生血的,在补血的方子里,我们都可以用到熟地,比如四物汤,那就是熟地加上白芍、川芎、当归。又比如六味地黄丸,那主要的药物也是熟地。熟地这味药有个特性,虽然它主要是滋养肾精的,但是它和什么经的药配,就可以补什么经,比如,熟地配合白芍使用,就可以兼补肝经的阴血,和柏子仁配合使用,就可以滋补心经阴血,配合龙眼肉,就滋补脾经的阴血。

阿胶:坎中兑。

龟板、鳖甲:坎中坎。

- 16 -

◆清热药:

清热滋阴、清虚热、清五脏热凉血之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清心肝肾血热,高热致狂躁者用量到800克/天,详见【N】62下):

甘、苦,寒,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滋阴清虚热的。一般与黄芩配伍使用。1、用于热入营血证2、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毒湿疹3、用于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菊花(发散风热药):辛,甘,苦,微寒,肺肝。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

解毒。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槐花(凉血止血药):苦微寒,肝大肠。凉血止血,清肝明目。1、用于血热出血证2、用

于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

地榆(凉血止血药):苦、酸,微寒,肝胃大肠。凉血止血,解毒敛疮。1、用于各种血热

出血证2、用于痈疽肿毒3、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牡丹皮(清热凉血药 清心肝肾血热):苦、辛,微寒,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1、

用于血热斑疹吐衄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4、用于疮痈,肠痈

玄参(清热凉血药 清肺肾热,为泛力药):甘、苦、咸,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滋阴解

毒。1、用于热入营血证2、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痰核,脱疽3、用于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赤芍(清热凉血药 清肝热,为慢毒药):苦,寒,肝。清热凉血,祛瘀止痛。1、用于血热

之斑疹、吐衄2、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3、用于目赤肿痛

地骨皮(清虚热药--60克):甘寒,胃肝肾。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1、用于阴虚发

热2、用于血热出血3、用于肺热咳嗽泄热而生津止烦渴泄热而泻肾经浮火

清热泻火药:

决明子(清热泻火):甘苦咸,微寒。肝肾大肠。清肝明目,润肠通便。1、用于目赤肿痛,

目暗不明2、用于头痛眩晕3、用于肠燥便秘

生石膏(清热泻火):辛、甘,微寒肺胃。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量90-300克。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喘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生石膏微寒,清热泻火而不伤脾胃,为白虎汤的主药。按照病情轻重,男女之分,老少之别多少用药。常用量30克左右,大剂量可以用到180—240克,一次用量可达100克,有的以昼夜用量达到500克的。寒详见“民国中医大师张锡纯使用生石膏的故事”【B】P39-41

八、震门——通经活络,或化湿。为阳气,助少阳火力推动气血运行,起到升肝气的作用(因为“雷风相搏阳主阴随”,肝

- 17 -

经的气血是在少阳火力的推动下运行的,少阳火弱则气血不至于筋骨内部、下部。经络畅通了以后气血自然流到下面,所以此类药物有“引气血下行”之功用)。

性温入厥阴——肝胆、三焦经系统,助少阳火力司事,行肝胆、三焦经之气者,皆归于震门。入肝经而疏肝理气、行肝气者则归于巽门。“元气+君火”在震---巽时空就比较弱,能量沉

入中心区域。在“表”表现为在阴阳交界面上运作,故少阳和厥阴经走中间,主管疏通、拆毁和重建。我们把此时空的阳性空间叫做少阳经,阴性空间叫做厥阴经。

药性辛温、或入肝胆者肯定是升,寒凉入肺大肠者肯定是降。因为魂升而魄降。

血瘀气化最快的养生组方(为震8类组方):生北山楂50 克,广木香25 克,防风20 克,川芎20 克。每天一剂,水煎频饮。同时喝瘦牛肉汤。

震--巽合十,可加益母草或丹参、当归。 阳虚血瘀者3+8合木(如上方或川芎+桂枝)或6+8(如上方或川芎+肉桂 见:

3、地支肝木(11Pm—3Am)旺于天干正北子时坎水位,同时介于水木之间后天卦之艮位,故: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亢者宜滋阴养肝——巽2+坎7;肾阳不足致胆经火弱、经络阻滞者——震8+艮6)用药,其

力甚大。

◆ 通经络除风湿药:

中成药有活络丹等

川芎(活血化瘀药15--30—45--):震中巽。辛,温,肝胆心包。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用于血瘀气滞证2、用于头痛3、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详见《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川芎:主入少阳,俗谓其辛温走窜,走而不守,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透皮毛,内及筋骨,旁及四肢,为血中气药,对各种部位的头痛均有良好疗效,尤善治偏头痛。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5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 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木瓜:震中震。酸,温,肝脾。舒筋活络,除湿和胃。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2、吐泻转筋。

川牛膝:苦、酸、甘,平,肝脾。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尿通

淋。1、用于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及等证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3、用于上部火热证4、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

- 18 -

以之为引经(见【N】199医案 肺心病)”

骨碎补:震中坎。苦,温,肝肾。活血续筋,补骨强骨。1、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瘀肿疼痛2、用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痛及久泻等证

狗脊(--40--):苦、甘,温,肝肾。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1、用于风湿腰痛脊强,肾

虚腰膝软弱2、用于肾虚尿频,遗尿,白带过多

威灵仙(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祛风湿药-为慢性毒药):辛、咸,温,膀胱。祛风湿,

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1、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2、用于痰饮积聚3、用于诸骨鲠喉

此药善于治疗高尿酸血症【N】61

◆行气药:

广木香:震中坤。辛苦温,脾胃大肠胆。行气,调中,止痛。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

气滞,泻下后重3、肝胆气滞证

﹡北山楂(坤中震)(100克)+广木香(50克)的组合能很好的升肝气,引肝血入胃,提升胃气。木克土,制脾土之於积。同时广木香入大肠经助大肠经司事,二者是健脾和减肥的最佳养生组合药物,没有病理禁忌(什么病都能促进康复),此乃养生方第一。为“8+9+1生木”组合中的基本药物。

同时加枸杞子20克可以旺胆经而把血液引向于目。

九、乾门——单纯补(脾肺)气。司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皆是气之所主,故司此职者皆归于乾门。因为此气一方面由脾肺生化,另一方面主要库存于脾肺空间,所以又叫做“脾肺之气”。但是以健脾补中土为主兼补气者则归于坤门。

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一般急性病需要立马补气救急,慢性病或气阴两虚者就需要气阴双补(如四君子汤+四物汤),或把阴血补充足之后再补气冲关,这样才会气化有源。否则,血虚者单纯补气就会头晕(补气之后肌表脾胃充血而大脑缺血)。

在患者同时要补气、补肾的情况下,薛立斋经常让患者在早晨补气,比如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因为人体的气血是按照经络流动的,上午的时候,流注到脾胃经(具体时间是7时至9时是胃经,9时至11时是脾经),这个时候补脾胃最能够借助阳气生发的时机起作用;而晚上(17时至19时)是气血流注到肾经的时间,这个时间补肾作用最大,所以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薛立斋经常是让患者在这个时间服用。这种规律历史上不止薛立斋一个人注意到了,傅青主的学生陈士铎也注意过,有个患者是气阴两虚,一个医生把补气的补中益气汤和补阴的六味地黄丸给混在一起开了个方子(现在的医生也经常这么混着开),结果患者服用很久没有改善,还很难受,遇到了陈士铎,陈士铎告诉他,说这两个混在一起,一个药性要往上走,一个要往下走,两个混在一起,谁都走不了,所以,你早晨服一个,晚上服用一个,看看结果如何,结果没几天,这个患者就好了,同样的药物,服用的方法不同,结果疗效也不同。详见【C】P20

补气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详见【C】P31)

- 19 -

人参:为乾中乾。气之致厚者也。用于回阳救逆(代替脾肺之气与阴气燃烧生心火,维持生命运化动力)

黄芪(--30--60--240):乾中兑。甘,微温,脾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

疮生肌。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生黄芪托里生肌的作用,凡是患了疮痈,正气不足,无力生长肌肉将毒邪排出的,使用生黄芪那是最有效的详见【C】P4;5、用于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 6、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 7、用于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8、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证。

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的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人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散,药店有卖的。如果把黄芪用蜜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补中益气汤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用量也最大,李东垣那个时候黄芪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用到几分,现在的医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上百克的也有,效果还不错。但是在买药的时候要知道,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C】P31

同时,益气利水用生黄芪力大,一般最少用30克,有些要到60克才显效(生黄芪60克+猪苓60克+茯苓60克+泽泻30克),肾阳不足者加骨粹补、肉苁蓉各30克,脾阳不足加桂枝30克。详见【N】104。

党参(--60--):乾中坤。甘,平,脾肺。补中益气,生津,养血。1、用于中气不足的食

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2、用于肺气亏虚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3、用于热伤气津,气短口渴之证4、用于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证。

甘草(10-120克):乾中坤。甘,平,心肺脾胃。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

急止痛,调和药性。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有通血脉的作用),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 2、用于痰多咳嗽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 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甘草可以利咽消肿)。

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 0.5kg = 500g;1市两= 31.25g;1市钱= 3.125g;1市分= 0.3125g;1市厘= 0.03125g

汉代《伤寒论》中的1两=15.6克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

- 20 -

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本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葛根(发散风热药—为泛力药):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

举陷。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升麻(发散风热,为泛力药,--30--):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发表透疹,清热

解毒,升举阳气。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 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