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佤族民间故事看女性民俗

2023-07-14 来源:星星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2006年4月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Vo1.21 NO.4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Ⅱ-Y Apr.2006 从佤族民间故事看女性民俗 杨宝康 (临沧教育学院,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佤族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女性 在环境、生活、物质文化创造、宗教活动、歌舞娱乐等方面作用的分析,揭示了佤族女性所创造的 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佤族;民间故事;女性;民俗 中图分类号:K892.35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06)04—0061—04 佤族民间故事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 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佤族历 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综合体现。“无论在民 族起源、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习俗、 心理素质、道德风尚、地理风貌上,还是 在动植物习性乃至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源 习俗以及民间信仰、岁时节日及游戏竞技 等诸多方面。” ‘序言H 本文拟从社会性别的 视角出发,着重探析佤族民间故事中女性 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佤族女性 流等方面,几乎都可以从佤族的民间文学 中得到印证。”…(P幢 佤族民间故事不仅具有 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历史 价值。建立在男女两性差异基础上的社会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获得生存需要解 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如何用简单的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利用 自然资源并在与特定环境相适应或斗争中 性别是人类社会人群划分中最基础的要素。 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社会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其在生产分工、婚姻家庭关系和社 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使众多的民俗事象 组成不同的群体,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佤族长期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这里群山连绵起 伏,古木参天,翠竹成林,动物繁多,是 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地区,在这样的环 折射出了社会性别文化的特征。女性作为 一种群体存在,女性民俗文化就是女性群 体创造的文化。具体说,“女性民俗是女性 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 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包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衣食住行习 俗、生产工艺习俗、婚姻礼仪习俗、生育 收稿日期:2006—01—20 境中,佤族先民采取了包括采集、狩猎、 农耕、渔猎、牧养在内的混合型生活方 式。两性间的生产分工并非如一些民族学 所反映的男人狩猎、女人采集那样在男女 间截然不同。相反,佤族民间故事中反映 的是,妇女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特别的亲 作者简介:杨宝康(1966一),男,云南云县人,临沧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云 南地方历史文化。 -6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和力,而且妇女在生产生活中都承担着重 要的责任。如在《司岗里》中,妈农(传 说中人类的第一个母亲)带领着刚从司岗 出来的“身上灰仆仆的,面貌模糊不清” 的人到河里洗过澡,人的面貌才看得清楚 了。[‘]㈣ 安木拐(传说中佤族的第二位女 首领)知道战胜洪水和野兽的许多办法。 有一天,安木拐叫人砍来大树,按她下身 的样子做成木鼓。安木拐白天敲响木鼓, 集合人们上山打猎,夜晚敲响它,吓跑野 兽,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木鼓保护了 人的安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 饱。『1](P9-12)在《鸟泪泉》中,班洪部落的 两姐妹叶茸和安并聪明伶俐,叶茸是纺织 的巧手,安并是耕种的能手,两人让部落 里的人都能吃穿不愁。两姐妹被班洪王卖 给外族部落王子后,常思念亲人,怀念家 乡。在阿佤山的大旱之年,两姐妹为了让 家乡的山河回春,竟然变成两只大鸟,飞 遍无数的草场,吮吸了万株草上的露珠, 飞回故乡,把露珠化作思乡怀亲的泪水, 泪水又化作一股清泉,滋润故乡的土 地。[1](m04-206)在《兄妹神》中,鹿埃姆和 鹿埃松兄妹勇敢而智慧,两人到海水底下 取到谷种,到天上取来火种,教人们烧地 种旱谷。那时的天和地很接近,是聪明的 妹妹鹿埃松用臼棒将天撑了上去。她学着 岩燕做巢,使人们有了房子住。兄妹俩死 后变成了阿佤山的南北两座大山。哥哥仍 叫鹿埃姆,即现在缅甸境内的公明山,妹 妹仍叫鹿埃松,即班洪部落的焦山。…(P4 不难看出,佤族女性不仅在各类经济生活 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一幅幅女性与自然 亲近的画卷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佤族女 性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不仅表达了女性与 自然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了“妇女 在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纽带作用。”[ ]㈣ 佤 族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以及生产活动, ・6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06年第4期 无疑是一道亮丽的民俗景观。 二、物质文化创造与佤族女性 佤族社会早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 等物质创造代表着佤族先民所创造的物质 文明。佤族女性在物质文化的创造中不仅 确立了她们同文化的关联,也确立了女性 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地位。何星亮先生认 为,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生产性的生产 ——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_4 J( ’在佤 族民间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佤族女性在生 产性的生产——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 中的贡献与作用。《半截观音》叙述很早的 时候,阿佤山上有一个寨子的泼门(头人) 为人耿直,心地善良,深得百姓的敬重和 爱护。泼门有个妹妹叫喃蒙,像他哥哥一 样善良,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一天, 泼门突然生病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百 姓到处为他求医找药,可是泼门的病一直 不见好转。喃蒙见哥哥病重,心里非常着 急,她吃肉没味,喝蜜也不甜,每天为哥 哥祈祷。一天夜晚,喃蒙坐在床边伺候哥 哥,她突然看见一样闪着绿光的东西从窗 口飞了进来,拣起一看,样子像一片叶子。 只不过会发出宝石一样的光彩。喃蒙知道 是神赐给的仙药,很快找来一把剪刀,把 绿叶的尖尖剪下一截,煨给哥哥吃。泼门 吃了喃蒙煨的药汤,几天后病就好了,喃 蒙心里十分高兴,为了能给全部落的人治 病,她把剩下的半截叶子埋在地里,精心 照料,过了不久,那半截叶子生了根,发 了芽,长出了许多绿油油的叶子,但那叶 子就像被人掐去了尖尖,只有半截,活像 一把锅铲,所以半截观音也叫锅铲叶。阿 佤人为了感谢和纪念喃蒙,也把它叫做 “芽喃半”,意思就是喃蒙用剪刀剪出的叶 子。…‘ 在《家养的禽畜都是女人牵来 的》中,人从葫芦里出来时,靠采摘树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宝康:从佤族民间故事看女性民俗 草叶生活,后来开始捕捉动物。围猎时, 男人用棍棒石头把动物打死,女人则用衣 带把动物捆住牵回家。女人从此不再围捕 动物,而是在山洞周围的草地上放养那些 栓住的各种动物。天长日久,那些动物繁 殖了后代并习从人养,成为现在的牲畜家 禽。[ ](聊 ’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使人们从 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 生产,而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为 广泛的食物,刺激性的酒类作为普遍的饮 料出现。佤族人喜欢喝酒,有“无酒不成 礼”之说,可发明香甜醇美的水酒的还是 妇女。在《水酒的来历》中,一位老大妈 每天到地里劳动都要带用芭蕉叶包的米饭 做午餐。有一天,她吃饱了野果,忘记了 自己带去的米饭,等几天以后她想起时, 白白的米饭已经发酵变甜。她把饭放竹筒 里用水一泡,发现泡饭的水有一种醉人的 香甜,老大妈成了第一个发明水酒的 人。[ ](H 从佤族民问故事中不难看出,佤 族社会早期,女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优势 并有重要地位。在以往批判男性为中心的 历史时,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妇女受压迫 的历史。而从佤族民间故事中的“不要看 女人好象气力比不上男人,可女人对人类 的生存贡献是很大的……女人应当是我们 生存的宝贝才对呀!”C5](P58)我们可以感受到 佤族社会早期男女社会性别关系平衡和谐 的概貌。 三、宗教、娱乐活动中的佤族女性 民俗 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 然崇拜。在佤族先民看来,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鬼神在掌管和支配 着。山有山神,树有树神,火有火神,谷 物有谷神等。根据佤族传说,谷神是位女 性,名叫司欧布,她就住在木鼓房内,掌 握着谷子的生长。佤族先民用一位女性来 担任谷神,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因为“谷 物在大地上播种、生长、结实、收获,这 个循环重复的过程,与妇女一代代生儿育 女、繁衍后代的过程同出一辙。”l6l( 木鼓, 佤族称“格罗”(或“格若”、“克罗克” 等),是佤族创制的较原始鼓种,在佤族社 会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佤族先 民的眼中和心里,木鼓是一种通天的神器 和崇拜的神圣之物,木鼓在,神灵就在, 木鼓响,神就会显灵。在先民们的原始思 维中,能使人欢娱的事物,同样能取悦于 神。佤族木鼓一般长1.6—2.3米,直径 0.5__o.7米,通常用优质硬木红毛树、桦 桃树做成。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馆内, 收藏着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木鼓,它用木 质坚硬的红毛树杆雕凿而成,鼓身长2.62 米,直径约为0.6米,两端稍细,鼓身中间 有一个长2.1米、宽0.06米的扁长状音腔 孔,内腔中部实心部分呈三角形,两边各 有一个凿空的音腔,并凿有能使鼓声产生 回响的鼓舌和鼓牙。木鼓中间开口的形状, 酷似女阴。佤族先民在木鼓上凿上鲜明的 女性烙印,体现了对神圣的女性及其生殖 力的信仰和尊崇。[ ]‘H ’佤族历史上的拉木 鼓活动,不仅是全民性的宗教祭祀,也是 先民们一年一度的歌舞狂欢。可以看出, 佤族女性通过在宗教民俗中的形象塑造, 不仅为女性获得了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角 色,也使女性在宗教祭祀的民俗活动中得 到了欢娱。 在佤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同样在生产 民俗活动及节日礼俗中获得欢娱。《佤族泼 水节的传说》中,阿佤山连续几年干旱, 七个姑娘翻越九个山头,跨过九个深箐, 发现石洞深处一股清冽冽的泉水在流淌, 她们高兴极了,捧着甘甜的水喝并互相泼 洒嬉戏。七个姑娘发现山泉水从落水洞里 ・6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流走后,她们搬来一块一块石头堵塞落水 故事中的女性民俗或许认识肤浅,获得的 洞,可是水流太急,搬来的石头都被冲走 可能只是一鳞半爪,但从社会性别角度审 了。她们紧紧抱成一团,纵身跳进落水洞, 视佤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民俗,却不难发 终于把落水洞堵住了。洞里的山泉水越积 现女性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从佤族 越多,清悠悠地流遍了佤族村寨。而七个 民间故事看女性民俗的意义所在。 姑娘因为一直站在落水洞里,日久天长, 就变成了七块坚硬的石头,月月年年让泉 参考文献: 水从她们的怀抱里流过。人们不能忘记这 [1]尚仲豪等.佤族民间故事选[M]. 七个为阿佤山献身的姑娘,每年在旱季过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去雨季来临时,各山寨的人们就翩跹起舞, [2]邢莉.中国女性民俗文化[M]. 互相泼水,缅怀七个姑娘的恩情,祈祷一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咄 《待客习 [3]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 俗的传说》里,“甜心嫂”不仅人美,心肠 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也格外好,见人舂米她要帮,见人挖地也 版社,2002. 帮锄,她不仅给叫花子饭吃,还把盛饭的 [4]何星亮.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木碗送给叫花子一个。“甜心嫂”的善良使 [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自家的木碗变成了金碗,真可谓“人心换 [5]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 人心,路人也相亲;哪个会待客,木碗变 佤族民间故事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 黄金”。[5](P131-133) 出版社。1990. 综上所述,“西南民族文化的主流,也 [6]温益群.木鼓中的母性之魂[M]. 即构成其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乃是以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活形态的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的民俗文 [7]张文勋等.民族文化学[M].北 化。”[ ]‘n 透过佤族民间故事所展现的女性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民俗,其折射的社会性别关系丰富了人与 人之间真实的存在。尽管我们对佤族民间 (责任编辑刘祖鑫) To read the female folk—custom through Wa people’S folk tales YANG Baoka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College of Education,Lincang 677000,Yunnan) Abstract:On the sex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circumstance,living,material and culture creation,activity in religion affairs,also singing and dancing of entertainment of Wa people’S folk tales,revealed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female folk—custom culture which created by the Wa People. Key Words:Wa People;folk tales;folk—custom ・64・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