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人故事——精选推荐

2023-11-13 来源:星星旅游
名⼈故事

名⼈故事15篇

名⼈故事1

  有⼀次,⼀位法国青年拜访托尔斯泰。他俩⼀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副单杠。青年跑过去,⼀跃⽽起,抓住单杠,做了⼏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概是外⾏吧?”  托尔斯泰笑⼀笑。

  “⽂⼈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

  托尔斯泰看了看同伴,⾛到单杠下⾯,轻轻⼀跃,双⼿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仲,往后⼀摆,连续绕了⼏个「⼤翻车」,随后⼜轻松⾃如地做了⼏个难度很⼤的动作,像燕⼦那麽轻巧,像猿猴那麽⾃如。

  法国青年看得眼花缭乱,惊诧得吐出⾆头,⽼半天都没缩回去。他哪⾥知道,体育活动正是伯爵的爱好呢!  当托尔斯泰从单杠上跳下来,法国青年⼼悦诚服地说:“伯爵,您单杠上的动作也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淡然地笑笑。

  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除了体育,他还爱参加劳动。画家列宾就亲眼看见托尔斯泰在烈⽇下整天在⽥地⾥地。他主动地帮助贫穷的⼈盖房⼦、砌炉灶、割草,直到古稀之年,还坚持⾃⼰打⽔、劈柴,和农民⼀起锯⽊头。

  有个青年总想⼀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说:“⼈好⽐分数,分⼦就是他⾃⼰实在有的那麽⼤⼩,⽽分母就是他把⾃⼰想像的那麽⼤⼩。分母愈⼤,分数就愈⼩,如果分母是⽆穷⼤,分数就等於零了。”

名⼈故事2

  毫⽆疑问,如果有⼀个名字⼏乎与⾳乐本⾝成了同义语,那就应当是“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16⽇诞⽣在德国波恩的⼀个⾳乐家庭,他的祖⽗和⽗亲都在当地的宫廷乐团供职。⽗亲是⼀位宫廷歌⼿,喜怒⽆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仆,温和善良,终⽇⾟劳,对粗暴乖戾的丈夫更是⽆可奈何。贝多芬幼年时其⾳乐才能便崭露头⾓,为了要把贝多芬训练成第⼆个莫扎特式的神童,成为⾃⼰的摇钱树,这位⽗亲不惜以种种残酷的体罚⼿段强令⼉⼦就范。他常常让4岁的贝多芬连续四个⼩时练琴,甚⾄深夜将睡梦中的孩⼦拉起来强⾏训练。虽然贝多芬在8岁时就已能够在⾳乐会上演奏并开始尝试作曲,但他在这段时期所受的⾳乐教育却⼀直缺乏系统,散乱⽆章。

  贝多芬6岁时,曾在维也纳遇到过著名的前辈莫扎特,他的才能受到了莫扎特的注意。9岁时,贝多芬投师管风琴师、作曲家聂费。聂费是贝多芬遇到的第⼀位真正的教师,他扩⼤了贝多芬的视野,引导贝多芬熟悉热爱德国古典艺术的优秀传统。在聂费指导下,贝多芬掌握了作曲技术,并在他帮助下发表了第⼀部作品。由于家境⽇窘,贝多芬很⼩就开始⾃⾷其⼒。11岁时在宫廷礼拜堂担任了聂费⽼师的助⼿。

  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向莫扎特求教。莫扎特对年轻的贝多芬进⾏了考试,让贝多芬根据⾃⼰指定的⾳乐主题在钢琴上即兴作曲。曲犹未了,莫扎特便兴奋地对周围的⼈们说:“⼤家注意这位青年,他将继我之后使整个世界谈论他。”不幸的是,贝多芬不久接到了母亲的死讯,只好赶回波恩。及他⽇后再次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离开了⼈间。由于家境贫困,早年失学,贝多芬坚持读书⾃学以补不⾜。他⾃修古⽂、新闻、历史⽂献和⽂艺著作,从荷马、莎⼠⽐亚直到席勒、歌德,⼏乎⽆不认真研究,并且在波恩⼤学旁听哲学系的课程。贝多芬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命前就已经确⽴,在⾰命年代中成长得尤其迅速。法国⼤⾰命爆发的时候,消息传来,贝多芬在⽇记中写道:“要热爱⾃由胜过其他⼀切——即使在君王⾯前也永远不肯背弃真理。”

  1792年11⽉,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准备前往维也纳投师学习。因为莫扎特已然作古,于是便改从海顿。海顿固然很珍视这位青年的才能,但却难能容忍他的⾰新精神,可惜这段师⽣情谊未能长久。贝多芬的创作成熟过程表⾯上显得相当缓慢,但是却⾮常的扎实稳固。他在波恩时期的创作,⼤抵还是⼀些⼩型乐曲和歌曲。贝多芬30岁时才得以演奏他的《第⼀交响曲》,⽽莫扎特在这个年龄时则已经拥有40部左右交响曲了。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最初10年间的主要作品有:《悲怆》、《⽉光》等钢琴奏鸣曲、《第⼆钢琴协奏曲》等。  1802——1812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

  从1796年起,贝多芬就感到⾃⼰的听觉⽇渐衰退,但他长期不敢⾯对这⼀残酷的事实。他在给⼀位医⽣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过着⼀种悲惨的⽣活。两年来我⼀直躲避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与⼈交谈,更不能告诉别⼈我是聋⼦。假使我⼲别的⼯作,也许我还能忍耐。”他精神沮丧,甚⾄想到过⾃杀,还写好了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个⼈的不幸。对于⽣活与艺术

的热爱以及法国⼤⾰命的最初胜利,坚定了他对⽣活的信念。正是在个⼈精神痛苦发展到极端的时刻,他及时克服了它。他说:“是艺术,正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我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决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勇敢地向命运提出了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是贝多芬写给朋友信中的⼀句话,同时也成为他⼀⽣的誓⾔。他振奋精神,拿起笔来,于1804年写下了《第三(英雄)交响曲》这⼀充满战⽃的乐观精神的不朽作品。

  这部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贝多芬本打算通过法国驻维也纳的公使将乐谱转交给那位法国⼤⾰命时⾰命军队的统帅。就在这时,拿破仑背叛了⾰命⽽称帝,并与反动教会缔结了联盟。这⼀消息使贝多芬勃然⼤怒,他喊道:“他也不过是个庸⼈。现在他竟要践踏⼈民的权利,只顾⾃⼰的野⼼;竟要⾼踞在别⼈之上变成暴君!”于是,他将原来的题献擦掉,改为“献给⼀个伟⼤的英雄”。

  这⾸交响曲成为贝多芬精神转变的⼀个标志,并且也成为他的创作成熟时期的开端。他的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如第四⾄第⼋交响曲,第四、五钢琴协奏曲,⼩提琴协奏曲,《爱格蒙特》序曲,钢琴奏鸣曲《黎明》、《热情》等等,都是这⼀时期中写成的。这些作品思想深刻,结构宏伟,形式多样,充满了为美好理想⽃争的英雄⽓概和对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些作品正是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动写照。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刚写好不久,发⽣了⼀件令他极为⽓愤的事情。这是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天,公爵家⾥来了⼀⼤批客⼈,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们听⾳乐,就派⼈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带着⾃⼰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看,竟是⼀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着⾯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耻卖国⾏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天,公爵接到了这样⼀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个!”如今,这份被⾬淋过的《热情奏鸣曲》⼿稿⼀直保存在巴黎⾳乐学院图书馆,供⼈们瞻仰。在贝多芬⼀⽣中,还有许多事例反映着他对封建权贵的蔑视。

  1812年,贝多芬和著名诗⼈歌德同在⼀处避暑。歌德⽐贝多芬年长20多岁,贝多芬对他⼗分尊重。贝多芬曾对别⼈

说:“歌德和席勒,是我在奥西安和荷马之外最⼼爱的诗⼈。”⼀天,他们⼀同出去散步,正巧⼀队王公命妇的马车从旁经过。歌德⽴刻退⽴路边,谦恭地向这些贵族施礼。贝多芬却连看也不看他们⼀眼,继续⼤步向前。⼈们议论说:“贝多芬和歌德这两位⼤师,只有当他们在⼀起时,才能⽐较出哪⼀位更伟⼤。”贝多芬⼀⽣中的最后⼏年,正是梅特涅反动统治⾮常猖獗的⿊暗时期。

  居住在欧洲反动势⼒堡垒维也纳的贝多芬,⾯对着法国⼤⾰命的理想与成果已被反动势⼒摧毁的严酷现实,毫不⽓馁,坚持⽃争。他时常冒着被捕的危险,公开发表共和民主的主张。他愤怒地咒骂奥国皇帝说:“像这个家伙,⾸先应该把他吊在第⼀棵树上!”为了表达⾃⼰对民主共和必胜的信念,他写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光辉巨著。交响曲原来都是纯器乐的,为了更清楚、更直接地表达⾃⼰的思想,贝多芬在这部作品的末乐章⽤了合唱这种声乐形式。歌词选⾃席勒的著名诗篇《欢乐颂》:

  “欢乐⼥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地。我们⼼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你的⼒量能使⼈们消除⼀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们团结成兄弟。”

  1824年5⽉7⽇这部交响曲⾸次在维也纳公演,获得了巨⼤成功。当已经全聋的作曲家被⼈领到台前谢幕时,他并没有听到⼈们如雷的欢呼,但他看到了群情激奋的场⾯,⽽且他⼀定从这个场⾯中理解了⼈们对他⾳乐的⽆限爱戴和对于民主理想的热切向往。

  尽管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如⽇中天,但仍未能幸免于晚年的凄凉悲苦。有⼀次,贝多芬从乡村回家,为了省钱,雇了⼀辆没篷的马车,受寒之后,转成肺炎,终于在1827年3⽉26⽇于维也纳去世。他瞑⽬的时刻,⾝旁没有⼀个亲⼈。但是三天以后举⾏葬礼时,却有两万余群众护送他的棺柩。

  贝多芬离去了,但他的⾳乐却永远流传在全世界各国⼈民⼼中。他作为⼀个伟⼤历史⼈物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印在⼈们的脑海⾥,为全世界⼈民引为⾃豪;他为全⼈类的进步⽂化做出了巨⼤贡献,他的⾳乐将永远引导⼈们热爱⽣活、热爱真理,永远⿎舞⼈们为美好的理想做不屈不挠的⽃争。

名⼈故事3

  交响曲,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乐体裁之⼀,它的奠基⼈海顿却曾是⼀位奴仆⾝份的作曲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 年4 ⽉1 ⽇出⽣在奥地利南部的罗劳。⽗亲是制造车轮的⼯⼈,很喜欢⾳乐,不⽤看谱就能弹竖琴,还会唱歌。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苦苦操持家务,与⾳乐全然⽆缘。

  海顿的家庭虽然穷苦,但充满着亲爱和温暖,每天晚上家⾥都要举⾏⾳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海顿从⼩就爱上了⾳乐。⼀位亲戚发现了海顿的⾳乐天赋,就领他⼊汉堡神校唱歌学琴。这所学校教学⾮常严格,为海顿⽇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

  由于海顿天⽣⼀副好歌喉,8 岁时被维也纳的圣司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唱诗班⾥,他还学会了演奏管风琴和⼩提琴。17 岁时,海顿因变声不能再唱歌,教堂想辞退他,⼀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天,他⽆意中剪掉了前座同学的头发,正

好授⼈以柄,被校⽅⾰除。

  出了校门,海顿孤苦伶仃,⽆以为⽣,只好流浪街头,靠卖艺糊⼝。后来,他开始从波波拉学习作曲,并为波波拉的学⽣弹伴奏。为了⼀⽇三餐,穷苦的海顿还必须为⽼师做奴仆。

  1752 年,海顿的作品得到了冯贝格男爵的赏识,男爵录⽤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让海顿来宫中为⾃⼰写作。

  1760 年11 ⽉,海顿结婚了。妻⼦玛丽亚性格乖戾,不喜欢⾳乐,也不尊重丈夫的⼯作,常常把海顿的乐谱当废纸来包东西。海顿因此⼗分苦恼,却也⽆计可施。

  海顿29 岁那年来到匈⽛利艾斯塔哈基公爵的宫邸任乐长。那时,被雇⽤的⾳乐家和主⼈之间订有详细⽽苛刻的合同:上班时必须穿号⾐戴假发;必须按主⼈的命令写作;乐曲必须投主⼈所好;必须按时完成交稿,等等。繁重的差遣,令海顿忙得岌岌乎不可终⽇,每天上午作曲,中午听公爵训话,下午指挥排练,晚上演出。他还要像监⼯⼀样负责乐队考勤,⼀旦出错,就会遭到痛骂。他要负责管理每件乐器、每张乐谱,要负责给新学员上,整天像钟表⼀样运转。名⽈乐长,其实形同仆役。在这样的环境中,海顿⽆可奈何地⼯作了30 多年,主⼈也前后换了四代。

  1772 年夏天,继位已10 年的第⼆代公爵出外避暑,乐队当然要奉陪。公爵乐不思蜀,早已忘了归期。乐队队员们思念家⼈,归⼼似箭。⼤家求计于海顿。海顿虽⾝为乐长,却也⽆法左右公爵,想来想去,终于有了办法。⼏天后的⼀个晚上,⼀部新写好的交响曲开始了。第⼀乐章,第⼆乐章,第三乐章都过去了。“不是说要奏⼀部不寻常的作品吗?它不是和平常⼀样吗?”公爵很失望。说话间⾳乐已进⼊第四乐章。在⼀⽚沉郁的⾳乐声中,⼤家忽然看见有两位乐⼿合上乐谱,吹熄谱台前照明的蜡烛,抱着乐器,从容地从舞台上退下去了。台下⼈⼤惊,不知发⽣了什么事,再看其他的乐⼿,都依旧安详地演奏。接着,⼜有⼀名乐⼿下去了。陆陆续续地下去了好多位,最后台上只剩下两个⼈。他们轻轻奏完最后的曲调后,也吹熄了⾃⼰的蜡烛。台上漆⿊⼀⽚。听众都为之瞠然,连⿎掌都忘了。

  公爵还不⾄于太愚钝,他终于明⽩了海顿的⽤意:⼤家想⾛。第⼆天,便起程返回了。后来,⼈们给这⾸乐曲起了个名称,叫作《告别》。1790 年,第三代新公爵继任。他⽆⼼欣赏⾳乐,解散了乐队,念海顿已是三朝元⽼,便保留了海顿的薪⾦,让他挂职赋闲。海顿终于有机会到外⾯的世界透透⽓了,于是,往返于维也纳和伦敦之间。第⼆年,他到伦敦在查洛蒙主办的⾳乐会上发表新作,⽽后⼜回到维也纳,写了12 ⾸交响曲,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时钟》和《惊愕》。

  关于《惊愕》交响曲,有⼀段脍炙⼈⼝的故事。听说海顿有⼀部新作要演奏,伦敦的达官显贵们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到剧场。演奏开始了,优雅的第⼀乐章使听众们飘飘然,宁静的第⼆乐章⼜使⼈们昏昏欲睡。就在这时,忽然间⿎声⼤作弦管齐鸣,第三乐章惊醒了在座所有⼈,有不少打盹的听众被这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惊得跳了起来,有些贵妇⼈甚⾄被吓得差点背过⽓去。

  1791 年,英国⽜津⼤学授予海顿⾳乐博⼠学位,按规定他要提交⼀部作品,这部作品便叫作《⽜津交响曲》。英国之⾏,使海顿名利双收,从此他的状况有了很⼤改善。

  1798 年,66 岁的海顿应新继位的第四代公爵召请,再度回到艾斯塔哈基,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及《四季》两部巨作。

  海顿在英国逗留期间,曾听过亨德尔的《弥赛亚》,他决⼼⾃⼰也要创作⼀部清唱剧。

  《创世纪》的脚本本来是为亨德尔写的,亨德尔没有使⽤。海顿根据英译本写成了这部作品。1799 年3 ⽉4 ⽇《创世纪》公演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海顿在⾳乐会座席中听到“光芒初现”那⼀段充满戏剧性的歌曲时,情绪激动,不能⾃已,突然站起来,指着天空,⼤喊:“光芒从那⼉射过来了!”

  1804 年,海顿被选为维也纳荣誉市民。1809 年5 ⽉,拿破仑进攻维也纳,居民们个个惶恐不安。海顿泰然⾃若地对⼈们说:“不必惊慌,只要有我在,便不会有事。”说完,便坐在钢琴边,⼀遍⼜⼀遍地演奏由他作曲的奥地利国歌。其时,海顿年事已⾼,相当衰弱,⼏天后,即1809 年5 ⽉31 ⽇,77岁⾼龄的海顿在为⼈们留下1000 多部作品之后,安详地离开了⼈世。时值战争,⽆法举⾏隆重葬礼,送葬者仅寥寥⼗⼏⼈。

  这位善良的⽼⼈⼀⽣中忍受着令⼈窒息的屈辱,以乐观顽强为唯⼀的武器,战胜重重困难,为⼈类的⾳乐发展做出了重⼤贡献。⾝后的荣耀何以能够消补⽣前的恨憾于万⼀呢?

名⼈故事4

  马克·吐温喜欢借书。邻居很⼩⽓,不想借给他,于是他想了个主意。⼀天,马克·吐温⼜来借书,邻居便说:“好吧。不过,我和妻⼦刚刚订了个规矩:从我这⼉借去的书必须当场阅读。”过了⼏天,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笑说:“当然可以。不过我也订了个规矩:从我家借⾛的割草机必须在我家的草地上使⽤!”

  马克·吐温有⼀次坐⽕车去⾸都⼀所⼤学讲课,他⼗分着急,⽽⽕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来了⼀位查票员,问马克·吐温:“你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张⼉童票。查票员仔细地打量了他之后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啊!”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了,但我买车票的时候还是孩⼦。您要知道,⽕车开得太慢了。”

  有⼀年的“愚⼈节”,纽约的⼀家报纸为了愚弄众⼈,报道了⼀则马克·吐温去世的消息。于是,吊唁的⼈流纷纷向马克·吐

温家涌来。当⼈们看到出来的竟是马克·吐温本⼈时,⼜惊讶⼜⽓愤,纷纷谴责那家报纸对马克·吐温的这种⼤不敬⾏为。马克·吐温却没有发⽕,⽽是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期提前了⼀些。”

  马克·吐温来到法国旅游。⼀天,他独⾃去理发店理发。“先⽣,您像刚从外国来的?”“是的。”“您真⾛运,因为马克·吐温先⽣也在这⾥,今晚您可以去听他演讲。”“我不得不去。”“先⽣,您有⼊场券吗?”“没有。”“这太遗憾了!”理发师耸耸肩,“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那⾥不会有空座位。”“对!”幽默⼤师说,“和马克·吐温在⼀起可真糟糕,他⼀演讲我就得站着。”

  马克·吐温有⼀天来到⼀个⼩城市,他想找⼀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马克·吐温先看了⼀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

名⼈故事5

  美国汽车推销之王乔·吉拉德曾有过次深刻的体验。⼀次,某位名⼈来向他买车,他推荐了⼀种最好的车型给他。那⼈对车很满意,并掏出10000美圆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对⽅却突然变卦⽽去。

  乔为此事懊恼了⼀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您好!我是乔·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经向您介绍⼀部新车,眼看您就要买下,却突然⾛了。”  “喂,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

  “⾮常抱歉,我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但是我检讨了⼀下午,实在想不出⾃⼰错在哪⾥了,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

  “很好!你⽤⼼在听我说话吗?”  “⾮常⽤⼼。”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吉⽶即将进⼊密执安⼤学念医科,我还提到⽝⼦的学科成绩、运动能⼒以及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你毫⽆反应。”

  乔不记得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注意。乔认为已经谈妥那笔⽣意了,他不但⽆⼼听对⽅说什么,⽽且在听办公室内另⼀位推销员讲笑话。

  这就是乔失败的原因:那⼈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个优秀⼉⼦的称赞。  乔·吉拉德恰恰没有“站在对⽅⽴场思考与⾏动”。他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已经成交了”。

名⼈故事6

  这些涉及曹雪芹的故事⾮常⽣动,可要想整理却并不简单。樊志斌等⼈在采风的过程中,⼏乎⾛遍了附近的村⼦,询问了⼗多个村民。作为民间⽂学,传说有它独特的特点。樊志斌称,同⼀个⼈5年前讲的内容,现在讲肯定会不⼀样,故事的主体虽然⼀样但细节会发⽣变化。“传说不等于历史或真实,我们在这次采风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传说,可能是村民在这个村讲,但是在那个村就没有,给这个亲戚讲,给朋友就没讲过。还有⼀些⽼⼈去世了,⼉⼦可能不会讲了,有些⽼⼈搬到城⾥去了,附近⼜没⼈知道。”

  如今百姓的娱乐⽣活⼤⼤丰富了,⾹⼭⼀带也是如此,早已不是当年“听妈妈讲述过去的事情”的年代了。因此,很多传说年轻⼈很少知道,只能找当地的⽼⼀辈打听。樊志斌回忆,⾹⼭⼭顶有⼀位90多岁的⽼⼈,他讲出了贾宝⽟夸袭⼈是“公道⽼⼉”的由来。

  “公道⽼⼉”其实是⼀种植物,⾹⼭地区的⼈都喜欢种它。不过种它不为收获,为的是划清地界。有些⼈喜欢贪便宜,每年耕地的时候都往别⼈家多刨⼀点,被发现的时候还不承认。可有了“公道⽼⼉”,⼀看便知道界限在哪,这块地应该是谁的。因为它的根很深,所以爱贪⼩便宜的⼈想刨⾛很不容易。所以当地⼈就称这种植物最“公道”。“曹雪芹当年在⼭顶住过,所以他很可能是当时知道的‘公道⽼⼉’。只可惜我们第⼆年想再去找这位⽼⼈,却得知他已经去世了。”

  “很多⼈认为曹雪芹没在⽩家滩待过,但⼭(泛指⾹⼭⼀带)后有⼀个传说,是⼀位九旬⽼⼈曾经讲过的。他称⾃⼰家⾥三代都是给关帝庙看门的。当年他想把庙门⼝铲平,种点东西。结果他姥爷说了句‘你知道么你铲的就是当年曹雪芹住过的房⼦吗’。”樊志斌称,这其实是⼀个很好的传说,但可惜采风时⽼爷⼦已经去世了,他们只能从⼥婿那得知⼆⼿版本。

  采风中不免遇到嘴拙唇笨的村民,明明知道却讲不出来,或讲得都七零⼋落,很多细节都没了,只有⼏句硬邦邦的话。此

外,由于拆迁,村⾥⼈⼀下⼦激增,原来只有⼏⼗⼈、⼏百⼈的村⼦,⼀下变成了⼏万⼈的⼤村。“原来⼀进村⼦打听你们村⼉岁数最⼤的就⾏了,但现在进村⼀问,⼈家都说‘我不是本村⼈,不知道’。这样也给我们找⼈造成了很⼤的困难。”

名⼈故事7

  罗温·阿特⾦森:灵机⼀动

  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温·阿特⾦森以其“憨⾖先⽣”的形象⽽深⼊⼈⼼。罗温成名前到英国⼀家著名的马戏团应聘滑稽演员。考官出的⾯试题⽬是当场让⼈捧腹⼤笑。憨⾖⼜讲笑话⼜演哑剧,可考官没有⼀⼈露出⼀丝笑意。

  罗温灵机⼀动,亮出绝招,他转⾝拉开⾯试房间的门,对外⾯等候⾯试的其他应聘者⼤叫道:“喂,你们都可以回家吃饭了!他们已经决定录⽤我了!”这时,已经憋了很久的考官们⼀下⼦集体⼤笑起来。

  罗温终于得到了⼀份可以发挥⾃⼰特长的⼯作,并最终成为英国喜剧泰⽃、世界著名的滑稽⼤师。  李咏:处变不惊

  1991年7⽉,李咏刚从北京⼴播学院(现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学)毕业,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考试。⾯试当天,中央电视台把内部的闭路电视全部开通,台⾥所有⼈都能看到⾯试现场的画⾯,考场台下⿊压压的全是⼈,初出茅庐的李咏有点⼉慌,他及时调整⾃⼰的⼼态,随着⾯试的进⾏,他逐渐适应了这种场⾯。

  当时正打海湾战争,考官问海湾战争参战国都有哪些国家?李咏搜肠刮肚说了⼀些,惟独少了伊拉克,台下马上就有⼈质问,李咏想都没想,脱⼝⽽出:“联合国正制裁呢,那是‘敌’国呀!”⼀句话让台下的⼈全乐了,李咏由此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利地进⼊了中央电视台,为⽇后成为综艺节⽬“⼀哥”奠定了基础。

名⼈故事8

  1812年,法国⼈布⽡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发现理论计算值同观测资料发⽣了⼀系列误差。这使许多天⽂学家纷纷致⼒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发现天王星的脱轨与⼀个未知的引⼒的存在相关。也就是说有⼀个未知的天体作⽤于天王星。  1846年9⽉23⽇,柏林天⽂台收到来⾃法国巴黎的⼀封快信。发信⼈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预告了⼀颗以往没有发现的新星:在摩羯座δ星东约50的地⽅,有⼀颗8等⼩星,每天退⾏69⾓秒。当夜,柏林天⽂台的加勒把巨⼤的天⽂望远镜对准摩羯座,果真在那⾥发现了⼀颗新的8等星。⼜过了⼀天,再次找到了这颗8等星,它的位置⽐前⼀天后退了70⾓秒。这与勒威耶预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动了。⼈们依照勒威耶的建议,按天⽂学惯例,⽤神话⾥的名字把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  英国皇家天⽂台获知这⼀消息时,台长艾⾥深为懊悔。因为在1845年10⽉,曾有⼀个叫亚当斯的剑桥⼤学学⽣求见,他未予接待。亚当斯留下⼀封信给他,信中指出在摩羯座可发现⼀颗9等暗星。艾⾥没有重视这个报告。此报告中指出的也正是这颗新发现的海王星。艾⾥⼜查阅了天⽂台的观测记录,更为感慨的是,这颗海王星曾两次被他们记录下来,只不过当时他们以为是⼀颗恒星,把它放过了。

  勒威耶,1811年3⽉11⽇⽣于法国诺曼底的圣诺镇,他的⽗亲曾经为使他能去巴黎求学⽽卖掉房产。28岁时他开始发表⼤量天⽂学论⽂。亚当斯,1819年6⽉5⽇⽣于英国康沃尔州的拉涅斯特区,出⾝佃农家庭。这两位海王星的发现者于1848年在伦敦会⾯。

名⼈故事9

  ⼀天,国防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跟前,⽓呼呼地对他诉说⼀位少将⽤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些⼈。林肯听了,建议他写封信针锋相对地反驳他,说:“你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下嘛。”斯坦顿⽴即写了⼀封措词很强硬的信拿给总统看。“对了,对

了,”林肯完全赞成,⼤声喊道,“写得好!严厉地批评他⼀顿,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快要放进信封时,林肯却⼜阻⽌说:“你打算怎样处置它?”“寄出去呀。”斯坦顿被他这么⼀问倒弄得稀⾥糊涂,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要胡闹,”林肯⼤声说:“你不应把信寄出。快把它扔进⽕炉中去吧。每次当我发⽕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的。可知这是⼀封很起作⽤的信。当你花了许多时间把它写好时,不消说你的⽓已经消了,也就⼼平⽓和了。那么现在再写第⼆封信吧。”将军理解地点点头,⼗分感激总统的指点。

名⼈故事10

  “画家⾳乐家名⼈故事:舒伯特的故事_900字”是⾮常优秀的「名⼈故事」。仔细阅读本⽂,能够为您作⽂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1797年出⽣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的李希塔尔,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岁开始学习⼩提琴1808年舒伯特进⼊了康维特⾳乐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作曲

  舒伯特脾⽓温顺,如⾚⼦般的纯真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这使得他很受朋友欢迎,他⾝边⼀向都围绕著⼀群关⼼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些在经济最困顿的时候接济他,有些⼈的诗作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有些在舒伯特⾝前死後都极⼒推⼴他的⾳乐。虽

然他作品数量颇丰,⼜完成了六⾸交响曲⼗六岁写出第⼀⾸交响曲,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援。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所作的600多⾸歌曲显⽰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潜⼒。曲调朴素⾃然,和声新颖,⼤⼩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然⾳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变化⾳;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舒伯特短暂的⼀⽣⼗分清贫,⼤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虽然他三⼗⼀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留下了超多的⾳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在他⼗⼋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共完成了⼀千⼀百多部作品,包括⼗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百多⾸合唱曲、五百六⼗七⾸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他采⽤和声上的⾊彩变化,⽤各种⾳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的⼼理活动,富有⼤⾃然的和谐和⽣命⼒的⽓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切化为⾳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之后浪漫主义⾳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是欧洲⾳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乐体裁——艺术歌曲的第⼀个集⼤成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舒伯特都卓有贡献。⼀⽣共写了⼗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百多⾸合唱曲、五百多⾸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调交响曲(伟⼤)》、《死神与少⼥》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在⽣命短短的31年中,舒伯特经受了贫穷、病魔的煎熬,却留下《魔王》等不朽作品,让⼈不得不追寻他⽣命的动⼒、创作的激情何在——那就是他为作曲⽣、为作曲死的信念。

名⼈故事11

  1955 年秋天在济南出⽣。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她⽆法上学,便在在家⾃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母,下放(⼭东)聊城农村,给孩⼦当起教书先⽣。她还⾃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偿治疗。后来,张海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线电修理⼯。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和恒⼼与疾病做⽃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充满了信⼼。她虽然没有机会⾛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学、中学全部课程,⾃学了⼤学英语、⽇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学和硕⼠研究⽣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万字的英语⼩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本和韩国出版,⽽《⽣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20116;个⼀⼯程书奖。在《⽣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作品。最近,⼀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的贡献,她先后⾃学了⼗⼏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偿治疗达1万多⼈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个是⼗年代新雷锋;⼀个是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的光和热献给⼈民。她以⾃⼰的⾔⾏,回答了亿万青年⾮常关⼼的⼈⽣观、价值观问题。邓⼩平亲笔题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名⼈故事12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想利⽤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天读过的'书。忽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丝亮光,他霍地站起来,⾛到墙边⼀看,啊!原来是从壁缝⾥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办法:他拿了⼀把⼩⼑,把墙缝挖⼤了⼀点,这样他就能勉强读书了。

  范仲淹,北宋⼈。两岁的时候,⽗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户姓朱的⼈家,范仲淹在朱家长⼤成⼈。

  范仲淹从⼩读书就⾮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上的寺庙⾥寄宿读书,那是他的⽣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有时候夜⾥读书感到疲倦,就⽤凉⽔洗脸驱散睡意。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安危。他刻苦⾃勉,⾷不重⾁,妻⼦⼉⼥吃穿仅够⾃⾜⽽已。经常⾃诵:“⼠当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也。”

  李时珍,明朝⼈,是⼀位伟⼤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家世代⾏医,他的⽗亲医术很⾼,给病⼈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的⼉⼦再当医⽣:因为那时候⾏医是让⼈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下定决⼼,要向⽗亲那样为病⼈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看病,⼀⾯⾏医,⼀⾯研究药物。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重新编写⼀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路远,不怕严寒酷暑,⾛遍了盛产药材的名⼭。他有时好⼏天不下⼭,饿了吃些⼲粮,天⿊了就在⼭上过夜。他⾛了上万⾥路,拜访了千百个医⽣、⽼农、渔民和猎⼈,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这部书有⼀百多万字,记载了⼀千⼋百多种药物,每⼀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部伟⼤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国⽂字,在全世界流传。

名⼈故事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