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中考语文压轴题之诗歌鉴赏(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附答案解析

2022-12-14 来源:星星旅游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 【详解】

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3.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请把下面两个图片放到一行)

图一

图二

2.“夕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表羁旅之思,或抒迟暮之怀,或表惜别之意。下列诗句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样,借夕阳表达羁旅之思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诗词中有许多思乡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图一。理由:图一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二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二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一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A

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写有关思乡的诗句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画面的理解。应先抓住相关诗句中写景或物的字词,然后从整体上分析诗句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景象,表达的是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识读图片应抓住图片中的关键景物,并能从整体上感受画面意境,从中寻找诗画的关联。图一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等表现的意境正好与这种景象相符。而图二描绘了一幅马肥,树茂的景象,画中的人也显不出劳顿之苦,与诗句景象不符,故选图一。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A句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表达夕阳下游子的羁旅之思;B句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抒迟暮之怀;C句意思是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表惜别之意。故选A。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思乡”,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⑴D ⑵A

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2)A借用了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

《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浮客:游子,诗人自指。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芳春”和 “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据此描述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示例:夜里,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城外的积雪足足有一尺来厚。一大早,老翁就驾着牛拉的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吱吱呀呀地往集市上赶去。 【解析】 【详解】

(1)ACD.正确。B.有误,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故选:B。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来再现画面即可。

【点睛】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8.(1)“矫健”指强壮有力,“矫”应该读三声;“堤岸”指沿江河或海边防水的建筑物,“堤”应该读dī;“庞然”形容高大的样子,“庞”的偏旁不要写错;“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注意“锵”右半部分的字形。(2)朗读语气指朗读时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感情。从“轻快”“矫健”“沉醉”等词语可知,第一小节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故选C。(3)解答这类补写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从下文的“你的理解很正确”可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对“斧斤的声音”的理解,然后询问王家新先生的意见即可。(4)“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语序不当,应该把数量词“一个”移到“下雪的早上”前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应该是普希金。补写时应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艾青诗选》的理解,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辗”是“轧”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辗”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10.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王昌龄 (唐)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 (唐)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 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②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木。③耦耕:泛指耕作。④光:指桑麻叶面光亮。⑤使君: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本词上阕描写了“______”“平莎”“______”等景物,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答案】

1. “软草” “轻沙”“路”“路无尘” 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2.示例一: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示例二: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示例三:“泼”字用得精妙,

“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意象的筛选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词的上阕抓住了“软草”“平莎”“轻沙”“路无尘”等景物意象,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词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写出了乡村雨后天晴后,田野里的清新、明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本题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

小桃枝”: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4.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据此归纳作答。(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5.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对于这类题型,应该从诗词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总体内容出发。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运用典故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C.诗歌首联、颔联连用两个“空”字,并不显得啰嗦,诗人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D.整首诗写景抒情结合,景象前后三变,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2.诗歌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请你描述诗人所创造的这一美好意境。

【答案】 1.B

2.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林,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解析】

1.B“典故落笔”错误,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晴川”“芳草”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