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2021-08-14 来源:星星旅游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 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

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

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

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观察案例2:阳阳带来一个陀螺,并告诉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阳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陀螺。老师说:“阳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阳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陀螺,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阳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观察案例3:果果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火车玩,睿睿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火车,果果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物质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太喜欢这个东西了。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珍惜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1)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⑵其次是要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

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我发现《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儿歌《分

果果》中都蕴藏着与人分享、感受快乐的内容,我还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时,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知道分享不仅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如帮助幼儿分析“为什么孔融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等问题,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通过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快乐。

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水果沙拉”、“我最喜欢的玩具”等,鼓励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把好吃的东西给你,你很快乐。”“我把玩具给别人玩,别人也把玩具给我玩,玩具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快乐。”在活动中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分享的愉悦。

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⑷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有一次,恬恬小朋友吃了两份水果,结果另一位小朋友没有水果了,我就组织幼儿讨论:“没有水果吃的小朋友心里怎么样?”我又问极极“如果你吃不到水果,你高兴吗?”以后我就让恬恬来发水果、发图书,使她感受分享的快乐。还有一次看到电视里猫抢走了小老鼠的食物,我就请小朋友想想“小老鼠没有东西吃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自然的移情训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⑸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良好分享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让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自己表演一些拿手的歌舞、讲故事节目,当老人们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微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关心人”的幸福滋味。

总而言之,在研究中,我发现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因此我

们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将多开展一些“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

幼儿姓名

1.有没有小朋友与你抢玩具?

A有()B没有()

2.你有两支水彩笔,你会分给朋友一支吗?

A偶尔会()B会()C不会()

3.幼儿园分苹果,你没有,小朋友会分给你吗?

A会()B不会()

4.小弟弟在玩小白兔,你会去抢吗?

A会()B不会()

5.明明偷玩红红的小汽车,你认为老师会批评吗?

A会()B不会()

6.小小在玩木马,东东也想玩,小小会让给他玩吗?

A可能会()B会()C不会()

7.爸爸刚刚给你新买了一辆遥控汽车或洋娃娃,你愿意送给好朋友玩吗?

A愿意()B不愿意()

8.你愿意和好朋友分享快乐的事情吗?

A愿意()B不愿意()C有时愿意()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调查问卷

分析报告

当今家庭大多均为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被众多的长辈呵护与疼爱,孩子有求必应,以我为中心。诸多的溺爱与迁就导致幼儿普遍缺乏分享行为。在幼儿园会经常出现告状,争抢,哭闹的声音,还有部分幼儿出现不会与同伴相处,孤立的现象。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教育是幼儿园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试图了解3-4岁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

的发展情况及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时间:

地点:宁陕县幼儿园

对象:小班20位幼儿(男女各10名)。

范围: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

方式方法:问卷:《幼儿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8道题。由课题组研究人员调查幼儿后填写。

3-4岁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性别差异表

A1

40%

60%

30%

70%

A2

60%

40%

78%

22%

A3

57%

43%

61%

39%

A4

55%

45%

50%

50%

A5

83%

17%

87%

13%

A6

51%

49%

70%

30%

A7

77%

23%

80%

20%

A8

79%

21%

81%

19%

分析表1: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回答第二题和第六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他问题回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从这两个问题的性质来看,属于主动把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共享,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猜测别人的分享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反映出,儿童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从3岁开始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

2、幼儿在回答题时,女孩回答肯定的比率明显高于男孩,说明在分享行为的发展上似乎女孩比男孩更慷慨。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认为别人会产生分享行为。

3、幼儿在回答3、6问,题时肯定的比率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低于问题2的比率,说明儿童对于其他同伴的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

4、幼儿在回答问题1时,男孩肯定的的比率高于女孩,说明男孩在分享行为中比女孩更富于攻击性,更容易出现争抢行为。

5、幼儿在回答问题时,男孩和女孩的比率都很高,说明他们绝大多数愿意与好友分享美食和快乐的事情。

6、幼儿在回答5题时,做肯定回答的男孩83%,女孩87%,看来他们都从心里认为不正当分享行为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制止,正是由于教师的压力,幼儿可能会采取容易被社会接纳的方式来分享他人的快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儿童的分享行为的发展还处于他律而非自律的阶段

结论:

1、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对于其他同伴的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比率都低于自己作为当事人发生分享行为的可能性。

2、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男孩更具有攻击性。

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

4、3---4岁是幼儿分享行为与分享意识形成的关键期。

建议:

1.家园共育。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教师应丰富家长有关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2.有意识的增加男孩和女孩共同相处的时间和机会。

有意识的创造女孩和男孩共玩的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如在游戏分组时、座位的安排上都要注意男孩女孩的比例。

3.分享教育应从小抓起。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

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分享的理解、及分享多种方法的掌握,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会逐渐增强。

4.长期一贯的坚持。

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