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4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和信息获取能力。“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一致,故选C项。 答案:C
2.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上,印尼总统苏加诺发表了题为“让新亚洲新非洲诞生吧!”的著名演讲,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成立大会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关键信息 “印尼总统苏加诺”“新亚洲新非洲”可知是1955年在印尼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故选B项。 答案:B
3.“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 A.1961年 B.1970年 C.1971年 D.1978年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材料信息“击败美国”“联合国”可以判断这个事件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这个事件发生在1971年,故选C项。 答案:C
4. (2014·海淀区一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B项时间是1979年;C项是上海合作组织宗旨; D项时间不符。 答案:A
5.(2013·福建会考)二战以后,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答案:B
6.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
A.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经显现 答案:D
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答案:C
8.(2013·福建会考)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中苏关系恶化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 D.两极格局结束 答案:D
9.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 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日本、西欧的崛起 答案:C
10.(2014·肇庆一模)“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新中国突破意识形态,转向考虑国家现实利益,最早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始,故A正确。 B、C、D三项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外交活动。 答案:A
11.(2013·广东卷)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指出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D两项。中国并非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项错误。 答案:B
12.(改编题)下面是1969年和1972年中国外交情况表,其表明中国( )
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数量 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 A.重点建立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政治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经济政治合作 D.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从数据可知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数量和新建立外交的国家数量都是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这说明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故D项正确;A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方针;B项应是始于50年代;C项应是在21世纪初。 答案:D
13.(2013·广州一模)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认为美国在二战后设计了以较低的代价,在短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的计划。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免除了战争的威胁。故D项正确。
1969年 12 1972年 48 1 24 答案:D
14.(2014·潍坊模拟)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指出,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是国际局势紧张和冲突的根源,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的口号。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同时提出反霸权与谋求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 答案:B
15.(改编题)下面的漫画反映了2003年3月美国开始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反映( )
A.美国建立起了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共同建立反伊拉克同盟
解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能力。漫画中德国施罗德和法国希拉克均反对美国对伊拉克作战、英国布莱尔支持美国等信息反映了“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漫画信息不符。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本卷共2大题,第16题21分,第17题19分,共40分。
16.(21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8分)
(2)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4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获得了什么历史启示?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材料解读、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根据“洋务外交”明确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当时的内外政治环境有关,“外需和戎”实际上要求回答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内需变法”回答晚清政府的改革。
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从经济建设、外交等角度回答。
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分别反映的是美苏冷战争霸和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第二小问注意时间限制“21世纪初”。
第(4)问从第(1)(2)(3)问总结归纳规律性的结论。
答案:(1)主要原因: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外联系的加强; 洋务运动的兴起。(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体现: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或《中法新约》,以胜求和)等。(2分,答出其中两个不平等条约即可得2分)
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分,答出其中两次改革即可得2分)
(2)主要影响:大起: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大落:中国建设缺少外援;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3)关系或现象: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2分,答出其中两次即可得2分)
外交努力:与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改革;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次即可得2分)
(4)平等外交,反对霸权;承担责任,维护和平;务实求真,维护权益。(3分。围绕中心,言之成理,有创新的答案都可以)
17.(改编题)(19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的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材料三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二中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5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 “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为背景、以合作为主题考查大国关系,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再认再现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联系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这一时代背景来分析美国的战略出发点,结合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法国的战略出发点。
第(2)问联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进行判断和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的思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当代日本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即可。
第(4)问从材料一 “美、法战略出发点”、“欧洲的联合”和材料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信息,可得出认识。
答案:(1)不同: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2分) 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2分)
(2)判断:是(1分)
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同中国的建交高潮(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3)原因:有共同利益,利于合作;实力都不断增强,互为竞争对手。(4分) 目的: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2分)
(4)认识:和平、合作有利于发展;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4分,每点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