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25—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约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是( )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解析: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结果是加剧了经济大危机,D项为正确选项。各国提高关税并不能保护本国经济,也不能使各国贸易趋于平衡,反而加剧矛盾和摩擦,各国大打关税战,世界贸易形势日趋紧张混乱,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2015·南京模拟)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推行贸易自由化
B.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C.扩大进出口数额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据时间信息“1932年”,此时西方各国正值经济危机时期。材料中双边协定的规定旨在加强英联邦内的经济协作,并一致应对来自外部力量的压力,其目的是克服经济发展困难,故选B项。
答案:B
3.(2015·韶关调研)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
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解析:结合新政史实理解材料,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不能表述为“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A项错误;B项在新政之前就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不能体现新政的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C
项正确;新政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广安质检)1933年罗斯福批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住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价低廉的住宅。这些举措( )
①消除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有利于缓解民众的住房困境 ④通过增加政府开支以提高就业
A.①② C.②③
D.③④
B.①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通过颁布法律保障民众的居住权,有利于缓解民众的住房困境,但不能说明“消除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故①错误,③正确;罗斯福同时还通过经济手段为民众提供贷款,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效果主要是保障民众的居住,与提高就业无关,故②正确,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武汉模拟)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故A项错误;美国“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表明罗斯福新政无法帮助美国根除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不是缺少整体的规划,而是没有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故B项错误,C项正确;这一评价突出了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其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6.1934年,美国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其理由可能与哪一项有关( )
A.要求统制货币 B.减少耕地面积 C.实行社会保障 D.实行以工代赈
解析:“敲竹杠”“烤百万富翁”说明改革使得富人利益受损,实施社会保障,可能会增加富人税收或减少他们从政府获得的收益,故C项正确。统制货币并非针对哪一群体,不会特别波及富人利益,A项错误;减少耕地面积发生在物价稳定且有政府补贴的背景下,富人利益并未受损,B项错误;以工代赈使得穷人获得微薄收入,拉动消费,与富人利益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昆明质检)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 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 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 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
解析:从题干中“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后来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A
8.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解析:列宁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不能受过“左”的思想误导和支配,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能够控制并指导商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转而主张由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允许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A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错误;C项为斯大林模式,错误;D项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D项错误。
答案:B
9.“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允许自由贸易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解析: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没有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不可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极大贡献,排除A、B两项;农业集体化也服务于工业化,是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
答案:D
10.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8 250 8 560 10 370 12 500 ①赫鲁晓夫在此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A.②③ C.①③
B.①②③ D.①④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②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④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11.(2015·南阳模拟)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由斯大林主政时期可知A、B两项错误;苏联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的大量积累抽出投入到工业中,从而解决工业化资金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12.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对苏联某位领导人的经济改革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
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据此推断这位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具有开创性”“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具有开创性的局部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5·淄博检测)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调动这个时段苏中两国的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分析其与哈默投资的关系,进而做出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概括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梳理中美各自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第(3)题,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与特点相结合分别分析并综合概括。
答案:(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分)
(2)原因: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 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分)
(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6分)
14.某高中组织高三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王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体制创新和调整”,做了几张知识卡片。
卡片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卡片二
罗斯福1938年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卡片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17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4万亿元,年均增长11.4%;2007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跃上了10万亿元的新台阶,居世界第三位。纵观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7亿,所占比例不足12%。而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创造了13亿人同时迈入工业化的伟大奇迹,中国工业化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迈向工业大国:30年工业改革和发展回顾》
(1)依据卡片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什么?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卡片二中“新政”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开始”体现在哪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0分)
(3)卡片三所展示的巨大成就无疑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很多创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之外还有哪些?(4分)
(4)上述卡片所反映的改革在实质和手段上有何相同点?(4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列宁实行经济改革政策的理解。根据提示“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苏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指的是在农业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采取市场调节的新经济政策。第(2)题考查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理解。第一问根据卡片二“罗斯福新政”的提示可以结合罗斯福的经济改革的特点加以概括;第二问可以结合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角色的转变、制度的完善、科技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加以分析。第(3)题考查对中国现代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解。首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第(4)题考查对改革的实质及手段的理解。改革的实质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社会性质考虑;手段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2)“新”体现在: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调整: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0分)
(3)创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出三点即可)(4分)
(4)实质都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手段都是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