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运用”研究例谈
陈东方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100)
摘
要:教师的阅读,特别是教师对文本(教材)的阅读是否到位,决定着能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
表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深度思考与融合,深入解读教材,注重学法渗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引领、组织调控和价值判断作用,“关注促进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努力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才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走得更远的迫切要义所在。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引领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9)06-0065-03
反观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故事教学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出共性要求后,即让学生去阅读,而没有及时细化的方法引领,阅读指导过程中又没有准确到位的价值评价和改进提示,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茫然无措。那么,怎样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引领、组织调控和价值判断作用呢?
一、读懂故事文本,灵活用好“例子”
我们不断呼吁阅读的重要性,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吗?非也。教师的阅读,特别是教师对文本(教材)的阅读是否到位,更是能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前提。
(一)“精准而有个性”地解读文本
是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作为“例子”的教材
1.看准故事价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强调的
第一印象:还可爱,很耐看!教师有了这个信息储存,课上就能追问:“这些没有直接与生活艰辛有关的描写可以删掉吗?为什么?”当然,如果再细读文本,这段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请看字面上的“矮、胖”是整体感觉,“秀眉、圆眼(一眼不眨地盯着手上),再到冻肿的手背”,让学生悟出局部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另外,从中明白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情感递进也有顺序:从喜欢(可爱、专注)到同情。
明白主旨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景意趣。笔者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山沟里的孩子》一课之前,听了一节同课题的课,发现我们的教师过分强调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以为作者就是要通过“困难”来彰显山沟的“贫穷落后”,来突出孩子们因怀揣理想而不怕困难的精神。可一节课下来,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上学真难,山沟真穷”,这样的话,文章的意趣在哪?笔者马上来个同课异构,在引导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能代表事件主要意思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故事阐述过程中这样的描写“野葡萄:
2.触摸故事意趣。一篇故事性文章的学习,仅仅
应该“侧重文章形式,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关于文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散发出语言表达的学习价值,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比如《修鞋姑娘》的外貌描写,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矮,看出生活的艰辛”,对吗?错!笔者不禁要反问“那么胖呢,秀眉、圆眼呢?也是生活艰辛的表现吗?”我们细加分析,是错误的。这里完全可以解读为“我”对修鞋姑娘的
收稿日期:2019-04-2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故事教学法在小语教学中应用的适切性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7一443)。作者简介:陈东方,男,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66陈东方:教师作用怎可“浮光掠影”
2019年第6期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让学生先找出作者写了几样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然后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野葡萄”可以解渴,“牵牛花”带来芳香,“新褂子”给人欣喜,进而懂得“上学虽难,但孩子们是快乐的,因为心中有理想”。随后在教师“孩子们的快乐,连初升的太阳也被感染了”的引语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从而意趣横生。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再放手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学生很快悟出:山楂果那么诱人,草垛还能“玩捉迷藏”,对“狼在嚎”却因为习惯而不害怕,听“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反而产生“到家了”的感觉,连天上的月亮也“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有了这诗意般的画面感,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故事就多了那一抹抹浓烈的色彩,就知道为什么夜那么“黑”还能“说说笑笑”的真正原因了。笔者最后不失时机地传递价值观:山沟里的孩子因为心中有着理想,所以他们眼里看到的尽是美好。
(二)“灵活而不偏颇”地用好教材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重心放在怎样把教材作为载体,以“故事”为依托,积极发挥文本表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满足于“知多少”文本内容。
趣的故事中快乐地学习知识,1.丰富故事内涵。故事教学能使学生在生动有
提升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事是连接小学生与外界的媒介。[1]
编入小学低年级教材的故事文章,都是简短精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补充和拓展教材内容,进而发展学生语言。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学习“翘舌音”的一首儿歌《值日生》“值日生,做扫除,洒水,扫地,擦桌子。”短小精悍,内容简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丰富其中的内涵呢?
首先,“洒水、扫地、擦桌子”是有先后顺序的,从生活知识经验的角度看,必须先“洒水”,“扫地”时才不会扬起灰尘,同样“擦桌子”也是如此,必须等扫完地才做,桌子才会干净;第二,教者必须懂得“做扫除”是总起,后面内容是具体的工作内容;第三,这篇儿歌的主旨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
认识到教材这些内涵后,如何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我觉得应该这样设计:先看图说话,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说看到图中人物在干什么。学生的发言可能是无序的。接着,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过程的先后顺序,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形象可感的故事情境当堂示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按顺序做,具体是怎么做的。再者,让同桌用“有的……有的……有的……”互相说话练习。然后,加上这个句式一起多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写,进而把文章读成“值日生,做扫除,有的洒水,有的扫地,有的擦桌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马上进行诸如“小学生,做运动,,跳
远,。”“小学生,勤学习,,,背古诗”等儿
歌的仿创。
法以外,2.关注故事主旨。语文教学除了关注技能与方
还承担着人文教育、文化构建的任务。例如
一年级儿歌《值日生》的教学,在学生丰富故事情境内涵后,教师应该继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说说做扫除还要完成什么任务,比如“排桌椅”“倒垃圾”等。似乎到这里,内容已经学完了,但是,如果明确教材真正的人文价值,就还得继续引导学生再看图,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笑”,让学生明白扫除后的教室“窗明几净”,大家能体会到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后的愉快,点明升华“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随即让学生填“大家脸上乐开了花!”最后,让全体同学把课文重新构成,课件出示:“值日生,做扫除,有的洒水,有的扫地,有的擦桌子。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这样的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尊重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指向,既体现“发展学生语言”这一工具性特征,又能让学生懂得劳动的分工协作,感受劳动的愉快,课程的另一个特征“人文性”就凸显出来了。
二、关注故事学法,积极实践“语言”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
和学习能力。”[2]
课标也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
第6期2019年6月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67挥。”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多少,即“读懂什么”,更应该让学生习得方法,即“怎么读懂”。
(一)重视学法渗透,大胆放手实践
目前,一种可怕的教学形式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那就是:逐词逐句讲解,非得把一段流畅或者精美的故事表达教得支离破碎,既破坏了文本语言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又让学习变得索然乏味,更无法形成能力。
因,让学生先观看视频1.学会取舍。《歌声》(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删节镜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
头,呈现落水后的情景)再读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触礁”“船沉”“挣扎”用一句话说说主要意思就可,不要过多地讲解,因为主题内容集中在体现“歌声”段落。
2.扶放结合。教完小灰兔第一次失信后,二年级《小山羊和小灰兔》总结一下学法:一课在①
找出他们两个不同表现的句子,读一读;②抓住重点词语交流感受;③通过朗读,读出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方法自读第二次失信(第3自然段),大胆地放手,注重能力的培养。
小山羊在家里的苦苦等,3.语用训练。《小山羊和小灰兔》教学时通过想象补白这篇童话故事中
“小山
羊在家等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和“小山羊怎样犹豫的”故事情节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小山羊那样诚实守信,不能像小灰兔那样一心贪玩,不讲信用。《狮子和兔子》一课也可以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和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天,狮子躺在草丛中晒太阳,没想到一群红蚂蚁爬到他身上,咬得他又疼又痒),到了让学生想象动作、心理、语言,可能会更加直观、有趣。
但是,如果语言训练点抓不准,必会背道而驰。教学《凡卡》一课,一位教师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就是凡卡,你被老板这样毒打,那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按照“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
顿,”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练习。我们设身处地
想想,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想,还会怎么做?如果真要把它作为语言训练点,可以进行仿创,就课堂的某一情景,让学生说一段连续动作的句子(连动句)。倒是《凡卡》这篇课文三次:“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斜着眼朝黑乎乎的
窗户看”“呆呆的望着窗口”,还有三次叹气,都值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凡卡此时的内心活动。
(二)关注文本留白,激发丰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留白艺术被大量运用,例如在文题解读上,语言运用上,文章结尾处,甚至是一个标点,均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教师必须抓住想象
点,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素养。[3]
例如北师大
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组拓展阅读课文《第一支笔》,“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三处省略号全是作家梁晓声在细致描写之后的故意留白,“他”却是“母亲”,令“我”意想不到,可见母亲声音、身形全没了女性的特征,多么操劳!“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以读出很多内涵,比如母亲多么辛苦、母亲看到儿子的感慨、儿子认出母亲后想到自己找“他”要钱的窘迫等,“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这一定格,看出母子俩一时间都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而后可能还有后续的对话、行动描写,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创编故事情节,拓展审美思维,留下回味空间。
清彭养鸥有云:“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笔者坚定地认为,一线语文教师如果心中没有故事,没能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深度思考与融合,没能努力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反而浮光掠影地去做所谓的“启发、引领与管理”,必将是学生语言发展之大不幸矣!
参考文献:
[1]吴敏.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0).
[2]姜宇,辛涛,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
[3]孙晓燕.巧用留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J].小学生语文学习,2013(2).
“扶着”“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