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07-31 来源:星星旅游
148艺术家The artists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现状与对策分析□唐静琦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摘 要: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难、被破坏、濒临消亡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保护对策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云南省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与云南的独特地理、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但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的文化濒临消亡,屡遭破坏,致使很多传统的工艺、技术面临失传或已经失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性分析

(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出现困境

受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传统的工艺,致使很多传统技艺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或极小的群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情况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

阿昌族长篇诗体《遮帕麻和遮咪麻》因会说阿昌古语的人越来越少而面临传承的困难,可能会导致这一反映母权制向父权制社会过渡情况,体现古代西南民族游牧文化的长篇诗体就此失传。再如,云南省内一些少数民族的戏剧、仪式,因学习要求高且无市场、投入大,进而导致无后学者[1]。这就意味着当这一代的老艺人去世后,这些传统戏剧或仪式可能会消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间音乐、舞蹈、口技、手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的困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是指一种技术失传或者一种文化现象失去了传承发展的根基和土壤。而主要消失的一般是民间技艺中水平比较高、一般不外传的绝技或者绝活。例如,傣族的慢轮制陶技艺,因为市场需求少,经济效益不理想,

造诣的人就是他们最好的学习范本。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初学者就可以把控歌唱情感的有效途径。所以,借鉴别人的作品,有利于歌者更好地挖掘自身的一些特点。

(四)磨炼自己对情绪的控制

情感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控制好情感对于人的交往,以及工作和生活有很多的好处。在歌唱练习的过程中,加强情感的控制和磨炼有利于歌者在歌唱时的情感表达[7]。比如,表现喜悦情感的音乐作品,歌唱者就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或情感体验,在表演时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这样才能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此外,歌唱者要准确把握歌唱中的情感变化,并在歌唱表演过程中正确传达,而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磨炼自己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在表演时把控好自己的情感,并向听众准确传递作品的情感。

结 语

通过对感情在歌唱中运用的研究,笔者对情绪的控制以及如何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有了很多的认识。每一首歌都有其相应的情感,因此,歌唱者在进行歌唱表演时,要把自己的情感

融入歌曲中,这样才有可能把歌曲最动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 丁蜀还.论歌唱情绪与歌唱方法的内在联系[J].肇庆学院学

报,2012,33(03):53-56.

[2] 许晓瑜.浅谈歌唱中的情绪表达[J].大众文艺,2012(01):13-14.[3] 赵季若.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

刊),2011,08(05):75-76.

[4] 周加海.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

刊),2009,6(08):69.

[5] 崔焕珍.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

版),2011(16):155-156.

[6] 刘慧慧.缓解歌唱中紧张情绪的途径[J].大舞台,2012(01):52-54.[7] 吴菊香.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6(09):82.

作者简介:李云鹏(1973),男,辽宁阜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与演唱、合唱指挥。

当地很多人放弃了制作陶器,致使出现传统制陶术濒临消失的状态。再如,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和民间礼仪,因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进驻,很多非物质文化得不到当地群众的认可,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取代的风险。

(三)非物质文化屡遭开发而被破坏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地区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保护意识,有意无意地对非物质遗产造成了破坏。例如,白族的手工扎染技术,工艺独特,市场需求较大,但由于需求过大,商家开始简化、改变扎染布料的制作工艺,以提高扎染布料生产的效率,这导致了传统扎染技术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甚至让扎染技术失去了其古朴的魅力。再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商家为了吸引游客,毫无顾忌地更改节日的日期、改变传统的风俗习惯、改变表演的形式和礼仪。这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改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生态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被严重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技艺和节日的氛围。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窘境原因

(一)云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族文化形式。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的时候,因为商业利于益的驱动,很多地方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注意保护,曲解民族文化,滥用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与本质,变得庸俗。例如,傣族泼水节、怒族仙女节,在被融入景区表演后,只是一味地被商家当作赚钱的工具,丢失了节日的原生态,丢失了其文化、艺术的内涵。所以说,旅游业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遇到困难的因素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经济是基础和保障。在云南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因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例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虽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孔雀舞的故乡”,是“傣族曲艺章哈的发源地”,但是经济比较落后,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财力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少数民族劳动力外出打工潮流影响

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而为了生活,很多少数民族的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样就让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技艺无人可传。再加上,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慢慢远离了家乡的传统的文化,使得一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传承,濒临消亡。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一)完善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治是完善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云南省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推进云南省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违法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

149

犯罪行为。此外,相关部门需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宣传工作,提升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法制化,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最终实现法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调整。

(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投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整理、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通过财政拨付、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的形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修、整理,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另外,政府还可以与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进行合作,通过引进投资、捐赠的方式,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中的民族语言、艺术、习俗、仪式、节庆等,构成了当地人生活的基本方式,传递着云南省各少数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很多当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较弱。为此,首先,文化部门应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民间艺术展览、展示,采用比赛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广大群众中,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其次,教育部门可以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学校也可以增设一些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如剪纸、年画、民间乐器等,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最后,通过开放博物馆、资料馆;组织讲座、论坛;设立宣传日、宣传周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氛围,让更多的人认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结 语

云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云南省应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作用,提升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只有政府、企业、公民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梦丹,周宁馨.文化自信视域下云南省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8,32(04):52-57.

作者简介:唐静琦(1985),女,满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学历,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