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2023-04-09
来源:星星旅游
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o年第1期.2o1o年2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 No.1 2010.Apr.2010. 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摘要数字媒体孕育了各种新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手段。网络传播就具有 表达上的“随意 、“戏仿”、“谐谑”和“拼贴”的游戏化特点,人们常常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手机传播使 文化活动和日常活动变得更方便、灵活、快捷、多变、不稳定和随心所欲。 关键词数字媒体文化传播信息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edia to Cultural Spread (School of Media A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Digital media gives birth to a variety of new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t Changes people S awareness of culture and means of express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es of the game on the expression,that iS the”random”.”parody”.”scherzando”and”collage”.People are often more and more detached from the real world; However.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I enable cultural events and daily activities become more convenient, flexible,fast,volatile,unstable,and arbitrary. Kev words digital media cultural spread information way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是信息共享的开放性文化, 志、E—MAIL、博客、播客等,一类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 由此也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性和愉悦感,促进了人类文化生 机媒体、移动车载电视等。目前,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 人人同时参与的传 活的审美思维的变革。从总的文化特点上看,数字媒体展现 主体的数字媒体进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播的是一种虚拟的、戏仿的、视觉的和机械复制的大众 文化消费品,其文化传播方式是在信息传达的基础之上,呈 现以个人诉求和人机融合来言说与表征的文化,呈现出从拟 彷现实到直接摆弄现实的后现代景观。 一播基本实现。在这其中,网络文学是最能说明数字媒体的文 化传播性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抒发情感的工具,也是 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文学 就产生了,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和 心理情感,而原始人类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又显示 了文学(歌词)的传播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的传播工 具的产生,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正如麦 、数字媒体构筑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 数字媒体、大众文化、后现代景观,这三个名词常常被纠 克卢汉指l叶』的那样:“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 合在一起。数字媒体主客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大众文化按 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早期刻在各种兽皮和石头等自然 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 物上面或者几口相传的文学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变成“书 形态,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对传统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的 面”的作品,印刷术的产生使文学创作由竹简到纸张,由个人 “抵制”与“规避”及“消解”,使得数字媒体在以视觉图象为形 手抄到机械复制,使之成为现在的大众阅读和传播工具,文 式特征时,又成为大众们“狂欢”的广场和审美日常化的平 学的作用与功能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来“颠 台。同时数字媒体还孕育着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 覆”旧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络的产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导 文化艺术表现方式也变得更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改变着人 致了“触网而生”的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几乎“颠覆”了 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波斯特指出:“电子媒介也在促成一 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一种后现代的 种同样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转型。”“要想获得广泛的感召力, “非语境化”的文化景观。 网络传播的大众文化性质决定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审美 种令人乐于接受的l方式呈示自己。”“信息方式促成了语言 化和审美趣味的日常化。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 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把主体构建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 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点,不管是从BBS的“灌水”还是到 外。”。、 利用传统文学形式的“一唱三叹”,或者是网络聊天室的“神 数字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采用数字技术的 侃”,网络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说就说的“博客”等, 传统大众媒体,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一类是 都改变了文化的传统特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非线性的文化 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网络媒体,如IPTV、网络杂 表达方式。在数字媒体中,通过互联网或手机.信息在人类 因特网必须做到不仅仅有效、有用和有娱乐性,它还必须以 一作者简介:夏光富,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1)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Ⅸ手机文化研究》(编号:08XKS013)的前期研究戍果。 32— 一匿 互画圃接受者 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休的“丰体”往小断“f 义小J= 的“链拨小说”平¨“RSS聚合新M”之类的信息 义化 传播丁段,{Il6 J 传统义化父系及feJ泼确定 . 洲r受众 神会IIt实脱r完伞的J 享,所4j-个体都成为信息的发 者币¨ 按j!{{麦兜J‘ 汉所蜕,数 “跳跃”、“粘 ”、 移”,J 『ll心很难 卜一个叫确的指 ,传播辛体 价值律仆之 对艾化止阳干¨文化父系随心所欲的“分削”、5写易如反 问的价值父系奠 r卡H {的 尔r 这种传受父系丰休性的 “改写”和“逆转”。“以艾 处 为例,改变数 化f屏幕符号 广1纸 卡H比具 非物质 ,这使义奉从 偏离 游移使得数 媒体改变 传媒的牛惫环境,并使得传 掌, 的语域转移钊r无定性的语域。 【==L,数字化史小易于 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蘑新划分 荚心传播学家梅罗维轶就 定・认为,数字媒体的IlJ现使得传播走阳 现r多极化,促成j, 导致文本的多重作者忡。文件可以有多种 ‘式 人们之间 二操作,其结果便是无论在屏幕J:还 传播的“情境型式”的变化。一 。而,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促 交换,每个人都在文奉I成一系列旧有的情境传播界限被打破,致使一些旧有的不同 情境合并,进而形成新的传播情境;另一,J‘面,数字媒体使不 同情境之间的一些旧有的连接消失,导致新的情境与连接产 是打EIJ到纸上,每个人都在文本的空间构型中隐藏_r签名的 一切痕迹。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励读者把文今视为他或她可 以在其中创立自己的链接的符号域或符号网,这些链接可能 生。梅罗维茨所说的“情境型式”,显然指的就是传受关系的 多极化与文化关系的破坏与再牛 比如,蹲客与播客,就是 数字媒体情境下产生的新的文化传播空问,在这样的“情境 型式”的文化传播格式中.开放性、个体性、非线性和交互性 使信息传播平台得到自由和自主运用,“一对众”、“众对一” 或者“众对众”的传播 ’式使传受关系不断产牛偏离与游移. 文化关系成为多 面的不确定的关系。 数字媒体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的另一特点是娱乐 欢。在网络上,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新闻或者“BBS” 等,正是在于用表达上的“随意”、“戏仿”、“谐谑”和“拼贴”来 颠覆了传统文化表达的套路那些充斥网络、下机上的“搞 笑”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夹杂,打乱时空界线,语寿组合上的 “发贴、跟贴”和“BBS”的“灌水”的味道,语义 人意料地错 位和戏谑,把各种戏谑和搞笑元素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 虽然“ 合时宜”,但在怪芹荒诞中又反讽_r当代这个不讲诚 信、商品至上的现代 会现象这样的“网络语言”,显然小 符合传统文化“再现”或者“表现”的要求,却恰恰符合巴赫金 所指『叶J的人仃J文化七的“ 欢化”特点,“愉快、欢腾,同时带 有嘲讽的讥笑,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复必 ”’其主要 之处就在于自觉不自觉地抛弃一切传统的规范和准则,甚至 用戏谑和嘲弄来颠覆_丰流史化而获得另一种 欢乐更轻盈 的广场狂欢式的文化 ‘式 二“人机共同体”演 的“蒙面舞会”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窄问.在l硼络世界中,信息通信技术 可以创造m一种新型的文化父系,这种文化关系呈现 非间 接性、广泛性等特点 参与者一力‘面不需要与他人进行面对 面的交流,另一力 ,却能够卜j全世界范同内处于网络上的 人群进行随意交流,大大地拓展_r参与者的文化交往平台, 这样宽广的文化交往平台住现实世界中是参与者无法 及 的。网络世界中交往人群特有的身份虚拟性使得网络的交 在行为有时甚至比现实的文化交往还来得更为亲密和丰 富。现实的文化交 行为常常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和交换,而 虚拟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多足建立住共同兴趣的基础上的,区 别于现实世界中文化交往的局限性和强迫性 在这种虚拟 的交往空闸里,人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 ’f{j现实世界 以 络传播为代表的数 媒体文化传播景观,作为一种“人 机共同休”式的电子界而的传播,它并不是真正意义卜的文 宁符号, 实际}:是…利I 形符 ‘,奉身也尢法令“汝者”深 入其『{1,电子界面的光与色的变化、闪烁,各种图形和动画穿 插其中,都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地“观看”而很难深文隐蔚 地“品味”,或者“玩技术”的兴趣超过_r“玩义字”的兴趣。比 如,网络媒体昕带来的网络传播所特有的超文奉性,就使网 络文化具有人人可以参与 【fI甚至口r以按『j己的阅读兴趣 和喜好,“人机共同体”演m的“蒙面舞会”是其一大特点 比 如,网络文化传播中“卡拉OK”式地多声邮游戏和喧哗。超 会变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读者也【I『以尾追或随意更改。 这些程序使人们能在全文或一组文本中查找单词或短语,并 添加进文本或保存。结果产生一个新文奉,把作者原来不想 放在一起的词语放在一起 读者以内己的词语层序代替了 作者的词语层序。” 非常明显,数字媒体在文化演进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文 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阅读’、‘思考’,追求阅读意境和审美 欣赏,超文奉是娱乐的、游戏的、重技术“操作”的“狂欢”,是 平面化的拒绝深度的文本。昕以,网络文化提供给人们的或 者人们参与的是充满时尚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严肃文化,是玩 耍而 是思考,它真的就是一个“人机共同体”的“蒙面舞 会”,人们尽情地游戏和喧哗,不问身份小问来历.且捉弄那 些严肃而传统的影子,拆毁传统文化关系和等级制度的高 墙。他们让现实文化Ij虚拟文化兼容,形成新的以自我“随 心所欲”安排为中心的虚拟世界而进行游戏,也是自我快乐 的“乌托邦”。同时,由于丰十会意识形态以集杖的 ‘式对人产 生的文化与心理上压力和控制十分严重,这种 力和控制也 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被颠覆和解构,演化为多重的无意义的 无深度的只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文化倾向 当然,I蚓络文化传播也充斥着大最低俗的尔西。北京大 学温儒敏教授指fn:网络文化巾一些东西,“对民族文化经典 的拆解、拼贴、戏说或者改写,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 其 原奉的意义深度,张扬_『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一颠覆经典者 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希 由此获得一时快感, 往往 过是‘愤青’泄愤, 民玩乐,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传 媒正好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颠覆或者 恶搞’经典的风 气就酿成了文化领域的沙尘暴,越刮越凶”“2006年8月, 《光明日报》曾就f(司络文化问题,以网上“ 搞”“红色经典”为 典型,在剐上召开“防止『蹦]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鹰淡 会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恶搞”“红色经典”至少有四种危 害:其一是“对理想信念的颠覆”;其二是“对诚实守信的颠 覆”;其_三是“对良钳l善心的颠覆”;其四是“对劳动创造的颠 覆”。“‘恶搞’我们的红色经典,会伤害 人的感情,如果伤害 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同样受到_r伤害”。“我们的民族 语高‘,我们的文日爿不容l胡编”一…恶搞’有一种很小好的后果, 给优秀的传统文化埋 ‘地雷’_r,这些尔阿很可能要使我们 付m代价。很多青少年小知道来庀去脉,被这种手段影响 'r,就产生丁一些思想上的误区”一 2006年9月,中央电视 台任其雨点栏F{《焦点访淡》中,播 r《“恶摘”而面观》节 口, H『}J指H{:“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只是一种 游戏和对某 现实的不满进行发泄的话,恶搞英雄则是在拆 除『打史正义之墙一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打史,是人们记忆 中的一个情结,是对一个年代和一种理念的纯真的向往与回 忆,是不容亵渎的。” ■、“新新人类”的个人文化之旅 一33— 新闻界 201O年第1期201O年2,q “新新人类”是人们对于网民和热衷于手机传播的青年 控这个摄像头,监控的视频资料还能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上 人的称呼,这一称呼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表现了数字媒体文 传。当你出外上班,家里无人照看时,利用3G手机的这一功 化传播具有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个人化、自由化、随意化特 能,你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家里的情况,不用再提心吊胆。由 点。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传承方式.往 于设了密码,用户也不必担心偷窥者的骚扰。”“可见,手机的 往以传统文化的挑战者的身份出现,消解权威和中心,形成 数字文化传播平台将使得“新新人类”的文化活动和13常活 了新的文化发展的强烈张力和价值标准的矛盾,表现了“新 动变得更方便、灵活、快捷、多变、不稳定和随心所欲。显然, 新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迁。 手机文化是当代“移动革命”与社会文化互动而形成的“新新 在数字媒体文化传播中,手机短信和手机电视可以说很 人类”普遍的生存方式之一。手机作为移动的“媒介之媒 充分地表现出了“新新人类”的文化追求。手机文化体现了 介”,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将对保障人们的通信自由、 现代通讯工具的时尚、快速传播、即时响应、差异化等特点, 扩展社会沟通和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丰富文化生活、改变人 GPS在手机上的应用则把这一文化的触角伸向了高科技。 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GPS的导航功能向来以定位精确,范嗣广泛著称,拥有它仿 当然,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文化传播需要有社会主 佛拥有了一颗自己的卫星,对于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来说,是 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同时需要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健康 文化精神的最好的个性化体现。又如手机短信。如果说在 发展。净化数字媒体文化传播空间,首先就需要传播者要培 2003年以前,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单纯地传递信息, 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要 那么,自2003年以来,手机短信的文化传播功能则大大地发 对国家尤其要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其次,要加强文化管 展,变大众化娱乐为小众化娱乐。有调查显示,人们在使用 理,提高文化自律,继承和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 手机时,“平常人际交流是不会成为主流的幽默笑话的比例 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数字传播的文化,丰富现代人的 就高达51.2%,这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个人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生活与传播观念.避免数字媒体文化传播的庸俗化、低 与娱乐文化特点”。…‘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是透着骨 级化和去道德化。与传统媒体一样,数字媒体文化传播也需 子的娱乐。幽默短信正是这种娱乐精神的体现。虽然并没 要“进行主动设计和重新定位,从而确立起中国媒体正向、健 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 康、和谐、统一的能够适应丰十会变化和时代趋势的身份特 地爱上了幽默短信。幽默短信是短信文本中最受欢迎的,他 征。新的中 媒体身份,应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人民认同 们所追求的是娱乐、娱乐、还是娱乐。幽默短信给发信者带 放在首位,兼顾全球和市场要求。”” 来的快乐是双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会会心一笑. 注释 而当发送H{去,想象着收到短信者大吃一惊的样子,又是一 l马克.波斯特:Ⅸ第二媒介时代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 种得意的开心。” 显然,手机中的娱乐短信并不是“新新人 版,第34、s2 3页。 类”对传统文化的体现,而是他们充满了的创新精神也带有 ②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去中心化”色彩的个人文化之旅。 2000年出版,第23页。 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一般都是“群体性文化”,带有“广 ③ 朱朝晖:《游戏冲动与文学的技术依赖》, 中华读书报》,2003 年5月21日,第22版 场犴欢”的特点,缺乏私密性和即时性。即使私密性较强的 ④ 巴赫金:Ⅸ弗郎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 如电视节日的观看.他(她)的兴趣爱好左右着其他人的娱乐 间文化》,转引自董小英著:《再登巴比伦塔》,生活・读书・新知 活动。手机电视的出现改着变这一文化现状,可以说带来了 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第281页。 文化传播的个人化革命。美国手机开发商戴维・波斯特在概 ⑤ 马克.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 括当今最流行的媒体和预言今后最流行的媒体时说:“这个 版,第99页。 ⑥⑦参见光明网:《防止网上“恶搞”座谈会》,WWW.gmw.cn/ 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流行:电视和手机。我们看重的是手 content/2006—8—10/content一462641/htm,2006年8月10日 机电视的未来。” 有人还预言:手机电视将成为世界公民的 ⑧ 王炼:《社会记录:“恶搞”面面观 ,见Ⅸ中国电视 ̄2006年9月 全民“娱乐运动”。 在经济发达国家,手机电视正如火如荼 】1日,第A3版。 地发展着、普及着,引领着一场大众传播的文化变革。摩托 ⑨ 黄璜,项国雄: 手机:颇具发展潜质的个性化媒体》, 传媒观 罗拉首席技术官就此说:“如果内容是‘国于’,那么移动性就 察 ̄2005年第3期,第40页。 ⑩ 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 文化研究))2003 是‘千后’,而我们则共同促成了这场皇室婚姻。” 手机电视 年第6期,第32页。 可以使每个人在路上,在旅行中,在野外玩耍时同时观看电 ⑩ 尚进:Ⅸ你的手机够聪明吗?》,《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49期, 视节目.手机电视正在变电视的“客厅文化”为“旅行文化”. 第5l页 当然。它也正在拆散传统媒体文化的“家庭聚合性”而建立起 ⑩ 石长顺,方雪琴:《手机电视:新收视时代媒介格局的重构》,《新 数字媒体文化传播的“个人私密性”,社会文化因手机传播的 闻与传播}2006年第9期,第35页。 ⑩ 王艳睿: 手机电视:尚需等待的美丽 ,ⅨIT时代周-?l】}2005年 出现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和去中心化.传统人类的“文化集合” 第9期,第34页。 、、 将会变成为“新新人类”的“文化分离”,其文化方式也因此而 ⑩ 郭丽君:《3G时代:手机都能干什么 , 光明日报))2007年11月 发生极大的变革。又比如,正在普及的3G手机使用中,“用 l6日,第7版 户不仅可以观察摄像头直接拍摄到的周同情况,还能远程遥 邵培仁:Ⅸ媒体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 ,Ⅸ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年第6期,第5页。 (紧接第 页)也是当前政府网络远程教育亟待研究与解决 ① 参见 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 的课题。以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发展为开篇.以各级政府分层 育工作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次分区域组织传播的扩散模式为起点循序渐进,我们希望城 newscenter/2007-O9/O2/content6649880.htm。 一乡均衡发展不会太过遥远,更期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② 丁未、张国良著,《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现代传 播》,2001年第6期 新型农民群体集体亮相。 ③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 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 注释 2002年,第351页。 , ④ 陈耀彬著: 农民闲暇:当代中国农民研究的新视角》,中共 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5月。 一3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