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鞍山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和技术改造调研报告
鞍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年7月7日)
一、基本现状
近五年以来,我市根据域内工业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逐步确立了“三二四”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即按照“冶金做强、纺织做大、机械做优”的方向调整三个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新型材料两个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个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我市食品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呈现出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态势。1998—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2.2亿元,比前五年的140.5亿元增长44%,九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冶金、纺织、机械三个传统支柱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
冶金行业。2002年固定资产752亿元,钢及生铁产量2020万吨,钢材产量960万吨。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31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98亿元。鞍钢依靠高新技术改造老企业,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两全、两热、两冷、两彩、一重、一高”,即全转炉炼钢、全连续铸锭、两条热轧生产线、两条冷轧生产线、两条彩涂板生产线、一条高速重轨生产线和
1
一座3200立现代化高炉等相继竣工投产。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重轨、宽厚板、汽车用薄板、冷轧薄板等相继投放市场。地方钢铁产品由传统的工、角、槽钢向各种型钢、精密带钢、汽车轮辋钢、预应力钢铰线等专、精、新、特产品发展,钢铁产业链不断延伸。
纺织行业。2002年固定资产50亿元;主要品种生产能力:中长纺纱1万吨,涤纶长丝1万吨,化纤坯布1亿米,印染布6.5亿米,服装6000万件。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0亿元。品种质量和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出口骨干企业。形成了以海城感王、西柳为主体的纺织块状经济带,产业区域布局成效显著。
机械行业。2002年固定资产70亿元。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4亿元。形成了工程机械、起重建筑机械、冶金矿山机械、电站及电工设备、石化通用设备、仪器仪表,改装汽车及汽车配件、基础件和标准件等40类,近500个品种的机械系列产品。初步实现由传统机械加工向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机械方向发展。
(二)环保、新型材料两个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行业。2002年固定资产12.3亿元。已形成年产粉煤灰砖1.55亿块、砌块10万立方米、流态混凝土38万立方米、复合水泥17万吨、保温板1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5亿元。目前我市在工业除尘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于国内先进地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新材料工业。目前从事新型材料研究及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有49户。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6.1亿元。分布在冶金、机械、石化等行业。以焦耐院、冶金设计院、热能院、鞍钢设计院和鞍山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目前已拥有钢基材料、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化工材料、复合材料、炭
2
素材料、电子陶瓷材料7大种类新型材料。主要产品有冷轧轿车板、贝氏体钢轨、中低号冷轧硅钢、X70管线钢、集装箱用规格钢板、热轧船板、精密带钢、彩板、轻型结构型钢、空心砖等。
(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生产力,呈加速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8家,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72.6亿元。五年来已批量投产新产品110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22项,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453项,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已达到21%,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贡献率达到45%。已形成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并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推广。产品主要有电子式电动执行器、水泥窑余热锅炉、自动化热水锅炉、智能燃油锅炉、D6D推土机、全自动捆钞机、中央空调、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高速公路养护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雏形初现。产品覆盖广播电视,通讯智能化仪表、设备,汽车电子,电力电子,计算机信息集成,应用软件,基础元器件等领域。全市共开发了汽车卫星导航仪、轧钢软件等50多项电子信息类产品。到2002年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精细化工产业初露端倪。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有20余家,开发的主要产品有溶剂红系列、叔丁胺、汽车用润滑油系列产品等,截止到2002年,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近8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品和生物诊断试剂等。“九五”以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产品有注射用胶原酶、卵磷脂、思复胜等。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还刚刚起步,生物医药类企业仅4家,截止到2002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1亿元。
3
(四)、食品工业不断壮大,为形成支柱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工业有71户,占11.3 %; 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占全市的6.45%;实现利税2.12亿元,占全市的3.93%,资产总额24.2亿元,占全市的2.41%。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培育出一批国家、省、地方名牌产品。从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上看,鞍山华润啤酒有限公司、鞍山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目前已分别达18万吨和8万吨;味邦调味品生产能力达1000吨;市第三粮库精细大米年产量18万吨。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少
我市工业经济虽经几十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低等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产品少,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度不足。只有西洋复合肥一种产品具备国家名牌产品的资格。
(二)装备制造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接续产业,其规模还比较弱小
我市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又由强变弱的过程,与沈阳、大连相比差距逐渐拉大,虽然近几年有衡业公司、海诺集团、环保设备公司等一批新兴制造类企业,但我市的传统制造业如鞍山一工、二机床厂、北铸厂及鞍广集团等企业却一直停滞半停滞状态,有的甚至已经破产或被兼并,总体上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三)地方与鞍钢的融合度不足,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4
几年来地方与鞍钢没有在产业链的接续和项目合作上形成真正的配套协调,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虽有东北风彩涂板合作项目的实施,但地方没有形成与鞍钢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钢铁产业比重大,轻重比例不协调
在我市的工业总量上,钢铁产业以及为钢铁产业服务的其他产业占有绝对比例;在工业产品结构上,全市工业主导产品基本上都是钢铁产品。由于没有相对应的轻纺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发展形势的好坏,直接左右全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五)对工业结构调整起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利用外资水平低。
今年沈阳、大连工业计划实际利用外资将分别达到1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我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维持在1亿美元左右,差距逐渐拉大。目前,虽有美国欧文斯科宁、台湾中橡、香港华润、青岛啤酒、清华紫光、清华同方、海城纺织工业园等国际、国内大公司的项目落户我市,但从工业强市所需增量看,投资十几亿以上的大项目仍太少,而且有些项目,例如海城纺织工业园还处于起步阶段,形成影响力尚需时日。
三、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机遇,按照国家把辽宁建设成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基地的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 “一重一
5
轻一高”结构优化提升的发展思路,瞄准沈大,接受辐射,错位发展,培育接续产业; 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努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着重发展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最终实现产业格局清晰,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蓄集,在参与世界资源整合中连续不断地成倍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二)工作目标
2007年工业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比2000年翻三番,基本实现工业强市目标,并最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预计到2007年鞍山重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比2002年增长50.8%;轻纺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20亿元,工业增加值80亿元,比2002年增长154%。形成钢铁、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轻重工业比例将由目前的25:75调整为35:65。高新技术产值实现500亿元,年均递增40%。
(三)主要任务
1、重工业将发展全国最大的钢铁板材基地,形成以鞍钢为主体,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环保新材料行业的产业格局
鞍钢今后的发展将在精干主体、主辅分离、减员分流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2003-2007年鞍钢规划投资220亿元,逐步完成对主体工艺设备的现代化改造,使炼铁、炼钢、连铸以及轧钢等主体工艺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层板、特种钢管、重轨和大型材等产品。目前已建设的重点项目有鞍钢冷轧厂投资20
6
亿元进行2#生产系统改造、投资13.5亿元合资建设镀锌生产线项目等。在此基础上,又规划投资80亿元增加5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其目标是采用世界一流的工艺技术装备,生产以轿车板、管线钢、家电板为主攻方向的高端产品。将成为继宝钢之后又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特大型钢材精品生产基地。预计到2003年底,钢、铁、钢材的产量将达到1055万吨、1070万吨、982万吨。2007年形成1500万吨钢和1400万吨钢材的能力。地方冶金行业今后五年规划投资120亿元。大力推进地方与鞍钢的联合与配套项目建设,按照拓展精深加工、拉长钢铁产业链的构想,力争地方工业形成建筑型钢、镀涂薄板、汽车用钢、工程焊管、精密带钢、应力线材、煤系化工、废渣利用等八条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延伸为切入点,发展具有鞍山地方特色的钢种及资源类深加工产品。预计到2007年,市地方冶金行业将形成500万吨钢和80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预计到2007年全市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钢材产量达到2200万吨。钢材加工将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全市钢铁下游加工产业群将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钢铁产业链。逐步形成面向全国的大型开放式钢材市场,到2020年钢材交易量达到1000万吨。同时依托鞍钢建立国际化的销售网络,使我市成为全国钢铁技术创新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研发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钢材配送中心和全国最大的钢铁集散地之一。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近些年来我市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沈阳、大连相比产业规模还很弱小,为解决我市基础产业的“瓶颈”问题,将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用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今后五年规划投资30亿元,首先主动接受沈大辐射,形成与沈阳汽车制造、机床制造和大连造船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等的协作与配套,找到我市制造业参与其市场分工的切入点,搞好沈大经济带的区域联合。其次采取错位发展的新型扩张模式。取其先进适用技术为我所用,发展我市已初具优势的特色装备制造业。一是以工程机械为基础,重点抓好一工集团的重组,重塑第一工程机械形象;巩固振动筛等系列矿山设备制造,继续扩大中国筛子王的品牌效应。二是以汽车改装
7
现有“公告”等优势为依托,重点抓好辽宁衡业与中国重汽合作年产1万辆改装汽车及1万辆载重汽车底盘、鞍山客车厂与华融公司合资生产混合动力电动客车、森远集团高速公路养护设备、鞍山锅炉集团韩国农机工业园、海诺集团海诺二期建设。三是利用鞍钢主辅分离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鞍钢机械制造总公司等冶金设备制造类企业的现有优势提升地方企业产品制造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发展以冶金设备为终端产品的特色企业群。预计到2007年,我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
大力培育发展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环保行业的企业群体优势,重点搞好具有专有技术的环保设备系列产品制造、鞍山清华紫光环保设备搬迁改造、规划建设鞍山清华紫光环保产业园,实现环保产业的园区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总量上赶超沈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材料产业,把新型钢基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四大领域。在传统的钢铁材料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积极向精、深、特、新方向发展,同时在非钢材料上,积极发展碳纤维材料、磁型材料、改性材料、活性材料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2、做强做大纺织、食品、轻工行业,实现轻重产业格局的历史性突破
纺织行业将加快发展中高档产品。不断提升纺织、服装、印染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织机无梭化,印染产品“绿色”化,服装设计数字化,扩大纺织工业规模,提高制造水平,打造贸易平台,增强在国内外辐射和集聚的营销能力。重点提高差别化纤维利用率,开发高支、高密并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的各类功能性整理的装饰及服装面料,提高服装的设计开发水平。大力推进海城纺织工业园、韩国纺织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三个园区建设。以投资10-15亿美元的海城纺织工业园为依托,占地5平方公里,一期兴建化纤厂、纺织厂、织布厂、染整厂、成衣厂和热电厂等6个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创产值200亿元,年出口创汇10亿美元,年纳税6—8亿元。在纺织产业群的形成过程中,
8
将西柳市场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互动作用,把西柳服装市场建成国内三大纺织品市场之一。预计到2007年,纺织行业投资8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
食品行业着重发展软饮料、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和饮料酒五大行业,向保健食品、便民食品、传统食品、多功能食品和无害绿色食品五大方向发展。今后五年食品饮料行业规划投资20亿元。以华润集团及青啤集团为依托,以地区优质矿泉水为资源,实现“北水南调”,重点推进华润啤酒年产18万吨生产线、青岛啤酒新建10万吨生产线、龙兴科技2000万箱饮料生产线、鞍山市第五粮库30万吨大米生产线、后英大豆深加工二期工程、汤岗子奶牛场与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集团合资等项目前期、实施及投达产工作。预计到2007年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
轻工行业方面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搞好台湾南亚塑胶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兴建大口径PVC管材生产线项目、中山木业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30万套优质高档实木家俱出口基地、鞍山金成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高级宽幅地板革生产线、海城市桦峪铝业工程有限公司铝材装璜、钢瓶厂微细重质碳酸钙项目等项目的建设。预计到2007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
3、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超常规速度五年再造两个高新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和新材料产业;立足精品生产,发挥后发优势,发展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产业;培育和发展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
9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产业。到2007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一个基地和三条产业链的初步格局。一个基地,即以平台软件、行业应用和网络应用软件为核心,以因特技术、图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重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名牌产品的东北软件产业基地。三条电子信息产业链,即数字信息传媒产品的制作、传输、发射和接收为一体的数字信息传媒产业链;伴随着老工业基地改造、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而成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产业链;以光纤传感业、金融机具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为重点的电子设备产品及元器件产业链。机电一体化产业将依靠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大力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到2007年形成以特种工程机械、智能化锅炉、电力电子产品为主体的全国行业比较优势。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在发展生物提取药物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基因组、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医药中间体科技园建设。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丝纺染整助剂等高新技术,建设以无毒农药中间体和高档染料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园区,实现从起步阶段向持续高速发展阶段的跨越。
4、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名牌兴市战略
企业创立名牌将从经营机制、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按国际标准向全省、全国知名品牌推进;借助国内外成功或成名的品牌,扩大企业产品组合,利用其知名品牌的声誉,来推动我市经济实现“借牌兴市”。借鉴我市“两啤一化”的成功模式,争取在五年内引进和借助2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培育和壮大我市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实现“壮牌兴市”。重点扶植鞍钢、西洋耐火、后英镁砂、宝得轧钢、龙兴科技股份和聚龙公司等企业,以这些企业为依托,组建1—2个销售收入超3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以仁泰肉禽、海诺集团、永安集团、银海锅炉、鞍山炼油厂、
10
利迪股份、鞍轮集团、味邦集团、康博士制药等企业为依托,组建3—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07年,力争培育1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全国驰名商标,50个省级名牌产品,50个省著名商标。
四、具体措施
(一)以战略高度规划大项目,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角度出发谋划项目。每年滚动推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00个。到2007年,规划项目投入58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2倍,实际投入累计390亿元,比前五年实际投入增长1倍。并成立项目推进机构,建立责任体系,做到定人、定责任、定目标,与各县(市)区、资产经营公司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逐步在各级领导到基层中形成一种求发展、上项目、繁荣经济的良性氛围。二是采取梯度推进的策略吸引国际资本。先易后难、由近及远。近五年时间,要以港、澳、台、东南亚为主欧美地区为辅,每年进行多次较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五年后,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并重,对全世界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全面铺开,促进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三是利用国内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对国内重点先进地区实施重点招商,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放眼全国,南北互动。根据各行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分期分批赴南方先进地区开展对口招商、专业招商。制定《对内招商引资方案》,扩大对内招商引资工作成果。
(二)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国债及双高一优等项目的贴息申报工作
一是“对路子”。要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国家、省总体思路相对应,注意建立
11
省与国家有关对口部门的密切联系,掌握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切入点; 二是“装盘子”。积极引导、协助企业跑国家、省等有关部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力争将更多的项目装入国家的总盘子,在政策范围内,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支持。
(三)实现工业园区化,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外企业搬迁,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
在确保鞍钢工业园发展的基础上,要以鞍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背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地规划各类工业园区。按照“一园一区一带”的工业发展布局,针对园区外企业,通过企业大规模“西进北上”,有序进入5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对工业园区外137户企业实施换代式搬迁改造,使工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互为动力、相得益彰。2003年至2007年拟搬迁改造企业90户,就地改造企业47户,置换土地548万平方米,盘活资产净值25.1亿元。
(四)大力支持鞍钢新一轮的发展,搞好鞍钢和地方同步调整,推进鞍钢和地方钢铁业的协调发展
鞍钢是鞍山工业经济的支柱。要大力支持鞍钢新一轮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鞍钢在发展生产和建设重大项目中需地方解决的一切事项。做好鞍钢和地方同步调整工作,加快全地区工业经济调整、可持续地发展。双方在产品品种、规格、价格、服务以及在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等领域开展有效的合作,尽可能地避免行业内部的竞争。一是利用鞍钢发展板材基地的契机,地方冶金企业充分利用其腾出的中小型材市场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利用鞍钢的板材优势,搞好板材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12
(五)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加速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为了促进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国内大公司落户鞍山,建议市政府给予政策性扶持,如制定搬迁企业进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对在鞍投资项目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在当地银行贷款时,政府为其贷款贴息;对列入市重点项目及鞍钢重点项目的新增用地,财政为其每亩补贴50元等。营造宽松的投资软环境,促进鞍山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