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史学家教育家艾茂

2023-07-03 来源:星星旅游
史学家、教育家艾茂

赵青 钟庆

艾茂(1722---1800),字凤岩,贵州省麻江县人。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

纂修官、《文献通考》纂修官,人称“太史公”。先后出任贵阳贵山书院、昆明五华

书院山长近二十年,享誉滇黔。因其教学成效显著,去世后配祀阳明祠,是阳明祠供奉的三先生之一。艾茂一生笔耕不辍,著有《易经人道》、《贵山四书集讲》、《贵山新草文集》、《联捷文稿》、《应制律诗》、《兰亭集字石刻》、《宝珠堂诗集》、《独山州志》、《性理集成录》、《古文聚精录》等。

生平简介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初九日,艾茂出生于贵州省麻江县著名书香官宦之家。

十四岁时,参加童子试(考秀才)时颇得时任贵州学政的邹一桂(著名画家)赏识,认为他“所作文辄过于成人”,誉之为神童,拔为第一。

乾隆庚午年(1750)参加乡试再次夺魁,以第一名中举。第二年(1751)中进士,随即朝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乾隆癸酉年(1753)年任国史馆纂修官,第二年(1754)兼任《文献通考》纂修官。

乾隆丁丑年(1757)在翰林院修史六年后因丁忧返家。

乾隆己卯年(1759)贵州巡抚聘其出任贵山书院山长,教学成效显著,在乡、会试中“得人最盛”。

乾隆辛巳年(1761),艾茂再次进入翰林院,保送御史。

乾隆甲申年(1764)因父亲年满七十回家孝养,离开翰林院。养终后即应云南巡抚之邀,出任昆明五华书院山长五年。

乾隆癸卯年(1783)再应贵州巡抚之邀,出任贵山书院山长十年,使黔中文化大兴。因其功绩,由贵州巡抚奏请朝廷,加侍讲衔。

乾隆壬子年(1792)艾茂返回麻哈州(今麻江县)贵人山下家中,潜心于学。

乾隆甲申年(1794),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时任贵州学政的洪亮吉到

麻哈州城拜访艾茂,对艾茂的学识、思想、淡泊名利的境界非常钦佩,为艾家留下不少诗文。

嘉庆五年(1800)九月初二日,艾茂病逝家中,后葬于城南五里飞凤山。

“文足以行远,才足以有为”的史学家

艾茂自乾隆辛未年(1751)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以来,在这个中国最高

学术机构工作时间前后长达十年。翰林院是国家选拔后辈干部的重要基地,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在这个人心思动的环境中,艾茂却甘于寂寞,潜心治史。他先后出任国史馆纂修官、《文献通考》纂修官,治史态度极为严谨。他认为:“史须信今传后,宁任淹迟,何敢妄矜敏捷也?”,也就是说治史之人一定要有历史责任感,宁可慢写、少写或者不写,也不能为求速度而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所偏差,使后人误解。因此艾茂修史速度极慢,最初还招致其他史官的不满。艾茂始终秉承一个真正史学家治史的原则,绝不因他人的不解甚至轻视而有所动摇。当艾茂终于拿出自己的文章时,立即被认为“有班马笔意”(司马迁和班固),“则大服”,赢得了翰林院普遍的尊重,在当时的翰林院颇为有名。

艾茂的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好友,主讲岳麓书院二十余年的罗典(1719---1808)与艾茂同在翰林院,二人同吃同住长达六七年,是“同心同志不同姓”的兄弟。对于艾茂的才华,罗典认为他“文足以行远,才足以有为”,对他淡泊名利的胸怀颇为赞赏。

离开翰林院的太史公艾茂返回家乡后,曾应邀为都匀府独山州(今独山县)纂修史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完成的《独山州志》由艾茂、谢廷庭薰纂修,全书二十余万字,体例完备,是了解独山历史地理人文风貌的重要书籍。

书中留存手工绘制独山州全貌图、独山州城图、三脚屯城图、学宫图、州署图、守备署图、独山司图、以及独山十二景等等大量图片资料,并且每张图均配有文字说明,对了解昔日独山景貌以及当时建筑形制等都有重要历史参考价值。《独山州志》作为一部严谨翔实的历史著作奠定了艾茂史学家的地位。

配祀阳明祠的教育家

阳明祠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思想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建。自清嘉庆十九年(1814)建成后,先后有三位曾主讲贵山书院的山长配享阳明祠,世人称此三人为“三先生”,至今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除艾茂外,其他两人分别是贵州平坝人陈法,福建人张甄陶。

艾茂主讲贵山书院前后两次共计十三年,在岳麓书院主讲罗典为艾茂所做的墓志铭中称,“岳麓与贵山相去二千余里……其生徒济济祁祁,亦复天涯若比邻”,此时的贵山书院可与岳麓书院齐名。

艾茂认为教人必先“器识”,要培养学生广博的器度、胸怀和远见卓识。艾茂先后著有《贵山四书集讲》、《易经人道》、《贵山四书集讲》、《贵山新草文集》、《联捷文稿》、《应制律诗》等书供弟子学习。众多门人弟子中多有显达之士,据罗典记载有“何懋轩、罗芳五、花晓亭、张桐轩、张立亭、高青书、李他山等数十人,皆有文有行”。嘉庆己卯年(1819),艾茂弟子高廷瑶(名青书)等人上书请求让业师配祀阳明祠。为使祭祀艾茂的香火不断,高廷瑶等十数人再次上书表示,自行筹集资金,“捐资生息”,将此笔由弟子自愿集资产生的利息用于每年春秋两季购买祭祀用品祭祀先师艾茂。

除主讲贵山书院外,艾茂还曾前往昆明五华书院主讲,前后历时五年。弟子中较为著名者有严匡山父子。

从贵阳到昆明再到贵阳,艾茂用自己的人品、学识“雨化滇黔”,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弟子,弟子们皆以受教于艾茂为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深得世人敬重。

艾茂与情同兄弟的好友罗典曾有约:为先逝者写墓志铭。当罗典得知艾茂先逝的消息时颇为伤感:“今我为公铭,后孰为我铭哉?”。在罗典为艾茂所写的墓志铭中,这位近代史上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对自己的挚友有这样的评价:“不绘不雕,不跂以为高。在官清白,归田逍遥。其门济济,其乐陶陶,乌知夫山之寂而世之嚣。”

----本文原发表于《遵义》2011年第8期,现略有改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