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贵州的“绿色”实践

2023-09-15 来源:星星旅游
生态贵州的“绿色”实践

作者:杨秋意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5年第7期

编者按:

为进一步组织好“三农中国梦”的主题宣传报道,充分展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三农”新貌,6 月24日至27日,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20多家全国涉农媒体40 余名记者,开展了主题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走进贵州”采访活动。

通过走村进寨采访,本刊记者目睹了贵州省在坚守两条底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绿水青山为资源,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农业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速跑所取得的成绩,感受到贵州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经济振兴和富裕百姓的金山银山的美好前景。本期特推出《走进生态贵州》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本刊记者 杨秋意

盛夏,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充满“绿色诱惑”。

6 月27 日,由农民日报社主办、贵州省农委承办的“生态农业与农业国际化的模式创新”分论坛在贵阳举办,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致开幕词并作主题演讲。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为全球生态农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各国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凝聚共识,更好地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大省,贵州是如何在“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中找到发展的平衡点,6 月23~27 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走进贵州”全国农民报采访团的40 余名记者深入贵州省,寻找“生态贵州”的实践秘密。

“靠山吃山”谱新篇

贵州多山,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大部分群众居住于林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林区的人民依山而居、伴林而存,积累了许多森林利用与管理的传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态文明观念。

苗、侗、布依族采用本民族语言记音、汉字记录的方式,把林政乡规、经济林木乡规、神山龙树保护乡规、造林育苗乡规和森林防火乡规等关于生态保护的条款、规约撰刻在石碑、木牌上,誊写在纸上,要求后代子孙遵守。

贵州少数民族林区世世代代积累的独特的生态保护文化,是贵州生态文明观念源远流长的根基所在,也是贵州省林业新时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的重要传承。

2015 年2 月13 日,贵州省林业厅提出:用三年时间,到2017 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林业产值突破1200 亿元,这是“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

从2月下旬到4月15日,不到两个月,贵州省完成宜林荒山造林38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4.6 万亩。

目标和实际行动,是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精彩呈现。

49%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天然大氧吧”“绿色大空调”“天然药物宝库”……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因山阻隔,养在深闺;因山而贵,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贵州在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两加一推”中,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咬定生态不放松,化绿为“金”,贵州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为目标,从2009 年开始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开始,到2013 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至今,不断拓展全球视野,谋划和落实自我发展之路。

2013 年,贵州省“5 个一百工程”实施,100 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0 个旅游景区探路绿色发展,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在此基础上,去年下半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与山关联。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重要路径。

依托品种全国第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一年时间,贵州全省上百个大健康医药产业开工,一座座医药产业园拔地而起,标准化种植基地遍布全省。

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生态畜牧业、辣椒、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

依托生态气候、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交通、资源保护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产业体系,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处处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宾馆和餐饮业生意火暴。

扛起生态文明的旗帜,贵州绿色产业频传佳音,奔小康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 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 美元以上。

绿色农业正当时

走进贵州省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连体大棚沿山而建。棚内,观光菜廊吊着金瓜、苦瓜、西瓜等,棚内无土栽培的草莓、硕大的南瓜、浅紫的茄子,像是一盘巨大的什锦拼盘;自动喷灌的塑料管道布满了棚顶,错落有致。

这是遵义县2014 年7 月招商引资的山东寿光九丰集团公司,投资2.6 亿元建设集研发、繁育、种植、经营、配送、加工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该项目当月考察洽谈、当月签订协议、当月动工建设、当年建成试产,创造了农业园区建设的“枫香速度”。占地300亩,建设13000 平方米的超大智能温控展示大棚,通过展示作用,让周围老百姓看到高效农业的魅力,引领带动改变原来的传统种植模式。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引领周边9 个乡镇2.6 万农户种植露地蔬菜5 万余亩的辐射带动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带动群众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

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在贵州山区,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应用,降低农业资源消耗,提高土地产出率,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

高山、峡谷、瀑布、森林遍布,素有“公园省”之称的贵州,森林覆盖率已达49%。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污染源少,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之地。

牢牢守住生态发展两条底线,贵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于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坚持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近年来,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4 年,贵州省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增长6.6%,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1%,增速均排在全国第一。全省213 家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民合作社2771 家,从业农民332 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40%以上。

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结构调整效果开始显现,全省确定的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

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形成。目前,贵州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881 个,认定产地1706 个,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大方皱椒、织金竹荪、罗甸火龙果、修文猕猴桃、威宁洋芋、从江香猪、黔北麻羊、关岭黄牛、长顺绿壳鸡蛋等83 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

以“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为统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茶、黔山牌蔬菜等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成长,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贵州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数达到1 万余件,占全省商标注册总数近30%。

绿色,是贵州农业奋进的底色,也是贵州农业的潜力所在。

城乡统筹生态新画卷

走进黔西南州的万峰林下的纳灰村,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厚爱,在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地质形态,安顺市龙宫镇的桃子村、遵义枫香镇的花茂村,葱绿的山脉、白色的富有文化气息的房舍,这里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让人游人流连忘返。

据统计,2012 年5 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百亿元,搬迁安置17.2 万人。

开展生态移民,是贵州决战贫困、攻克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山更青、水更绿、百姓更富,贵州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位一体”为抓手,在宽广的发展平台上既“赶”又“转”,统筹城乡新发展。

新型工业化,以“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为纲领,杜绝污染企业进入,设立“绿色门槛”;抢先出招,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

新型城镇化,实施产城互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公路、风景区,建特色村寨,把美丽乡村作为城市“后花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山东引进织金县工业园区的东伟服装厂,两年来生产价值超过10 亿元的牛仔系列服装,解决就业1 万多人。

大方县经济开发区,上海雪榕集团去年年底入驻生产食用菌,目前已经解决1000 多农民就业,规模正在扩大。

以富、学、乐、美为主题,生态广场、危房改造、民居亮化、通村公路油化、连户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在广大农村齐头并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教育、卫生、低保等民生事业同步进行,美丽乡村与城镇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贵州之贵,在于山贵。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后发赶超靠山。

伴随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持续举办,贵州正冲破山的枷锁,搭建与世界共享资源的平台,秀美山川正在变成4000 多万各族群众的“金饭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