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14
来源:星星旅游
第31卷第1期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No.1Vo1.31 2 0 1 0年2月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Feb.2 0 1 0 当代大学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周远成 ,周 纯 ,江明月 (1.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湖南衡阳421008; 2.衡阳市华宇现代电器批发研究中心,湖南衡阳421005) 摘 要:从大学的教学管理、学术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把握经济学科的实用特征优势,根据专业型和学术 型人才的需求规律等,结合当代经济实践与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建构大学教育・社 会实践+综合・学习・开放・国际化的“2+4”经济专业理论与经济实践结合型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并据培养 需要及环境变化及时对人才战略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为做人、做事、做学问舍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08,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0)01—0129—09 在当代以知识和人才为发展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大 (二)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现状 学应从大学的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上,根据经济学为实用 1.社会需求状况。(1)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情况(2005— 之学的学科性质特征优势以及专业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 2007)。从总体上看,在实际招聘的各科类大学本科毕业生 需求比例规律,转变大学办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拓展 中,招收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比例相对较高。从不同地 实践环节,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人才培 区看,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如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 养模式,这是当代大学(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改革的内 东地区)的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性质单位看,企业招聘 在要求。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有利于加强在校经济 比例较高。从不同规模单位看,大型用人单位招聘比例相 类专业大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经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 对较高(见表1)。 实践中不断完善课堂上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进而培养更 表1近三年来招聘本类(经济)专业毕业生 多的优秀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结合型人才,为发展和完 占全部招聘毕业生比例的情况 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繁荣发展作人才储备。 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需求现状 (一)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大多根据经济学科的性质特征和市场经济 规律、人才发展规律,从学科专业课程与社会市场经济实 践和人才的整体、专业、实践等,提出不同的综合培养模 式。诸如“全面+综合”人才发展的整体素养模式,构成 “生存智慧+大成能力”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合一人才整 体培养模式|1 ;“区域+综合”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实 践+综合”经济人才培养宽口径实践模式 ]。国外则从人 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自由生存、全面发展来进行探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5—2007)[5] 讨的,有的国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的 (2)用人单位需求意愿。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仍 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然较强,91 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有招聘意 体系,进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 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层次和院校看, 收稿日期:2009—11-28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o6ZC146,湘哲社领字[2006]02号)。 作者简介:周远成(1956一),男,湖南衡山人,教授,从事大成管理学、经济人才资源开发和高等教育研究。 129 本科人才仍是需求主体,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从专 业需求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三个专业最 受青睐,其次是企业管理,而财政学等专业较受冷落(见 图1和图2)。 图1 用人单位对本类(经济)专业毕业生 学习院校层次的需求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图2用人单位对经济类具体专业的需求 资料来源:根据2005 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3)对毕业生相关因素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最重视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重视的是 社会关系、性别和学习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党政机关对 性别和学习成绩相对重视(见图3)。 图3用人单位在招聘本类(经济)专业 毕业生时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4)用人单位对人才供求的主观判断。64.6%的社会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本类专业(指经济类,下同)本科人 才供大于求,但不同地区用人单位的判断差异较大。平均 有23.0 的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供求基本平衡,12.4 的 用人单位认为供不应求(见表2)。 表2用人单位对本类(经济)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的估计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130 (5)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看法与建议。社会用人单位认 为,经济类专业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 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 1=作中的主要问题(见图4)。 口教育理念保守3 o ●教材过时4 口基础理论阵旧4o・ 口教学内容狭窄、空洞4o・ 叠其他4 口授瀑方法封闭、死板So・ 口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不台理 - 口案例教学欠缺8o ■培养摸式单一 口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9oo 凸对市场前梧问题关注较少10o。 口教学管理弱牝10% 口与实际郎门缺乏联系和交流1 2o o ■教学设施落詹【3o。 图4用人单位对本类(经济)专业人才培养 存在主要问题的认识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2.人才培养状况。(1)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规模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类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 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 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经济学、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数占全部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不 到9%,但需要承担培养15 本科学生的任务。大学本类 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市场经 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事 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为17.6 ;其次是工商 管理,为14.2 ;最少的是财政学,为3.3 (见表3)。 表3经济类专业对口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 教学研究领域 百分比 教学研究领域 百分比 经济学 17.6 市场营销8.7 财政学 3.3 会计学 12.6 金融学 10.6 财务管理 3.7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5 旅游管理 3.6 工商管理 14.2 电子商务 4.9 人力资源管理 3.7 其他 6.4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2)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 单位都认为,大学本类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应培养复合型或 应用型经济人才。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设置基本适应社会 经济需要,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矛盾。各专业 课程结构被认为基本合理,专业化的深度不足,与公共课 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比例欠协调。本类专业教授比例 比学校平均水平高,双语教学态势好,但教授主讲本科课 程比例偏低(见表4)。 表4教师对本类(经济)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 培养 选择 培养 选择 培养 选择 目标 百分比 目标 百分比 目标 百分比 通才 5.4 复 人才 38.8 专门人才 5.8 高孥 门 8人才 .9 应l人才 用 33.6 其他 7.5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3)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质量因素。经济类专任教师 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社会 责任感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学生认为,综合素 质、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 值得重视的因素(见表5和表6)。 表5教师对学生应具备素质的选择 百分比(%) 百分比( ) 专业知识 51.7 社会责任感42.8 知识结构 39.3 交际能力 24.8 综合素质 68.2 数学知识 12.6 学习能力 52.2 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35.7 创新能力 53.6 理论素养 12.3 实际工作能力 24.6 专业技能 17.9 合作精神 39.5 与应用水平 茎 萼 24.4‘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表6学生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4)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大学本类专业新生的入学分数较高, 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对人才培养质量,专任教师和学生都 持肯定性评价。本类专业新生生源状况是稳中有升,其中 就新生入学分数高于平均的比例而言,2007年比2006年 的上升幅度要高于2006年比2005年的上升幅度(见表7)。 表7本类(经济)专业本科新生入学分数状况( ) 年份 高于平均水平 处于平均水平 低于平均水平 2005 57.2 38.8 4.0 2006 58.2 38.8 3.0 2007 64.2 33.3 2.5 资料来源:根据2005 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5)就业状况。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分 析表明,民营企业和高等学校原先一直是本类专业学生的 就业重点,但这几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的速度非常快。 而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就业比重开始上升,尤其是三资 企业,上升最为明显(见表8)。 表8师范类院校本类(经济)专业毕业生 就业单位性质发展变化状况( ) 2005 2006 2007 学校 3.8l 4.O5 3.16 政府部门 本类 1.69 2.75 1.21 学校 9.54 9.37 8.86 科研机构 本类 1.35 1.3O 1.O8 学校 17.36 1 7.43 15.86 高等学校 本类 18.92 16.35 12.62 学校 5.O8 5.52 6.O5 国有企业 本类 7.67 18.47 12.96 学校 9.85 9.44 12.1 5 民营企业 本类 26.7O 3.23 4.83 学校 1.65 15.16 16.3O 三资企业 本类 3.51 12.61 2O.32 学校 2.29 2.39 3.18 自我创业 本类 1.OO 4.43 0.70 学校 5O.44 56.21 48.15 其他 本类 28.34 28.94 36.91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计算所得 教师和学生认为,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 高、缺乏案例教学、教学经费不足等,以及社会经济实践 经验缺乏、学术研究浮躁不深人。这些基本属于大学本科 的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中的理念、时空等现实问题。 经济人才结构分析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一)经济人才结构系统分析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人才作为子系统可分为三个 层次:个体、群体和社会系统 ]。人才系统三个层次与社 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经济人才系统层次关系示意图 个体结构,是指单个经济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 131 道德修养、身心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7 ;群 体结构,是指经济人才在经济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为了实 现一定的目标而组合形成的人才类群体的结构,诸如年龄 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社 会系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整个经济人才队伍的内 部结构以及经济人才队伍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结构,如 经济人才群体结构的合理性,经济人才分布的人才与经济 系统协调性。 规律,也适应于经济人才的发展需要规律。所谓大成能力 优化,就是“运用大成系统思想或大成哲学智慧理论,以 ‘人的发展智慧为本’和人生成功为基点,系统探讨人类生 存发展智慧诸要素的协调、均衡与互化规律,综合开发、 利用人的个体‘成人、成功、成才、创业’持续化发展的 基本素质能力,进而对个人素质的多元化、综合化、集约 化甚至是国际化的实践研究,以构建精专、通博、综合、 立体型全球化的大成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l 。f 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大学开放办学,根据经济学科的特 对于高层次经济人才而言,应当形成网状智能结构体 系,包括内核层、中间层和外围层等_8 (如图6)。智能结 构的内核层由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成;中间层由相关学 科知识能力和管理哲学智慧构成;外围层由哲学知识、经 济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知识和生 存技能等构成。只有具备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经济人才, 才具有灵活敏锐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创造性的联想,并能抓 住客观事物的本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图6 高层次经济人才的网状智能结构体系 从经济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来看,经济人才的数 量、质量和学术研究能力,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诸如与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等都密切相关。经济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表现 在经济人才的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层面的互动关 系:经济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经 济发展对经济人才成长有制约影响。在宏观上,社会经济 发展影响经济人才队伍的总量、质量和新的人才需求,最 终改变经济人才队伍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属于发展生产力 的范畴,是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例的 相互转换。人才结构调整属于完善生产关系的范畴,是各 个专业、各种类型、各个地区、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经济 人才的重新配置,其目标是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合 理优化,使整个经济人才队伍发挥最大效能。在微观上, 大学的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实践环境影响 经济人才的产学研创水平。经济人才的学术研究产出水平 除了受个体自身条件和人格特质的制约之外,还受很多外 部因素的影响,如所在单位1二作环境、发展前景、对学术 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经济人才的重视程度、内外激励 机制等。这些外部因素归根到底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大成能力优化与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大成能力优化体系源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生存智慧发展 】32 殊性和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通过对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 学专业性质规律的认识,运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市 场经济实践活动,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 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双型”人才 (即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适用市场需求的合理比例, 目前约1:10为宜),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城 乡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同时应重视其自身 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和谐塑造,以及重视其自身能力的培养 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学习能力、 职业素养、实践才能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成为适应全 球化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 教学、科研、创业的产学研创一体化优秀学术型人才和专 业型人才。(1)专业素质。“专业”,就是人现在或即将要 从事的专门行业或工作类型,就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专 门领域。当一个人具备一门专业知识体系,就由一般人提 升为具有一定特殊技能、才能的专业人才。因此,专业素 质就是建构自己的核心知识体系、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 道德体系。它是在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专 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来深化和共同建构的, 其比例应合理,尤其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市场发展需求。 (2)学习能力。学、问、思、做结合,是大学生最为基本 的学习能力表现,即“知行合一”的具体化。人才需要发 展,需要在实践中去练就,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大 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就是自学能力的 养成,就是“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结合,深入 社会,深人生活,深人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 向实践学习,向经验学习。一切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丰富多 彩的学习生涯,学习是大学生发展成为人才的必然途径方 式。因此,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创新能力等,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学会 在社会中生存发展。(3)职业素养。在实践中,职业所需 要的素养除专业素养外,还需要许多的其他素质、能力、 认识来支撑,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态度、职业观 念和职业发展等。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胜任一门职业的必备 条件,是大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工具。在职业中发展 和进步,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路径。通过职前教育,培养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各大院校帮助大学生步人社会,为他 们找到适应自己终身发展的岗位所必备的。(4)创业精神。 创业是人才全面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按照自己的 自由意志,依照社会需求来创建一种新职业、新事业、新 生活的过程。创业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体, 也是其成就自己未来的舞台,创业精神是大学生成才所必 备的,更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新方式。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必须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全面培养人才工作的 中心任务,加速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就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而言,一方面从知识目标上,注 重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从管理目标上, 着重教学、科研、服务质量的提升。总之,人才培养的终 极目标,就是在社会经济实践中,通过教学活动有效提升 大学生的上述四种基本素质能力。 大学经济类专业“2+4”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代,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探索与 构建一种科学、合理、可行的适应经济人才生态发展的人 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大学本科院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的发展规律与现状,尤其是经济 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质量,当代大学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 养模式,应以学校教育(教育性)、市场经济实践(实践 性)发展需要为主体,提升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 际化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以建构教育主体・实践主体+综 合・学习・国际・开放化的“2+4”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2”主体的生长环境 经济人才培养的“2”主体,就是大学教育体系、社会 实践体系双轨层面的有效沟通、结合并发挥协同效能作用。 1.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是经济人才发展的内在成长环 境。当代大学应为经济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实践环境,一 方面注重学科、教改、科研,开好经济类专业课程,一方 面注重师生的成长发展,抓好创业精神的培养。(1)专业 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步发展,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应 从第一学年起开设,做到大学专业不断线,一学年比一学 年深化,确保专业课程在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中协调、双 向、共生发展,有效生长,然后再在专业公选课程、跨学 科公选课程中得到深化、拓展、发展。“过早专业化”的提 法,是不符合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和专业知识体系生长 发展规律的。专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就是其专业 结构知识和专业素养,发展和提升这种专业素养就是各大 学的根本使命。从经济管理类来说,有企业管理、工商管 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 不同专业侧重点各不一样。使大学生精通一门专业,爱上 一门专业,从研究对象、方法、成果以及价值效益的表现 中锻炼他们优秀的专业素质,是把大学生塑造为社会的精 英人才的重要路径。(2)创业精神,一要以学生为本,确 立以学习为主体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应符合培养目标要 求,体现“加强基础、拓宽领域、更新内容、优化素质、 培养能力、注重实践”的课程建设思路 ,如形成必修、 选修、讲座(跨学科公共选修)、实践等多样化的长、中、 短课程体系类型和内容形式,注重方法多样性和学习个性 化发展;二要开辟建设校内外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 展示平台。如实习基地、活动园地、产学研创场所等,组 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计划赛、职业规划 或生涯设计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三 要“走出去,引进来”,开辟创业成功人士讲座、报告会 等,或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等提升创业精神意识, 广泛利用学校内外一切社会资源和人际互动关系力量,有 效引导大学生走创业成才之路。四要优惠的政策、良好的 环境、宽松的制度保证,以及设立创业基金、成立联谊会 等,使学生成为创业乐园中的主要成员,以形成人们工作 实践的共识或对社会现实与社会环境认同。创业不仅是社 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就自己未来事业的路径之一。 2.社会经济实践空间,是经济人才生存的外在实践基 地。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 展需要,才能找准经济人才发展模式制定的时、空交汇点, 保证大学本科经济人才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可接受性)、稳 定性(动态平衡)和开放性(拓展性),确保社会经济发展 的宏观、微观目标的顺利实现,培养应对全球化金融危机 的国际经济战略人才。各行业、各领域的全面开放,企业 在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等面临着更直接、更激烈的竞 争:一方面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次贷危机、 “通膨”等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政府职能和 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更为紧迫;一方面是面对“金融危机” 全球化,大学本科院校输送经济人才应对国际化、全球化 经济市场需要的远见和应变管理能力,以适应全球经济形 势变化迫在眉睫。这两方面都为经济人才生存发展提供了 现实社会实践基地,不仅对大学本科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提 出了新挑战,而且使提高经济人才质量和竞争力,促进社 会和谐、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等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人才“4”要素培养内涵 1.综合性。所谓综合性,从人才本身来说,主要有智 慧和能力两大层面;从人才类型来说,主要是专业实践型 与学术研究型。要求专业中做到博,专业外做到杂,在社 会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达到既博又专,既专又博,博中有 专,专中有博,博专结合,具体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知识 体系的综合性。如知识・科学・文化体系,即思想、理性、 价值和道德体系等集大成。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中, 大学经济专业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专业设置 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完善,诸如理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并有机 结合,既不“过分专业化”,又结合学生课外指导性学习计 划和社会市场经济实践,进一步完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 使之具备较为科学合理的经济专业或综合知识结构体系。 二是素能结构的综合性。诸如(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经济的人性 伦理价值和生态发展价值,提升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精神 】33 情操境界。(2)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全面,综合能力 突出。知识结构全面是基础,专业知识丰富是根本,二者 缺一不可。综合能力是一种要求全面发展的能力,它是道 德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等的精神载体。(3)个人的体质。 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充分发挥才能的前提条件与 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 点,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实践的能力培养都有益处的。(4)指导性学习。在教师 指导下,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书本或生存知识),即“教师 指导一学习放手学生自学”过程,以培养其自我学习能 必需生存基础。(4)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强烈的责任感。健 康心理是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基石,是产生相互尊重、相 互信赖的前提,可促进单位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 产生对组织的负责精神和意志。三是综合生存能力。离不 开做人、做事、做学问三大层面。诸如做人能力、学习能 力。(5)实践性学习。大学要更新理念,联合或联营办学, 提供经济专业实践场景,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 模式,使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社会生活等校内外实践活 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通过组织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和课余的研究性科研项目,深入生产生活、深入社会实践 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健心身能力、创造能力等“六 会能力”l_2 5 E“J,其中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组 织管理者特有的能力基石之一。一方面应从组织整体的角 度,分析组织各级的目标设计与任务完成情况,各级运行 情况对组织整体运行的制约能量。进而善于协调沟通各级 人际关系,以实现组织整体优化运行。另一方面应具备较 强的总结概括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清思路、 认清形势、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并积极寻找妥善解决的 办法,以保证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系统思维能力。 这是管理者必备综合能力之一,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管理, 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将系统的思想引入管理的全过程,在计 划 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环节中自觉地、系统地思 考、分析与运作,进而实现组织整体目标、具体分项管理 目标的整体优化,确保组织实施的全局性达成ll 。 2.学习型。所谓学习型,就是要在大学培养学生做 人、做事、做学问等生存智慧和终身学习能力,尤其是自 学能力,熟练掌握科学学习和自学的方法,锻炼自学的意 志,养成自学的习惯,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人才培养实 践中,大学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课程改革趋势和课程的设 置等,通过大学教育和各种多样化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 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一般有:(1)创造性学习。大学 要建设好图书馆、资料室等利于创造性学习基地,从兴趣 情境、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双向反馈等教学活动中,重 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会学习,重视学习 方法,提升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接受教师所教知识的基 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运用灵活、高效的学习方 法,分析问题,进而求新创造,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 同时提升学生猎取知识的广泛兴趣和好奇心,强化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2)合作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充分重视 学生自身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关系,并增进互动学习效 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形成学习・合作・互 动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可学到知识,而且增强了师生、 学友之间互动发展和相互沟通了解、信任合作,提升了与 他人合作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学校要确保师生的研 究时空,为师生提供园地、经费、项目和方法、途径等, 形成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双向提高的格局,使师生 互动发展。所谓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 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 ]34 (如“三下乡活动”等)和调查研究等形式,有效地提高其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式。大学的开放,一是办学理念、教学内容、 实践方法的开放,一是表现在“知识+综合素质”、“能力 +综合能力”、“观念+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开放。“处于当 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使得个人的知识与能力的作用变 得越来越弱小,团队合作、知识共享、能力互补、共谋双 赢等合作理念与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应 用 ̄E13]。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的全面开放,这要求 大学本科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学术管理体系,加快培养大 学生的开放思想意识、开放观念心态、开放知识结构、开 放能力体系,通过大学办学理念开放、教育内容开放、教 学方式开放等多种内容形式,建立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 习的大学教学方法体系,探索培养学生开放意识与开放能 力、合作精神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开放式人才培养的 目标。开放式人才,其素质要求:(1)素质综合,知识结 构开放。一般来说,开放就是大学开放办学,不仅要面向 市场开放,更应面向社会生产生活开放。根据市场和社会 需求,在经济知识的专门化与市场经济实践化基础上开放 专业教学内容、开放教育形式、开放思想观念,培养学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统领全局、全面发展的 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必须通过市 场和社会来检验评价。(2)能力综合,管理空间开放。大 学要开放管理空间,立足“综合”,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 性、端正的态度、开放的心态、锐利的眼光和市场经济发 展敏感力,从人格到能力和谐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素质。(3)合作互动,思 想观念开放。大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有效沟通 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知行合一,实践学习开 放。开放人才的必备素质,在于较强的猎取知识和实践经 验自觉学习能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只有通 过全方位的、立体学习,勇于开放,敢于创新,不断进取, 才能生态生存发展。总之,大学培养的管理人才必须有大 德、大爱、大气和大度,具备与人合作的强烈愿望与交流 沟通意识,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团队合作成功与个人事业 发展的双赢境界。 4.国际化。当代全球化的关键,是一切事物阴阳和谐 的关系。全球化的境界,就是阴阳动态平衡,即世界社会 经济理论与市场实践在经济活动中达到动态的平衡。经济 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从大 学本科角度思考经济人才队伍应当如何培养建设,才能在 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或市场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经 全球化对我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应具有国际意 识、国际沟通力、国际竞争力等跨国化人才。从创新模式 看,国际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 高度,拥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 展 。国际化人才,即在具有高精尖的业务水平前提下, 济生态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社会各类人才 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 1.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原则。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的目的,一在人才质量,二在人才数量,三在造就高级人 才或精英。即有效提升高等院校经济人才的产出质量,在 其具体素养表现为:(1)从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看,国际 化人才一要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二要 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世界市场经济观念,应对国际金融危 不断提高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和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根据 经济学科专业的自身规律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经济学 机的大略。其知识结构应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 以专业为主干,实践能力为核心,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 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操作技术能力。(2)从创新意识和能力上 看,国际化人才要有良好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其能 力结构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 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3)从跨科学技术上看,要熟 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 术和应用能力,能运用全球网络及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并做出 正确恰度的选择、处理、利用。这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 本电脑技术能力。(4)从生存智慧(心态)看,要良好的心 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交流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 人都将处在机遇与陷阱、成功与失败、真实与虚伪等种种不 确定因素并存的环境中,因此要求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 质,强壮的身体载体,以便在面对压力时,正确认识国际激 烈竞争的利弊得失,具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交流 能力。 总而言之,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学习型、开放 式与国际化”等人才培养内涵要求,是一个市场经济实践化 辩证统一体。它们之间逐层递进,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与互 动关系。综合性是基础,学习型是前提,开放式是条件,国 际化是目标,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人才要求的综合性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 知识基础、素质基础与能力基础,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与较强 的自学能力,开放式的人才发展要求则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 造了条件;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则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构筑和 谐素质与大成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能力与开放能力的锻炼与 提升作出了规定性和方向性。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是面向 国际市场和社会需求,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与素质教 育,提高其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1 ] 的合格专业实践型与学术研究型的“双型”人才。 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原则与调整战略 大学经济人才,一般包括教师(研究)和学生(求学) 两大层面。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从经济科学规律和学 科性质特点出发,依靠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人才的生 态发展来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大学本科院校根 据社会经济发展形态、规模、目标的要求,分析经济人才 培养的生态发展的背景环境,确定经济人才培养的规模、 目标以及市场发展需要,进而通过各项经济人才培养工作 各类人才资源,全面有效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 力。其建构原则有二:(1)全面发展素质的客观要求。经 济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模式, 它要求在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素质。“通过能 力优化,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构建学生 ‘八自’人格(如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自律、 自爱、自重等)、‘六会’能力(如会做人、会学习、会生 活、会工作、会健身心、会创造等)发展目标。一方面以 基本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八自’人格为支柱,教会学生 立身做人,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社会生活行为习惯和强烈的合作竞争精神等;一方 面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资源为辅线,以‘六会’为 目标,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能力优化发展,并有效开发个体 人生价值,提高整体素质”翻…]。(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集中体现l2]。经济学的实用性特征优势,在于其人才培 养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培养模式。这一实践性要求 经济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社会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为理论并创新发展,充分 体现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特色。 2.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战略调整。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 形成,是分析经济人才培养的背景环境及社会经济或市场 经济发展对经济人才系统的要求,确定经济人才培养的基 本方向和培养方式,对经济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局性策划 的过程。笔者从大成管理哲学的角度,以大成能力优化模 式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宏观上经济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提出新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背景环境、 模式实践选择、培养措施策略制定和大成能力优化规律等。 在培养措施实施与监控过程中,根据培养情况及经济环境 的变化对战略措施进行动态调整。(1)时代背景,包括资 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及矛盾等,是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确定的基石。其中经济人才系统发展的环境及发展状况构 成了经济人才发展的战略背景,如教育资源共享、社会经 济环境、人才政策环境、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分析等 来构建模式。而大学本科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则主要考虑社 会经济生态发展和市场需求对经济人才系统的期望,同时 也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背景的影响制约。(2)模式实践选 择。建模是通过模式分析过程确定目标和现实,而模式实 践选择则是目标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即在模式分析的基础 ]35 上确定多个可行性模式,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应对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协调一 致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在模式实践选择过程中,必须从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整体综合把握, 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地区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培养模式等 因素。(3)培养措施策略。培养措施是培养的具体化,是 保证培养在一定目标年度内实现的对策方案。培养措施的 确定既要进行纵向的研究,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纵向的 研究主要是了解以往的经济人才模式对经济人才的培养造 成什么样的影响,而横向的比较主要是总结其他大学本科 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 3.经济人才成长发展:满足其需要和提供发展空间。 人才的需要,离不开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而经济人才尤 重精神激励,富有专研创精神。与社会其他人相比,其需 要主要表现在l】 :第一,满足良好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境界 追求。对任何人而言,通过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待遇必须能 够满足其自身生理与成长发展基本需要,体现自身的人生 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人才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与一般人才资源相比,成长过程中投入更多,为社会所做 的贡献更大,必然要求更好的待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 遇的好差反映了社会和组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这对人才 的工作机会、动力和创新才智发挥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 提供个人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空间。经济人才所掌 握的知识以及经济人才的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使经济 人才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 展使凝聚在经济人才身上的人力资本折旧速度加快,经济 人才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能源,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人才知识的 运用既与经济人才自身的素质有关,也受环境的影响和社 会制度政策制约。因此,经济人才更希望社会各级政府部 门能为其提供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发展或自我价值实现的 生态生存的发展空间。 4.完善经济人才政策体系,形成经济人才发展机制。 大学本科院校在长期的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实践中, 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形成比较完善的经济人才政策体系, 包括经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激励等人才开发和管 理等各个环节。(1)经济人才选拔的政策。其一,选拔政 策,培养与引进结合。大学在经济人才选拔方面的政策, 诸如大学生到企业和社会相关的领域发挥才能,通过政府 资助、引进项目以及学术研究成果评价体系鼓励经济人才 在经济建设有所成就。其二,选拔制度,用人机制有待完 善。就整个人才选拔政策而言,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 人才脱颖而出的格局,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还存在很大差距,选拔制度、用人机制也有待完善。如缺 乏一定的政策促使组织提升经济人才管理水平。(2)经济 人才培养政策。一是培养政策,实行“双轨制”。一方面通 过大学正规教育来培养经济人才,一方面是经济人才的继 续教育和项目研究或市场经济实践中开发人才资源。如鼓 ]36 励优秀的经济人才读研深造,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给予一次性读研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资助 学生的经济实践开发项目研究。二是产出不足,数质存在 局限。不同经济圈、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经济人才的数 量、质量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经济人才培养政策的落 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本科经济人才产出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经济人才队伍快速扩大和经济 快速发展的要求。(3)经济人才激励政策 一是激励政策, 内外激励结合,从单一到双管齐下。大学本科经济人才培 养激励政策的侧重点在于物质资助。对有突出成绩的人才 予以重奖,鼓励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如凡获学术 研究奖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激励存在问题, 机制不够完备。通过对大学本科经济人才激励政策的分析, 可发现激励政策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一方面人才的激 励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另一方面激励措施机制与人才需求 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所以,应该制定多样化的、可选择 的、立体型的激励措施机制,增加激励措施的有效性、长 期性和体系性。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环境以及我 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新经济形势,笔者从大成管理哲 学和人才发展规律出发,在市场经济实践的基础上,以经 济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诸关系为依托,以大成能力优化体 系为基础,从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双型”人才成长发展的 合理需求比例上研究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大学的教学 管理、学术管理上,以大学本科经济类专业教育为分析对 象,分析本科院校的经济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目标,以建构 大学教育、社会(生活或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双向互动发 展的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2+4”人才培 养新模式,形成从“求职”到成才、“创业”,到“成家”、 “立业”的路向发展。在强化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培 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 质优秀”与国际接轨的适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0]专业优秀的 “双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远成.和谐原理:大成管理学的内涵与体系构建EJ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2):92—96. [2]周远成.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 毛泽东学习思想和文史哲管会通[MJ.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7:55—153. [-31刘红红.论新形势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I-J]. 教学研究,2006(8):39—40;王顺克.高校经济类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研究,2006(8): 88—91. [4]黄宗远,蒋团标,等.宽口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EJ3.宜宾学院学报,2006(3):18—20.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5,2006, 200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6, 2007.(本文图表数据均来源于此三部《年鉴》。) [1O]景维民,周立群.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的实 践探索LJ].中国大学教学,2008(1):44,42—43. [11]周远成.素质目标:大成能力+生存智慧[J].人大 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2004(12):104—118. E63汪应洛,汪群,等.科技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应用E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26. [12]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 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 E7]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3):66—69. [13]韦鸿鹏.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及其培养[J].广西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100—103. [8]叶忠海.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特征和开发[J].中国人 才,2005(9):25—26. [14]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 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 [9]周远成.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的基 本理路[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周远成. 81—83. 大成能力优化学引论[J].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5]朱格俊.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与对策研究[D].福州大 2001(10):12O. 学.2005(10):46—48. A Study of the Present Training Modes of Economic Professional in Universities(Four-year) ZHOUYuan—cheng ,ZHOUChun ,JIANGMing—yue (1.Economics and Law Science Depart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 2.Research Center of Hengyang Arima Modern Electric Appliance Wholesale Center,Hengyang Hunan,421005,China) Abstract:Grasping the pragmatic advantage of the subjects in economics by the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manage— ment of learning and the goal of economic professional training,in 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practice and the prob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of the econom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this paper intends tO establish a“university training?social practice+synthetizing?learning?opening?internationalizing(2+4)”econom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which combines economic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emand of talents of specialty and learning.According tO the train— ing cond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the mode can dynamically modulate the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during the execu— 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training measures.This may lay a good fundation for a system training men of virtue,of action and of academic study. Key words:university;economics;professional;training mode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