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机制建构路径

2024-04-30 来源:星星旅游
大中小学思政课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一体化机制建构路径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关键时期。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建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意识

引言: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贯穿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机制。

1.建立“课程—教学—管理”的一体化培育

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是一种全面、全程、全员的培育模式,是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培育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充分考虑大中小学学段衔接、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同的基础上,针对各学段特点,进一步深化“五育并举”理念,将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为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其他各学段教育的有机结合,可采取“专题化”和“模块化”的方式,在学校日常教学中注重对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小学阶段注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教育;初中阶段注重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高中阶段注重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管理方面,学校可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全面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负责制定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并组织实施。同时,校长也是学校

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长的统筹、组织、协调作用,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机衔接、有序推进。在课程设置方面,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学校应积极构建各学段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可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此外,为使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实效,应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管理体系[1]。

2.建构“知行合一”的实践载体

首先,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协同育人,让各学段学生在“知”与“行”两个维度上达到共融。一是探索建立“大思政课”协同机制。一方面,坚持在大中小学贯通式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学科教学优势和课外实践资源作用,建立“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比如,在高校中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思政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中推行“历史与社会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3.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的阵地资源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文化”,既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对此,可以建设体现“中国风”的校园建筑。校园建筑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和标志,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新时代的学校建筑应当彰显时代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体现出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景观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新时代的校园景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彰显“中国梦”。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学校应立足学生需求,设计和开发体现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通过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等途径全面推进民族共同体教育[2]。

4.建立“常态化教育—全过程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常态化教育—全过程教育”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构建一个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一体化机制。其次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具体而言,要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使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再次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和监督,督促他们切实履行职责。最后要完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过程评价,更要重视结果评价。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3]。

结语:在当前大力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学校应该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培育机制。构建“统整”理念下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学段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为各民族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相互帮助和相互团结的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情情,孔亭.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建构[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1):24-30.

[2]李明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海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J].青海教育,2023(Z1):52-53.

[3]高雨.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J].大学,2022(06):149-15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衔接研究”(课题编号:20K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