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 在美学史上 , 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 》的作者是 A.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B.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C.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 D.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2. 19 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 主要方法 B. 次要方法 C. 具体方法 D. 综合方法
3.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 , 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A. 人类的生产劳动 B. 语言的产生 C. 思维的成熟 D. 艺术的发展
4. 美感是人的多重感觉因素的复合 , 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A. 满足感 B. 幸福感 C. 和谐感 D. 自由
5. 被称为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A. 亚里士多德 B. 鲍姆嘉登 C. 黑格尔 D. 席勒
6.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 ,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 A. 自然美 B. 人格美 C. 美育的感性特征 D. 美育的愉快特征
7.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 A. 审美意识的积聚 B. 语言的产生与丰富 C. 艺术的发展 D. 情感的发展
8. 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B. 美的规律问题 C. 美感问题 D. 美的本质问题
1
9. 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A. 宏观的方法 B. 艺术社会学方法 C. 唯物辩证法 D. 心理学方法
10. 在美学理论中 , 美感的生理基础通常是指: A. 思维机能 B. 认知能力 C. 记忆表象 D. 感觉器官
11. 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感官的进化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 情感的丰富 D. 理论的指导
12. 黑格尔认为崇高的特点是: A. 理念压倒感性形式 B. 感性形式压倒理念 C. 理念与感性形式并重 D. 理念与感性形式统一
13. 孟子曾用“忧指忘心” 的寓言来说明: A. 心灵美高于形体美 B. 形体美高于心灵美 C. 心灵美与形体美不可替代 D. 心灵美与形体美并重
14. 孔子的“里仁为美”从美学形态上属于: A. 艺术哲学美学 B. 心理学美学 C. 实用主义美学 D. 伦理学美学
15. 早期原始人类之所以不能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 ,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 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尚未觉醒 B. 自然还未具备美的性质 C. 人们生活困顿没有闲情 D. 自然界存在许多可怕的灾害
16. 提出 “自然的人化”这一美学思想的是: A. 康德《判断力批判》 B. 黑格尔《美学》
C.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D.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17. 美感的核心是: A. 自由感 B. 满足感 C. 幸福感 D. 轻松感
18. 从动物的快感到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 以模仿动物为美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 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 性的选择
19. 被黑格尔用来说明 永恒公理说” 的悲剧作品是: A. 《索福克勒斯 安提戈》 B.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C.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D. 欧里庇德斯《 美狄亚》
20. 古希腊时期 , 提出 “过失说”来解释悲剧原因的是 A. 毕达哥拉斯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苏格拉底
21. 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 , 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 有时 甚至还有践踏它。这一现象说明 A. 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 美在移情
C. 美依赖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 美取决于时代标准
22.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一番探讨后说“ 我得到了一个益处 , 那就是要清楚地了解一句 谚语 ‘ 美是难的’” 。 这段话 A. 如实地指出了美的难解性 B. 否认了对美下定义的必要性 C. 对自己无知的解嘲
D. 提高自己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23. 从中国的审美实际来看 , 魏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成熟 , 标志着 A. 艺术领域进一步扩大
B. 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C. 中国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D. 艺术创作取得新成就
24. 在美学史上 , 第一次把崇高与优美并列为两个基本范畴的是 A. 博克 B. 朗吉诺斯 C. 布瓦洛 D. 康德
3
25.“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两句古诗从美学范畴上看属于 A. 悲剧性 B. 喜剧性 C. 崇高 D. 优美
26.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云“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这种
惊谔的感受属于:
A. 悲剧性 B. 喜剧性 C. 崇高 D. 优美
27. 黑格尔认为喜剧的根源在于
A. 理念压倒形象 B. 形象压倒理念 C. 理念与形象统一 D. 理念与形象并重
28.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 虚静” 状态 , 其实质是指 A. 主体摆脱生活束缚 B. 主体摒弃功利杂念 C. 主体追求出世的人生趋向 D. 主体处于艺术激情爆发的前夕
29. 谚语说“一个美好的心情就是一片美好的风景”这说明: A. 美具有直接的功利性 B. 美是由主体审美感受决定的 C. 美感与人的审美心境有关 D. 美在移情
30. 当年鏖战急 , 前村弹洞壁 , 装点此关山 , 今朝更好看。 这段诗说明美感欣赏具有 A. 时代性 B. 联想性 C. 社会性 D. 主观性
31. 美感与美的关系是 A. 美感与美是互不相关的 B. 美感与美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 C. 美感是人评判美的依据 D. 美感是人对美的主观感受
32. 李白《蜀道难》中所发出的惊叹 “ 噫吁, 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感受属于:
A. 悲剧感、丑代替崇高与滑稽 B. 崇高代替丑与滑稽 C. 滑稽代替丑与崇高 D. 崇高、滑稽、丑缠夹不清
33. 《荷加斯在 美的分析》中提出美的典型形态是 A. 黄金分割 B. 金字塔 C. 蛇形曲线 D. 圆形或球形
34. “环肥燕瘦” 的审美现象揭示了美的
4
A. 历史性 B. 民族性 C. 阶级性 D. 地域性
35. 黑格尔悲剧理论中最突出的观点是 A. 强调净化心灵的悲剧效果 B. 主张主人公应是正面人物 C. 强调悲剧性冲突 D. 重视悲剧性情节
36. 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是 A. 中国古代美学中特有的 B. 中西美学中普遍存在的 C. 西方美学中特有的 D. 从西方美学中引入的
37.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 , 并加以较为系统探讨的 , 一般认为是 A. 亚里士多德 B. 东尔尼雪夫斯基 C. 毕达哥拉斯 D. 朗吉诺斯
38.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
A. 人与客体世界相互关系的和谐 B. 对象形式上的小巧、精致 C. 对象力量上的柔弱 D. 对象合乎人的功利需要
39. 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 A. 命运悲剧 B. 性格悲剧 C. 心理悲剧 D. 社会悲剧
40. 康德论崇高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A. 崇高具有进步力量 B. 崇高具有观念的力量 C.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D. 崇高一般都是庞然大物
第二部分
说明商人与对象建立的关系是: A. 实用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信仰关系 D. 审美关系
5
1. 马克思说“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2. 孔子说 “ 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 : 思无邪” 这种艺术观属于: A. 再现说 B. 表现说 C. 娱乐说 D. 载道说
3. 陶渊明诗云:“万物皆有托 , 孤立独无依” 。这是一种: A. 相似联想 B. 接近联想 C. 对比联想 D. 类比联想
4. 钱钟书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 , 无痕有味”的比方 , 说的是审美中 A. 感知 B. 表象 C. 情感 D. 理解
5.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诗经》的这两句诗可以用来印证: A. 美在距离说 B. 美在移情说 C. 美是愉快说 D. 美是生活说
6. 周敦颐《爱莲说》“描绘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意象类型 A. 仿象 B. 喻象 C. 兴象 D. 抽象
7.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 ,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 A. 自然美 B. 人格美 C. 美育的感性特征 D. 美育的愉快特征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诗人对宇宙人生 , 须入乎其内 ,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 故能写之 ; 出乎其外 ,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 故有生气 , 出乎其外 , 故有高致。” 所谓 “出乎其外”的基本意思是: A. 强调真实反映生活
B. 强调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 C. 注意超脱是非
D. 注意对生活进行冷静的思考、体味
9. 苏东坡 《琴诗》说:“ 若言琴上有琴声 , 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 , 何不于君指上听 ? 曾被后人用来说明: A. 美是主观的 B. 美是客观的 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6
D.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0. 陆机说“ 收视反听 , 耽思傍讯 , 精鹜八极 , 心游万仞。 指的是美感活动中的: A. 想象 B. 灵感 C. 情感 D. 通感
11.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这一类美感现象美学家解释为 A. 通感 B. 想象 C. 移情 D. 理解
12. 石涛诗云:“ 吾写此纸时 , 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 , 江水随我起。” 说明: A. 主体为客体而存在 B. 客体为主体而存在 C. 主客体关系和谐 D. 主客体关系互动
13. 李白诗云:“ 丹青能令丑者妍 , ” 说明艺术能够: A. 以丑衬美 B. 丑中有美 C. 化丑为美 D. 美丑合一
14. 《古诗十九首》) 这段“青青河畔草 ,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 皎皎当窗牖。诗中的意象类型是: A. 仿象 B. 喻象 C. 兴象 D. 抽象
15. 白居易《琵琶行》:“ 凄凄不似向前声 ,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再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说明: A. 琵琶女的琴声十分动人 B. 诗人参与了艺术意象的重建 C. 诗人同情琵琶女的不幸 D. 诗人与琵琶女意趣相投
16. 张噪的“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其意思是: A. 强调客体自然 B. 强调创作主体 C. 主客体交融 D. 主体对自然的认识
17. 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说 “马上看壮士 , 灯下观宝刀” 说明对美的欣赏需要: A. 审美关系 B. 审美移情 C. 审美环境
7
D. 审美距离
18.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 , 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 , 则清湍修竹,芜没空山矣 :这里的第一个“美”是指: A. 自然美 B. 社会美 C. 艺术美 D. 书法美
19. 潘阆诗云: “ 弄潮儿向涛头立 , 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 , 梦觉尚心寒其中的审美感受是
A. 崇高感 B. 优美感 C. 悲剧感 D. 喜剧感
20. 史载王羲之“寄情自然 , 放浪形骸 , 不知老之将至” 说明自然美具有 A. 增智的功能 B. 娱乐休闲的功能 C. 教育的功能 D美感愉快的功能
第三部分
1, 美学 2,审美意识 3,形式美 4,悲剧性 5,丑 6,风度美 7,形体美
8,艺术美 9,荒诞 10,社会美 11,讽刺 12,优美 13,高峰体验 14,审美态度
第四部分
1, 简述音乐美的特征 3, 简述绘画美的具体表现
4, 摄影美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5, 简述电影的审美特征 6, 举例说明小人物的悲剧
7, 人的美分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8, 服装的美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它们各是什么? 9, 简述鲁迅的悲剧理论 10.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区别
11,什么是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它们各是什么? 12,简述形式美的特性 13,简述环境美学 14,简述喜剧性的审美特点
15,为什么说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2, 舞蹈美主要表现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