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英隐喻对比浅析

2020-05-23 来源:星星旅游
46 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91期)2010年l2月出版 Journd ofNanchong College No.6(Sum 91)Dec.2010 中英隐喻对此浅析 范娟娟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摘要: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它是用其它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本文结合英汉隐喻的 实例,从隐喻的认知理论、认知功能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指出其认知实质。对比分析隐喻中文化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同一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0)06--0046-02 一、隐喻认知理论 的过程,通过隐喻化的各种方式,将原本不属于统一范畴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无论在何种语言里.人们都 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 无法避免地使用着。先秦的诸子百家在其著作中,大量地 王维笔下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使用妙笔生花的隐喻,其中以《孟子》、《庄子》中的隐喻为 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 甚,《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 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 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已经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 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 一部分,影响深远。在西方,隐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从 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而张爱玲的“生命是一袭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开始,哲学家、语言学家甚至心理学 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则体现了张对人生、对生 家都致力研究隐喻。关于隐喻的产生和本质也出现了很 命的理解——悲喜苦乐错综交织。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 多理论,如亚氏的比较论、昆提良(Quintillian)的替代论、 藏着最悲凉的底色。 里查兹(Richards)的互动理论、布莱克(Bhck)的创新论, 隐喻绝不仅限于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它是人们普遍 莱考夫(Lakoff)的概念隐喻等。 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Johnson)发表的Metaphors 治、经济、体育等各类语篇中。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彻底地将隐喻从语 如:韩国拿中国国足祭旗。 言观中突破出来,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 皇马兵器库又添一枚新核弹。 途径。他使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 希拉里遭遇连败换将。禀巴马缅因州再下一城。 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都涉及到跨域 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 使用——词语突破了原来词语的语域范畴,频繁地进入 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到另一语域范畴来表达内容和意义。人们在使用语言的 现代隐喻观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探索大脑对隐喻这 时候,总会首先想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一般生 一非常规语言的思维过程,通过对语言认知的了解达到 活语域的词汇理所当然成为跨域义衍生的重要基础。随 对周围世界和日常生活经历的认知。隐喻充当了语言和 着生活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生活化,有不少专业语域的词 思维的中介或者说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隐喻不但是一 汇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比如一些佛教用语、科学用语、 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 艺术用语等大量地进入到一般生活领域,并衍生出新的 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 词义。由于一个新语域的产生、发展需要许多专业语域词 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汇,除了创造新词,从一般生活语域借用外,往往还会借 二、隐喻的认知功能 助不同语域事物、现象之间的共通性从相关语域借用。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以语言为载体。从语言系统 所以,隐喻是人们认知直接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人 本身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机制。作为对客观 们将一个概念引申到另一个概念中.从而建立起两个概 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 念间的相互联系,透射出语义产生的源动力,即人们的思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隐喻m ̄)(08SA055)。 收稿日期:2010-09-o9 作者简介:范娟娟(1981一),女,四川自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6期 范娟娟:中英隐喻对比浅析 47 维功能。也就是人们的认知方式。隐喻的认知功能就是 “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是“一个认知 领域cognitive domain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从而建立 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和结果。 三、隐喻中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1、隐喻中文化的同一性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有一种普遍性,即人类似乎拥 有独特的习得语言的生理机制。人类的隐喻起初都围绕 人类的基本活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虽然汉语和英语是 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两者在很多隐喻表达方式上却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 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 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中英文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隐喻比比皆是:tl1e golden age(黄金时代),stormy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 iron will(钢铁般的意志),a biting north wind(刺骨的北 风),a thmny problem(棘手的问题);所以该词在英汉文 化里都作为“恭顺、温和”,如“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来时凶猛如狮.去时温和 如羔羊)。“Pigeon”(鸽)在中英文里都喻“和平”。又如中 英文思维里都以“半”、“小”为“次”、“不完美”,所以英文 中的“A little pot is 80on hot.”(小锅易沸,小人易怒);中文 里用“半壶水响叮当”讽刺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 人。 2、瞻喻中文化的差异性 I丑koff在其著作多次说明了隐喻和文化的关系,他论 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 会基础之上的,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隐喻深深 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 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 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 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 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 忽视的一些差异。 语言是文化这片土壤上孕育出的果实.所以基于不 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隐喻必有不同的体现。由于英 汉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 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着不同的身体经验.他 们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隐喻概念的形成时受制 于该文化的表达。 英文的起源地之一英国,具有其特有的地理特征,是 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的环海岛国。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 产中,积累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隐喻。fish sticks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teach a fish to swin(班门弄斧);a poorfish(可怜虫);a loose ifsh(生活放荡的女人):to ifsh in hte air(水中捞月)。反观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多年以 来,农业生产长期占绝对主导的国家。它所产生的隐喻则 带有不一样的特点。如英文中的“Better to be the head of a dog htan hte tail of a ilon.”而中文则是“宁为鸡首,不为 牛后。”此处的“鸡”和“牛”都是中国农耕生产的重要元素 之一 另外。中国人向来习惯于用牛来耕作,牛也就自然 而然成了审圉人最熟悉的动物,而英国人则更多地使用 马米耕作,这就是为什么在汉语中很多用“牛”构成的表 达法在英语中都说成了“马”。例如:吹牛(talk horse)、像 老黄牛一弹干活(work as a horse)、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再拉,中文里还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留得青 山在.不怕砖柴烧“等等和农业有关的隐喻。 西方国家盛行基督教,它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深 远。其经典《圣经》更是浓缩了西方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很 多英语中的隐喻源自《圣经》。如为人熟知的“a Solomon” (所罗门1隐喻聪明人;“Judas”(犹大)是叛徒的代名词; “Noah’S ark”f诺亚方舟)喻为避难所;“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而中国长期以来受到佛教的深远影响, 使得中文产生 “不看僧面看佛面”,“佛高一尺,魔高一 丈”,“佛是金妆,人是衣妆”,“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 等的隐喻。 此外,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不同的文化传 统和习俗.这对于隐喻的理解和使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 影响。在中国.各朝各代都以红色为幸福、喜庆,如红运当 头、满堂红、走红、红星高照等等。而英文“red”没有汉语 “红”所包含的隐喻含义,反而和战争、流血、愤怒等联系 在一起。如“see red”(火冒三丈),“get into hte red”(负 债)。 四、结语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隐喻在语言的发展和对世界的 认识过程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用隐喻来表述思想是语 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更 是文化现象。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也不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同一 隐喻理解时.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 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使人 在不同的概念域间建立联系,从而达到由已知事物对未 知事物的认识。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它能使人们把 一个领域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延伸应用于另一个新兴领 域。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对我们学习 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促进不同领域、学科的共同发 展,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 ̄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I 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5.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O00. [5]谢美蓉.隐喻理论视域中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O9(4). [6】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 研究,2004(5):50~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