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安排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或奇绝险远,或威严瑰奇,或纯净自然。写法更是各具特色:《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之景,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一滴水经过丽江》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这几篇游记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如《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处见到的景物,生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游赏写到狂奔,似乎不过写景叙事而已,但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多有相似之处。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感知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悟与思考,并揣摩和品味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本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要求学生在学习游记文章的基础上,能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从不同角度描写,突出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并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则要启发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要求,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 1 17.壶口瀑布 2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4.学习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5.能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1 6.能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启发学生理解和把握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方法和技巧。 写作 口语 交际 学写游记 即席讲话 2 1 17壶口瀑布
1.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7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你能用一个词语,描绘图片中的壶口瀑布吗? (生交流回答)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走进《壶口瀑布》,一起领略这“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风采。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图片,可以让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描述图片,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勾画出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生交流)
季节 声形 涛声如雷、雾气弥漫、雨季 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扑面而来 态势 特点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令人害怕枯水季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枯水季 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 缕 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的多姿多彩 (2)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预设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3)文章主体部分写了壶口瀑布,我们再来看,开头、结尾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设 开篇交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自己去过两次,引起下文;结尾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小结:文章主要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看到的不同景象: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磅礴气势,甚至令人害怕;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景观,紧接着写脚下的石,但实则是表现水的无穷力量。结尾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行文思路。勾画四字短语,感知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文语言典雅端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精读品析
1.回顾游记要素
师: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结合以前学习游记的经验,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类文章的?
(生交流回答,师补充总结) 预设
游记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2.理清作者“所至”
师:我们首先来理清作者的游踪。作者写了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详写了枯水季时瀑布的景象。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预设 关键词: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师小结:像作者这样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3.感受作者“所见”
师:作者运用定点换景法,视线转换自如,描绘的景物也呈现出独特的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
示例: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赏析: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预设(1)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作者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交代了壶口水流迅猛的地理原因,表现了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突出了壶口瀑布之“雄”。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作者的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写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突出了景物之“险”。
(3)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赏析:作者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表现了壶口瀑布多姿多彩的特点。
(4)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赏析: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突出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力量美。
4.体会作者“所感”
(1)作者采用在河心游目四顾的多重视角,描绘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刚柔相济,使《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不同于雨季时所见的磅礴之景。面对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勾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将其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预设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表现水势之大,偏重“可怕”,后者表现瀑布之“险”,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由脚下的巨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诠释。
(2)本文从不同视角描写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之景,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与思考。小组讨论:在学习游记散文时,要注意三要素的哪些特点?
(生交流并明确)
预设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如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水流,表现其奇、雄、险的阳刚之美,多姿多彩的柔和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之美。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
体验与感想。如本文将自己观赏时的体验融入对壶口瀑布水流的描写之中,并用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黄河的个性的思考。
师小结: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具特色的景观,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表达出充满智慧的感悟与思考。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学习如何阅读游记。在了解游记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体会文章的描写美、意境美、哲思美。结合文体阅读要求,进行游记阅读知识的总结、归纳。
第2课时
1.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一、品析语言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细腻的笔触,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将通过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集中笔墨描绘的枯水季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
(动词)
预设(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3)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师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析,来体会梁衡在这篇游记中磅礴大气的语言特色,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和精神。 二、体味哲思
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
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壮观磅礴、一往无前的壶口瀑布,让作者体悟到了什么思想哲理。
(1)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预设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预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2)黄河正是在水流与山石的搏击中形成了伟大的性格。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预设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3)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预设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齐诵最后一段,体味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与思考的语句,来理解作者对黄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以读懂游记的“灵魂”,激发爱国之情。 三、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
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让我们齐读梁衡在另一篇游记中对黄河的赞语,结束今天的学习。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壶口瀑布记》
(生齐读)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文体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游记文章的方法,提升阅读技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所至”,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用赏析写景语句的方法学习“所见”,把握景物的独特特征;用品读的方式体味“所感”,逐步体悟作者通过描绘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每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切实地进行游记学习。另外,游记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品读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体悟之细、绘景之精,而且可以体会黄河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
素养提升
古诗词中的黄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黄河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
饮酒豪如卷白波,遣愁难似塞黄河。——陆游《对酒作》 疑难突破
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全文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大量的四字短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除此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如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这样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在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闹”“挤”“急”用拟人手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类文阅读
壶口,壶口
莫 伸
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它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概劈峰破谷,在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形成了一条磅礴开阔、气吞山河的大通道。
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
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这就是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也顺着狭槽喷吐,由此形成“壶口”。
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奔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
的全部!
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有删改)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8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感受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
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和黄河一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长江之歌》的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屹立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思。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用提问的形式,激活学生对长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顺势用歌词引出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介绍,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3.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本文记叙了马丽华跟随电影《万里藏北》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踪。 (生阅读交流)
预设 时间推移:第二天。
地点转换:草坝子上的营地—砾石堆上—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于冰窟—进入冰塔林。
作者的游踪: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的草坝子上,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追问:文章按照时空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浏览文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提示:
(1)找出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概括景物特征,并做好批注。 (2)勾画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
(3)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预设(1)所见:①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第1、2段,写雪山的高峻、雄壮、变化多端);②在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第5段,写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③靠近冰山(第6段,写其图案难以名状);④身处冰窟(第10、11段,写冰体的千姿百态,冰山的晶莹洁白、闪闪生光);⑤重返冰河(第14段,写听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2)所感:①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③是琼瑶仙境……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复述作者的所见所感:
所见: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洁白,熠熠闪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所感: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觉置身琼瑶仙境,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师小结:作者按照时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次清晰地描述了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远眺、近观到身处其间,描写重点从雪山转向冰塔林再到冰窟,景物特点各异,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了风景给人带来的震撼和触动。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和线索,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三、精读品析
1.分析详略安排
作者在讲述这段游览经历时,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文章第5—14段在描写冰塔
林时是怎样进行详略安排的?
预设 第5段:略写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时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第二天重返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2.感受神韵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学习“最美冰塔林”选段。朗读第10、11段,勾画描写冰塔林美景的语句进行品析,感受景物的神韵,并写出评析文字。
提示: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感官描写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评析:简笔勾勒冰体的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并且称这些奇形怪状为“最漂亮的这番模样”,足见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之情。(描写方法) (生交流)
预设(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评析:从听觉角度描写,表现冰风的永不停息与凛冽。(感官描写)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评析:置身冰窟中,感觉仿佛置身于“琼瑶仙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色与亮度。(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评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4)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评析:运用大笔涂抹的方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冰的色彩美,表现冰塔林的光彩神韵。(描写方法、感官描写)
追问:作者笔下的冰塔林,洁白晶莹,熠熠闪光;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风声不绝,似乎永不懈怠。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特点?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并明确)
预设(1)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缺少了神韵。
(2)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3.分析写法
冰塔林具有漫长的历史,在永恒地运动,反复地变化,壮美至极。通过对“最美冰塔林”的品读,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美景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预设 写景方法:
(1)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2)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3)写景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为一体,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写法妙处: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其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4.比较异同
本文与《壶口瀑布》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预设 相同:都做到了情景交融。
不同:《壶口瀑布》在写景中,更多地运用议论、直接抒情的句子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本文中作者则更多现身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想象。
师小结:作者写景,重在神韵,把自己的感受、想象和客观描写融为一体,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赋予文章独特的神韵,引发读者的遐想,正好体现了本文的特色:自然风景与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通过品析描写景物和表达感受的语句,来体会景物的神韵和文章的写景方法。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写景手法的理解。
第2课时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一、研读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各拉丹冬的神秘、美丽、瑰奇,尤其是冰塔林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奇丽景色。可是,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美之时,反复描写自己痛苦的身体感受,似乎有些不大协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描写自己身体感受的原因。
1.身体变化
速读文章,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语句,并理清作者的身体变化。 预设 语句: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
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3)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
(5)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6)而我似乎已经衰竭。
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再到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甚至麻木。
2.内心体验
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有哪些变化?找出描写其内心体验的语句,并理清这种变化。
预设 语句:
(1)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2)“我要死了。”
(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变化:作者最先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
的环境艰险,哀叹“我要死了”;最后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 追问:不同的内心体验又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观景感受?
预设 作者内心体验发生变化的同时,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远观、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创造力;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历史的无尽、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想象着长江源头的流水将演绎出伟大的故事。
3.作用分析
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作者内心的体验、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
预设(1)从侧面写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
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3)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追问: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师提示:身体的痛苦,展示的是心灵的坚强与乐观。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是“苦难美至上主义者”,她曾对友人说: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预设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4.理解情怀
痛苦不断,热情未减。作者是怎么看待大自然带给自己的身体上的痛苦的?结合资料理解作者的情怀。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预设 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作者以身体的痛苦感受,反衬出大自然的伟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
师小结: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并将它与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壮美迷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意想象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色彩。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身体状况及带来的相应变化,并补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来突破“理解本文的写法”这个难点。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品析语言
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成为文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浸润在字里行间,以多种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本文的语言读起来比较平实随性,实则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1.赏析句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3)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
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并明确) 预设 第一组:
(1)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首先用长句总写各拉丹冬的变化多端,然后接连用短句,简笔勾勒各拉丹冬巍峨高大、棱角分明的特点,张弛有度,富有音乐美感。
(2)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
第二组:
(1)将自己的身体不适比喻为“小震”“大地震”,描写自己由于病痛而行动迟缓的“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幽默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2)用“分外利落”形容自己拍摄冰山时跌倒骨裂的情景,好似没有痛苦一般。这幽默调侃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第三组:
(1)“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坚冰之下的流水,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和这长江一样源远流长,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各拉丹冬环境险恶,不见自然生物痕迹,却有人前来拜访。“的确”二字表达作者在赞美自然、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富有哲理意味。
2.总结妙处
师:文章语言看似平实,其实这些精彩的描写句、幽默的点染句、精练的哲思句,在文章中俯拾皆是。请同学们结合对上面三组句子的品析,说说本文语言的妙处。 预设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
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3.分析情感
在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准确、传神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 作者自始至终都在表达心中对大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无论是精彩的描写,还是幽默的调侃,或是观景的感受,都是礼赞自然、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写景与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思绪融为一体,用平实又精准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使文章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析精彩语句,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妙处,品味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增加对藏北、西藏的认识。
2.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游记作品,在学习了第一篇游记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游记的
写法和多样的风格,提高学生阅读游记作品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长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游记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整体感知”中,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复述的方法,把握游记的三要素,从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顺序。在“精读品析”中,精读重点段落,感受作品神韵,体会文章的写景方法。在“研读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带来的相应变化,并补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来突破“理解本文的写法”这个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怀。
本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视语言品析。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情感和语言。首先是通过写景段落把握景物特征;然后是品析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体会景物的雄壮、瑰奇;接着又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落实散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积累和鉴赏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阅读游记作品的方法,形成技能,提升阅读能力。
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雪山
各拉丹冬雪山,藏语“各拉丹冬”,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621米。南北长50余千米,东西宽达20千米。冰雪覆盖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105条。为长江上源沱沱河源地。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白唇鹿、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 疑难探究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作者写各拉丹冬雪山的变化多端、难现尊容、男性气质,寒风的“漫不经心”、永不懈怠,冰体的奇形怪状,冰下流水的一往无前,都是如此。这一方面是因为原始的景物不易做具体细致的“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藏北的雪山冰河本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崇仰,“基于对这种类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色彩的雪山精神的耳濡目染,使马丽华在下笔描绘雪域风物的时候,尤其善于捕捉它们内在的神韵” (王社良《马丽华:特立独行的雪域文化歌者》 )。
同时,作者在写景时往往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文中有不少“端
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这样的句子。
作者在把主观与客观交织融合时,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或感慨于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川),或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这样的写法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其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19 登勃朗峰
1.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9课预习卡。
一、导入新课
勃朗峰,位于意大利、法国边境,是西欧的最高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这里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滑雪、登山。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感受作者笔下的奇景奇事。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3.理清游踪
师: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请同学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的脚步去细读课文,勾画表示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游踪。
预设 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旅馆。 4.概括内容
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
温馨提示:
(1)游记中的“所见”,通常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2)可以从作者所见之景和所遇之人、事及其特点来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预设(1)所见之景及特点:①马蒂尼—阿冉提村:一路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沿途风景(美不胜收)。②勃朗峰:白雪穹顶(独踞苍穹);周围群峰(奇形怪状);峰巅云彩(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洁白轻薄)。
(2)所见之人、事及特点:①车夫:驾前纵饮;自封“车夫之王”;一路颠簸,不改其色(自信、狂妄、热情、洒脱)。②车夫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自信、狂妄、热情)。 (3)作者感受:①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②峰巅的云彩像“肥皂泡”一样美丽精致又短暂。③“我们”超过其他游客先到达旅馆,感觉遇到“车夫之王”很幸运。
5.划分层次
师:我们用勾画关键词句的方式感知了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那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运用的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第1—6段):上山行走,描写山中奇景。 第二部分(第7—11段):下山乘车,叙述奇人奇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阅读,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锻炼阅读游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赏析散文笔法
作者在旅途中不仅欣赏到了奇美风光,也看到了奇人奇事。文章的“上山”部分与《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样都是运用散文笔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山中奇景。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散文笔法来描写勃朗峰之景的,并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
可以从观察视角、感官描写、对比衬托、修辞手法、简笔勾勒、浓墨重彩等角度品析。
(学生交流批注情况)
预设(1)观察视角: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表现勃朗峰的壮美之景。 俯瞰峡谷—远望勃朗峰—登上勃朗峰望群峰—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
(2)“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人们爬山时出现的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表现勃朗峰威严的“王者之风”。(化静为动)
(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将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形象地写出勃朗峰周围的山峰奇形怪状、陡峭险峻的特点,既展现了群峰插天的景观,又烘托了勃朗峰的雄伟壮观,尽显大自然的奇伟力量。(感官描写、比喻手法)
(4)“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把“勃朗峰的云彩”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表现勃朗峰景观如梦似幻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勃朗峰的赞美之情。(联想、比喻手法)
2.赏析小说笔法
在“上山”部分中,作者综合运用各种手法描写景物,突出勃朗峰的雄奇壮美。下半部分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小说笔法叙写奇人奇事,并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
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角度进行品析。 (学生交流批注情况)
预设(1)情节设置:“我们”因美餐一顿而落于人后能否先至?车夫驾前纵饮,一路颠簸,能否安全到达?最后将两重悬念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
(2)语言描写:①“不必为此烦恼……你看着吧!” 写出了“车夫之王”自信洒脱、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②“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写出了“勃朗队长”的自信、热情,与“车夫之王”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奇”,带有漫画式的特点。
(3)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写出了“车夫之王”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镇定从容以及关心他人的特点。
(4)环境描写:“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通过写路面的不平整、行车的惊险,反衬“车夫之王”的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此环节鼓励学生畅谈阅读体验,不必求全责备。)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分“上山”和“下山”两部分赏析作者笔下的奇景、奇人奇事,体会勃朗峰的雄奇壮美,体会“车夫之王”的自信、积极、乐观,从而体会文章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效果。同时也启发学生学习游记写作多种笔法结合的方法。
师小结:本文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奇人奇事为一体: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全文都扣着“奇”来写,意脉相通、连为一体,使幽默风趣的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的奇妙之处不只是写法,还有作者的语言风格。翻译家高健这样评价马克·吐温:“流贯和渗透在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则是他那极度夸张的讽刺艺术和饱含哲理意味的爽朗的幽默。”跳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幽默效果。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老师适时指导、点评。)
预设 (1)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突出细节:“车夫之王”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2)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制造反差:将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进行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的幽默效果。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反常归因: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师小结: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同样自信而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幽默的语言入手,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并归纳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
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好奇心与幽默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姿态。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马克·吐温的《傻子出国记》中关于法国铁路和威尼斯的篇章,并写下读后感。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设计中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游记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最后布置课外阅读,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赏析。学生有法可用,自主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本课教学设计紧扣单元目标,突出游记的文体特点和文学素养两条线:把握游记要素,熟悉游记写法;揣摩品味语言,领会独特风格。尤其重视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作者采用散文笔法描写山中奇景和运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的戏剧效果,也为后面游记写作中如何丰富文章的内容做好铺垫。
资料链接
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他早期的作品幽默诙谐、轻快调笑。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
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 疑难探究
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诉诸读者的生活经验,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足珍视。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0课预习卡。
一、导入新课,归纳要求
这里有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对,这里就是丽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去感受丽江的魅力。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3.理清行文线索
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推移或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预设 时间推移:有一天—又过去了好几百年—太阳出来了—黄昏时—黎明时分 线索:从古到今,从白天到夜晚到次日黎明的时间顺序。
地点转换:玉龙雪山—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金沙江—大海 线索:由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和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 4.概括见闻感受
作者按照时空顺序,讲述了水滴经过丽江的历程。一路上,水滴有哪些见闻感受?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预设 见闻:
玉龙雪山:山顶的雪花、冰川,山下的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特殊的地理环境)。丽江坝:美丽的山林风光,明代四方街的建成史和成名史(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落水洞: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黑龙潭:现在游人丛集、名声远播的盛景,远望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四方街:乘水车一览古城全貌(古城与自然融为一体)。店铺里的手工艺、音乐、东巴文字的字画(深厚的传统文化)。民居建筑的形制,种植花卉的传统,主人与游客之间的谈话(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人悠闲安然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丽江古城美丽的夜色和夜色中人的活动、心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丽江城外果园、田地的夜景(通透、静美的田园风光)。
感受:
(1)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对古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的
赞叹之情)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对丽江的巨大魅力的赞叹之情)
5.划分层次
一滴水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饱览了丽江的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请按照时空顺序,将水滴经过丽江的旅程分为两大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第1—5段):讲述一滴水从雪峰直入地下的历史。 第二部分(第6—16段):描写一滴水现在经过丽江终入江海的旅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阅读,理清行文线索及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师: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作者按照时空顺序,讲述了一滴水奇幻的生命旅程,展现了丽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写法灵活。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别具一格地写丽江之美的。
预设 丽江是一座以水见长的城市,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1)“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2)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利于获得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
(3)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安排文章内容的详略。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丽江的人文内涵上,集中描写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人与这座城的美好相遇。而对想“点到”却不愿详写的景、事,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如东巴文字、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
(4)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 (5)“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追问:作者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 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非常符合丽江的特点,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风貌,使得文章对丽江的描写全面、轻灵而生动。同时,使文章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表现出丽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抒情性和交互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深挚。
师小结:作者选取“一滴水”的新颖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手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丽江,自如地变换观察角度,不拘泥于详细描写具体事物,而是着重突出景物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表达作者对丽江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会文章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他的散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将客观的叙述、诗意的审美与文化的遐想并行,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一:勾画出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说一说其妙处。
预设 (1)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叙述四方街的建成史和出名史,语言凝练,非常有趣,毫无呆板之感。)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古城全貌,“水车”“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美感的画面。)
(3)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用“依止”“美丽”表明古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语言凝练形象,耐人寻味。)
(4)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一滴水”的心愿,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任务二:请从句式节奏与抒情性、叙述性、哲理性等角度中,任选一角度品析作者诗意的语言。 (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 (1)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赏析:既凝练又不失形象地概括了丽江古城建成后的“成名史”,语句的历史感很强,有着叙事诗一般的厚重。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赏析: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抒情的意味,句子内部有短有长,有整有散,节奏多变,带着诗句一般的弹性。
(3)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赏析:连续的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滴水”的心愿。
(4)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赏析:丽江古城里的建筑遵循自然法则而建造,最后它也给依托它的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丽,表现了丽江古城、丽江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议论中蕴含着哲理: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人类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也就吻合了美的规律,才会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5)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赏析: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丽江让人心灵宁静的特点。来自远方的人们,内心是浮躁、喧哗的,而他们一旦到了丽江,便可以释放自我,获得心灵的自然、宁静。
师小结: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对丽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丽江表现得既有形象性,又富于情感,还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同时,流露出自己对文化、人生的哲思,使文章的表达显得自然圆融,有整体感。 【设计意图】
从诗意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句式节奏、抒情性、叙事性、哲理性,品析语言,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丽江的热爱、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的思想。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作者虚构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滴水”,用它形成时空线索,串联起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并着力表现景物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作者对丽江古城与自然美妙融合的赞美之情,对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的赞美之情,对传统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赞美之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生命平等的意识。诗意的语言中,有强烈的抒情,有厚重的历史感,有深邃的哲思。这“一滴水”折射出的,是阿来的思想、灵魂。
2.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选择一个恰当的视角,跨越时空,全面多角度展现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2)课外阅读阿来的《大地的阶梯》,体会融景物、历史、感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风格。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强化阅读方法,提升游记作品的阅读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通过前面三篇游记作品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阅读游记作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本单元中,本文的写法是别具一格的。作者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来表现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在重点学习写法后,布置随笔训练,训练学生对本文创新写法的迁移运用能力,将游记阅读与写作初步结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素养提升
《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创新写法
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在这两方面,《一滴水经过丽江》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首先,本文在内容的丰富性上比较突出。阿来在写作本文之前对丽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还先后阅读过《云南简史》和《云南史料丛刊》(这套书的第十二卷就有很多关于川滇藏区和丽江当地的重要史料),这都为他写作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于对丽江有比较充足的资料准备和理性认识,作者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把丰富的内容自然地融入文章的整体,而不显得堆砌、臃肿。正如作家孙犁所说的,“‘两万’的关系,‘读万卷’应该在前,‘行万里’应该在后;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还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来”(《万里和万卷》)。
其次,本文在写法上有别于一般的游记,颇有新意。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这就使文章在“展现”之余又有“讲述”,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除此之外,本文并不拘泥于详细描写具体景物,而是着力表现景物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采用的是全景呈现、突出内涵的写法,这与常见的游记也有所区别。 疑难探究
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
风景美——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建筑美——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净街道,地域特色明显。这里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民俗美——建筑、放牧、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等构成了一幅丽江民俗风景画。
写作 学写游记
1.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2.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课时
第1课时
1.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2.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一、阅读导入
师: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文字中饱览山川之美。现在,这里有一篇写景短文——《游览北海公园》,大家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游览北海公园
5月28日,我和爸妈一起去游览北海公园。 10点,我们到了公园门口,买票进去。
首先看到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一些人在湖上划船,湖边有很多游客。 我们沿湖行走,湖边有亭子,亭中有人休息。
我们登上了名为琼岛的小岛,看到了负有盛名的北海白塔。
预设 这是一篇“记流水账”式的游记。缺少对具体景物的描写;材料主次不清,详略不当;缺少自己游览时的独特感受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师:游记可不是流水账,不仅要写游览过程,还要描写沿途的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抓住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大家刚才读到的短文出自教材P111写作材料“学写游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1、112的写作材料,勾画并提炼重要信息。
预设 (1)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须详写;前者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游览过程中一些特别的经历也可写出来,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写好游记的关键:
①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其独特、令人难忘之处。
②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一篇好的游记,往往还具有知识性。
师小结:写好一篇游记,不仅要交代游踪,更重要的是要描写景物,叙写经历,抒发感受,还要有知识性,增加可读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好游记吧!
(板书:学写游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游记短文进行点评,使其抓住游记作品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材料,使其了解游记的内容特点和写好游记的关键,为后面的游记写作做准备。 二、描写景物
1.习得方法
(1)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壶口瀑布》中“枯水季的壶口瀑布”部分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对景物进行定点观察的,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写作方法和启示。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景物之“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写景物之“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写景物之“险”。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写景物之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写景物之震撼人心。
预设 ①应该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等。
②多角度观察景物,如远眺、细看、俯瞰、仰视等。这样,描绘的画面、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层次分明,使景物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2)经过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景物的形、声、色、味、气势、神韵和变化,才能表现出景物的独特之处。结合前面学习写景文章的经验,说说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
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
方法:调动各种感官使所写景物丰满真实,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方法: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合,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预设 感官描写、特写镜头、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 (3)游记,写的就是自己的所见所感,是“我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描写的景物就成为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结合屏显资料,想一想:怎样在写景中写出独特体验?
① 《壶口瀑布》: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对黄河水拟人化的描写中,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感觉不到冷”的作者却听着风声,辨着方向,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作者在把主观与客观交织融合时,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或感慨于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川),或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
预设 运用拟人、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等手法,写出独特体验。 2.片段写作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时常外出旅游。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注意将教材P112“写作实践”第一题的提示与屏显提示结合,完成片段写作。
温馨提示
①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
②运用感官描写、修辞、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特写镜头、动静结合等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景物的特征。
③运用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或将现实与历史结合,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感受,写出独特体验。
(生独立完成写作)
(2)集中展示,并按以下三条要求点评写作的片段。
①顺序清楚,多个角度;②多种手法,描写细致;③融入感受,体验独特。 (3)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美文,进一步学习如何描写景物,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西山的秋天
西山的秋天是美丽的。①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站在半山腰,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②远望田野,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照射下黄得发亮。风吹过,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煞是好看。③近看俊俏秀气的山峰,满山的橘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诱人的橘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一口。④俯瞰西山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经枯萎变黄,恰似给山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红叶此时最为惹眼,它充满激情和活力,火红火红的,好像要燃烧起来,真可谓锦上添花。⑤弯曲的小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色的傲霜秋菊,更为西山增添了一丝隐士的高洁气质。⑥
赏析:
①句点明描写对象及特点。②句以半山腰为立足点,后文以“仰望”“远望”“近看”“俯瞰”多角度描写西山秋天的美景,条理清晰。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谷成熟的景象。④句写作者看到诱人的橘子时的感受,写出了作者独特的体验。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山坡上的草、红叶装扮了秋天的西山,将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写出独特的体验。⑥句写细看之美景。
(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回顾经典文章,从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运用手法、融入感受等方面学习,以掌握游记写作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上述方法进行片段习作,训练学生的游记写作能力。 三、结构安排
1.习得方法
(1)游记主要是描述游览者的见闻感受。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将自然风光和游览观感有机结合。比较下面两篇课文的游踪有何不同,并说说应如何根据游踪安排写作顺序。
《壶口瀑布》游踪:
雨季的壶口瀑布:站在河滩上。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游踪:
第一天,草坝子的营地—在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于冰窟—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预设 游踪不同:《壶口瀑布》的游踪是定点换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游踪是移步换景。
写作顺序:①以游踪作为文章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组织内容,安排顺序;②按照游览者独特体验,分类描摹,一般采用先概括再分述的结构方式。
(2)以游踪或自身体验为线,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可以突出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结合《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内容安排,说说游记作品怎样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壶口瀑布》: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突出其雄奇壮观、刚柔相济之美:作者先俯视龙槽,讲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
后,描写脚下的巨石。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黄河的磅礴气势,衬托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刚柔相济之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详写作者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闻,突出各拉丹冬的雄伟圣洁、威严瑰奇的特点:呼啸的风,纷纷扬扬的雪粒,漂亮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略写探险中的危险和困难,作者身体的难受,近望冰山的千姿百态,衬托了各拉丹冬的威严。
预设 能体现景物特征(独特性)的要详写,而不能体现其特征的则要略写或不写。 (3)作家徐迟曾提到有人说游记要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有人有事”。也就是说,游记不只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化作品。我们写游记时,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内容,以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气息。
在游记中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前人的评价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等,以丰富游记的内涵,给景物添上一层诱人的人文色彩。
示例:
《登勃朗峰》:写下山时车夫车技之高,叙述奇人奇事,具有传奇色彩。
《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明朝时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四方街,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徐霞客游记》,四方街中有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等,这些都使丽江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历史底蕴,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2.学以致用
确实,在我们旅游时,不论是繁华的城市景象、秀美的乡村风光,还是充满魅力的名胜古迹、富有文化气息的民风民俗,都会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请大家运用以上方法完成教材P112“写作实践”第二题。首先,老师建议这么做——
提示:
①画出游览路线图。
②将在不同游览点上的所见所闻附在各个游览点旁,并确定写作的详略。 ③按游览顺序拟写写作提纲。
(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最难忘、独特的一次游览经历,拟写写作提纲。
预设 题目:游三峡
中心思想:通过描绘三峡山、水、大坝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构安排:
①开头: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略写) ②中间部分:
a.描写隐没在绿丛中的白帝城和三峡口。(略写) b.描写三峡的山险、秀的特点。(详写)
c.描写三峡的水与山相互衬托的妩媚与雄壮之美。(详写) d.描写三峡大坝的宏伟壮观之景。(详写)
③结尾:抒发对三峡雄奇秀美之景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略写) (3)根据写作提纲,结合“写作实践”第二题的要求与提示,完成写作。 (生根据提纲完成“写作实践”第二题,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游记写作的篇章结构安排。引导学生从游记作品中总结方法,并通过拟写写作提纲和写作实践两个环节,学习在游记写作中合理安排文章的顺序、内容和详略。
第2课时
1.能有层次、有条理、有重点地叙写自己参观时的见闻感受。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展示交流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游记时,要按照顺序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写景物,并合理安排文章内容、层次、详略,以突出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分享上节课布置大家完成的习作。
(指名展示习作,师生点评)
师:通过交流、点评,大家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作文中的问题呢?好文不厌百回改,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1)游踪交代清晰,行文思路分明;(2)叙述详略得当,突出景物特征;(3)添加
人文要素,内涵更加丰富;(4)运用融情于景,表达独特体验。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点评、修改习作,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巩固了游记写作中描写景物和安排文章结构的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表达感情
1.资料分析
师:一篇好的游记,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有灵魂。请结合下列资料,看看《壶口瀑布》一文是怎样做到的。
(1)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由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表现黄河的博大胸怀。)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联想到民族的伟大精神,引申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生交流并明确)
师小结:在对景或物的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游记作品鲜明的主题色彩。
2.方法总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优秀的写建筑物的游记——《参观鲁迅故居》,读完之后谈谈阅读感受。
参观鲁迅故居
周日上午,我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①
北京的初春还有些寒意,但当看到鲁迅故居院中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
来。②这是一座极普通幽静的四合院,房屋都很矮小,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④这个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很小,院子中间有两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说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几经沧桑,却依然繁茂。⑤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满院飘香。⑥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正屋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正屋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小屋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室”,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⑦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煤油灯等物品。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tíjué)之先鸣。”⑧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旁,在这盏煤油灯下,辛勤地写作,忘我地工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⑨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有小草和树木。⑩
东厢房为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文字和作品教育着我们,还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生交流并明确,师引导总结)
(1)表达感情:句运用议论,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句用议论、抒情作结,表达作者的收获和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敬仰之情。同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2)其他特点:①句开篇点出鲁迅故居的位置以及参观者“景仰”的心情。②句情景交融,一提“温暖”。③句简笔勾勒鲁迅故居的概貌。④句再提“温暖”,意味深长。⑤句借物喻人。⑥句运用联想,直接书写作者的感受。⑦句引入别人的评价,增加趣味性。⑧句描写了鲁迅工作室兼卧室的室内陈设——题字;引用诗句,富有文化气息。⑨句联想鲁迅先生工作的情景,介绍他的文学著作,表现鲁迅先生珍惜时间的品质。⑩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过渡,详略安排合理。句为本段中心句,引领下文。几句详细描写陈列大厅。按照时间、地点的先后变化,分阶段概述鲁迅先生的一生。
师小结:作者以参观路线为线索,记叙了参观鲁迅北京故居的见闻和感受。详写了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和陈列大厅。写工作室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简朴、惜时的崇高品质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写陈列大厅是概述鲁迅先生为国为民的主要事迹,赞扬他的民族精神。在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方法,并通过析读范文,来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明确如何在游记写作中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灵感。 三、写作实践
1.补充题目
师:教材P112“写作实践”第三题也是一道与参观建筑物有关的写作题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干和提示,并补充题目。
(生思考交流,确定题目) 预设 示例:《参观上海博物馆》 2.确定中心
师: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以刚刚欣赏的《参观鲁迅故居》为例,作者记叙了参观鲁迅北京故居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鲁迅惜时、勤奋、忘我的品质和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参观经历和独特感受,确定文章中心。
预设 示例:记叙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经过,表达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3.注意选材
师: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在选材时我们需要注意——
要抓住游览场所的特征或根据自己的体验,来选择材料,表现中心。
如:(1)选择鲁迅北京故居的整体概貌、工作室兼卧室和陈列大厅里的陈设,表现鲁迅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勤奋忘我、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选择博物馆中的青铜器、陶器、古代画作,表现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生交流,围绕中心选择需要的材料) 4.组织材料
师:一篇游记作品,既要有“灵魂”“血肉”,还得有“筋骨”——材料安排。请大家运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材料。
方法:
(1)按照自己的游踪或独特体验,安排写作顺序。 (2)能突出参观场所特征的要详写,其余的略写或不写。
(3)丰富文章内容:适当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评价或诗文名句。 示例:
(1)写作顺序:以作者的参观路线为线索。
(2)详略安排:详写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以突出鲁迅简朴、惜时的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详写陈列大厅是为了赞扬先生的民族精神。其余的略写。
(3)引入内容:引用古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表现先生惜时的品质。 (生交流,师点评)
预设 (1)写作顺序:一楼的青铜器—二楼的陶器—三楼的古代画作。
(2)详略安排:详写陈列室中的青铜器,略写陶器、古代画作。而青铜器陈列室中又重点写西周时期的名叫“大克”的鼎,和春秋晚期名叫“牺尊”的酒壶,表现青铜器的典型特征与不同风格。其余的一笔带过。
(3)引入内容:引用讲解员的介绍或插入相关历史故事,来表现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提示:
(1)开篇可交代时间、人物、心情、游览地以及对此地的初步印象,总领全文。 (2)在详写参观的见闻感受时,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描写某个具体的参观景点。
(3)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 (4)结尾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感情或哲理,升华主题。 5.完成习作
学生拟写写作提纲,然后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建合理的文章框架,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思维方式,并提示学生重视细处,写好细节。最后通过独立写作,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游记写作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情致。写游记,亦是如此。多了解,多观察,只是写好游记的前提。根据游踪或独特体验,合理安排文章的内容、顺序、详略,并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见闻感受,那样,才能写出自己心中独特的风景,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灵魂!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总结写作的方法,反复强调游记写作要写出独特美,激发学生去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特点和三要素,由“描写景物—结构安排—表达感情”三个部分逐步推进,最终达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游记写作的目标。同时,还引导学生运用
前面学习的方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思维方式。相信通过本次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写作游记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1.启发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取得成功。美国口才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可以说,口才实际上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拥有缜密的思维、机敏的应变、雄辩的口才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即席讲话。
(板书:即席讲话)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入手,再引用卡耐基的名言,让学生了解即席讲话的重要性,自然导入新课学习,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讲话技巧
1.了解即席讲话
设问:什么是即席讲话?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 即席讲话是指讲话者在特定场合,根据眼前的事物、场面、情境,当场发表的讲话。
特点:临场性、针对性、简洁性。 2.归纳技巧
师:教材P113“即席讲话”材料,给我们阐述了即席讲话的技巧。请同学们默读材料,概括即席讲话的技巧。
(生默读归纳,师引导)
预设 (1)了解活动,有备无患;(2)就地取材,巧妙切入;(3)观点明确,针对性强;(4)语言鲜明,吸引听众。
3.探究技巧
师:大家看看材料中陶行知和田汉的即席讲话,进行对照,说说他们在即席讲话时用到了哪些技巧。
预设 (1)开头从一个词语及来宾姓名“田汉”切入;(2)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活跃了现场气氛;(3)语言活泼俏皮,幽默而不呆板,极富感染力。
4.学习技巧
陶行知的即席讲话,最妙的是选取了一个能引起听众共鸣的话题。即席讲话的内容很丰富,小到日常琐碎,大到国际时事,所以从听众的兴趣出发来选取话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屏幕提示,每名同学提供两个话题,并分别写在小纸条上。
提示:
(1)从学过的古诗文名句或谚语警句中任选一句,作为自己即席讲话的中心论点。 (2)从身边小事说起,比如“我看午餐浪费现象”“校园卫生应该谁打扫”…… (3)从自己了解的社会热点说起。
预设 (1)今日事,今日毕。(2)我看同学做课外作业互帮互助的现象。(3)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英雄。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同学根据教材P114“口语实践”第一题的要求、提示进行活动,并根据下面提示对每一位同学的讲话进行讨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提示:(1)观点明确,表述简洁;(2)思路清晰,层次清楚;(3)表达连贯,有说服力。
(教师关注学生话题能否引起其他学生兴趣和即席讲话中存在的问题。)
预设 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你们离开家人,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前线,你们是时代的英雄!每当我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你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强忍着疲惫,整日整夜地奋战在岗位上,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你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的你们,就是明天为祖国奋斗的我们!
感谢你们,是你们让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真诚评价。)
师小结:选取合适的话题,用简洁的语言表明观点,并围绕观点清楚、连贯地表达,这样才能让人听得明白。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艺术方法。从探究范例入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即席讲话的方法,有利于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快速了解即席讲话的基本技巧。从寻找合适的话题入手,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以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训练学生即席讲话的能力,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探究讲话艺术
师:说话的艺术,其实是思维和语言结合的艺术,也是一种富于人格魅力与智慧的表现。我们再来欣赏两个即席讲话范例,探究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即席讲话的艺术方法。
示例一:
主持人杨澜自嘲解围
还在担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杨澜曾被邀请到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担任晚会演出的主持人。演出中途她在下台阶时不小心摔了下来。她非常沉着地爬起来,对台下的观众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我刚才的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会很精彩的,不信,你们瞧他们。”
预设 杨澜沉着冷静,化解尴尬气氛,从当时自己不慎摔倒的情景切入,以俗语自嘲表演技不如人,既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又引出接下来的节目表演。她的这段即席讲话不但使自己摆脱了难堪,更显示出她非凡的口才。
示例二:
晏子说服景公赦免烛邹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捕鸟。一次景公捕到一只很漂亮的鸟,让烛邹看管,可烛邹不慎让鸟逃走了,景公欲斩烛邹。晏子为救烛邹,拜见景公说:“他有三大罪状,怎能轻易杀掉呢?让我列出来后再杀他吧。”于是晏子在景公面前列数烛邹的罪行,说:“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此罪一;你使大王为了鸟而杀人,此罪二;把你杀了,天下人都会怪大王重鸟而轻士,此罪三。”齐王听后,只好赦免了烛邹。
预设 晏子从“景公因烛邹不慎丢失一只鸟而要斩烛邹”的事实切入,用问句吸引景公注意。然后站在景公的立场上,看似在指控烛邹的罪状,实则暗示景公斩杀烛邹乃昏庸之举。这样,既指出齐景公的错误,又没有伤害景公的面子;既避免了为烛邹说情之嫌,又救了烛邹。
师:结合对两个范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小结出即席讲话的艺术方法:
沉着冷静,克服紧张情绪。 巧妙开头,切入现场情景。 有的放矢,切合环境对象。 掌握分寸,语言简洁幽默。
四、模拟情景讲话
过渡:从以上范例中,相信同学们都受到了不同的启发。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P114“口语实践”第二题的要求、提示,从下列情境中选择一个,本组同学每人做3分钟左右的即席讲话。
(教师注意学生讲话的内容、表达、仪态是否符合情境主题。)
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做代表,由老师指定情境,分别做即席讲话,讲话时间在3—5分钟之间。各组组长和老师将作为评委,根据屏幕要求共同评选“即席讲话小明星”。
(1)讲话内容、语气、仪态符合情境主题;(2)观点明确,表达清楚、具体,有说服力;(3)开头切入巧妙,结尾收束有力;(4)语言富有特色,能够吸引听众。
(小组代表展示,评委现场点评) 预设 示例:班上分享个人读书经验
大家好!既然今天是交流读书体会,那么,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大家聊聊读书。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书能提升自身修养,丰富我们的人生底蕴。读书是我们精神的呼吸,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变得博爱而无私。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变得轻盈一些,我们需要读书。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
其一,要择书而读。需要的才是最适合的,读适合的书才能有良多收获。如果没有特别需要的书要读,可以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让我们
触摸先贤的思想,以充实自身。
其二,要读而有术。要对好书反复品味,将其内化吸收,然后进行批判性阅读,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拓展探究价值判断;在读书过程中与作者进行辩论,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我所用,而不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其三,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读了就要去整理、反思、提炼,尤其是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日积月累,那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提示:从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代表的讲话技巧、讲话效果和仪态语气,倾听者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总结。
(教师公布“即席讲话小明星”获得者,并对活动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
本环节用小组活动和代表发言、师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情境式口语交际,以引导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说话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一次成功的即席讲话,说话者必定做到了契合情境,观点明确,表达清楚,语言有感染力,仪态大方从容,并与听众时有互动。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出色的口才,我们就要从平时做起,多积累、多训练。当我们积累多了,自然就能“胸藏万汇凭吞吐”。
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杂志《演讲与口才》,收看电视节目《我是主持人》。
(2)制订一份“口才达人”训练计划并实施,力求让自己在通过一定时间的口才训练后,即席讲话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此次的口语交际“即席讲话”要求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分“学习讲话技巧”“探究讲话艺术”与“模拟情景讲话”三部分进行,以逐步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在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有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有师生共同的点评,还有评选“即席讲话小明星”。并且老师适时引导评价方向,让学生在相互点评中修正错误,强化认识,提升即席讲话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