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解读

2022-11-14 来源:星星旅游


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解读

一、解读游记文学样式——天人合一

综合各种文献,我认为:学者马欣欣对游记散文的定义较为准确:“游记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写创作主体在现实旅行游览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体文学样式。”

游记散文主要抒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山水自然景观之时,对于自然山水的一种主观的、自我的感受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还包括作者在游览山水时,对其经历的感悟思考,游记散文的文化价值正是将景观和情感二者相互融合统一。即所谓“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1、山水之美感在哪?2、作者游踪记录和游览意图是什么?3、作者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是什么?

二、洞悉教材选编特点——各有风骚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散文中的游记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这四篇课文,体现一个教材编写主题:通过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同时,又呈现这样几个不同:

风景风格迥异:

《壶口瀑布》:雄浑壮美,气势磅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奇绝险远,雪域特色;

《登勃朗峰》:威严瑰奇,云蒸霞蔚;

《一滴水经过丽江》:纯净自然,奇幻之旅。

描绘笔法不一:

《壶口瀑布》:定点换景,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壮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摄影选景,镜头随着时空变换和心境变换;

《登勃朗峰》:写景写人,自由切换镜头;

《一滴水经过丽江》:文化图景,日常生活,瑰丽夜景,时空统一。

融情于景方法不同:

《壶口瀑布》:注重观景体验,写景抒情议论自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探险,拍摄,观景与自己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

《登勃朗峰》:审美风景,审视自然,写景叙事起伏有致,张弛有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从时空维度展现自然,社会、风土人情。

三、明确单元教学意图——明确重点

(一)了解游记文体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三)知晓游记不同写法,体会不同游记风格

(四)学习游记写景方法,学习融情于景方法

(五)形成文本自己体悟,能够表达个人观点

(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感受大师语言风格

(七)推敲赏析传神词句,能够发掘绝妙之处

四、实施恰当教学策略——提质增效

游记这种文体阅读,相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教学难度的。但是,随着基础教育中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体会,学生核心素养的增长,我们适当调整完善教学策略,应该会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一)设置情境,巧妙导入

游记文体最大的特点是用文字绘山绘水绘人文绘风土绘心境。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个障碍,就是在于其文本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水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很不容易从文本角度理解游记。这样导致图式的搭建过程(也就是脑海中的知识网络结构)显得略为艰难。其实,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最容易接受视频、音频等流媒体。不过也要看到,现在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过去有很大提升,很多名山大川都曾经游历过。

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巧妙导入,

一是可以用流媒体技术导入。如在《一滴水经过丽江》设计中,可以用旅游音乐广告片《丽江之恋》导入。视频中有不少丽江美丽的山水画面,观赏性和审美性兼备,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是可以创设情境。 如在《壶口瀑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神秘地地方。这个地方的风景可谓是“气势磅礴,壮阔无比,震撼人心,既是中国大陆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气度的真实写照,”通过一定画面的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线串珠,巧理思路

游记散文教学必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文章的行文脉络。游记散文有着其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即作者的游踪。作者在其作品当中,往往会花极大的篇幅去描绘多处景致和画面。这一幅幅的图画都犹如一条灵动的小河两岸的美景,作者的情感就是贯穿始终的。所谓“天人合一”,所谓“神与物游”的观点,其实就是刘勰的主张作为创作主体的“神”应当和描述主体的“物” 交互融合。只要我们抓住这条线索,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也便有线可寻了。教师可以尝试制定一份行程表,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的过程中,将这份表格进行填写。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这四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行程表。

(三)切换角度,妙解课文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教课文,如从摄影的角度来巧妙解读《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

应该说,马丽华特殊的工作经历,对她写这篇文章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很多写景实际上就是从摄影的角度来描摹的。如广角镜头写大场景:“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阳光使这位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如定焦特写:“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黝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如长焦镜头“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如特写镜头“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徐徐垂挂冰的流苏”。这篇文章真正做到景随情移,移步换景。如果我们条件合适,事前让学生晒晒自己最得意的摄影作品,巧妙切入课文,再拔高一点从摄影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比较阅读,领略风格

在前面部分,我们已经对教材选编的四篇课文进行了比较鉴别,指出了三个不同:风景风格迥异,描绘笔法不一,融情于景方法不同。如果教师能在四篇课文教学中适度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会让学生理解能力大为增强,学习效能快速提高。

比如,在欣赏《登勃朗峰》的“散文笔法”时,可先列举几处写景的文段,如“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还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来让学生与前两篇对比,找相似之处。学生基本都能从描写的角度——色彩、视觉、听觉、动态、静态、近景、远景,和描写的手法——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学过的写景散文的写法和《登勃朗峰》的写景手法联系在一起。经过引导,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发现,马克·吐温由眼前之景生发出人生感慨,也与其它写景记游散文的作者殊途同归。

借由“奇”这个贯穿全文的意脉,从“奇景”引导“奇人”、“奇遇”,就进入“小说笔法”的赏析。学生在学习《登勃朗峰》之前,已在课内外接触过不少小说作品,已能识别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所以小说笔法的鉴赏,也由三部分组成:充分领略

勃朗峰周围的奇景、乘车路途的险阻——环境,梳理“乘车”的经过——情节,通过细节分析车夫性格——人物。最后,结合学生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揶揄的口吻背后,对车夫真正的态度,再联系游记开头对其它游客的嘲讽,体会作者欣赏的积极、乐观、自由、富有活力的生活态度。其中,对小说“环境”要素的鉴赏,以对“登山”部分写景的散文手法的赏析为基础,“情节”的梳理也作简要处理,而把“人物”分析作为欣赏“小说笔法”的重点。

(五)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游记散文当中丰富的情感诉求,正是我们朗读教学良好素材。而且,通过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对游记散文当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有更加深刻地体验。文意理解, 初读感受。细读分析,传情达意。语文,既是语言又是文字。朗读和品析的结合才可以使游记散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可以在初读之后的点名读,初步细分之后的教师范读,不同场景的学生小组朗读,找出赏析句子之后的诵读等等。不同方式的选择应当契合文本内容的本身。

(六)设计活动, 趣味教学

游记散文除了它的文学性之外,还有它的趣味性。在学习游记散文的时候,可以开设一些小小课堂游戏。例如可以开设“假如我是导游”的小活动。让学生模拟导游,带领班级同学去参观文章当中所描绘的地方。游记散文就好像一名导游,带领着我们去参观作者当时所走之处。览物之情,悠然而乐。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之后,开展练笔,如《一滴水经过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各拉丹冬》,《勃朗峰上一滴水》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