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阐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介绍了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其能力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这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按照高职教育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把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构建“校企互动、人才互用”长效机制,拓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与途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 深入把握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明确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者,高职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设计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具备产业性、行业性、企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急需一支高水平的职业化教师队伍。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大都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专业技能。因此,如何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稳定、理论扎实、技艺精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团队整体结构应专、兼职结合;二是教师个体要具备“双师”素质。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整体而言,教师来源应由“二元”构成,其中“一元”是专职教师,即上述的通常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专任教师;另“一元”是兼职教师,他们在企业从事专职工作之余,被高职院校聘请到校承担专业课技能实践教学任务,其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将二者相互结合,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教师个体上讲,“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的个人应该努力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
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 科学建章立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有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来确保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此,我院在深入领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制订规划,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培养,加大外聘企业兼职教师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制订规划,明确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立足院情,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分析找差。规划中体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纯的重学历、职称、现实水平转向更重能力、态度和发展潜力;二是从单纯的重个体素质转向重团体与个体素质并重;三是从单纯的重专任教师转向重专、兼任教师。规划中遵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把满足学院发展对教师品质、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促进“专、兼、聘”不同类型教师成才的目标,实现不同类型教师与学院共同成长。规划融入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的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一支满足企业培训要求的内训师队伍,实现校企双赢。规划紧紧抓住“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重点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校企互动、人才互用”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并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院的主管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为贯彻落实教育培训规划,决定实施“上挂下派”工程,公司从基层单位抽调一定数量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到学院任兼职教师一年,从学院选送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一年。为此在公司层面出台了《关于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及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到学院任教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制订了《四川省电力公司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四川省电力公司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从机制和政策上确保了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学院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学院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搭建起了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专、兼、聘”不同类型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学院制订了《专任教师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激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为持续提高不同类型教师的个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校企互动、人才互用”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不断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有方
学院坚持“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统一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校企互动”平台,逐步充实由企业专家、企业骨干、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拓展队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推动教师“双师”素质的持续提升,形成了独具我院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七个途径。
1. 借脑把脉:企业专家领军
由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全方位构成学院办学的“智囊团”。帮助学院及时理清办学思路,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学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同发起,邀请电力行业各单位组建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每个重点建设专业确定1~2个相关企业为共建单位。在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实施专业改革,建立起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享教育培训资源的“四共”运行模式。
聘请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目前学院为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等六个示范专业分别聘请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一名,他们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成都电业局、四川美姑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都拥有长期在企业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的引入极大增强了学院的专业建设能力,在示范专业实现了双专业带头人共同引领的良好格局。
引入企业专家担任学院顾问。近年来学院聘请了多名四川省电力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咨询和决策。
2. 筑巢引凤:企业骨干“上挂”
2007年3月,四川省电力公司“上挂下派”工程正式启动,构建了学院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双向对流通道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四川省电力公司
已有61人次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脱产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配电线路、电力营销、电力调度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岗位群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参加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及相应岗位的员工培训(每人次到校任教时间均达1年)。其中,有2名为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10名为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能人才。
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的“上挂”,将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工程实践最新成果带进了课堂,充分发挥了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践技能上的优势。同时学院借鉴企业“师带徒”的办法,建立起“上挂”教师和学院教师之间的“结对培养”机制,签订结对互学协议,强化学院教师与“上挂”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学院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及企业兼职教师理论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优化学院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能力,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 资源共享:企业人才兼职
学院积极挖掘行业优势,拓宽渠道,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分别从华电集团四川分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电七局等相关企业选聘了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兼课;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获得内训师资格的技术骨干和技能专家聘为学院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已建立起两百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他们。
4. 实践锻炼:专业教师“下派”
为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学院规定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不能少于20天,并和教师职称的晋升以及荣誉称号的评选挂钩。自该工程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学院相继选派了55名教师深入发、供电企业和电力建设单位脱产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锻炼,受到企业的欢迎。通过承担“下派”岗位的工作任务,教师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中,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凭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企业服务,积极参与企业一线的技术开发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下,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已成为学院教师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5. 对接企业:内训师认证
学院始终将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求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速教师向“企业内训师”转变,以适应企业培训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院企双赢。2009年暑期,学院开展了四川省电力公司“内训师资格认证”工作。96名电气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分别参加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继电保护、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营销5个专业的内训师认证。资格认证按照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流程开展培训和考核,按照企业“作风军事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组织和管理,体现了电力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资格认证实施教考分离。培训师由12名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优秀技能人才等企业专家担任。经过20余天的培训,16名四川省电力公司长期担任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的考评专家,对参加培训的96名教师进行了专业技能考核,学院31名教师首批获得了由四川省电力公司颁发的具备企业培训资格的“内训师”证书。这标志着企业“内训师资格认证”模式成为学院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6. 培训培养:专职教师提升
学院始终高度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除采取“下派”挂职锻炼、开展企业内训师资格认证等途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外,还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学历教育、送出培训、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步骤、抓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培养与培训工作。对于本科学历的教师,要求以学历提升和业务进修并重,同时考虑技能培训;对技能型教师,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通过对教师个体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培训,促进教师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双师”素质。
学院出台了《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规定教师每年必须按要求完成一定的培训学分,并纳入年底的绩效考核。以此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7. 理念引领:职教专家指导
为了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学院积极加强与相关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邀请国内职教知名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教师进行指导。在多位高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院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努力方向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学院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开放动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六个主要专业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为学院深化“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连续4次获“四川省普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系张健教授荣获四川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
近两年,学院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教学科研立项5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5项),“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2个课题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