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换生项目是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要组成。本文介绍了交换生项目的交换生项目的特点,开展交换生工作的意义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江南大学交换生工作的经验为例,探讨了改进交换生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交换生项目 交换生 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27.32万人,其中94.64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分布在全国的620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学习。
我国高校已经在师生交流、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交换生项目是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是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实现学校战略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交换生项目特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的初步探讨,旨在为交换生工作的进一步改革
和深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1 交换生项目的概况
“交换生”是指根据校际签订的交换协议而互派到双方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期限一般为1-4个学期,自主选择相关专业课程。交换期满后应按时归校,交换生各自缴纳本校学费,互免对方学校学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自理。学生互换协议,是学校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下的内容,是学校层面交流合作的具体落实形式之一。学生在外有学校与国外高校的负责老师实时联系以及时获知学生的学业情况与生活情况,较之个人申请国外院校留学,更加安全、可靠。其次,交换生项目费用相对较低。学校间签订的协议中一般都有互免学费、注册费的条款,有的甚至连住宿费也互免,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就读期间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学生以及其家庭解的后顾之忧。第三,交换生不以拿到对方学校学位为学习目的,交换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回国后可继续学习拿到本校学位。项目申报过程及后续工作由校方协调组织完成,减轻了学业负担,简化了申请程序,受到了广大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
2 交换生工作的意义
我国高校的交换生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来发展尤为迅速。交换生工作在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学校战略创新中有着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交换生项目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是高校间合作交流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交换项目,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的两个教育市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生的互换构建了国内国外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的对比平台,融合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交换生工作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重要方式,意义深远。
2.2 有助于学生丰富经历、培养国际视野及思维模式
交换生项目为学生创造了走出国门,到国(境)外高校短期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经历,拓宽了其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模式。学生通过在外1至2个学期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本专业,转变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式,迅速吸收国际化的知识,更坚固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历了语言障碍,饮食改变,思乡之切,不同文化冲击等各种困难的冲击后,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社会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生也更有规划。在和外国学生的交往中,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使得学习更有效果。
2.3 有助于展现高校风采以及演绎中华文明
交换生项目的实施,为中外青年学子搭建了展示自我平台,中国学
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学校的风采与中华文明。学生被交换至国(境)外后,已然是学校形象的诠释者,更代表了中国的优秀学子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不仅仅代表自己,同时也代表了派出学校的形象,国家的形象。高校对交换生的选拔相当严格,除了要有优秀的专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被选中交换的学生都是佼佼者。被派出后,用行动和能力很好的展现了学校的风采,演绎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提升中国及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交换生项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障碍导致学生无法申请交换项目
目前的交换生项目对学生都有语言上的要求,有的要求托福成绩80以上,有的要求雅思成绩6.5以上,日本的交换项目则要求日语能力测试要达到二级或者以上。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能力优秀、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由于没有托福或者雅思成绩,不具备申请资格,被挡在了项目申请的大门之外。此外,有的学生虽然有雅思、托福、日语二级的成绩,但在学校组织的口语面试中,外语能力仍然不过关,不适合代表学校最优秀的学生被派往校际交流学校学习。而一些韩国、法国的高校,则要求学生要有韩国、法语能力,或者在出国前必须先进行语言培训,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放弃申请的原因。因此,在交换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语言障碍是最大的瓶颈。
3.2 课程无法完全对应,学分认定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校必修课、校选修课、院必修课、院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中,有一些是我国特色的专有的课程。即使在专业课方面,也无法将国外校际交流学校的专业课与我校的专业课完全一一对应起来。
3.3 对于交换生的管理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
我国高校的交换生工作在最近的十年刚刚起步和发展起来,是相对新兴的工作。学生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国际交流处负责项目的开发和推进,学院、学工处负责学生的推荐和表现测定。
3.4 费用问题阻碍学生赴外学习
尽管高校和国外校际交流学校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免除交换生的学费、注册费甚至是住宿费,但是国(境)外高昂的生活费还是让人望而却步。特别是欧洲国家,生活成本比较高,即使免除学费,学生的经济压力仍然很重。有些学校明令禁止交换生在学习期间打工,以免影响其学习,这就更让一些学生放弃了申请项目的打算。费用问题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梦想无法实现。
3.5 其它
有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在国(境)外所修的均是简单的低年级课程,有些所修学分大大少于在校学习的学分,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更
有甚者,出去后不珍惜机会,没有平衡好学习和旅游的时间,把大把的时光放在了游览上,学业落下了一大截。在交换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4 以江南大学交换生工作的经验为例,探讨改进交换生工作的对策
面对交换生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推进交换生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一直都是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11年,已派出及即将派出的学生达到300多名。国际交流工作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的了丰富的相关经验.
4.1 加大宣传力度,学生早做准备以满足交换要求
新生入校之后,普遍对交换生项目缺乏了解,即使有兴趣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也不清楚学校现有交换项目的具体情况,更不清楚为申请这些项目应做哪些准备。项目正式启动时,才发现不符合申请条件,错失申请机会。此外,国际交流处和宣传部合作,将申报的项目挂在学生的BBS上,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保障机会均等、教育公平。通过宣传,很多有意向的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相关英语考试的培训,以期尽早在考试中得到满意的成绩。
4.2 积极拓展交换项目,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境)外高校与我校的关系日益密切,两校合作协议中大部分都有学生交换的内容。有些项目虽然开出的条件很优越,但考虑到不是很有可行性,学生出去后由于语言问题专业会被落下,因此被舍弃。仔细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严把质量关,保证学生申请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4.3 创新学分认证体系,为交换生回国后顺利衔接保驾护航 由于国(境)外高校课程无法与我校课程完全对应,江南大学对交换生的学分认证进行了创新。每一学期所修学分必须达到15学分,专业课可以互认,不需要每一门课程都要完全一致。而在外修读的其他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进行认证。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境)外校际交流学校课程,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对其在外的学习是一种预热,帮助很大。学生在回校后,在认定学分的时候,这张学分互认表就成为了认定的主要依据,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4.4 各部门加强沟通,共同推进交换生项目
在组织学生申报项目时,工作小组的成员经常要开会,对于交换生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会议都是颇有成效。各个部门的努力,保障了交换生项目的顺利开展。
4.5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能
各项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为提高我校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在各高校十二五的规划中,都将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交换生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涵之一,是顺应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此项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扩大交换生范围,由原先的以本科生为主体的交换慢慢推进到更多研究生的交换,将单纯专业学习、项目研究的交换推进到其他层面的交换,比如文化层面,科研层面等。为实现我国在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坚持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以更高的要求审视交换生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为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构建良好的平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J].浙
江统计,2006.
[2]
王培强,杜桂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
程[J].海洋教育研究,2005.
[3]
张漾滨.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J].当代
教育论坛,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