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3.2011年1月11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 A.主张法治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4.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据此说法,下列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副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6.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 ②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 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8.“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9.清政府大臣载泽等人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这则材料说明:
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罗马法对《临时约法》的制定产生的直接影响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10.某校在历史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参加竞赛的部分同学给出了如下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1.2011年4月,欧洲债务危机的第三块多米诺骨牌轰然倒下——葡萄牙成为欧元区17个国家中第三个向成员国寻求救助的国家,你认为欧盟应联合哪一国际组织共同援助葡萄牙,以防止其破产?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
12.一个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段对白:“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下列美术作品与上述对白所反映作品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 A.《日出•印象》 B.《向日葵》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格尔尼卡》 二.非选择题 13.(25分)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6分)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 1787年美国国会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4分)
材料三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迫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国歌所称“东亚开化中华早”有哪些方面的表现?(6分)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4分)
材料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2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之处?(3分) 14.(27分)
某班学生利用凤凰网上《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专题报道进行了一个关于“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西方模式
材料一 总之,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所总结的那样: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摘自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英国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8分)
(2)材料二的“他”指的是谁,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3分) 探究二 苏联模式
材料三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3)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特征?(4分) 探究三 中国模式
材料四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4)请根据材料四并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1 2分) 2012年暑期新高三历史预热试题(1)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B C C D D A B B B D 二.非选择题
13.(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分)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2分)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2分)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2分);议会(国会)拥有立法权(2分)。
(3)表现: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机器设备,在东亚率先发展起近代工业。②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开创了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政体,在亚洲打破了君主统一天下的局面,率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每点3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共6分) 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4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创新之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普遍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3分)
14.(1)制度:英国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统治巩固。 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本;
原料:本国煤矿资源丰富,而海外世界殖民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原料;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破产沦为廉价的劳动力; 科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技术; 市场: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每点2分,答到任意4点即可得8分)
(2)罗斯福;(1分)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言之有理且答出2点即可,4分)
1.“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 让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就是我们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的出处及理论依据分别是 ( ) A.《人权宣言》、《社会契约沦》 B.《权利法案》、《论法的精神》 C.《人权宣言》、《 论法的精神》 D.《独立宣言》、《社会契约论》 2.右图拉斐尔的作晶体现的精神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相似点是( ) A.反 对封建制度
B. 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3.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为此他提出的政策是 ( )
A.平均地权 B.奖励实业 C.保护工商 D.土地革命 科学技术推动TA.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结合所学回答重6—18题。
4. 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出了一位“世纪人物”。该刊物称赞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弹和宇宙迷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位“世纪人物”是 ( ) A.爱迪生 B.奥本海默 C.爱因斯坦 D.诺贝尔
5.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成就是 A.“东方魔稻”的成功培育 B.青藏铁路的顺利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6.右图反映了下列哪一时代的特点( ) A.铁器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7.魏源在重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
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8.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 ) A.大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9.1984年10月1日,“小平您好!”的横幅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中。邓小平获得人民敬重和拥戴的根本原因是 ( )
A.主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主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最早提出和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D.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 索是 (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07年,毕加索创作右图的《亚威农少女》。当 时有人批评道: “(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 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 而到1937年,《亚威农少女》转让价是240万美 元。因为这幅画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 诀别,这种新美术画派是 ( ) A.古典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C.现代主义美术 D.现实主义美术
12.被国际上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火 箭发射成功
C.“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来源:学|科|网] 二、非选择题(3个材料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 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 ——1917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4分)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 思想主张?(2分)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4分)
(3)以上 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4分)
(4)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的作者在思想领域里的地位。(3分)
14.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牙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
材料三 请回答:
(1)孔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什么?(2分)战国时期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家思想(2分)
(2)西汉时期董仲舒如何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1分)
(3)简要说明材料四中两位人物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或措施)及其主要目的。(4分)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智者的代表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雅典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材料四 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说:“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自然人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它)受限 于一般意志。”“(它的)占有和所有权……(受限于)公众的法律认可。”“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请回答:
(1)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与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比较,亚尔伯蒂对“人”的理解有何进步之处?(2分)
(3)卢梭对“人”的理解与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A 4.C 5.C 6.D 7.A 8.D 9.C 10.D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1)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4分)本质特征: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2分)
(2)主张:批判孔教,反对专制,追求民主。(2分)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提倡尊孔 复古;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兴起。(4分)
(3)人文主义思想是启蒙思想的基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是以欧洲启蒙思想为指导的。(4分)
(4)彼特拉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李 大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3分)
14.(1)提倡“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倡仁政。 (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宣传民主科学,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5.(1)都承认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强调指出人之可贵和个人选择。 (2)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现世的幸福。
(3)相同:他们都强调“人”的自由权利。不同: 卢梭强调公众意志和人民主权。而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个人选择
1.古代成熟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
A.商代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时期 2.“籀文”是下列哪种文字的标准字体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 隶书 3.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 ( )
A.属于成熟的“篆刻”艺术品,是“印宗秦汉”有利证据 B.作者书写此文字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其精湛的书法艺术 C.这一作品采用的字体属于隶书
D.虽然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从总体上看它还属于实用性文字
4.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 A.秦汉时期 B.宋元以后 C.明中叶以后 D.清代 5.下列因素不能促进绘画艺术发展的是 ( ) A.生产力的进步 B.文人进入画坛 C.绘画理论的总结 D.人物画的出现 6.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 ( )
A.顾恺之 B.马远 C.吴道子 D.朱耷 7.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 ( ) 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8.下列各项与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关,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女史箴图》 ②“剩山残水” ③“吴带当风” ④八大山人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9.关于《诗经》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主要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D.部分诗歌描述了下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10.关于楚辞的解析,最正确的是 ( )
A.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等,吸取南方民歌精华,采用 楚国方言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B.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抒情诗。 C.楚 辞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屈原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D.楚辞主要是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11. 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B.其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D.汉赋主要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12.唐诗中,描述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王昌龄 D.孟浩然 二、非选择题(3个材料题)
13.阅读下面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材料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 材料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材料3: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 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材料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5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请回答:
(1)请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它们都是什么文学体裁?
(2)请指出材料2 文体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指出材料5文体的特点,并举出三位代表作家。
14.(1)举例说明元.清时期中国戏曲艺术的突出成就。 (2)我国的国剧是什么?试分析它形成的条件? 15.(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 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材料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D C D C C B C A D C 二、非选择题
13.(1)楚辞.唐诗.汉赋.元散曲.宋词
(2)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科举取士(以诗取士)。 (3)特点: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代表作 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4.(1)元:形成元杂剧这种新的戏曲,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举一例即可)清:京剧形成并走向成熟,我国戏曲艺术达到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 名艺人。
(2)京剧。条件: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徽班进京;艺人的探索,使徽调和其它剧种融合。 15.(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 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史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2.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7世纪末黑水靺鞨部首领建立渤海政权 B.在经济和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独立性 C.唐与渤海国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D.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 3.下列印章或图片能够体现出民族融合的有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韩愈说:广州“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形成这种繁华景象的原因是,唐朝 ( )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普遍使用指南针 C.城乡畅销海外货物 D.对外政策开明
5.唐朝时,中日之间友好交往频繁。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当时中日两国文明交融状况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6.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了 ( )
①新罗文化发达 ②新罗和唐朝关系密切 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 ④新罗已学会印刷术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2010•河南实验中学模拟)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丝绸之路路线 B.玄奘西行路线 C.张骞通西域路线 D.郑和下西洋航线
8.(2010•衡阳模拟)由于我国古代农业的发达,天文和历法的研究常常结合在一起。下列历法中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是 A.《夏小正》 B.《大衍历》 C.“太初历” D.《授时历》
9.唐朝在医书的编撰方面有突出成就。下列关于唐朝医书编修情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官修医书——《唐本草》 B.少数民族编撰医书——《四部医典》
C.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千金方》 D.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部医典》
10.“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朴实而深刻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 ( )
A.前者性格豪放,后者性格沉郁
B.前者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后者出身于农民家庭 C.前者生活于盛唐时期,而后者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后者的艺术技巧不如前者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下图是《渭水之盟》及其说明:
说明: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10万骑兵南下,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40里。唐太宗因为刚即位,不愿发动战争,以免破坏生产,因此只带六骑随从到便桥南边,隔着渭水责问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太宗镇定自若,认为唐已有防备,于是向唐太宗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材料2:下图是《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
材料3: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资治通鉴•唐纪》 请回答:
(1)联系材料1、2,分析唐太宗为什么要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3,将讨论中出现的两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3)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4)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 答案:
(1)原因:唐初社会经济凋敝,国家主要力量是恢复经济;当时突厥力量较强大;结盟有利于汉突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民族融合。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怀柔政策)。
(2)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 (3)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 任官职。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 (4)反映了唐太宗决策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人类文明史》 材料2:阅读下列一组唐诗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②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
— —李景《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③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杜甫《后出塞》
④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材料3:历史学者认为隋唐历史的总特征是处于中国古代封建农耕文明的繁荣时期。其横向表现为:政治文明继往开来,物质文明成果丰硕,区域文明协调发展,中外文明双向交流…… ——《农耕文明的繁荣》
(1)材料1表述的研究历史的角度被称作什么观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结果是“双赢”,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共经历过哪两次重要的碰撞?其结果证明了文明的什么发展规律?
(2)材料3的研究者如果选用材料2中的唐诗作为材料来论证其观点,他可以使用哪些唐诗来分别证明? (3)“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往往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深思考。根据范例完成下面题目。 范例一:从提高执政能力的角度理解隋亡唐兴的根源; 范例二: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隋唐的制度革新; 题目一:从 的角度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题目二:从扩大对外开放的角度理解 ;
题目三:从 的角度理解隋唐时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答案:
(1)文明史观;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游牧文明)的碰撞,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先进文明必然战胜落后文明。 (2)政治文明:②④;物质文明:①③;区域文明:③;中外文明:④。 (3)加强民族团结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交流 建立创新型国家(或科教兴国)
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人类优秀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天朝田亩制度》 C.三民主义 D.邓小平理论
2.“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中国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
3.(2010•全国百校大联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赶走帝国主义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实现民权
C.必须立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民生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4.(2010•上海模拟)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 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 (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6.(2010•孝感模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政治,不断地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最早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确立民权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8.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0.(2010•苏州模拟)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写了《民权初步》:
材料1: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2: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
材料3: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4: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人多数之常例。
材料5: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如有言过其时者,主座当起立敲案或摇铃,且曰:“言者之时间已过”,以止之。
(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理解孙中山为何认为国民学会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 (2)根据材料2至材料5,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在哪些方面遵循规则? (3)根据上述材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
答案:(1)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抑,丧失了合群的天性;中国人不会通过开会行使权利 (2)会长的职责;会员的义务;表决规则;发言规则。 (3)遵循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符合题意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2: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3:“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2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依据材料3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材料4与材料2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材料4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
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阶级基础。(4)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C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C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5.(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6.(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7.(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9.(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0.(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 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5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
11.(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1) A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答案l: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1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
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B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3.(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单元综合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 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答案】C
4.(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5.(2012年海南卷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答案】D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3.(2012年上海历史,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1)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答案】B
2.(2012年江苏历史,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3.(2012年海南卷历史,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B
4.(2012年上海历史,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2012年上海历史,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答案】A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
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
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答案】(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 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3分)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3分)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 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2分) (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裁,避免民主被滥用。(5分)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
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答案】C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第13课 辛亥革命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4.(2012年上海历史,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7)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 )
图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答案】C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
第16课 抗日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
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 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D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答案】A
6.(2012年海南卷历史,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
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答案】(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 制;红军改编。(5分)
(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 整与相 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第17课 解放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1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0)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答案】D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2012年江苏历史,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21)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答案】B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2.(2012年江苏历史,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B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2012年上海历史,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答案】D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答案】C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12年海南卷历史,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必修1模块综合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9)(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 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 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问题: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2分) 詹姆士二世逃亡。(1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
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4分,每点2分) 说明问题: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4分,每点2分)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4分,每点2 分)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
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6分,每点3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分)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
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9分,每点3分。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本、国内市场的事件是 A.圈地运动 B.贩卖黑奴 C.殖民掠夺 D.英国内战 2.导致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扩大 C.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 D.市场的不断扩大
3.工业革命期间,新发明不断,请说出下图中这项发明的名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 C.骡机 D.飞梭 4.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 A.瓦特蒸汽机的制成和推广 B.电力工业和电讯业的产生与发展 C.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的过程 D.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5.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B.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 D.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完成
6.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7.火车出现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修建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了。这个现象说明 A.人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修建铁路 B.实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目标
C.广阔的市场是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D.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财阀投资
8.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从本质上说明(证明)了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战胜封建主义农业文明是一大进步 B.工业革命使工人生产积极性倍增 C.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的一切因素 D.科学与牛产紧密结合产生成效
9.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能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0.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是 A.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由赤裸裸的掠夺转为控制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不平等交换 C.由扫除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转为在全世界确立资本主义统治地位 D.由掠夺财富,积累资本转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摘自[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1.A 2.D 3.A 4.A 5.C 6.C 7.C 8.A 9.C 10.D1.某校高一学生准备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他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解析:本题考查对陆九渊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C
2.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A项强调个人修养的“仁”及发奋立志;B项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C项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D项则是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 答案:D
3.:朱子理学思想的积极作用有( )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不属于积极作用,②③④是其理学的修养论中的主张,在当今对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仍具有积极作用。 答案:D
4.清代学者戴震曾猛烈抨击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按照他的逻辑,王守仁“杀人”的手段应是( ) A.“存天理,去人欲” B.“知行合一”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解析:A项是朱熹的观点;C项是陆九渊的观点,B、D两项是王守仁的观点,“知行合一”是为了遏止伪善流行而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故选D。 答案:D
5.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良知”这一信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答案:A
6.“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李贽这段言论的核心思想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C.主张男女平等
D.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较易排除C、D两项;从材料中的“士贵为己”“自适”“不自适”等信息可分析判断出答案为A项。 答案:A
7.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等信息分析,实际上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这是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答案:A
8.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可知,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呼吁废除君主专制,对农民的看法提出质疑。
答案:C
9.明清之际的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且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著作是( ) A.李贽《焚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日知录》 D.王夫之《宋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顾炎武在其代表作《日知录》中谈到了保卫国家与民族,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故选C项。 答案:C
10.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顾炎武列举出这些事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A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如图)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慧能的佛偈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中“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的主张相似。 答案:D
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B、C、D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D;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排除B;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也就是说,他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排除A。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张建立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 答案:C
14.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在当时的神圣化,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的言论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宋明理学这一知识点。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材料二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等信息比较分析;第(2)问注意材料三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信息及材料四中“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第(3)问注意结合王守仁和朱熹的思想进行比较。
答案:(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程朱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来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来分析;第(3)问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天理”来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来回答;第(5)问结合四则材料的时期及该时期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归纳。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1.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发生这种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解析: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对外投资等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答案:A
2.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有( )
①二战后美国在工业生产领域占绝对优势 ②二战削弱了整个资本主义阵营 ③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确立
了统治地位 ④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一半以上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8年,美国占56.4%”,可判断①正确。②本身不正确,不是整个资本主义阵营都被削弱,美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③④虽然本身正确,但在表格中没有体现,表格只反映工业生产状况。故选D。 答案:D
3. “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B.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规划战后经济重建 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解析:在战后一系列的重建活动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 答案:D
4.美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关贸总协定中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D.《北大西洋公约》中
解析: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 答案:A
5.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其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 A.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D.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解析:由材料“美元”也被称作“美金”、“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可知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答案:D
6.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解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于1944年,当时法西斯尚未完全投降,二战还未结束,故英、美、中、苏之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答案:D
7.“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其依据包括( )
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键职务有美国人担任 ②美国取得了对以上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决定性控制权 ③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四个序号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此都是正确的。 答案:C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②固定汇率制有利于消除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动荡 ③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 ④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支配地位是事实,但不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A
9.下列文件中不属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是( ) 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A、B、C三项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的,D项在1948年签订。 答案:D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使美国确立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③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贸易
自由化 ④标志着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组织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从材料中“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可知,这适应了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答案:C
11.前英国首相布莱尔2007年曾竞选世界银行行长,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的新行长。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 )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B.二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 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股金多少决定投票权
解析: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成员国认缴份额,认缴股份越多,所拥有的投票权越多,美国认缴股份最多,是持有世行股份最多的国家,故选D项。A、C两项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B项中“二战后”与题干中“2007年”不符。 答案:D
12.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 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
解析:四个组织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答案:A
13.二战后出现的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
①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联合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联合国于其他三项性质相异。 答案:A
14.下列有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趋势 C.以美国为中心,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D.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或局部不利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整体上适应了战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1944年7月,美英等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常设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1945年12月,协定正式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材料二 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起草过程中,筹备委员会的23个国家经过谈判,制定了一项多边条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材料三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其谈判的范围和新制定的多边规则,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等新领域。1994年4月15日,谈判获得重大进展,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战后国际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中的“布雷顿森林”、“关贸总协定”等信息来归纳概括;第(2)问要注意时间范围,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即从二战后至今,在此基础上即可得出答案: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答案:(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贸总协定。 (2)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国代表团团长在布雷顿森林合影
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由各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金融机构……。各成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构成该组织的资金来源,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可以动用自己的份额,并可从基金组织借用相当于份额一定倍数的资金。同时,份额还决定了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相应义务。
材料三 世界银行批准为中国广西综合林业发展与保护项目提供1亿美元贷款,全球环境基金也为该项目提供525万美元赠款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会议的名称和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为什么美国在这次会议中唱主角?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与布雷顿森林会议有何关系?
解析:本题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的出处,即可知道会议的名称,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和美国在这次会议中唱主角的原因。第(2)问可依据会议的内容归纳“关系”,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宗旨”。 答案:(1)名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目的: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原因:战后美国工业在生产领域占压倒性优势,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确立了统治地位。
(2)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依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决定,于1945年成立的。
14.随着气温的攀升,空调销售旺季即将到来,国美电器发布《2011年空调市场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市场普遍预期的空调涨价有自己的看法。《白皮书》认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空调难涨价。“原材料一涨价,产品就涨价,这其实忽略了渠道商对价格缓冲和平抑的功能。”国美电器副总裁李俊涛坦言,不认同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引发空调价格上涨的推断,致使2011年国内空调生产企业仍然出现了新一轮的降价大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不少企业可能面临倒闭。
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
15.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公布,2011年6月安徽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2%,猪肉价格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相关人士分析,2011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扬,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出现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是前年下半年、去年猪肉价格持续偏低,许多养殖户均处于亏本及保本的经营状态,他们纷纷缩小养殖规模,致使供应量大幅减少;同时2011年以来,饲料、汽油等价格上涨,养殖户也普遍存在惜售心理,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仍会持续高位运行。
结合材料,说明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原因的分析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答案】 (1)市场价格的涨跌是受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反映出该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这与前些年的投资过热有关。
(2)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会引起空调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可能会推动空调价格的上升,但是,商品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商品交换价格的涨跌。因此,空调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在该消费品市场上供大于
求的状况。新课标第一网
15.【解析】 本题以猪肉价格持续上扬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知识。答题时应结合材料,避免理论与材料相脱节。
【答案】 ①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饲料、汽油等价格上涨,使养猪成本增加,价值量增大,从而导致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②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生猪供应量的减少也是猪肉价格高涨的原因之一。③价格调节生产。受前年下半年、去年猪肉价格持续偏低的影响,许多养殖户缩小了养殖规模。 2)①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利润的增长。(3分)
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3
分)
③有利于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3分) ④有利于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从“有利于企业的改善经营管理、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质量”等角度回答,也给2分。) (3)①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2分)
②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完善科技开发计划,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3分) ③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3分)
④政府要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制度、机制等各方面保障,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
社会环境。(3分)(考生若回答出“政府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也可给2分。).(1)①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③制定救助行为保护法规,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使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相协调。
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⑤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⑥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每个要点3分,只要回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给9分)
(2)①“扶”与“不扶”作为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3分)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不扶”到“扶”,使“扶得起”变成良好的社会风尚。(3分)
(3)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判、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4分)
②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扶”与“不
扶”、“助”与“不助”的冲突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责任。(4分)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
觉地维护人民的利益。(2分)
(考生若回答出“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