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3-08 来源:星星旅游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1208219 王光景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就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并有着一定的中国特色,但是由于我国的现在的社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仍很滞后,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同时相应的提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环境保护;生态问题;

【正文】

一、 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但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 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

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二、 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规划滞后、机制不协调;投入不足、科研水平落后;缺少精品、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四大问题较为突出。

1) 规划滞后、机制不协调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旅游项目在缺少总体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此外规划滞后使得开发机制与旅游资源管护难以协调,这样一来会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同样会因为没有规划好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问题就会造成一定的滞后比如:交通条件、经济水平会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交通条件主要是指通往旅游景点的综合运输能力。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生态旅游区一般与所依托城市都有较远的距离,如九寨沟距成都480km,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得

不到充分利用。同时,开发生态旅游景点必须以一定的建设资金为前提,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如新疆西部的赛里木湖山水相映,具有内地湖泊所不具有的优势,但因资金缺乏而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

2) 投入不足、科研水平落后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在投入不足方面我国更突出的是科研水平的落后,目前大多数的保护区处于经济目的,热衷于娱乐设备的建设,很少对科研给予投入。在缺乏科研的条件下,不能随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的做出必要的反馈和调整;某些自然保护区虽有一定的科学自然积累,但未能将其应用到管理决策过程中去;还有由于缺乏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的支持,不能更好的满足游客的信息消费,以强化保护区的旅游的市场经济个性。

3) 缺少精品、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我国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使得旅游资源和产品闲置带来的损失无从弥补。因此需要市场市场需求的是替代型或补充型旅游产品,而不需要缺少新意的重复产品。目前,中国一些

旅游产品一是产品功能单一;二是产品类同伙品位不高。不少旅游产品停留在大众化、观光型的初级阶段,旅游特色没有挖掘出来。

4) 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缺乏规划与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客到哪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无论是从概念内涵还是从具体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上看,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而环境保护是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的。正是对这一公益属性的忽视造成了当前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2) 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破坏;3) 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这一破坏情况目前已经非常严重,而且有覆盖面越来越广、破坏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

生态旅游的问题,实质是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恶化问题具体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 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问题是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生态旅游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理解难免出现一些偏差,如:有些人把生态旅游理解为自然旅游或和持续旅游,这些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自然旅游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在自然风光中获得一种享受,并不注重对自然的保护;而生态旅游更强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不

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

其中有些人认为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思想使得各行各业都热忠于投身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之中。有座山或林,就想搞风景名胜区;有个湖或水库,就想搞度假村;有几个景点,就想开发旅游线路产品,既无旅游开发市场观念,又无资源和环境保护观念,结果是造成了投资浪费,开发性破坏或污染,带来不良的生态影响。究其根源,是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环境损耗纳入成本之中,低估了生态旅游成本,虚增了新创价值。

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是认为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此观点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所组成,旅游消费基本上是感官消费过程,这种思想意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肤浅理解或认识,或者说理解生态旅游资源特性是套用了一般资源可再生性的衡量标准。其实一旦普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其原始性或自然性才使其根本属性。

二) 经济方面

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将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归为两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就生态旅游产生的问题而言,主要有以下经济原因。

(1)自然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保护缺位。自然保护区中的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在利用的过程中因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机制及对投机行为的约束机制,而极易产生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导致了掠夺性开发。(2)外部性成本缺失。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者因开发所造成的大气、森林等资源被污染和破坏的成本,多由受影响者或政府来承担,变相鼓励了旅游开发者的不合理行为。此外,工业企业向旅游区排污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法

制不健全,未计入工业企业的成本,只能由旅游开发者和旅游区的居民承担。(3)政策失灵和管理失灵。政府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和干预通常以政策实现,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作为决策者的个人存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导致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此外,在政策的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多元化的目标,这也可能导致决策的偏颇,产生政策失灵。由于政府自身的运作需要管理成本。当运行效率低下、官僚现象严重、管理成本过高超过管理所能带来的预期效益时,就会产生管理失灵。此外,由于奖惩机制缺乏,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为了私人利益,利用国家资源捞取个人利益,这种“寻租”行为,大大增加了对环境保护、治理、管理的成本(4)鼠目寸光、眼光短浅。在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这种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极易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三)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其他产业在毗邻生态旅游区附近发展,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或破坏,主要有:其他产业所造成的一些污染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如邻近有水泥厂等;其他产业直接侵占生态旅游用地或毁坏生态旅游资源等

三、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相关对策

1)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规划

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邀请生态旅游的行业单位和个人,包括开发商和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贯彻生态旅游总体计划和战略,计划必须与需求密切结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标准和原则,把生态旅游计划纳入总体旅游发展计划中。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

态旅游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在规划时应考虑:A、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利用,B、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C、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D、分析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进行功能分区。E、被保护物种适宜生态环境的扩大设计,F、整体生态环网络的综合设计

此外,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规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的状况、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等。生态旅游规划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对每一个旅游地的规模及其接待总量有一个合理化的控制,在各种接待设施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加强投入、科研工作

政府应大力的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包括经济、人才管理、科研等发面的投入,此外政府应加强关于法制方面的建设投入,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基础。冈此,必须加快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机制与资金保证制度的改革,以此确保生态旅游资金的稳步投入。一方面,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现阶段应尽快将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之中,地方财政也应该在年度计划中增加旅游投资安排。同时,各级税务部门还应该将征收的旅游企、 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管理部门,专项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尝试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合理收取自然资源恢复保护费,具体由生态旅游区管理部门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损害、谁负担”的原则,依法实施,合理征收。此外重点还应放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

3)发展精品旅游资源

目前我国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这样就急需发展一些精品旅游资源,重点应该放在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这样就必须培养大批的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技术骨干。A、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并为这些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B、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法,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C、加强“企、学、研”联合,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发挥旅游理论前瞻性的指导作用。这样可以使旅游地在竞争中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利于不败。

4) 预防与治理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而旅游资源的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国旅游产 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危机。因此,当前有必要建立“套既可源头控制,又能末端治理,有防有治、防治结合”的资源环境对策体系,把生态旅游真正做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治:A、普及生态知识,提倡生态文明,转变游客的价值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B、制定生态旅游规划,严格生态旅游区开发规划的审批制度。C、严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

其具体的的防治方法如下:

A.普及生态知识,提倡生态文明。

开展生态旅游,首先要转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舍弃眼前的暂时的经济利益,追求今后长远的生态利益。比如说,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景区的环境容纳量,避免过多人为践踏致使土质变差,或者游客的暂时停留带来超负荷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资源的破坏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旅游收入中拿出一定的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定期进行封山育林、景观景点的维护等生态建设。

此外,加强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游人懂得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提倡生态文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现阶段宣传和教育活动任重而道远。生态旅游的管理者今后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本身的管理素质,确保旅游活动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知道合理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的重要性, 自觉地避免超负荷接待造成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持续发展.

B.制定生态旅游规划,严格生态旅游区开发规划的审批制度。

生态旅游更多地依赖于自然旅游资源,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时,应

制定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制定法规,限制游客在规定的路线和范围内做各

种活动。为此,就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同时

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旅游的规划、法

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目前的开发管理

过程中,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部门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

的前提下,将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严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

加强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首先应制定并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走依法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道路。旅游管理部门应与旅游经营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合作,共同实施生态旅游战略。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严格控制旅游团的人数,培养和造就生态旅游的专业队伍。旅游景区如何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生动可行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也一直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这两者都重要,但一般说来,积极引导应该是首要的。引导不应该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有足够的可参与性,有足够的启示性。首先要在旅游区内造就一种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氛围,使旅游者能够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各种行为。

其次,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项目,使环境保护的教育和生态知识的普及潜移默化而又生动有效地进行。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应加大制约力度,每个旅游地都可以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一系列行为准则,强制要求旅游者严格遵守。例如为了使环保规定得到贯彻,有些旅游区采取对游客预收押金的办法,在旅游完毕后证明对环境没有损害才予退还等等。只有把制约与引导结合起来,才可能从旅游者的角度实现良性生态消费。

另外,还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准确掌握各景点的大气污染指数、区内动植物的生长状态,合理地计算出各个景点、各条旅游线路和整个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环境容量。不仅如此,还要建立不同环境管理条件下的环境容量评估体系,进行环境影响和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以确定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指标体系,从而确定保护区的合理规模,使旅游活动真正做到“定点、定时、定线、定量”。

【参考文献】

[1]、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龚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河南科学,2002,(8):466~467.

[3]、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拉尔夫·巴克利(澳大利亚),生态旅游案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51.

[6]、毛振宾.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 环境保护,2002(2):2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