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讲讲义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第一章 建 筑 学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按建筑的实质性质来分,分为两大类,即生产性建筑与非生产性建筑。其中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应试考生应熟悉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并了解下业建筑的总平面设计要求。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一)熟悉公共建筑的功能组合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空间都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其中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
水平交通空间即指联系统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有三种形式:
1)单纯的交通联系空间,主要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如:旅馆、办公建筑等;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但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廊道;如:医院建筑等;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等;如展览馆、陈列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及空间感受等。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过道中行人数的多少,进行防火要求最小宽度的校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走道的宽度还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开启方向有关。 (3)垂直交通空间
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动扶梯等形式。 1)楼梯:按使用性质分为主要楼梯、次要楼梯、辅助楼梯、防火楼梯。包括直跑、双跑、三跑、旋转、剪刀楼梯等形式;由梯段、平台、栏杆三部分组成。
2)坡道: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通行(多层车库、医院),或作为人流疏散快速、安全(火车站),往往设坡道。—般坡道的坡度为8%~15%,常用坡道坡度为10%一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注意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3)电梯:用于高层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中。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二者要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以电梯为主要
垂直交通的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的电梯不宜少于2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8 台。
4)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具有连续不断运送人流的特点。坡度一般为300,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通常宽810mm,每小时运送人数约5000~8000人。有单向布置、交叉布置、转向布置等形式。 (4)交通枢纽空间
在公共建筑中,考虑到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水平和垂直交通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起到交通枢纽和空间过渡作用。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应从空间的主次关系、序列关系、闹静关系、内外关系、分合关系、洁污关系的处理着手,尤其要注意“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处理。 (2)人流组织
一般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方式有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人流疏散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疏散两种情况。应试考生应熟悉并掌握人流集中、疏散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如火车站、飞机场、剧院等建筑。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组织 3.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组织
(1)走廊式: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的方式。
特点:各使用空间相对独立,保证各房间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多见于办公建筑、医院等公共建筑。 (2)单元式:将内容相同、关系密切的建筑组成单元,再由交通联系空间组合在的方式。
特点:功能分区明确,同类型房间可以构成不同结构单元并与其他单元有不同功能联系,布局整齐,便于分期、分段建造。多见于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等建筑。 (3)穿套式:房间与房间之间相互贯通的联系方式。
特点: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和并在一起,房间之间联系紧密,但互有干扰。有串联式和放射式两种形式,常见于展览馆、博物馆建筑。
(4)大厅式:以大型空间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的联系方式。
特点:主体空间突出、主从关系分明,辅助空间都依附于主体空间,多见于会堂、影剧院、体育馆等建筑。
(5)分割式:大空间分割组织各部分空间的形式。
特点:自由灵活,空间简单。常见于大型商业建筑、展览建筑、办公建筑等。
公共建筑的群体组织要点
4.公共建筑的群体组织要点
(1)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加以合理分区;
(2)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完整统一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3)运用绿化及各种手段丰富群体空间; (4)群体组织类型:分散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0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讲讲义
熟悉住宅建筑的功能组合
(二)熟悉住宅建筑的功能组合 1.功能构成
住宅的组成规律是由行为单元组成室,由室组成户。户分为居住、辅助、交通、其他四大部分。从空间的使用功能来分,包括居室、厨房、卫生间、门厅或过道、贮藏空间、阳台等。其中居室为户内最主要的房间。应试考生应熟练掌握各功能用房的具体作用。 2.住宅类型
(1)按国家现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住宅类型分为四类 1)低层住宅:1~3层。
特点:适应性强,方便,环境好,接近自然,造型灵活,结构简单;但占地面积大,经济性差,设施使用率低。平面组合形式有独院式、双联式、联排式。 2)多层住宅:4~6层。
特点:平面组合借助于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比低层住宅节省用地,比高层住宅造价低;但交通联系不如低层住宅方便。设计原则:套型恰当,使用方便,交通便捷,经济合造型美观。平面组合形式有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层式、集中式。 3)中高层住宅:7~9层。
介于多层与高层之间,但难以协调经济性与舒适性之间的关系。 4)高层住宅:10—30层。
特点:节约用地,节省市政投资,可以争取较多的公共绿地和场地,丰富城市景观;但用钢量大,远离地面,对人们心理、生理有不良影响。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 设计原则:套型恰当,使用方便,经济合理,造型美观。 (2)按分布区位不同分三类
1)严寒地区的住宅:主要解决防寒问题,包括采暖与保温两方面,有效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长度。朝向应争取南向,利用东向、西向,避免北向。
2)炎热地区的住宅:应尽量减少阳光辐射及厨房的热量,组织夏季主导风入室,自然通风,获得较开敞与通透的平面组合体形;朝向依次为南向、南偏东向、南偏西、东向、北向,尽量避免西向。
3)坡地住宅:应结合地形、等高线布置,综合考虑朝向、通风、地质条件。平面组合有错替、跌落、掉层、错层几种形式。
熟悉工业建筑的功能组合
(三)熟悉工业建筑的功能组合
1.与其他类型相比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 (1)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
(2)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 (3)单—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 (4)多学科、多工种密切配合。 2.功能单元组织的依据 (1)依据功能单元工艺流程要求;
(2)依据物料与人员流动特点,合理确定道路断面与其他技术要求; (3)依据功能单元相连最小损耗的原则; (4)依据功能单元的环境要求与环境区别对待; (5)依据功能单元发展可能与需求。
熟悉自然环境条件
二、建筑场地设计要求 (一)熟悉自然环境条件 1.气象条件
(1)太阳辐射:其强度与日照串在不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会影响建筑物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其中日照间距直接影响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用地指标等。
(2)风象:对场地的影响,以风向、风速及污染系数三个参数表示。风向是从外围吹向中心的方向,通常用风向频率玫瑰图表示一地区的风向;风速大小决定风力,通常用平均风速玫瑰图表示;从水平性质说,下风向受污染程度与该方向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大小成反比。
(3)气温:指高出地面1.5m高处测得的空气温度。考生要掌握的资料:常年绝对最高气温和绝对最低气温,历年最热月、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等资料。
(4)降水量:指落在地面上的雨、雪、冰雹等水质物,未经蒸发、渗透等损耗,聚积在水平面上的厚度,单位:mm。考生要掌握的资料:平均年降雨量,暴雨持续时间及最大降雨量。初终雪日期,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等资料。 2.地形地貌
(1)类型:宏观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类。进一步划分为山谷、山坡、山丘、冲沟、盆地、河漫滩、阶地等。
(2)对场地设计的影响:场地的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场地没计的布局与竖向设计,体现在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上,并且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地面坡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土壤允许承载力要求:一层建筑60~l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当地基承载力小于l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14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讲讲义
熟悉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二)熟悉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应掌握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应试者应清楚掌握几条控制线的含义及与其他控制线的差别。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这是每—位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般从退道路红线—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绿化小品、书报亭等),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人道路红线建造。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建筑突出物可有条件地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对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及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规范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保护区范围内、视线景观走廊及风景区范围内的建筑,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千程等周围的建筑物均应考虑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在城市——般地区可不计入控制高度;在保护区、控制区内应计入高度。 5.控制指标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
建筑密度(%)=建筑总基地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 绿地率(%)=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 人口毛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居住用地总面积(hm2) 人口净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住宅用地总面积(hm2)
熟悉建筑布局
(三)熟悉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场地或建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将性质相同、功能接近,并且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分成若干组,结合基地内外条件,形成合理功能分区合理使用土地。一般以道路、河流、绿化带作为边界。 2.建筑朝向与间距 (1)建筑朝向
影响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是日照和通风。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因此大部分地区最佳的建筑朝向为南向,适宜朝向为东南向。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住宅应每户至少有1个居室,宿舍应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居室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1小时:托儿所、幼儿园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医院、疗养院。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获冬至日满窗口照不少于3小时。
要求熟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
│ │ 耐 火 等 级 │ │ ├──────┬──────┬──────┤
│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 级│ 四 级│ │ ├──────┴──────┴──────┤
│ │ 防火间距(m) │ ├──────┼──────┬──────┬──────┤
│ 一、二级│ 6 │ 7 │ 9 │ ├──────┼──────┼──────┼──────┤
│ 三 级│ 7 │ 8 │ 10 │ ├──────┼──────┼──────┼──────┤
│ 四 级│ 8 │ 10 │ 12 │ └──────┴──────┴──────┴──────┘ 高层建筑物的防火间距(m)
建筑类别 防火间距(m)
高层民用建筑 主体建筑
一 、二级
主体建筑
13
三级
高层民用建筑
其他民用建筑
附属建筑
耐火等级
四
级
18
13
13 15 6
6
7
9
附属建筑
13
3.建筑布局原则
建筑布局方式:形体组合关系的集中式、分散式、组群式;组合手法的规整式、自由式、混合式。 要求:
(1)与场地取得适宜关系;
(2)充分结合总体分区及交通组织;
(3)有整体观念,统一中求变化,主次分明; (4)体现建筑群性格;
(5)注意对比、和谐手法的运用。 4.外部空间设计 (1)类型
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以人的视线与围合外部空间界面构成夹角为界限,将外部空间划分为三种:180以下为开敞空间;180一450时为围合空间;450以上时为封闭空间。 (2)处理手法
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1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4讲讲义
熟悉竖向设计
(四)熟悉竖向设计 1.任务
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结合用地的地形特点和施工技术条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等竖向位置。 2.设计地面的形式
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时,为平坡式;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为台阶式;平坡与台阶混合使用为混合式。当场地长度超过500m时,虽然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也可采用台阶式。 3.设计标高确定主要因素
(1)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 (2)考虑地下水、地质条件影响。 (3)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 (4)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4.设计标高确定的一般要求 (1)室内外高差
当建筑有进车道时,高差一般为0.15m;无进车道时,室内外高差为0.45—0.6m,室内地坪比室外地坪高可以在0.3~0.9m内变动。 (2)建筑物与道路
道路中心标高一般比建筑室内地坪低0.25—0.3m;道路最小纵坡为0.3%。
了解场地排水
(五)了解场地排水 1.场地排水
形式:暗管排水、明沟排水。其中明沟排水坡度为0.3%一o.5%。 2.坡度
场地最小坡度为0.3%,最大不大于8%,以便于排水。
了解建设程序
三 建设程序及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一)了解建设程序
(1)建设周期较长,物质消耗很大;(2)涉及面很广,协作配合,同步建设,综合平衡问题复杂;(3)建设地点固定,不能移动;(4)建设过程不能间断,有连续性;(5)建设项目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用途。 2.基本步骤
(1)项目建议书阶段;(2)可行性研究阶段;(3)设计文件阶段;(4)建设准备阶段;(5)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厂验收阶段。
3.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
(1)项目建议书阶段只是对建设项目的一个总体设想,可行性研究阶段是在立项的基础上对拟建项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沦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等宏观的信息,可行性研究阶段是对项目的技术、经济进行详细预测、分析、测算;
(3)项日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比较粗,内容简单,误差一般在20%左右,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误差不应超过10%;
(4)项目建议书阶段的研究目的是推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立项的决策文件。
了解建设项目策划
(二)了解建设项目策划 1.基本文件资料
(1)经过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计划部门批准的立项文件;
(3)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划定的土地征用调查蓝线图及建筑用地红线图;
(4)规划部门同意的规划要点及安委、交警、人防、环保、劳动等职能部门提出的要点批示; (5)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该地基础钻探资料; (6)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及交通情况; (7)气象、水文地质情况及风玫瑰图。 2.工作内容
(1)提出项目构成及总体构想; (2)工程投资估算;
(3)报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召开方案评审会。
了解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
(三)了解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 开发建设程序包括:
投资决策分析;建设前期工作;拟定设计任务书;编制设计文件;建设实施工作。
熟悉我国的设计程序
(四)熟悉我国的设计程序 1.设计工作程序
(1)建设项目决策;(2)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3)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4)工程总结。 2.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 (1)初步设计深度
1)设计方案的选择和确定;2)确定土地征用范围;3)进行主要设备、材料定货;4)提供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5)能进行施工图设计的编制;6)能进行全场性的准备工作。 (2)施工图设计深度
1)能安排材料、设备的订货,非标准设备的制作;2)能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3)能进行土建施工和安装;4)能作为丁程验收的依据。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2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5讲讲义
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四、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1.低层、多层建筑结构选型 (1)砖混结构
1)纵向承重体系: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板——梁——纵墙——基础——地基。
特点: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是满足房屋空间刚度和整体性要求,横墙间距可以较大,利于形成较大空间,利于使用上的灵活布置;纵墙上开门,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要受到一定限制;墙体用量较少。 适用:使用上:要求有较大开间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工业厂房等。 2)横向承重体系: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板——横墙——基础——地基。
特点:横墙是承重墙,纵墙起围隔作用,对纵墙上开门、开窗限制较少,空间刚度很大,整体性很好。 适用:房间开间尺寸较规则的宿舍、住宅、旅馆等。 3)内框架承重体系:
适用:教学楼、旅馆、商店、多层千业厂房等。 (2)框架结构
可以建造较大的室内空间,房间分隔灵活,便于使用;工艺布置灵活性大,便于设备布置;抗震性能优越,具有较好的结构延性等优点。
使用:不宜超过10层的建筑。 2.大跨度建筑结构选型 (1)平面体系大跨度空间结构
1)单层刚架:可达到76m,结构简单。
2)拱式结构:是一种有推力的结构,它的主要内力是轴向压力,适宜跨度为40~60m。 3)简支梁结构:跨度在18m以下的屋盖适用。
4)屋架:所有杆件只受拉力和压力,常适用于24~36m跨度。 (2)空间结构体系
1)网架结构:多次超静定空间结构。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 2)薄壳:种类多,形式丰富多彩。形式:旋转曲面、平移曲面、直纹曲面。 3)折板:跨度可达27m,类似于筒壳薄壁空间体系。 4)悬索:材料用量大,结构复杂,施1:困难,造价很高。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特点
1)高度大:8层以上的建筑为高层建筑,h≥24m。简体结构为180m。24~50m为一般高层建筑;50~l00m为较高层建筑;100—200m为超高层建筑。 2)荷载大; 3)技术要求高。
(2)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
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 1.分类
按材料组成物质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分类:无机材料、复合材料。有机材料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类:结构材料、围护和隔绝材料、装饰材料等。 2.基本性质 (1)力学性质
强度(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弹性、塑性、脆性与韧性。 (2)基本物理参数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质量。 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质量。 堆积密度:散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
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 吸水率:材料由干燥状态变为饱水状态所增加的质量与材料干质量的百分率。 含水率:材料内部所含水分的质量占材料干质量的百分率。
了解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三)了解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1.组成构件
(1)竖向构件:基础、墙体、门、窗
(2)水平构件:屋顶、楼面、地面。 (3)交通构件:楼梯。 2.影响外因
(1)外力的作用:自重、使用荷载、附加荷载、特殊荷载等。
(2)自然气候的影响:口辐射、降雨量、风雪、冰冻、地下水位、地震烈度等。 (3)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房屋使用人不慎而产生的噪声、火灾、卫生间漏水等。 3.一般构造的原理与方法 (1)防水构造
地下室防水:设计最高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的标高时,要设防水。 屋顶防水:坡面升高与其投影长度之比i≤10%为平屋顶;i>10%为斜屋面。 (2)防潮构造
勒脚:隔潮;散水:排潮;地下室:防潮。 (3)保温构造
室内采暖的气温要求为16℃~20℃ (4)隔热构造
采用浅色光洁的外饰画;采用遮阳——通风构造;合理利用封闭空气间层;绿化植被隔热。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34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6讲讲义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五、中国、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类型
特点: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明显;单体建筑的构成简单、真实、有机;建筑群的组合多样性;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建筑类型多样化;工官制度严格。
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宫殿)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与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 2.平面布局及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横向方向以步架称谓。古代单体建筑中以“间”作为度量单位。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以“院”来表示。
(3)结构与构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形式为主,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形式。 1)大木作:在建筑中,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梁、檩、枋、柱等。
2)小木作:在建筑中,不承重仪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装饰部分,门、窗、隔扇、屏风等。 (4)建筑著作:宋李城《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 (5)建筑模数: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
(6)斗拱:明清以前作为承重构件,明清时逐渐变为装饰构件。 (7)屋顶类型: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
(8)屋架:彻上明造、天花吊顶。天花类型:平闹、平綦、藻井。 (9)等级制度由高到低为:
1)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2)开间:十一,九、七、五、三间。 3)色彩:黄、赤、绿、青、蓝、黑、灰。 3.宫殿建筑
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足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二朝是指连在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是指从正阳门到太和门之间的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4.坛庙建筑
(1)天坛:建于明初,有二重垣,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垣西侧——组建筑为神乐署、牺牲所;垣有二组建筑为斋宫、祭坛、祈年殿。
(2)曲埠孔庙:主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琉璃瓦,同保和殿规制。 5.宗教建筑
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1)寺庙祠观实例
唐代典型: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风格平整开朗。
辽代典型:河北蓟县独乐寺,寺内观音阁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平面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
宋代典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例。
元代典型:山西芮城永乐宫,是道教建筑,其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2)塔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几种。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代(1056)年,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m,八角形,筒中筒结构,外观5层,实为9层。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5层佛龛组成矩形高台上设5座密檐方塔,中央高,四角低。 6.园林
中国园林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有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古典建筑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和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1)古希腊建筑
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世纪;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提农神庙(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伊瑞克先神庙(爱奥尼柱式的代表)、胜利神庙和山门。
(2)古罗马建筑
五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组合柱式。 建筑技术:券柱式。
建筑著作: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著的《建筑十书》。
实例:图拉真广场(罗马最大的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 2.中世纪建筑 (1)拜占廷建筑
格局:采用穹顶和帆拱形式,平面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十字形。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2)罗马风、哥特建筑
罗马风:创造了扶壁、肋骨拱、束柱。代表建筑:意大利比萨教堂。
哥特建筑:以尖券、尖形肋骨拱形、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为特点。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广义地被称为文艺复兴。 (1)意大利建筑实例
佛罗伦萨主教堂之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被称为“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代表;维琴察巴西利卡是帕拉第奥母题的代表。 (2)巴洛克建筑实例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由建筑师伯尼尼设计。 (3)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巴黎卢浮宫,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手法,称为理性美的代表:凡尔赛花园。 4.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1)复古思湖
法国巴黎万神庙:罗马复兴代表建筑。德国柏林宫庭剧院:希腊复兴代表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白宫:罗马复兴实例。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复兴实例。巴黎歌剧院:折衷主义代表建筑。 (2)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1851年伦敦“水晶宫”,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被喻为第一座现代建筑。 5.新建筑运动初期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热衷于手工艺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反对历史样式,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3)维也纳分离派: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4)美国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0年代;地点:美国;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突出功能在设计中的主要地位。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地点:德国;代表人物:贝伦斯。主张建筑必须与工业结合。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6.一战后新建筑流派
(1) 风格派与构成派:时间:1917年;代表人物:荷兰青年艺术家蒙德里安、里特维德。主张:“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俄国青年艺术家塔特林、马来维奇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作品因而很像工程结构,称为构成派,代表建筑是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2)表现派:时间:20世纪初;在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艺术体形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时代精神,
代表建筑是门德尔松设计的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7.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代表建筑:TAC事务所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楼。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以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代表。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小沙里宁。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 (3)“粗野主义”倾向
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直接组合。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英国史密森夫妇、前川国男等。代表建筑:马赛公寓、吕迪加尔行政中心。 (4)“典雅主义”倾向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代表人约翰逊、斯东、雅马萨奇。代表建筑:谢尔屯艺术纪念馆。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主张用最新材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强调系统与参数设计;流行采用玻璃幕墙。代表人物:皮阿诺、罗杰斯。代表建筑: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6)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肯定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功能之外,还应满足心理感情需要。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代表建筑: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主张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大致有三种手段:运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运用具体的象征。代表人物:路易斯·康、小沙里宁。代表建筑:朗香教堂、TWA候机楼、悉尼歌剧院。 (8)后现代主义
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要特征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代表人物:文丘里。代表建筑:老年人公寓、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中的圣约瑟喷泉。 8.四位大师理论及作品
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建筑新主张的共同特点:(1)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2)发挥新型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3)注重建筑的经济性;(4) 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6)反对表面的外加装饰。 (1)格罗皮乌斯
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千业化道路的人之一,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 1)以功能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3)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4)造价低廉。格罗皮乌斯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勒·柯布西耶
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主张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在平面设计时要由内到外,功能第一,在建筑形式上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他的早期作品萨伏伊别墅体现“新建筑五点”原则:
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勒·柯布西耶中期作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晚期作品朗香教堂是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柯布西耶在城市规划方面,在研究现代建筑的实用问题方面,在运用新材料结构特别是运用钢筋混凝土方面,
在建筑体形和空间处理方面,都有独创之处。 (3)密斯·凡·德·罗
主张建筑应满足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应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他一生中对现代建筑的最卓著贡献在于,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提出“少就是多”、“流动空间”等主张。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4)赖特
创建了有机建筑,他主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应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创造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打破工业化的局限性。代表建筑: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以及大量草原住宅。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六、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达到多样统一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如比例、尺度、对比、主次、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是经常运用的构图技巧。 (一)了解建筑色彩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原色 红、黄、蓝。 2.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的形与色
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二)了解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沦》、《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3 16:38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7讲讲义
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掌握净空与限界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停 车 视 距 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停车视距(m) (2)会车视距
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根据实际经验,会车视距通常按两倍的停车视距计算。 2.视距限界
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称为视距限界。 (1)平面弯道视距限界
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曲线内侧应清除高于1.2m的障碍物,以保证行车安全。 (2)纵向视距限界
车辆翻越坡顶时,与对面驶来的车辆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安全视距约等于两车的停车视距之和。通常用设竖曲线的方法来保证,并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纵向视距限界。 (3)交叉口视距限界
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清除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
(四)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 1.影响因素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2.基本要求
(1)满足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2)满足运输要求,与沿路开发性质协凋结合;结构完整,分布均匀,可靠;密度和面积适应城市发展;利于分流,利于组织管理;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3)满足环境要求; (4)满足布置管线要求。
其中城市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l00m,干道网密度2.8~1.8km/km2,大城市道路网密度以4.0~1.8km/km2为宜,道路面积率以20%左右为宜。 3.道路分类 (1)按国标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平面交叉口间距为700~1200m, 次干路350~500m,支路150—250m。 (2)按功能分类
交通性干道、生活性道路。 4.道路系统布局
干道网类型: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
道路衔接: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110
70
6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作者: sujie009 时间: 2007-12-14 09:51
好人啊,又是好东西啊
作者: sujie2004 时间: 2007-12-14 09:53
感动中,谢谢楼主啊.,,,,,,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1:4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8讲讲义
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1-2
二、城市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一)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宽度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的道路用地总宽度。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组成。 1.机动车道设计 (1)车道宽度
宽度取决于通行车辆的车身宽度和车辆行驶十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即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通车速度、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有关。可取为1.0~1.4m。
—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2.5m;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公演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宽度为2.5~3.0m。 (2)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约为0.80~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约为0. 65~0.78,第四条约为0.50—0.65。 (3)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是各机动车道宽度的总和。通常以规划确定的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乘以2,再乘以—条车道的宽度,即得到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 注意的问题:
1)车道宽度的相互调剂与相互搭配:对于双车道多用7.5—8.0m;4车道用13—15m;6车道用19~22m。
2)道路两个方向的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 3)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一般行驶公交车辆的一块板次干路,其单向行车道的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自行车道宽度即可。
2.非机动车道设计 (1)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1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1.5m,两条自行车带宽度为2.5m,3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3.5m,每增加—条车道宽度增加lm;两辆白行车与1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的停站宽度为5.5m。非机动车道要考虑最宽的车辆有超车的条件。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驶机动车辆,则以6.0~7.0m更妥。 (2)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条白行车带的通行能力,规范推荐值为800~1000辆/h。 (3)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
—般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为保证非机动车的安全及提高机动车车速,与机动车道之间划线或设分隔带分隔。
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3-5
3.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为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同时也用来布置道路附属设施(如杆管线、邮筒、清洁箱与交通标志等)和绿化,有时还作为拓宽车行道的备用地。 (1)人行道宽度的确定方法
1个步行带的宽度,一般需要0.75m,在火车站和大型商店附近及全市十道上则需要0.9m。通过能力一般为800~1000人/h;城市主干道上,单侧人行道步行带条数,一般不宜少于6条,次干道不宜少于4条,住宅区不宜少于2条。
人行道宽度要考虑埋设电力线、电信线以及上水管3种基本管线所需要的最小宽度(4.5m),加上绿化和路灯等最小占地(1.5m),共需要6.0m左右。 (2)人行道的布置
人行道通常在车行道两侧对称并等宽布置。在受到地形限制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不一定要对称等宽,可按其具体情况做灵活处理。人行道一般高㈩车行道10~20cm,一般采用直线式横坡,向缘石方向倾斜。横坡坡度一般在0.3%一3%范围内选择。 4.掌握道路绿化设计
宽度大于40m的滨河路或主干路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两侧或一侧成行地种树,布置成有一定宽度的林荫道(最小宽度为8m,多采用8—15m)。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原则是: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风灾及有害气体等。 (1)行道树的占地宽度
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树种生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1.5m。道路分隔带兼作公共车辆停靠站台或供行人过路临时驻足之用时,最好宽2m以上。绿化带的最大宽度取决于可利用的路幅宽度,除为了保留备用地外,一般绿化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5%~30%,路幅窄的取低限,宽的取高限。人行道绿化有树穴、绿带两种形式,绿带一般每侧1.5~4.5m,长度以50~l00m为宜,树穴一般1.25X1.25m。 (2)行道树的高度
道路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上布置绿化,应注意树木高度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一般在1m以下。人行道上的行道树分枝点高度应为3.5m以上,高度不限。但要注意不影响道路照明。 5.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 (1)形式
一块板:多用于“钟摆式”交通路段及生活性道路;
两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多,夜间交通量多,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类型较单纯,且数量不多的联系远郊区间交通的入城干道;
三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道路红线较宽的交通干道; 四块板:比较少见,占地较大。
(2)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主要取决于道路的性质,等级和功能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等方面的要求。
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二)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1.设计要求
(1)线型平顺。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水良好。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最高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2.设计
(1)最大纵坡考虑因素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在混行的道路上,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自行车道路的最大纵坡以2.5%为宜。 等级高的道路设计车速高,需要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最大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一60km/h,最大纵坡为3%一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h,最大纵坡为4%一6%;支路设计车速为 20~25km/h,最大纵坡为7%一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度与雨量大小、路面种类有关。路面越粗糙,最小纵坡越大,反之则可小些。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路面、碎石路面等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 3%,在有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小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水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
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力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一般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3.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稳,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曲线与凸形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设置凸曲线,取决于转坡角大小尺寸与要求视距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ω>1.0%,其他道路的ω>1. 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凹形转折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ω>0.7%,其他道路的~>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果确实需要重合设置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设置在乎曲线内,而不应交错。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般为20m的倍数。 4.城市道路排水
形式:明式、暗式、混合式。
雨水管网布置原则:利用地形,分区就近排入水体,沿排水区低处布置,合理选择与布置出水口。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1:54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9讲讲义
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一)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
避免设置或少设泵站;雨水管应移和倾覆。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与之成正比。乎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 (2)超高
当条件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当一条道路的设计—车速V与横向力系数μ选定后,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将取决于曲线;直径的大小。按《城市道路设汁规范》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乎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内道路,大多数的车辆车速不高,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般均不设超高。 2.加宽与超高、加宽缓和段 (1)平曲线路面加宽
在曲线段上行驶的汽车所占有的行驶宽度要比直线段宽,所以曲线段的车行道往往需要加宽,其加宽值与曲线半径、车型几何尺寸、车速要求等有关。道路子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乎曲线内侧加宽。 (2)超高、加宽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5—20m。
加宽缓和段是在平曲线的两端,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K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如曲线不没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m的加宽缓和段长度。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
掌握城巾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二)掌握城巾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怪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
主 干 路
次 于 路
支 路
单位出入口 5~15 3~5
道路类型
交叉口设计车速 25~30 (km/h) 转角半径(m)
15~25
8一10 5—8 20~25
15~20
(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l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 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lm)。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 ——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l一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
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平面环形交叉口多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的交叉口和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当相交道路总数超过8条时,就应当考虑道路适当合并后再接人交叉口。 (1)中心岛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多采用圆形,主次干路相交的环行交叉口也可采用椭圆形的中心并使其长轴沿主干路的方向,也可采用其他规则形状的几何图形或不规则的形状。
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需要,计算时按路段设计行车速度的0.5倍作为环道的设计车速,依此计算出环道的圆曲线半径,中心岛半径就是该圆曲线半径减去环道宽度的一半。 (2)环道的交织要求
环形交叉是以交织方式来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一般在中等交通密度,非机动车不多的情况下,最小交织距离最好不应小于4s的运行距离。
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称为交织角,交织角越小越安全。一般交织角在200~300之间为宜。
(3)环道宽度的确定
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车行道,其宽度需要根据环道上的行车要求确定。环道上一般布置3条机动车道,1条车道绕行,1条车道交织,1条作为右转车道;同时还应设置1条专用的非机动车道。车道过多会造成行车的混乱,反而有碍安全。一般环道宽度选择18m左右比较适当,即相当于3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再加上弯道加宽值。 5.立体交叉口设计
(1)组成:跨路桥、匝道、外环与内环、人口与出口、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引道。
(2)设计:交叉口的交通量很大,采用平面交叉难以解决交通时,为了提高通行能力可以采用;行车速度达80~120km/h的高速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时,为保证行车速度与安全,可以采用立体交叉;干道与铁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对于交通和交通安全有特殊要求;交叉出的地形适于修立体交叉时,可以采用。 (3)形式:根据立体交叉结构形式不同分为:隧道式和跨路桥式;根据相交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是否能相互转换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其中,分离式立交,相交道路互不相通,交通分离。主要有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的立交,快速道路与地方性道路(次干路、支路、自行车专用路、步行路)的立交;互通式立交:可以实现相交道路上的交通在立交互相转换。又分为非定向式立交(包括直通式、环形、菱形、梨形、苜蓿叶式等形式)和定向立交两类。
(4)技术:路段设计车速一般80km/h,环形立交的环道设计车速一般为25~30km/h,匝道25km/h。 道路宽度:干道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75—4.0m;自行车道可达6—8m。 匝道:其曲线半径决定于车辆行驶速度,双向行车宽12.5m,单向行车宽7.0m。 纵坡:最小不小于0.15%。
竖曲线:当主干线上相邻两坡段的纵坡代数差超过0.5%时设竖曲线。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1:5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0讲讲义
熟悉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三)熟悉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l停车场的分类
(1)按车辆性质分: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 (2)按停车场的服务对象分:专用停车场、公用停车场 2.车辆停放方式 (1)平行式
平行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平行,是路边停车带或狭长地段停车的常用形式。特点所需停车带最小,驶出车辆方便,但占用的停车面积最大。用于车道较宽或交通较少,且停车不多、时间较短的情况,还用于狭长的停车场地或作集中驶出的停车场布置,也适用停放不同类型车辆及车辆零来整走。例如,体育场、影剧院等停车场。 (2)垂直式
垂直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垂直,是最常用的停车方式。特点: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最多,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但用地紧凑且进出便利,在进出停车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至少有两个车道宽。 (3)斜放式
斜放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成角度停放,—般有300、450、600三种角度。特点:停车带宽度随车长和停放角度有所不同,适用于场地受限制时采用,车辆出入方便,且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有利于迅速停车与疏散。缺点: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方式要多,特别是300停放,用地最费。 3.车辆停车与发车方式
(1)前进式停车、后退式发车:停车迅速,发车费时,不宜迅速疏散,常用于斜向停车; (2)后退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停车较慢,发车迅速,平均占地面积少,是常用的停发车方式; (3)前进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停车迅速,发车迅速,但平均占地面积较大,常用于公共汽车和大型货车停车场。 4.设计原则
(1)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规模、用地、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等要求及停车设施的性质进行总体布置; (2)停车设施出人口不得设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一般宜设置在次要干道上,如需要在主要干道设置出入口,则应远离干道交叉口,并用专用通道与主十道相连;
(3)停车设施的交通流线组织应尽可能遵循“单向右行”的原则,避免车流相互交叉,并应配备醒目的指路标志;
(4)停车设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设计。 5.公共停车设施 (1)路边停车带
一般设在行车道旁或路边。多系短时停车,随到随开,没有一定的规律。在城市繁华地区,道路用地比较紧张,路边停车带多供不应求,所以多采用计时收费的措施来加速停车周转,路边停车带为16—20m2/停车位。 (2)路外停车场
包括道路以外专设的露天停车场和坡道式、机械提升式的多层、地厂停车库。
停车设施的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是按当量小汽车进行估算的。露天停车场为25—30m2/停车位,路边停车带为16—20m2/停车位,室内停车库为30—35m2/停车位。 停车库可分为坡道式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两大类。 1)直坡道式停车库
由水平停车楼面水平组成,每层间用直坡道相连,坡道可设在车库外或车库内。这种停车库布局简单整齐,交通线路明确,但是用地不够经济,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多。出口单车行驶宽度为3.5m,双车行驶宽度不小—了6.0m。 2)螺旋坡道式停车库
与直坡道式停车库相似,每层楼面之间用圆形(螺旋式)坡道相连,坡道可为单向行驶或双向行驶(双行时上行在外,下行在内)方式。布局简单整齐,交通线路明确,上下行坡道干扰少,速度较快,但螺旋式坡道造价较高,用地稍比直行坡道节省,单位停车占用面积较多。 3)错层式(半坡道式)停车库
由直坡式停车库发展而形成的,停车楼面分为错开半层的两段或三段楼面,楼面之间用短坡道相连,因而大大缩短了坡道长度,坡度也可适当加大,错层停车库用地较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少,但交通线
路对部分停车位的进出有干扰,建筑外立面呈错层形式。 4)斜楼板式停车库
停车楼板呈缓慢倾斜状布置。利用通道的倾斜作为楼层转换的坡道,用地最为节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但交通路线较长,对车位的进出存在干扰。建筑外立面呈倾斜状,具有停车库的建筑个性。为了缩短疏散时间,斜坡楼板式停车库还可以专设一个快速旋转式坡道出口,以方便驶出。 6.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1)类型
固定的、经常性的专用停车场;临时性的停车场;街边停车场;快慢车分隔带上的停车场。 (2)设计原则
1)公共建筑附近就近布置,以便于停放; 2)在城市中应分散多处设置,方便停放;
3)停车场出人口宽度,—般至少应2.5~3.5m;
4)停车场内交通路线应明确,行车方向要一致,线路尽量不交叉; 5)固定停车场应有车棚,内设车架,存放和管理; 6)场内尽可能加以铺装,以利排水。 (3)停放方式
停放方式有垂直式、斜放式两种。每辆车占地1.4—1.8m2。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宜分成巧~20m长的段,每段设一个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3m;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人口不得少于两个。 (4)停靠站
设站原则:考虑公共车辆的经济运营,在有人量人流的集散或吸引点等地设站。
布置方式:沿人行道设置和沿快慢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置。前者采用较为普遍,构造亦较简单,多在人行道上辟出一段用地作站台,亦可供乘客候车上下使用,站台高度最好30cm;后者布置方式对非机动车影响较小,但上下乘客则需要穿越非机动车道,行人对非机动车道交通有一定影响。作为站台用的分隔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m,站台长度一般不小于两辆车同时停靠的长度。
城市道路部分建议应试者应参考以厂方面的文献: 《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重点阅读国家有关规范。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2:0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1讲讲义
熟悉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给水工程系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 (2)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3)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4)布置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估算干管管径; (5)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2.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估算分区用水量;
(2)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3)对总体规划中供水管道的走向、位置、线路,进行落实或修正补充,估算控制管径。 3.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2)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3)计算输水管渠管径,校核配水管网水量及水压; (4)选择管材; (5)进行造价估算。
熟悉城市用水分类
(二)熟悉城市用水分类 L城市用水分类
根据城市用水目的的不同及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不同要求,将城市用水分为四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 2.了解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方法 (1)人均综合指标法:总体规划中常用。
(2)单位用地指标法:确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据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推算出城市用水总量。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线性回归法。 (4)年递增率法。
(5)城市发展增量法: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规划的要求,规划期内居住、公建、工业等发展布局都有明确的指标,所以只要按有关定额和方法分别计算出新增部分的用水量,再加上现状的用水量,就可以求出规划期内的城市用水总量。这种方法用于近期建设预测比较准确。
(6)分类加和法:城市工业用水量在城市总用水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其预测的正确与否对城市用水量规划具有重大意义。通常采用与民用用水预测相同的方法外,还常用万元产值指标法。
熟悉主要给水设施布局规划原则与要求
(三)熟悉主要给水设施布局规划原则与要求 1. 城市水源选择
(1)充足的水量,以满足城市用水需求。首先考虑地下水,然后是泉水、河水、湖水; (2)良好的水质;
(3)供水,集中供水,便于统一管理;如果城市地形复杂,布局分散,应采用分区供水;布局紧凑,地形良好的城市为保证供水安全性,一般应考虑多水源; (4)注意近期与远期规划对水质、水量的要求;
(5)必须考虑取水、输水设施的方便,及施工、运转、管理、维护的安全经济。
2.城市给水设施的组成
(1)组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2)布置的一般原则:
1)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地形条件、水资源情况及用户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来布置; 2)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比较方案,考虑近、远期结合;
3)在保证水量条件下,优先选择水质较好,距离较近,取水条件较好的水源; 4)考虑管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5)充分考虑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的可能性;
6)给水系统扩建时,应充分发挥有给水系统的潜力,改造设备,改进工艺,调整管网、加强管理。 (3)取水工程设施规划
取水下程包括给水水源和取水构筑物规划等。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应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应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同时注意靠近主流,水深不小于2.5~3m;设计最高水位应按100年一遇频率确定;供水水源的设计最小流量的保证率,一般采用90%一97%,枯水位的保证率一般采用90%~99% (4)净水下程
给水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消毒及软化、除铁、除氟等。一般生活用水处理主要为前三项,工业用水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给水管网规划
(1)布置形式:枝状网和环状网两种。枝状网构造简单节省投资,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差,适于狭长地带和用户分散地区;环状网的优缺点与枝状网相反。
(2)布置原则:安全可靠,投资节约。一般城市中心区布成环状网;而郊区或次要地区,则布置成枝状。在规划中,应以环状网为主,考虑城市分期建设的安排,对主要管线以环状网搭起供水管线骨架。给水干管位置尽可能布置在两侧用水量较大的道路上,以减少配水管数量。平行的干管间距为500m~800m,连通管间距800m~1000m。
(3)技术指标:输水管有重力管和压力管。给水干管管径一般在200mm,配水管管径一般至少100mm,供消防用的配水管管径应大于150mm,接户管不宜小于20mm。
(4)敷设要求:覆土深度金属管道应大于等于0.7m,非金属管道应大于等于1.0~1.2m;给水管相互交叉应保持0.15m净距,与污水管平行应保持1.5m以上的间距。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2:0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2讲讲义
掌握城市水源保护
(四)掌握城市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应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通常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将水源水质划分为5类,每类均要求相应的排放标准及水污染控制标准。 1.地表水源的卫生保护
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地域(包括水域、地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其水
质不低于Ⅱ类标准。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其水质不低于Ⅲ标准。在二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一般将河流取水点上游1000m以内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水厂生产区外围10m范围内不得设置居住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水域功能分类
水 河水综合排放标污染防治控制区 准分级
I 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 特 禁止排放污水类
Ⅱ类
区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级鱼类保护区,游泳区
殊控制区
区
特 禁止排放污水殊控制区
区
Ⅲ类
重 执行一级标点控制区
准
Ⅳ 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 —类
Ⅴ类
2.地下水源的卫生保护
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农业用水区
般控制区 一般控制区
执行一级或二级标准(排入城市生物处理水厂处理)
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污染。二级保护区位于一级区外,以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他污染。准保护区是位于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以保护水源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
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和废渣堆。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熟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内容深度
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内容深度 l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确定排水体制;
(2)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
(3)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雨、污水主要泵站数量、位置,以及水闸位置; (4)确定污水处理厂数量、分布、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用地范围; (5)确定排水于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 (6)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 2.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估算分区的雨、污水排放量; (2)按照确定的排水体制划分排水系统;
(3)确定排水干管位置、走向、服务范围、控制管径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3.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对污水排放量和雨水量进行具体的统计计算;
(2)对排水系统的布局、管线走向、管径进行计算复核,确定管线平面位置、主要控制点标高; (3)对污水处理工艺提出初步方案;
(4)在可能条件下,尽量提出基建投资估算。
熟悉排水体制
(二)熟悉排水体制 1分类
按来源和性质,分为三类:生活污水、工业污废水和降水。城市污水指排人城市排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 2.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
其中合流制分为直排式、截流式合流式,直排式污染较大目前不宜采用,截流式多用于老城改造。 分流制分为完全分流与不完全分流,新建的城市和重点工矿企业,一般采用完全分流制;对于新建城市或发展中的地区,为了节省投资,常采用明渠排雨水,等到有条件后,再进行改建雨水暗管系统,变成完全分流制系统。对于地势平坦,多雨易造成积水地区,不宜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目前常用形式为完全分流制和截流式合流制。
了解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
(三)了解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 l城市污水量预测
城市污水量包括城市生活污水量和部分工业废水量,通常生活污水量约占生活用水量的70%一90%。 2.污水处理系统规划
(1)方法: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是前两种。
(2)污水处理厂设置:应设在地势较低处,靠近水体,位于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在城市、工厂厂区及居住区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并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并有300m以上距离,设卫生防护带。
(3)泵站:泵站周围设宽度不小于lOm的绿化隔离带。
(4)出水口:应淹没在水体中,管顶高程在正常水位以上,以使污水和河水能够混合得好。
掌握污水排放系统规划
(四)掌握污水排放系统规划 1.分类
污水排放系统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系统。 2.污水管道布置的原则
(1)让最大区域上的污水自流排出,尽可能让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
(2)充分利用地形,污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
(3)污水于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简洁顺直,节约大管道的长度40m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污水管;
(4)污水管道应尽量避免穿越河流、铁路等障碍物。 3.污水管道敷设
(1)埋深较其他管线大,支管多;
(2)会发生渗漏对其他管线有影响,一般布置在最下部;
(3)埋深及覆土较深,覆土一般为l~2m较理想,最深不要超过7—8m;
(4)离出水口或污水厂最远或最低的点,是排水系统的控制点,一般是排水系统的最高点,是控制整个系统标高的起点。 (五)了解雨水排放系统规划 1.雨水量
(1)暴雨强度:其强度的频率N与它的重现期P成反比。
(2)径流系数: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只有一部分径流人雨水管道,其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有地面渗水性、植物和洼地的截流量、集流时间和暴雨雨型等。 2.主要内容
由雨水口、雨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筑物组成。雨水口间距取决于街道纵坡、路面积水及雨水口的进水量,一般25—60m。 3.雨水管渠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2)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3)结合道路和竖向规划布置。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3:58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3讲讲义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三、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供电工程规划的内容深度 1.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2)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3)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4)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5)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2.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分区供电负荷;
(2)确定分布供电电源方位;
(3)选择分区变、配电站容量和数量; (4)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 3.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计算用电负荷;
(2)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变配电站; (3)规划设计10kV电网; (4)规划设计低压电网; (5)进行造价估算。
了解城市用电负荷与计算
(二)了解城市用电负荷与计算 1.预测方法
1)产量单耗法;2)产值单耗法;3)用电水平法;4)按部门分项分析叠加法;5)大用户调查法;6)年平均增长率法;?)经济指标相关分析法;8)电力弹性系数法;9)国际比较法等。以上1)一6)是直接统计法,宜用于近期预测;7)~8)是比较先进的预测法,其误差是一次性的,应推广使用。
其中用电水平法中涉及的各功能分区用电分别为:农业区,d=3.5—28万kW.h/km2;中小工业区,d=2000—4000万kW.h/km2;大丁业区,d=3500~5600万kW.h/km2;居民区d=4.3—8.5万kW.h/km2。
2.用电量标准
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较高、中上、中等、较低生活用电水平城市分别是:
2500—1501kW·h(人·年)、1500—801kW.h/(人·年)、800~401kW.h/(人·年),400~250kW.h/(人·年)。
城市电源规划
(三)熟悉城市电源规划 1.电源类型
分为城市发电厂和区域变电所两种基本类型。 2.变电所布局
35kV变电所合理供电半径为5km~10km;1lOkV变电所为15km一30kin;220kV变电所为50km—lOOkm。其中100— 500kV的变电所所址宜在100年一遇的高水位上,35kV的变电所所址宜在50年一遇的高水位上。
熟悉供电网络与线路规划
(四)熟悉供电网络与线路规划
1.城市供电网络 (1)电压等级
500kV、330kV、220kV、110kV、66kV、35kV、lOkV、380V/220V等8类。通常城市一次送电电压为500kV、 330kV、220kV,二次送电电压为1lOkV、66kV、35kV;高压配电电压为lO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2)城网结构方式:
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和连络线。一次送电网宜采用环式,二次送电网结构应与当地城建部门协商。高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放射线、环式或多回线式,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放射式、环式或格网式。 (3)用电负荷
一级负荷:若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民生命危险,生产设备损坏,打乱复杂的生产过程,并使大量产品报废,给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失。一级负荷必须配有两个独立电源。
二级负荷:若此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大量减产,工人窝工,机械停止运转,工业企业内部停产,城市大量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三级负荷:不属于以上两级负荷的负荷。 (4)送配电线路
35kV线路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杆,66kV、1lOkV线路可采用钢管型杆塔或窄基铁塔以减少走廊占地面积。市区高、低压配电线路应同杆架设,尽可能做到是同一电源。 2.高压线路规划 (1)布局原则
1)线路应短捷,可减少投资节约贵重的有色金属; 2)保证居民及建筑物的安全有足够的宽度; 3)不宜穿过城市中心地区和人口密集区; 4)考虑与其他工程管线的关系; 5)避免从洪淹区经过; 6)尽量减少线路转弯次数; 7)远离空气污浊的地区。
(2)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控制宽度如下:
500kV--60—75m;330kV——35—45m;220kV——30~40m;110/66kV——15~30m;35kV一12—20m。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电力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04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4讲讲义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四、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燃气工程规划的内容深度 1.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2)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3)确定城市气源厂和储配站的数量、位置与容量; (4)选择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的压力等级; (5)布局城市输气干管。 2.分区规划的内容深度
(1)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分布、容量和用地;
(2)确定燃气输配管网的压力等级,布局输配干线管网 (3)估算分区燃气的用气量; (4)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保护要求。 3.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 (1)计算燃气用量;
(2)规划布局燃气输配设施,确定其位置、容量和用地; (3)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4)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5)进行造价估算 (二)了解燃气负荷预测 1.城市燃气种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四类; 按热值分为高、中、低热值燃气。 2.供气标准
我国燃气供应一般以民用优先;燃气的日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3.预测方法
采用比例估算法和不均匀系数法(月日、小时不均匀系数中小时不均匀系数最大,日不均匀系数最小)。 (三)熟悉气源规划 1.城市气源
气源是指向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提供燃气的设施,主要指煤气制气厂、天然气门站、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及煤气发生站、液化石油气气化站等设施。 2.气源选择原则
(1)遵照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结合本地区燃料资源的情况,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气源;
(2)根据城市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的供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气源; (3)合理利用现有气源,积极利用厂矿企业余气; (4)根据城市规模和负荷,确定气源数量和主次分布; (5)考虑各种燃气间的互换性;
(6)气源厂之间与其他工矿企业必须协作。 3.气源选址规划
煤气制气厂属于一级负荷,应该设置有两个独立电源供电,采用双回线路。大型煤气厂宜采用双同的专用线路,避开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空隙间隔地带,留有扩建用地。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应位于城市边缘,与服务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不宜超过lOkm,并位于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四)熟悉燃气输配设施布局 1.燃气储配站
功能:储存、混合、加压。 2.燃气管道压力争
(1)高压燃气管道:A.0.8
调压站是燃气输配管网中稳压与调压设施,供气半径以o.5km为宜,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并应保证必要的防护距离。
4.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供气规模以5000~7000户为宜,不超过10000户,实瓶存按月平均日销售量的1.5倍计,空瓶按1倍计,总储量不超过10m3,供气半径不超过0.5~1.Okm,与民用建筑保持l0m以上的距离,与重要建筑保持20m以上距离。 (五)熟悉城市燃气管网规划 1.供气管网形式
按布局方式供气管网形式分为环状管网和枝状管网系统;按压力等级分为——级、二级、三级和多级管网系统。天然气常采用中压一级,煤制气常采用中低压二级系统。 2.布置原则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
(2)贯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的方针,规划布线时,应提出分期安排; (3)靠近用户;
(4)减少穿越河流、水域、铁路等减少投资; (5)确保供气可靠;
(6)应避免与高压电缆平行敷设;
(7)满足与其他管线和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防护距离。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燃气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五、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的内容深度 1.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热负荷;
(2)选择城市热源和供热方式;
(3)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和布局; (4)布置城市供热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2.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估算城市分区的热负荷; (2)布置分区供热设施和供热十管; (3)计算城市供热干管的管径。 3.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计算规划范围内热负荷; (2)布置供热设施和供热管网; (3)计算供热管道管径;
(4)估算规划范围内供热管网造价。 (二)了解热负荷预测
1.分类
根据用途分为采暖用热、生活热水、生产用热三类;按性质分为民用和工业用热负荷两类;根据用热规律,分为季节性热负荷和全年性热负荷两类。 2.预测方法
有两种方法,即计算法与热指标法。 3.供热对象选择
“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及先满足居民家庭、中小型公共建筑和小型企业用热,先选择布局较集中的用户作为供热对象。 (三)熟悉热源规划 l热源
热电厂、锅炉房、原子能供热、工业余热废热、地热和城市垃圾燃烧等。 2.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靠近热负荷中心; (2)位于主导风下风侧; (3)运输方便,水电供应方便;
(4)热电厂需解决排灰条件,出线方便;
(5)厂址应占荒地、次地和低产田,不占少占良田; (6)有扩建可能。 (四)熟悉供热管网布置 1.供热管网形式
根据热源与管网之间关系,可分为区域式和统一式两类:据输送介质不同,可分为蒸汽管网和热水管网两种;按平面布置形式分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按用户对介质使用情况,热网分开式和闭式两种。 2.城市供热管网敷设
敷设方式有架空敷设和地下敷设两类。架空敷设分高支架、中支架、低支架三种,埋地敷设分通行地沟、半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和直埋四种。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供热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六、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一)熟悉邮政系统工程规划 l邮政需求量预测
邮政需求量预测通常采用发展态势延伸法、单因子相关系数法、综合因子相关系数法等方法。 2.邮政设施布置
(1)标准:根据人口密度程度和地理条件所确定的不同的服务人口数、服务半径、业务收入三项基本要素确定。
(2)邮政局所选址
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等交通便利,并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3)邮政通信枢纽选址
应在火车站一侧,靠近火车站台;方便的接发邮件的邮运通道和汽车通道;方便的供电、水、热的条件;并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二)熟悉电信设施布置 1.城市电话局所选址
环境安全,服务方便,技术合理和经济实用。 2.线路布置规划
合理确定线路路由和线路容量是电话线路规划的两个重要因素,线路路由应直达,距离为佳,便捷而且架设方便,干扰小,安全性高。 3.移动电话网规划
采用大、中、小区制式。大区服务半径30~60km,用户容量小,一般几十户到几百,多达几千户;小区服务半径1.5—15km,容量100万户。 4.微波通信规划
微波通信路由走向应成折线,路径夹角宜为钝角。在传输方向的进场区内,天线口面的锥体张角20度,前方净空距离为天线口面直径的10倍范围内,无树木、房屋和其他障碍物。 (三)熟悉有线电视广播线路规划 线路路由规划:
(1)线路应短直,少穿越道路,便于施工维护;
(2)避开易使线路损伤的地区,减少与其他管线障碍物交叉跨越; (3)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系统无关的地区。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电信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0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5讲讲义
城市环卫设施工程规划
七、城市环卫设施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环卫设施工程规划内容深度 1.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分析其组成和发展趋势,提出污染控制目标; (2)确定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收运方案; (3)选择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方法; (4)布置各类环境卫生设施; (5)进行可能的技术经济方案比较。 2.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估算规划范围内固体废弃物产量; (2)提出规划区的环境卫生控制要求; (3)确定垃圾收运方式;
(4)布置废物箱、垃圾箱、垃圾收集点、公厕。环卫管理机构等,确定其位置、服务半径、用地、防护隔离措施等。
(二)了解固体废物收集处理 1.固体废物种类
按来源分为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固体废物垃圾。
2.城市固体废物量预测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规划人均指标以0.9~1.4kg/天为宜;工业固体垃圾选用0。04-0。1t/万元的指标。
3.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装运
包括垃圾箱收集、垃圾管道收集、袋装化上门收集和厨房垃圾自行处理、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装运过程占整个处理系统的60%~80%。环卫车辆按每天5000人一辆估算。 4.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方法:自然堆放、土地填埋、堆肥化、焚烧、热解。目前我国常采用的方法为填埋(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10%)。
(三)熟悉公共卫生设施布置 (1)公共厕所
城市繁华街道公共厕所间距300—500m,流动人口密集区街道小于300m,一般街道750~1000m,新建住宅区300~500m,老居民区100一150m。
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建筑面积为30—50m2,距厕所外墙皮3m以内空地为其用地范围。
(2)废物处理
废物箱间隔,商业大街25—30m,交通干道50~80m,一般道路80一lOOm,居住区道路100m。 垃圾填埋场填埋完工后,至少3年封场检测,不准使用。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八、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防灾工程规划内容深度 1.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 (2)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 (3)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4)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2.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种消防设施的布局及消防通道间距等;
(2)确定规划范围内地下防空建筑的规模、数量、配套内容、抗震等级、位置布局,以及平战结合的用途; (3)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防洪堤标高、排涝泵站位置等; (4)确定规划范围内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布局; (5)确定规划范围内生命系统的布局,以及维护措施。 (二)熟悉城市消防工程规划 1.对策
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城市消防标准
城市消防标准主要体现在构、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上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有关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城市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等。以上规范应试者必须掌握,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建筑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通道,净高与净宽大于或等于4m。 一般消防通道应大于等于3.5m,尽端式消防通道的回车场应不小于15mXl5m。
高层建筑的消防通道:可以沿两边设消防通道或环形消防通道。尤其要注意:超过3000座位的体育馆建筑、超过2000座位的会堂建筑、占地超过30000m2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建筑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应设环形通道。 3.城市消防设施
(1)消防设施: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消防水池以及消防嘹望塔等。其中,消防站和消火栓是城市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
(2)消防站:一级消防站,拥有6~7辆消防车,占地3000m2;二级消防站,拥有消防车,占地2500m2;三级消防站,拥有3辆消防车,占地2000m2。
消防队要在接警5分钟后到达责任区边缘,责任区面积一般为4—7km2。 (3)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m,距建筑应大于0.5m。 (三)熟悉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1.城市防洪、防涝对策
对于河流洪水防治要坚持“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对策有以蓄为主和以排为主两种。 2.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防洪标准是,指防洪对象应具备的防洪能力,用可防御洪水相应的重现期或出现频率表示。
特别重要城市(≥150万人)防洪标准为≥200年重现期,重要城市(150万~50万人)为200年~100年重现期,中等城市(50万~20万人)为100年~50年重现期,一般城镇(《20万人)为50年~20年重现期。 3.防洪、防涝工程设施
主要包括:堤防、排洪沟渠、防洪闸、排涝设施等。堤线的转弯半径一般为5—8倍的设计水面宽,堤顶高应高于洪水位0.5m以上。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防洪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四)熟悉城市抗震工程规划 l概念
(1)地震烈度: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程度。分为12个等级,以6度作为城市设防的分界。 (2)震级: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5度以上会造成破坏。 2.城市抗震标准
我国工程建设从地震基本烈度6度开始设防,抗震设防烈度有6、7、8、9、10度5个等级。6度及6度以下的城市一般为非重点抗震防灾城市。 3.城市抗震设施
主要指避震和震时疏散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
城市避震和震时疏散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城市内抗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房屋高度低于l0m,最小房屋间距为12m;房屋高度10~20m,最小房屋间距为6+0.8h;房屋高度超过20m,最小房屋间距为14+h。
城市设防烈度6、7、8、9度地区,对应的人均避震疏散面积为1m2、1.5m2、 2.Om2、2.5m2。 (五)熟悉城市防空工程规划 1.城市防空工程规划原则 (1)提高防空工程数量和质量; (2)突出防护重点;
(3)就近分散掩蔽代替集中掩蔽; (4)加强防空工事间的连通; (5)综合利用城市地下设施。
2.防空工程建设标准
(1)总面积:战时留市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L 5mz的防空工程面积标准。 (2)居住区中:在成片居住区内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防空丁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进行安排。
(六)熟悉城市防灾救护与生命线系统规划 1.城市综合防灾
(1)加强区域减灾和区域防灾协作; (2)合理选择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 (3)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 (4)强化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5)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指挥组织体系; (6)健全、完善城市综合救护系统。 2.提高生命线系统的措施 (1)设施的高标准设防; (2)设施的地下化; (3)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 (4)设施的备用率。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特大桥,应按300年一遇进行设防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08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6讲讲义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九、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一)熟悉城市工程管线分类
(1)按性能和用途分类:分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可燃或助燃气体、空气、灰渣、城市垃圾输送、液体燃料、工业生产专用管道、铁路、路、地下人防线路。 (2)按输送方式分类:分为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 (3)按敷设方式分类:分为架空线、地铺管线、地埋管线。 (4)按弯曲程度分类:分为可弯曲管线、不易弯曲管线。 (二)熟悉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 (1)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
(2)管径小的管线让管径大的管线; (3)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 (4)临时性的管线让永久性的管线; (5)工程量小的管线让工程量大的管线; (6)新建的管线让现有的管线;
(7)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管线。
工程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排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建筑线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电力、电信、污水、排水、燃气、给水、热力。 工程管线从地面向下布置的次序: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
道路红线超过30m宽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线,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 (三)熟悉管线共沟敷设原则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应位于其上面; (3)腐蚀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火灾危害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
(5)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四)熟悉相关技术术语
管线埋设深度: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距离。 管线覆土深度: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距离。
应试者应该在熟悉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查阅《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内容。
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十、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一)熟悉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任务、内容 1.原则
(1)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3)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4)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5)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2.内容
(1)总体规划阶段的任务
1)分析规划用地的地形、坡度,评价建设用地条件,确定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防洪排涝及排水方式; 3)确定防洪堤顶及堤内江河湖海岸最低的控制标高; 4)根据排洪通行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的控制高程; 5)确定城市主干道与公路、铁路交叉口的控制标高;
6)分析城市雨水主干道进入江、河的可行性,确定道路及控制标高; 7)选择城市主要景观控制特点,确定其控制标高。 (2)分区规划阶段的任务
1)确定主、次道路范围的地块的排水走向;
2)确定主、次道路交叉点、转折点控制标高,道路长度和坡度; 3)补充总体规划用地竖向规划中缺少的控制指标。 (3)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内容
1)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范围的全部地段的排水方向;
2)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点、转折点控制标高,道路长度和坡度; 3)初定用地地块或街坊用地的规划控制标高;补充与调整其他用地的控制标高 (4)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内容
1)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及控制指标;
2)确定建筑是外地坪规划控制标高;进一步分析、落实各级道路标高; 3)进行街区其他用地的竖向规划,确定各区用地标高。 3.方法
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 (二)悉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的相关术语 1.需要掌握的术语
(1)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从零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坡比值:两控制点间垂直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 2.规划地面形式
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其中用地自然坡度小于3%,宜规划为平坡式;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用地的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m。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最小坡度宜为0.2%,最大坡度分别为:工业用地10%,仓储用地10%;铁路用地2%,港口用地5%,城市道路8%,居住用地25%,公共设施用地20%。
台地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设施。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小于等于 0.5;砌筑型坡比值宜为0.5—1.0。挡土墙的高度宜为1.5—3.Om,超过6.Om寸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m,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从1.5m左右高度退台。
台地的宽度,在多层居住或公共建筑用地一排建筑约需要20m。
应试者应该以以上内容为参考大纲,阅读《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戴慎志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1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7讲讲义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经济学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一、概述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十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地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早期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Burgess)、黑格(Haig)和霍伊特 (Hoyt)为主要代表,他们侧重于研究城市的土地经济,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和用地布局,试图解释关于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地理位置的决定因素。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Wilbur Thompson)的《城市经济学导言》(The Introduction to Urban Economics)—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
城市经济学的若干特征
3.城市经济学的若干特征
多学科性、广泛分布的外在性和规模经济的特性、地理空间属性。
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二)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城市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城市建设的各项功能、城市的布局和各项指标。对现阶段矛盾突出的城市、土地、住房、交通运输、环境、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等问题,也都从经济方面加以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学具有相对广泛的研究范围和较强的综合性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15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8讲讲义
了解供需理论
二、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了解供需理论
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供给与需求是促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市场经济中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 1.供给与需求曲线
在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和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定的关系。这种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可由—条曲线来表示,经济学上称其为“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是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从西南方向东北方上升的曲线,即价格的升高会带来生产量的增加。
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的力量彼此相等时的那个价格和数量水平,就是市场价格均衡。在这—价格和数量水平上,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出售的数量;因此,在这个水平上,不存在价格或数量变动的趋势(除非某—事件的发生使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移动)。
在市场经济中,买者与卖者的行动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 2.熟悉弹性及短期和长期均衡
对于供需变化,不同的物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会不同。经济学上称之为供需的价格弹性。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如果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大,则是缺乏弹性。或者说是趋于刚性的。通常,生活必需品倾向于刚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倾向子弹性。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 3.供需与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运作的目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政府会通过价格控制来政变市场的状况,例如规定价格上限。现在很多政府转向采用补贴而不是价格管制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福利,这种补贴不会自接影响市场供给,因而不会引起短缺现象。
熟悉城市住房市场
(二)熟悉城市住房市场
住房市场是由多种不相同又相关联的市场和次级市场组合而成。住房市场的特性是在短期内供给非常缺乏弹性。公有福利性住房部分的存在也影响着商品住房的供给市场。
影响住房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人口构成、传统的居住文化等。 住房需求所存在与一般商品不同点还在于它的投资价值。
外部性经济问题
三、外部性经济问题 (一)掌握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人前者的费用或效益。所以这种后果是外部性经济问题。它可以影响某些部门和个人的经济效益。
部门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城市的空间聚集优势表现为各种活动的外部性互补作用。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中向心递增,而在城市外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收取级差土地使用费或“级差”地租是调节和在全社会分配这种利益的一种手段。 (二)熟悉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导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当外部性经济问题引起市场配置资源低效率或失效时,政府可以对某些行为直接进行管制或运用市场规律将外部性经济内部化。即微观经济单位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而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或者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付相应补偿,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收费和补贴那些有正外部性的活动来使外部性经济内部化。 (三)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足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由于环境的外部性,致使外部费用不能反映在价格信号上,无法通过其产品的价格杠杆来控制排污量。因此,经济学家开始寻求将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内部化的方法,并探索与环境相关的种种经济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环境经济学最终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2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9讲讲义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1-2
四、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城市土地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中的经济问题。 (一)熟悉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具有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等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客观上决定了它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在使用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它们主要表现为:稀缺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区位的效益性。 (二)熟悉城市士地使用的模式
B.W·伯吉斯(U.W.Burgess)的同心圆城市理论;H·霍伊特(Homer}toyt)的放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曼(Harris and Ullman)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多中心的概念并不排斥同心圆模式的存在,城市内的每个副中心或次级中心区域都可能具有同心圆模式的特质。
这—三种模型精炼地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被视为城市土地使用的经典模型。但这些模型并不能描述所有的城市形式。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3-4
(三)熟悉城市土地的产权关系
土地的产权制度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并影响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土地的权属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有关,基本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即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行制。一般说来,每个国家的土地所有者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私人或私营部门,一是国家和公共部门。
在现代社会中,土地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租赁,其权益均受到一定限制,个人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产权支配能力,土地市场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 (四)熟悉土地市场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的供给在一定自勺条件下往往是有限或者是固定的。因此,对于土地市场来说,土地的需求者在决定土地的配置和价格等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土地供给中很容易出现投机和垄断价格的情况,所以政府要控制土地的—级市场。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供给土地。
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修正市场的失败,避免因土地巾场行为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或带来消极的外部效应.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和由于市场投机性带来的土地配置失误。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各种税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通常手段。
城市公共经济问题0-1
五、城市公共经济问题
城市公共经济是关于城市社会整体发展和利:会福利的经济。城市公共经济研究的领域。不但涉及城市治安、社区管理、城巾环境、城市道路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也涉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产业的建设经营及服务定价。同时,城市公共财政是城市政府实行公共政策的主要基础,城市公共财政也是城市公共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掌握基本概念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或服务支付的量减去买者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3.垄断
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供应者。在某一行业,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商品时,这个行业称为是自然垄断的行业。
由于垄断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会以以下几种方式对垄断问题作出反应:引入竞争机制,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管制垄断者的定价和行为或把一些私人垄断行业的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那些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设施和服务。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
人对它的使用。几乎每一种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收人为公共物品支付成本开支,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状况。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28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0讲讲义
城市公共经济问题2-3
(二)熟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 1.城市基础设施的涵义及构成
基础设施就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提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与基本条件。从空间结构看是指位于土地垂直空间结构中下部的服务设施;从功能角色看是指附属于城市和各部门、并保障其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从自身属性看,为城市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以及为城市社会公共活动等非经济行为提供服务的物质条件。城市性基础设施是主要为城市自身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般是由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通讯系统、城市环境系统及城市防灾系统6个子系统构成。 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3.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改革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成功的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者都首先是按照商业化的原则经营的,并至少具有3个基础特点:一是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有明确、连贯的日的性;二是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都对经营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三是享有财务上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政府和部门混淆它作为拥有者、法规制定者和经营者的身份,保证基础设施服务企业的效率。
我国的基础设施事业以前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来负责经营管理的,仅在个别方面允许有非公共部门的参与。分析造成一些基础设施经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不合理、不配套。针对这些弊病,我国在基础设施服务企业中,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走商业化经营的道路,引入竞争机制和允许符合条件的私营经济参予经营活动,以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三)熟悉城市公共财政
通常意义下,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具有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增长。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也是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 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规费收入和债务收入。在实行利改税以前,城市财政的主要收入是城市地方工商企业上交的利润。在实行利改税后,税收收入是城市财政收人中最主要的形式。 城市财政支出包括市政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事业支出、生产支出、生活支出和管理支出。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1-2
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 (一)熟悉聚集经济效益
城市发展的根本依据是聚集经济效益。当地理上的紧密接近能够为企业产生外在利益时,就出现了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可以表现在供需两个方面,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带来了正的外部性效益,同样,消费的集中也能产生好处。 (二)了解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可以把这一提高看作“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2.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是通过于业化的测度来评价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其中主要的理论有5种:霍夫曼定理;工业发展阶段论;产业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演进论;罗斯托的“起飞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他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成长的基础是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人类非经济动机和欲望所造成。他把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6个阶段。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3-4
(三)了解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1.经济增长的原理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之间流动与积累的过程,其变化也都反映为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 需求指向理论是指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推动飞基础产业部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供给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在城市经济中,供给的基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2.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式往往结合在—起。 3.经济增长的路径
由于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它们的经济增长路径也不尽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从要素竞争和增长推动力的历史演变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创新推动阶段以及财富推动阶段四个不同的阶段。 4.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等几个方面。
(四)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趋势
1.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种广泛而复杂的地域过程。—般而言,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生产要素市场—体化、产业发展—体化、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体化。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足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而崛起的,而当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则更多地足以现代金融、贸易、交通等第:三产业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知识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与知识化密不可分。
应试者应该阅读以下参考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3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1讲讲义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
第五章 城市地理学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按它研究的空间尺度。又可以分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的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大部分。 (一)熟悉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二)解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1920年以前
20世纪早期城市地理学作为—个专门的新领域出现了。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地理学思想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优势。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上,当时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城市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1920一1950年
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大贡献足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学说的诞生和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前一成果的巨大影响虽然在战后才感觉到,但它的出现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一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而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景观的复杂性。 3.1950—1970年
1950 年代末和1960年代发生了地理学的所谓“计量革命”。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B·J·L·Berry)用数理统汁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计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
市景观转到了空间分析上来。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两大部分。 4.1970年以来
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流派。
(三)熟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976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地理研究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城市化1-2
二、城市化 (一)掌握城市化的原理 1.城市化的概念
概括地讲,城市化的概念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诺瑟姆(RayMNortham)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1)以城乡人口迁移为特征的“推拉说”
(2)以社会(包括政策)的干预和调控为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式 (3)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熟悉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伴随大城市化的趋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仅使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大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之为生计城市化。这些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进入内城贫民窟区,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缘的木屋区。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两重性。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37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2讲讲义
城市化3-4
(三)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
当代中国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是自下而上型;三是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是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四)掌握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例。目前,统计上比较困难,使用不广泛。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三、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了解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说来,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二)掌握地理位置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城市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1.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2.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和河口。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伴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快速高效的航空运输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手段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地理区位,促进了国际性大都市的形成。
除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以外,社会经济历史基础、信息技术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条件。
城市职能与分类
四、城市职能与分类
(一)熟悉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它服务的对象来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这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2.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主要有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和最小需要量法 3.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掌握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另一是城市为城市本身包括其居民服务的作用。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叫做城市的辅助职能。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三)熟悉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城市职能分类中最早使用的方法) 代表人物:英国奥隆索(M.Auronsseau)。 2.统计描述方法
以1943年发表的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最负盛名。 3.统计分析方法
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影响十分深远。其目标是试图提出一种客观的、统一的、能被其他人检查和理解的量测方法,来确定城市所承担的足以高出常态的主导职能。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四)熟悉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中国城市厂业职能分类采取了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形成由大类、亚类和职能组共同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大类反映我国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亚类反映城市干业职能的基本类型,职能组则是对亚类城市更详细的分类。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4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3讲讲义
城市地域结构
五、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一)熟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可以分为人类生态学、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 (二)熟悉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可定义为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根据一般对城市形态作为城市用地空间表现的几何形状的认识,城市形态由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要素组成。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等都对城市形态有很大影响。 (三)熟悉城市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心圆环模式”中提出的。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和万斯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
1955年,墨菲、万斯和爱波斯坦经过对8个城市CBD的研究得出,若将CBD内的商务活动以圈层划分,则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四)熟悉城市边缘区
首次明确承认城市边缘带的是德国学者路易斯,他在研究柏林城市结构时认识到这种现象。其后,不少西方城市地理学家从城市地域结构的角度,指出了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带或过渡带。奎恩和汤姆斯提出大都市区三地带学说,即由核心到外围分为市街密集的中心区域、郊外的城市边缘区和市郊外缘广阔的腹地,明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术语。
据L·鲁斯旺等的意见。城市边缘区一般为城市建成区以外10km左右的环城地带;伯里安特认为是从城市边缘向外延伸6~10英里(也即相当于 10~16km)。我国学者,华东师大严重敏教授认为,可以以城市建成区半径为划分依据,如建成区半径为5km,以向外延伸5km环带作为边缘区范围。
城市边缘区具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对城市的依附性等特点。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其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的特征。
城镇体系1-2
六、城镇体系
(一)掌握城镇体系规模分布 1.城市首位度
是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2.四城市指标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S=P1/(P2+ P3+ P3)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十P3十……+ P11)
P1,P2,……,P11为城市体系中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次城市人口规模。四城市指数和
十一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能更全面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3.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镇数量也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常常就是首位城市)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4.位序一规模律
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规律,就叫做位序一规模律。 (二)熟悉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1.空间相互作用
根据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P.Hagget)于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的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第—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第二类,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等。 2.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城镇体系3——中心地理论
(三)熟悉中心地理论 l有关的概念术语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
(2)企业单位(Establishment)和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服务职能的等级 (5)中心地的等级
2.克氏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一个中心地往往包含多种类型物品的供应点,由于门槛的限制,每个中心地不可能供应所有类型的物品。物品可按其门槛范围和最大销售范围划分为低级物品和高级物品,前者门槛较低,相应最大销售范围也较小,后者则相反。
在众多中心地中,物品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物品的等级或物品的市场区大小成反比。因此,中心地可按其供应物品的类型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系统。克里斯泰勒认为,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供应相应等级的物品,还供应所有低于该等级的物品。
基于长时期周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角形的。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所谓嵌套原则,就是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的市场区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和市场区又被更高—级的市场区所包括,整个体系都是如此。
为了表现中心地等级系统形态,克里斯泰勒使用“度”的概念。此图是连接均匀分布的供应点(或城市)所形成的网格,每个点都是6个等边三角形顶点的交点,称中心网格点。连接这6个三角形各自的中心,将形成一个六边形,我们把这个六边形包围的区域称为基本区域。这个只包含—个中心网格点的基本区域,称为一度。度用K表示,基本区域内包含几个中心网格点即为几度。度的数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六边形区域内点的数量乘上1
(2)六边形边界上点的数量乘上1/2(点为其两侧的两个基本区域所共有) (3)六边形顶点上点的数量乘上1/3(点为其相邻的3个基本区域所共有)
K=3(市场最优),K=4(交通最优),K=7(行政最优),三种常见的中心地空间形态。
现实中的城市,毕竟并非建立在理想的假定条件上。因此表现在空间分布上都多少发生了某些变形。如集聚变形、时滞变形和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变形。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45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4讲讲义
城镇体系4——核心一边缘理论
(四)熟悉核心一边缘理论 1.生长极理论
生长极理论首先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汉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仪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 2.核心一边缘模式
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了主导工业或发动型工业时,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在该地区,该地区必然成为一种核心区域,而每一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称这种影响区为边缘区。核心与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向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城镇体系5-6
(五)了解网络城市理论
当以前相互独立但功能存在潜在互补的两个或更多城市在快速交通和通信设施支撑下,争取合作并增加机会经济,网络城市由此应运而生。网络城市利用了城市规模在单中心形态下产生的不经济,它们独有的多中心结构和弹性功能形成了垄断优势。 (六)熟悉城镇体系演化与组织结构模式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巾,由不同职能分工服务的职能,叫作城市的辅助职能、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 1.城镇体系演化规律
城镇体系演化规律是由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
经过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特征)和扩散阶段(以极核城市向外扩散为特征),最后进入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 2.城镇体系组织结构模式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城镇的规模、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以及体系内的生长点(指发展最快的城镇)位置。西蒙斯(J·W. Simmons)将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归结为前缘带商业模式、原材料出口模式、工业专门化模式和社会变动模式四种。
城市地理研究方法
七、城市地理研究方法 (一)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方法主要有极点法、等高线法、网络法、相互作用法、密度法、“地域等级体系”法、“栅格”法和系统动力学法。 (二)了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研究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景观分析方法、城市填图方法、社会地区研究方法以及因子生态分析方法等。 应试者应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书:城市地理学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4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5讲讲义
了解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六章 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一、城市社会学概论
(—)了解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较成熟的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及互动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历史最长的重要的理论方法。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 1979)。他通过对社会功能系统的假定以及人们行为系统和控制人们行动的系统分析,为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规划了一个模式。他的观点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争论的焦点。 2.冲突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源于结构功能主义内部的列维斯·科塞尔和兰德尔,还有自称受到马克思主义启发的拉尔夫·达伦道夫和怀特·莫尔斯。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十的持续的必然现象。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
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允满着不平等现象。 3.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关于人们的社会行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从个人、心理出发的微观社会学理论。中心论点是将人的社会行为视为相互酬劳的交换行为,包括物质的、权力的、精神的交换,其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倾向假设。此外,霍曼斯还认为,在这些交换过程中贯穿着“对等原则”的社会交换是公平的交易。
布劳利用霍曼斯的微观社会学中的交换概念与权利概念这样的宏观问题结合起来,以填补微观与宏观的鸿沟。他进一步指出交换并非都是平等的,作为交换论者,他也发展了霍曼斯关于社会行为的交换原则。 4.社会互动理论
以库恩(M.Kuhn)、布卢默(H.G。Blumer)和米德(R.H。Meed)的学说和著作为代表。互动理论观点庞杂,有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现象互动论、本土方结论等。
熟悉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1-4
(二)熟悉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面向社会规划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后,“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这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城市社会隔离
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区的分化与发展。在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居住隔离指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居住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这是西方城市的一大特点。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以及种族、民族因素都是形成城市社区隔离分布的因素。 3.城市社会整合
城市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这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它们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定的规模后,微观的社会整合往往从社区开始。我国开展了城市文明小区建设,就是从城市社区人手,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微观切入点。 4.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更为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一般来说,城市更新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2)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3)城市更新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4:5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6讲讲义
熟悉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5-6
5.规划的公众参与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成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以社区组织的居民代表的参与。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越显著。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特征与表现是:规划工作过程中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公众参与。 6.城市管治
城市管治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概念,既涉及中央元、又涉及地区元、也涉及非政府组织元等多组织元的权力协调,其中政府、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的影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掌握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三)掌握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1.社区、居住社区与城市居住区
社区一词,最初的涵义是指在传统的自然感性—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提出的。如今对社区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另一类是地区性观点。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社区。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
在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中,最常接触到的是城市居住社区。城市居住社区的概念区别于城市居住区概念的最主要的地方是,城市居住区基本表达的是一个空间实体居住地域概念;而城市居住社区更将这种地域看作是—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在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因此它远比城市居住区的概念来得深刻与广义。
2.城市社区与城乡社区交流
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丁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于城乡社区在成员构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使得城乡之间产生种种关系,即通常说的城乡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引起城乡之间的交流。 3.社区服务
所谓社区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 4.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城市社区建设是指在政府倡导下,依靠城市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管理;而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则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这主要涉及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
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诸方面。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不同,它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5:0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7讲讲义
熟悉社会运行机制
二、社会发展 (一)熟悉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即指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 (1)社会需要
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要;第二层次,安全需要;第三层次,友爱需要;第四层次,尊重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得到高效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新的需要成为现实行为的推动力,社会在人类不断去追求满足自身新的需要的过程中得到运行的动因与力量,使其运转过程具有持续性。 (2)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行为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感性活动。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能得到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结成的这种合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社会系统运行的平衡性、协凋性以及方向性。 (3)社会管理与控制
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就是通过有组织地利用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管理、调节与约束的过程。社会管理与控制由实施控制的机构,控制规范体系——制度以及控制手段与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 (4)社会变迁与进步
社会学研究中把社会的日新月异、新旧交替现象称为社会变迁。它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悉社会控制
(二)熟悉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Rose)首次提出来的。罗斯认为,在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坏,对人的行为不再起约束作用,出现了越轨和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必须有一种新的机制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新的机制就是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调适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熟悉社会变迁
(三)熟悉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均衡论。 (1)熟悉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即人们为了调控社会运行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而对社会的有关系统、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规划。社会发展指标就是描述和评价社会整体及各方面存在和运行状况的项目及其数值(包括数字、图表、符号等)。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个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系统的存在和运行状况,必须采用—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项目所结合而成的社会指标体系。
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一)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主要有景观学派、社会生态学派、区位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以及时间地理学派。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5:0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8讲讲义
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
由于经济、人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当今最重要的经济变化是新的劳动地域分工,这就是国际性或国家尺度的劳动分工以及跨国企业的世界性经济支配。其典型表现类型是,高附加价值的金融、贸易公司总部职能集中于世界城市的中心部,办公职能和研究开发职能集中在世界城市的郊区,而生产部门则广泛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最重要的变化是经济结构的软化。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空间结果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西欧、北美工业中心地带的许多城市的非工业化;二是大城市圈内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离心化;三是一些大城市成为专门生产、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世界城市化。人口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三个方面。 影响城市形态及其结构变化的力量主要有二:分散力与集中力。
城市社会问题
四、城市社会问题 (一)掌握老龄化问题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问题。按联合国的相关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 (二)熟悉就业问题
从广义上看,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从狭义来讲,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为是就业。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时,可能产生三种情况:(1)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就出现失业现象。(2)劳动力的供给小于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时一部分生产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互相适应,失业现象消失。
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但就业还要受到—些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熟悉贫穷问题
所谓贫穷就是当人们缺少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状况存在时的现象。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所谓的“贫穷线”。在这条线之下,就开始有了贫穷;在这条线之上,贫穷就到此为止。贫穷线经常包括了关于人类基本物质需要的判断。所谓基本物质需要,看法有所不同,计量方法也有不同。 (四)熟悉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破坏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五、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了解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方法
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等几种。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通过有日的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其包括访问和座谈。问卷法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查表)来收集资料的—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二)了解城城市社会学经验研究法
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的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可用于理论研究,又可用于经验研究。社会实验法是把研究对象置于人为设计的条件控制中进行观察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验研究法。 (三)了解城市社会学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法:包括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及行为心理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法:可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解释性)分析。统计分析常用的统计量有频数和频率、众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应试者应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书:《社会学概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5:19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9讲讲义
了解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研究内容1-2
第七章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城市生态学的一般知识
(一)了解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研究内容 1.概念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因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简洁的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类型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
了解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研究内容3-4
3.研究内容 (1)生物生存环境
1)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2)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而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的统—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两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衡阈值”。 4.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5)相互适应与补偿协同进化;(6)环境资源的有限。
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1
(二)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1.定义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
城市占地球面积的0.3%,其人口占居住世界全部人口的40%。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5:27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0讲讲义
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2
2.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2)城市生态位:反映—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位。 (2)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于扰的能力愈强,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各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效益提高。 (3)食物链原理
城市各个部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
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5)最小因子原理
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6)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演替方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了解城市生态系统1-3
(三)了解城市生态系统 1.定义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这里的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环境)。 2.构成
社会学角度包括城市社会及城市空间两大部分;环境学角度包括生物系统及非生物系统两大部分;有的学者将城市生态系统分成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两部分。 3.特征
(1)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由中心事物人类与城市环境构成的,生产者是人类,消费者亦是人类。 2)生态关系网络:具有社会属性。
3)生态位:提供的生态位除自然生态位,主要的是社会生态位、经济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极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5)调控机制:以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6)系统的演替:人能改造环境,扩大城市容量,把系统从成熟期拉回发展期。 (2)人为性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自身。 (3)不完整性
城市生态系统缺乏分解者,生产者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作用也发生了改变。 (4)开放性
城市生态系统对外具有依赖性、辐射性、层次性。 (5)高“质量”性
其构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 (6)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是一个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 (7)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靠外力才能维持,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其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其营养关系出现倒置,决定了其为不稳定的系统。
了解城市生态系统4
4.功能 (1)生产功能
1)生物生产: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生长、繁衍的作用。
2)非生物生产: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 (2)能量流动
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二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动;遵守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上一营养级位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位的能量等于前者能量的10%。
能源结构反映该国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3)物质循环
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但物质流缺乏循环,而且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4)信息传递
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流。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几个方面。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5:5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1讲讲义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二、环境影响评价
(一)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项人类活动未开始之前对它将来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与评估。 2.目的、原则
目的: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 3.环境影响方法
(1)预测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类比方法
(2)评价方法:对预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环境决策方法。 4.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1)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2)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3)对周围地区自然保护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4)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5)噪声、振动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7)专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估算。
了解预防或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了解预防或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1.评价标准
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城市区域建设项目
在城市区域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即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采取一定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规划要求;(2)遵循自然法则;(3)建立绿地系统;(4)合理利用城市土地;(5)保护重要生态环境目标;(6)防止城市自然灾害。
3.交通运输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注意要点
(1)点线结合;(2)分期评价;(3)识别特别保护目标;(4)抓重点生态环境问题;(5)重视环保措施。
熟悉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三、城市环境保护
(一)熟悉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1.城市环境概述 (1)基本概念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组成
城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人工环境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城市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中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城市经济环境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势;城市景观环境则是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2.城市环境效应
(1)污染效应:CO2增多产生温室效应;S O2会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降低大气能见度等。 (2)地学效应:热岛效应,地面沉降。 3.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其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和净化能力、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2)城市环境容量
1)概念: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2)城市人口容量: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内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
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程度的城市人口数量。影响因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加以考虑。自然方面,土地、水源、能源是主要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主要限制因素。 3)城市自然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
水环境容量: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的污染物质的负荷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标准有密切关系。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对污染物质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和土壤净化能力的大小。 4)城市工业容量:指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城市资源能源条件、城市交通区位条件、城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对城市工业发展规模的限度。
5)城市交通容量:指现有或规划道路面积所能容纳的车辆数。受城市道路网形式及面积的影响,还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占路网面积比重、出车率、出行时间及有关折减系数的影响。 4.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 (1)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
1)气象因素:风、湍流、温度层结、逆温、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 2)地理因素: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空气温度、气压
3)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物的几何形态和排放方式、污染源的强度和高度。其中源强与污染物的浓度成正比;地面源地面轴线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2)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
1)水体自净作用;2)水体稀释;3)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4)水体中的微生物。 (3)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
1)土壤环境背景值;2)土壤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3)土壤酸碱度:以PH值表示。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6:0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2讲讲义
熟悉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二)熟悉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类型及特点 (1)废气污染
1)SO2: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对环境起酸化作用,刺激人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声哑、胸痛、哮喘、死亡。
2)氮氧化合物:主要指NO和NO2两种成分混合物。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
3)碳氧化物:CO,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有剧毒,主要由汽车排出,数量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机体缺氧,窒息而死广。CO2,无色、无臭、有酸味。
4)飘尘、降尘:飘尘指粒径小于10μm的悬浮颗粒物。落尘指直径大于10μ m的固体颗粒物。 5)光化学烟雾: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混合物形成的空气污染现象。一般易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微风、口照强、气温为24—320C的晴天,并有近地逆温的天气。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2)废水污染
1)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浑浊、深色、具恶臭的水,微呈碱性,一般不含毒物。 2)工业废水:指工矿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是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总称。生产污水专指工矿企业生产中所排出的污染较严重,须经处理后方可排放的工业废水。
3)有毒物质的污染:废水中含过量的氧化物、砷、酚类、汞、镉和铜等重金属离子。
4)富营养化“污染”:由于水体中氮、磷、钾、碳增多,使藻类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造成污染。 5)油类污染物:石油污染。
6)热污染:人类活动危害热环境的现象。 (3)固体废物污染
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电石渣、铬渣、化工废渣。 2)城市垃圾: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 3)污泥:城市污水和下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沉淀物。 (4)噪声污染
1)交通噪声;2)工业噪声;3)建筑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 2.城市主要污染源
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熟悉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措施
(三)熟悉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措施 1.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4)发展植物净化。
2.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 (3)强化水污染处理; (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 (5)水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 (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3.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 (1)一般千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
应将重点放在综合利用上,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固体废物重新进人生产循环系统。 (2)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3)城市垃圾的综合整治
主要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4)收集和输送:清扫、收集、运输。
(5)处理:卫生填埋,灰化,综合利用(分选、回收、转化、热能回收)。
4.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 (1)控制噪声源措施
1)改进设备结构,提高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来降低噪声发射功率。 2)采用吸声、隔声、减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来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 (2)控制传声途径措施 1)增加声源离接受者的距离; 2)控制噪声的传播方向; 3)建立隔声障或利用天然屏障;
4)应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使声能转变为热能; 5)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合理的防噪声规划。 (3)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1)制定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控制小区覆盖率;
2)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4)交通噪声综合整治措施
应由环保局会同城市规划部门、房屋开发部门、公安交通大队、车辆管理所城市园林部门共同制定。 5.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总体分析 (1)大气降水对城市地面水的污染 (2)大气污染治理于程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4)固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5)水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 (6)气、水、渣处理对城市噪声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综合防治时,应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总体上进行分析。
熟悉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
(四)熟悉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
(1)生态要素的评价;(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4)生态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布局;(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0)城市生态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应试者应该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书:《环境科学问典》、《城市环境保护》、《环境学》、《环境容量》、《城市生态学原理》、《普通生态学》等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6:1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3讲讲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目前,以计算机、数字通信、遥感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绘图;
(2)利用遥感信息调查土地使用、建筑类型,调查水体、大气环境质量,调查固体弃物、道路交通等; (3)以数学方法为基础,利用计算分析、预测、模拟城市交通; (4)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统计、预测、评价等定量分析; (5)城市建筑申请、审批日常业务的办公自动化;
(6)建立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为规划的各有关机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及构成1
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一)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及构成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GIS。是一种特定而又十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及构成2
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或空间数据)以及系统的组织管理者四个部分组成。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6:5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4讲讲义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及构成3
3.信息系统与CAD的区别与联系
GIS与一般事务数据库的主要区别在于GIS处理空间数据,除了—般数据库的字母数字数据库外,还有图形数据库,而且要共同管理、分析和使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所以,GIS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但在功能上也比后者大的多。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计算机技术用于机械、建筑、工程、产品设计和工业制造的产品,它主要用于绘制应用范围广泛的技术图形。GIS与CAD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二者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也都能处理非图形属性数据,但是二者还是有较明显的差异,简单来说,GIS在于程设计方面的功能薄弱,而CAD不适合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熟悉数据储存与管理
(二)熟悉数据储存与管理 1.属性数据的储存与管理
目前,最典型、最常用的储存、管理属性数据的技术是采用关系模型的数据库。除关系型数据库外,常用的数据模型还有层次型、网络型。 2.GIS的内部数据结构
GIS的内部数据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也可称为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 (1)空间数据的栅格模型
在栅格模型中,空间被规则地划分为网格。网格的基本单元(在图像处理专业里称像素)通常是固定大小的正方形,空间事物就按其在网格中什么行、什么列、取什么值来表示。每一个栅格对应于—个特定的空间位置,栅格的值表达了这个位置的状态。在靠近事物边界的位置,按四舍五入原则决定单元取值。基本单元的大小代表了栅格型地图(空间)数据库的分辨率。一般地图是用点、线、面来表达空间事物,在栅格型的数字化地图中,点在网格中占据—个基本单元,线由一系列单元联结成锯齿状折线,面的边界也是锯齿状的。
(2)空间数据的矢量模型
在矢量模型中,现实世界的要素位置和范围可以采用点、线或面表达,与它们在地图上表示相似。每一个实体的位置是用它们在坐标参考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坐标) 定义。地图空间中的每一位置都有惟一的坐标值。地图矢量数据表示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坐标点。最常用的是二维笛卡儿平面直角坐标系。—个点由—对坐标(x, y)表示,没有形状也没有大小。简单的线用一串有次序的坐标表示,对精度要求高的曲线可用多条很短的直线来拟合,也可用圆弧或更复杂的数学函数和直线混合起来表示。面是由线围起来的封闭的不规则多边形。
矢量数据提供的坐标位置比栅格数据用行、列号所表达位置更精确。 (3)矢量模型的拓扑结构
采用拓扑型的数据结构,公共边界只需输入一次,移动、修改方便,容易检验数据的质量。
在矢量和栅格模型之间选择时应根据实际应用对象的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大范围小比例的自然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地质等区域问题的研究,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战略性布局研究栅格模型比较合适。城市的分区或详细规划、土地管理、公用事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矢量模型比较合适。也可以把两种模型混合起来使用,并在矢量和栅格之间相互转换,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两种方式的地图等等。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6:5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5讲讲义
熟悉数据来源与输入
(三)熟悉数据来源与输入 1.信息来源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将信息分成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两大类,这两类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五种:野外实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社会调查与统计和利用已有资料。 2.数据输入
属性数据输入一般是键盘输入,特殊情况下可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汉字手写输入;空间信息输入常用手工数字化仪输入和扫描器输入。 3.数据质量
除软件、硬件的质量,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输入操作的差错会带来误差外,数据自身的质量往往是影响应用的重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上的一致性、完整性及人为因素等质量问题。
熟悉空间数据的转换与维护
(四)熟悉空间数据的转换与维护 1.栅格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在技术上容易实现。纸质地图扫描后转成矢量数据需要借助辅助设计软件处理,遥感影像的矢量化可由软件自动完成。 2.不同软件平台的数据转换
主要包括不同GIS软件产品之间,不同数据库软件产品之间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 3.坐标转换
主要有平移、缩放、旋转、投影变换。此外还有地图的手工编辑、空间与属性数据连接及三维表面模型的生成与转换。
熟悉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与表达
(五)熟悉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与表达 (1)地理信息的表达方式 主要有专题地图和统计报表。 (2)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 (3)几何量算
可方便地计算出长度、周长、面积及设计填挖方等。
(4)叠合
包括栅格与栅格的叠合和矢量与矢量的叠合。栅格叠合简单方便,矢量叠合主要有点和面的叠合、线和面的叠合以及面和面的叠合。 (5)空间分析
包括邻近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网格分析等。
掌握CAD应用业务
二.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一)掌握CAD应用业务
主要应用于图形输入、编辑、打印、数据储存;建立三维模型,生成透视图、渲染图;图形、图像、文字的综合编辑以及计算机动画与景观仿真。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7:2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6讲讲义
掌握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规划业务的影响
(二)掌握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规划业务的影响
其影响表现在快速修改设计文件;精确、详细的设计成果;减少差错和疏漏;直观、丰富的表达成果;分散分工、协同设计;便于资料保存、查询、积累、发布以及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等诸多方面。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2
三、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熟悉遥感信息及图像解译的基本知识
遥感技术就是利用运载工具,携带各种遥感仪器,远距离无接触地探测地面景物电磁波特性的一种方法。通常把整个接收、记录、传输、处理和分析判释的全过程统称遥感技术,包括遥感的技术手段和应用。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电磁波辐射理论基础上的。 遥感的类别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可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与地面遥感。根据传感器工作波长划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和多光谱遥感;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划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水文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城市遥感和地质遥感等等。 (二)了解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遥感平台指能装载各种遥感仪器,从一定高度或距离进行遥感作业的运载工具;传感器指接收地面物体电磁辐射的仪器,它们二者构成遥感技术系统的空中部分。
遥感平台的高度与传感器性能决定了获得影像的解像力。航天遥感以扫描为主、摄影为辅获得图像,发射一颗卫星可长期对地面观察。航空遥感以摄影为主,现在也在发展扫描,一般根据项目需要而组织飞行,图像质量好。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3-5
(三)了解遥感图像的种类 1.航空遥感图像的种类
航空遥感以摄影图像为主,主要图像类型有:普通黑白摄影、彩色红外摄影、黑白红外摄影等, 2.航天遥感图像的种类
主要有多光谱扫描仪图像、专题制图仪图像、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图像。 (四)了解城市遥感图像解译基础
解译遥感图像就是判读图像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物体和物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一般说来,经过解译的、数字化的遥感信息才可能作为GIS的数据源。 (五)了解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应用
包括城市人口遥感估算、城市道路交通凋查、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遥感分析、城市环境的遥感监测等。
应试者应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一原理、方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等相关内容。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12-14 17:26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7讲讲义
单选题1-10 单选题
1中小学校中的行政办公室属于建筑中的( )空间。 A主要使用空间 B次要使用空间 C 交通联系空间 D办公空间
2.楼梯一般由( )部分组成。 A踢面、踏面、栏杆 B踢面、踏面、平台、梯段 C 踢面、踏面、休息平台 D梯段、平台、栏杆
3.按照层数的不同,我国住宅建筑可分为( )。
A 2类 B 3类 C 4类 D 5类
4.关于空气污染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工厂或某些建筑所散发的有害气体和微粒对邻近地区空气污染,从水平方向来说, A下风部受污染的程度与该方向的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成正比 B下风部受污染的程度与该方向的风向频奉成反比,与风速成反比 C下风部受污染的程度与该方向的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大小成反比 D下风部受污染的程度与该方向的风向频率成反比,与风速大小成正比
5.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应( ) A 可计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B 应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C 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D 应折半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6.当人的视线与外部空间界面构成的夹角在( )时,空间有围合感,但又不会对人形成压抑感。 A 300—600 B 450以上 C 180—450 D 180以下
7.自然坡度为16%时,应选择( )种设计场地连接形式。 A混合式 B平坡式 C台阶式 D陡坡式
8.我国的设计程序是如以下( )所表述的。
A建没项目可行性研究、建没项目决策、配合施丁和参加验收、工程总结
B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决策、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 C建设项目决策、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工程总结 D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决策、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工程总结
9.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最小宽度为( )。 A设防烈度为了度的地区为1.0m B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为1.2m C不考虑设防烈度,均为1.2m D不考虑设防烈度,均为1.5m
10.按材料组成物质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将建筑材料分为( )类。 A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B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 C植物材料、沥青材料
D高分子合成材料、颗粒集结型材、纤维增强型材、层合型材
答案:1 A 2 D 3 C 4 C 5 C 6 C 7 C 8 C 9 D 10 B
单选题11-20
11.城市道路最小纵坡值为( )。 A 0% B 0.2% C 0.3% D 0.5%
12.按小汽车当量计算,露天停车场1个停车位的面积为( )m2。 A 10—15 B 16~20 C 25—30 D 30~35
13.按照现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城市一般性景观用水的水质可以是( ) A Ⅱ类 B Ⅲ类 C IV类 D V类
14.选择填空:城市排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三类,是( )。 A生活污水、丁业污水、降水 B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 C生活污水、千业废水、雨水 D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
15.城市配电网由高压、低压配电网等组成。高压配电网电压等级为( )kV,低压配电网电压等级为( A 1~l0;380V~lkV B 1~35;380V~lkV C 1~35;220V~lkV D 1~10;220V~lkV
16.市区l0kV的配电所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大于( )。 A 10km B 20km C 500m D 300m
17.电话线路占总投资的( )。
)。 A 40% B 45% C 50% D 60%
18.一座供热面积10万m2的热力点,其建筑面积约为( )m2;若同时供应生活热水则建筑面积还要增加( )m2。 A 300;50 B 350;70 C 400;90 D 450;100
19.燃气用量的预测与计算的主要任务是预测计算燃气的( )。 A年用量与日用量 B 日用量与小时用量 C年用量与月用量 D月用量与日用量
20.管线与铁路或道路交叉时应为( ),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 )。 A正交;450 B正交;300 C平行;450 D平行;300
答案:11 D 12 C 13 D 14 B 15 D 16 D 17 C 18 A 19 B 20 A
单选题21-33
21.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先在所需规划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绘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这种方法属于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方法中的( )。 A设计等高线法 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 D竖向综合法
22.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 )的研究。 A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城市地价 B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 C对城市交通和城市住宅 D城市交通和土地区位
23.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的力量彼此相等时的那个价格和数量水平,就是( )。 A供需平衡点 B市场价格均衡 C市场均衡点
D无变动
24.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论述土地问题的是英国经济学家( ),他于17世纪末首先提出了( )的概念。 A大卫·李嘉图;级差地租 B杜尔哥;土地价格 C威廉·配第;级差地租 D威廉·配第;绝对地租
25.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 A职能单位 B门槛人口 C中心度 DK值
26.“社会学”这一名词是由( )提出的。 A法国哲学家 B法国思想家 C英国哲学家 D英国思想家
27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 )。 A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规划 B注重物质空间规划 C在规划中注重弹性
D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8.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微观的社会整合往往从( )开始。 A单位 B社区 C邻里 D街道
29.管治根本性的短处在于( )。 A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结合
B存在着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分离的倾向 C它不排斥政治来治理社会 D 往往不是集中的
30城市居住社区概念区别于城市居住区概念的最主要地方是( )。
A 城市居住区基本表达的是一个空间实体居住地域概念;而城市居住区更将这种地域看作是一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在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 B人口数量 C地域范围 D地域组织方式
31.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影响较大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是( )。 A景观学派 B社会生态学派 C区位论学派 D结构主义学派 E行为学派
32.城市社会学研究往往要涉及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在测量人们的态度时用的最多的是( )。 A调查问卷 B赖克特量表 C态度量表 D访谈记录
33.基础生态学是以( )由低到高排列顺序而形成的不同的等级单元为了研究对象的。生态学类型与以上提到的生态学不同等级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B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生物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21 C 22 B 23 B 24 C 25C 26 A 27 D 28 B 29 B 30 A31 B 32 B 33 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