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

2022-09-15 来源:星星旅游
第14卷第5期 2014年9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4 No.5 Sept.201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 卞西春,马娟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理论阐释等方法.梳理"3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指出家 庭状况、社会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主张建立发展性为主, 弥补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塑造健康人格品质,同时创新工作形式,提 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增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以期形成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估、干预主观幸福感的 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4)05—0053—04 DOl:10.3969/i.issn.1671—3699.2014.05.013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而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 心理学的核心目标。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 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利用心理学目 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 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 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 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 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 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促进个人和社会的 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 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 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 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 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 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它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 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 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 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2)在 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 加工。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 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 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 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 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 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 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 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严标兵等Ⅲ运用《国际大学调查》对大学生的主 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 极情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个体的社会 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 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 上;(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 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 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 关系和价值取向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性别、个 体过去的生活事件、个体的家庭经济收入等不会对 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因 收稿日期:2014—03—17 主观幸福感造成重大影响。郑莉君等[21选取浙江省 作者简介:卞西春(1977一),男,山东邹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马娟(1981一),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 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3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1 4年 6所高校352名大学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测量 主观幸福感,分析其与性别、专业、年级、经济状况 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年级、专业、健康状况、经济状 况维度的比较上发现,二、三年级学生、农科学生、 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佟月华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 量表(SCSS)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266名大学 生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 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影响:积 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主 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 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一般 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 变量。张雯等[4J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会支持量表 及归因量表等对l~4年级的400名大学生小团体 施测。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因 素对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且各有不同的特点。余 鹏等f5]对269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自我效能 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方式对主观 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 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 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 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大学生的归 因方式、自我效能影响主观幸福感。徐强等【 1采用 幸福感指数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自我 概念量表以及集体自尊量表对通过整群随机抽样 法选取的大学四年制本科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 明:学生来源影响着主观幸福感,来自于城市的大 学生比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体验到较高的生活满 意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性别上并没有表 现出差异性:自我概念、集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相 关显著:自我概念对集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预测作 用显著;集体自尊在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 中介作用。集体自尊是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中 介变量。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它们构成一个复 杂的网状系统共同作用于主观幸福感[71,影响大学 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支 持因素;主观因素有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方 54 式、人际交往。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是父母 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 温暖、理解越多主观幸福感越高.而惩罚、严厉、干 涉、拒绝、否认等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同时家庭氛 围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和谐、融洽的家庭的 孩子主观幸福感更高。关于家庭经济收入与主观幸 福感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家庭经济收入偏低造成生 活压力时才会对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一旦基本需 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81。这可能是因为 主观幸福感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包含更多主观体 验。所以,生活满意感低者感受到较少的幸福,但生 活满意感高者未必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二)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产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就较多。社会支持能够满足大学生自尊的需要.提 高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大学 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中的情感 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对于大学生来说, 异性朋友的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 老师支持和母亲支持。 (三)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期是相当稳定的,这与稳 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Diener等人l9j认为,人格因 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神经质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神经质水平越高生活 满意度越低;外向性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外向性 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另外.外倾和神经质在 个人主义文化中比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与主观幸福 感的认知成分的相关程度较高.人格对主观幸福感 的情感成分的影响超越对认知成分的影响。 (四)自尊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 我的积极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与总体自尊呈中等 程度相关。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 信,有较好的应激方式,能较好地应付各类问题,幸 福感相对高些。自尊感强的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我定 位,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能体验到较 高的幸福感。 (五)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 第5期 卞西春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 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对主观幸 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学生 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使用 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解决问题。会提高个体主观 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则会 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与我国学者余鹏、宿淑华同 等,丁新华、王极盛嘲,佟月华【3]研究结果一致。同时, 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归因 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为自 身的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 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 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能较好地适应周围 环境,无疑会对幸福感产生正面影响。而外控者看 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 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 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不尽 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和身心健康.从而也损害自己的 幸福感。 (六)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大 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 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影响其主观幸 福感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 生的心理问题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 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的重要因素,如2004年的马加爵案,北大、中国矿 大铊投毒案,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复旦大 学投毒案等都反应出我国高校校园内人际关系紧 张造成的严重后果。张灵、郑雪和严标宾㈣的研究也 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 的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和谐时,其心情舒畅,主观幸 福感高。再者,主观幸福感由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的 生理心理年龄阶段所决定,恋爱关系、两性情感对 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 四、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 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 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 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积 极心理学将研究重点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 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 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 心所在,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 的思想。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 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 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 但是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 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 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预防的大 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 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总 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现挖掘并专注处于困境 中的人的自身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 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 防效果。在进行心理治疗时,积极心理学运用关注、 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如“让我们在这儿 休息一会儿”.而不是“让我们在这里停住”)、信任 等技巧,通过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增强被治 疗者的力量。 对于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在这方面 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积极的人格品质, 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 和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改变 弥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做法,积极开展预防 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存在心理困惑的大学生, 更多的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 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服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指导思想应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形成以“发展 性为主.弥补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育模式而不是 医疗模式,着眼于塑造健康人格品质而不是满足于 学生在校期间不出问题,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 素质都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改变工 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采取多元化 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知识竞赛、 学生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认知水平。教会学生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以科学的方法保持健康的心 55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1 4年 态.预防心理疾病发生。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 感的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规划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 辅导,积极促进学生形成以正确的自我意识为核心 的健康人格。 朋辈辅导、素质拓展训练、专题心理工作坊等形式 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情绪情 参考文献: …严标兵,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 『2]郑莉君,韩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f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7872—7875. 『3】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1.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96—297. 『4】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1—63. 『51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3—44. [6]徐强,张林.自我概念和集体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EB/OL].(2008—07—03)[2014—02一lO].http://www.paper.edu. crdreleasepaper/content/200807—68. [7]丁磊,殷晓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OL].魅力中国,(2010—10—09).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0/ 101757.htm1. 『81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60—65. 【9】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lO]张灵,郑雪,严标宾,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1.心理发展与研究,2007(2):116—121. 【111杨绍维,戴喜梅,徐静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6):503—505. Cultiv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BIAN Xi—chun.MA Ju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dao 26659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SWB)is regarded as research subjects.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etc.Which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It point out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impact SWB including family status,social support,personality,self-esteem,self—eficacy,coping style,f relationships,etc.,advoc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oals which are mainly to development as a supplement to remedy.The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chan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create healthy personality traits,innovative forms of work,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orm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of survey,assessment,intervention in SWB.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责任编辑:傅美贞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