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完善、导向基本健康,同时压力不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明显,市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容忽视。由于户口的吸引力,大学生就业过度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人才浪费,使人们忽视专业知识的发挥。过度竞争对人的发展也有消极影响,“先就业后择业”现象严重,人们为了生存而忽视自身的发展。本文思考了若干对策,认为应该强化学校对学生就业的责任,通过改革劳动法律来缓解性别歧视,改革户口制度促进人才流动,大学生也要不断调整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调查 研究生就业 性别歧视
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1999年大学全面扩招,2003年毕业生骤增。今年大学毕业生为338万人,再加上去年,甚至前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66万人,今年参与就业竞争的大学生将达400万人之多。人潮汹涌,招聘会接二连三,成了重要的社会景观。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就业政策和市场趋于完善,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本文试图通过调查,了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思考,粗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等。笔者专门设计了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27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发放时间为4月20日,回收截止时间为4月27日。发放地点在首都师范大学,对象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范围是所有专业,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哲学、历史等。有效问卷的对象包括男生56名,女生59名,本科生49名,研究生66名。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理由是:1、硕士研究生教育走向普及,就业也越来越面临压力,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研究生在大学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学校甚至过半,从数量上有必要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我多次访谈了首都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伟老师。我对身边的同学做了大量的访谈,通过这种调查得到的是比较深入的细节。
一、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压力不小
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稳定。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在目前已经有42%的人找到了工作。其中硕士男生的比例更高,达到了59%。调查发现,大学生人均得到4.3次面试的机会,而且有58%的学生得到了四次以上的面试机会。说明就业的机会还是很丰富的。调查问卷中提出“您总共得到多少次选择工作的机会?”意思是在双向选择中有多少次把握了选择的权利。统计表明,人均有2.98次。其中有三次以上选择机会的同学占48%。从宏观看,2001年——2004年北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总量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四年来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6.3%、85.3%、83.2%和89.4%。同期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基本稳定,分别为70%、65%、70%和73%。[1]可以相信今年的就业率也可以维持稳定。
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完善。首先就业渠道日益丰富。笔者专门调查了“最有价值就业信息”的来源。共有四个选项,分别是:他人介绍、网络、招聘会、自
己联系。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渠道的作用基本均衡,它们在所有选择中的比例分别是17%、31%、27%和25%。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和招聘会两种渠道,都占到30%左右。本次调查专门研究了“找工作难的原因”,包括:学校声誉差、专业不好、面试技巧不好和招聘程序不公正四个原因。在所有选择中,认为招聘程序不公正的只占19%,这实际肯定了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主流。
当前就业市场基本能够引导大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的引导下,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竞争意识、自强精神普遍增长。在团队精神方面,96%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尊重团体利益,37%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非常尊重团体的利益。在学习态度方面,89%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努力,3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非常努力,只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不努力。在学习的成果方面,大学生人均有1.82个职业资格证书,有三个以上证书的同学占25%,所有受调查的同学都有一个以上的证书。参加考研的同学占62%,这些同学中有70%是为了提高学历或者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提高自身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努力的方向。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压力不小。全国各地人才供给普遍充足,给就业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例如去年陕西省职位需求与人才供给比为1比1.77。[2] (赵锋:陕西人才供需比例1.77比1[J].新华社,2005年03月01日.)2005年南京公务员考试共有7187人角逐379个岗位,供求比例约为19:1。[3]同时,中国下岗失业问题严峻,据劳动保障部统计表明:2004年失业人员有 821万,比上年增加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显得更加困难重重。
本次调查显示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在目前仍然有58%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在本科生中有67%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本科女生则有64%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女研究生的情况尤其严峻,有67%的人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越来越大,67%的人提前半年开始找工作,同样情况的女硕士竟然占到了87%,同她们的低就业率相比,显然她们的这种反应来源于就业的压力。为了找到工作,毕业生制作越来越精美的简历,并且把它们装订成册,男硕士人均投放简历26份,女硕士则人均投放简历30份。笔者在实际了解到,许多高校招聘教师往往能吸引几十倍以上的简历。就业的压力使得62%的人选择了考研究生的路,而国家也为了延缓就业压力,积极对研究生教育扩招,其结果是研究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难,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能与之无关。就业压力还体现在求职过程中的开支,研究生的开支尤其大,男硕士人均1200元,女硕士人均1600元。开支在2000元以上的占22%。女硕士求职过程中的开支在3000元以上的竟然占13%。本次调查还表明各种歧视有所抬头,78%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歧视,其中工作经验的歧视最多,占到了所有歧视中的42%,这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形势。
二、性别差异明显,性别歧视不容忽视
女生和男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广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能力和偏好。在能力方面,女性有自己特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比较好。在日常接触中我们可以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语言障碍,这和调查基本一致。本次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在面试中的发挥差别比较大,女生明显占优势。在本科男生中有33%的人表示找工作难的原因是面试技巧不好,在女生中只有21%的人表示这样。在研究生人群中也有相似的差距,有22%的男生认为找工作难的原因是面试技巧
不好,但是只有13%的女生表示这样。这些差别都很大。笔者专门调查了大学生在面试中发挥的情况,发现女生在各个层次上都比男生好。本科男生发挥非常好的占6%,而本科女生占13%。女研究生也比男生发挥的好,发挥比较好的比男生多了7个百分比,发挥得不好的比男生少将近一倍。女生一般比男生学习更努力。自认为学习非常努力的人,在本科生中男生只有25%,女生有36%。女研究生自认为学习非常努力的人,比男生多将近一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女生也比男生努力,女研究生比男性高3个百分比。
在就业偏好方面,女生和男生也有多种差异。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影响工作选择的是什么?”选项有“政策优惠、亲属、朋友、同学”共四个。53%的本科女生认为受亲属的影响,比男生多24个百分比。在硕士中差距更大,35%的女生和21%的男生认为受亲属影响。45%的硕士男生认为受政策优惠的影响,比女生多7个百分比。12%的本科男生和21%的硕士男生受同学的影响,而只有8%和4%的本科女生和硕士女生受同学的影响。这说明在就业偏好中,男生比女生有更大的流动性。二者在择业目标上也有较大差距。男生比女生更注意薪酬,差距最大的是对稳定和专业对口的态度。44%的女硕士追求稳定,而只有21%的男硕士生追求稳定。10%的本科男生要求专业对口,而只有5%的女生要求;21%的男硕士要求专业对口,而只有9%的女硕士要求。
在性别差异中日渐成为热点的是性别歧视问题。性别歧视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客观存在。通过对招聘信息的调查,可以发现性别歧视不容忽视。笔者对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做了一个统计。230个单位提供了共550个职位,时间跨度为2003年9月22日——2005年4月22日。其中男生优先的职位有83个,占15%,女生优先的职位有33个,占6%,对男女不限的职位有434个,占79%。[4]说明公平是主流,但是性别歧视也是严重的。笔者对招聘的实际操作进行了调查,许多同学反映在招聘广告中没有注明性别歧视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性别歧视。因此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比网络招聘信息能表明的更严重。笔者专门调查了歧视问题。受到性别歧视的女生在所有受调查的女生中占53%。在女硕士中,性别歧视占第一位,在所有歧视中占50%,69%的女硕士受到了性别歧视。可以说性别歧视是她们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性别歧视在本科女生中占第二位,在她们受到的各种歧视中占30%。总之性别歧视值得社会的关注。
三、户口的吸引力与人才浪费
户口的存在当然对社会的运作有一定的便利,它可以帮助治安管理,可以控制社会福利的支出。但是户口的消极作用在当代越来越凸显,它严重阻碍人才的流动。本次调查发现户口对大学生的流动起了不容忽视的影响。54%的学生选择到大都市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工作。在北京的高校,到外地找过工作的大学生寥寥无几。调查显示,71%的硕士男生和54%的硕士女生一次也没有到外地找工作。用人单位能否解决户口成为大学生选择的重要标准。88%硕士男生和83%硕士女生,或者总体上86%的同学表示在意用人单位是否解决户口。另外55%的硕士男生很在意用人单位是否解决户口。这说明户口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是它的代价是人才的浪费。本次调查显示总体上有43%的人认为专业不对口,有15%本科女生、7%硕士男生、9%硕士女生认为专业很不对口。笔者调查了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校公布的人员需求信息,笔者认为对硕士的需求存
[5]
在着人才高消费。 (http://www.cnu.edu.cn/zhaopin/zhaopin.htm,2005-4-1.)
除了小语种、美术等急需专业外,硕士生都被安排从事学生工作、实验员、图书管理等完全没有科研任务的岗位,占总需求的63%。
户口的吸引力和人才浪费有一定关系。本次调查专门调查了大学生找工作的目的,选项有三个:为了解决户口、为了生活、为了发挥专长。在所有选择中,“为了解决户口”占20%,“为了发挥专长”占25%。说明户口和才能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但是本次调查在首都师范大学进行,本校的本科以北京生源为主,占80%以上。因此在生源没有特殊限制的学校里面,户口的压力更大。对于硕士女生,在所有评价中为了解决户口的占32%,为了发挥专长的占29%。这说明解决户口比施展才干更重要,而前者的压力必然压制后者的实现。
户口问题不但影响了人们灵活选择职业,而且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北京每年的进京指标大约在1.5万左右。在国家部委,信息专业的新大学生,5年之后仍然留下来的不超过30%。某金融公司2002年招了5名外地大学生并解决了
[6]
户口,如今还不到两年,5个人已经走了4个。 (方芳 李洋:优惠政策变成双刃剑 进京指标苦了毕业生[J].北京现代商报,2004年03月12日.)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户口问题困扰着他们,但是一旦找到了工作,受困扰的就成了用人单位。每年三四月,进京指标苦了毕业生,同时,获得户口的新员工开始了一轮跳槽离职的“热潮”。最令企业头疼的不光是违约金、档案等等扯皮的琐事,还有人才集中跳槽之后留下的岗位真空,以及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的尴尬。据《首届大学生就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人会在5年内离开第一份工作。其中,25%的大学生只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至两年;29%的人回答两至三年;选择“合同期内”的占18%;还有2%的人选择了“1年以下”。所以当前的户口制度满足不了人们灵活就业的实际需要。
四、就业市场的竞争与人的发展
就业市场的竞争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它对人才的形成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由于市场的驱动,考研热持续不断,有80%的硕士男生和72%的硕士女生参加了博士考试。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创新人才,许多年来研究生的就业相对容易,吸引大批的人员参加研究生考试。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压力也驱使人们参加研究生考试,考研人员中有23%的同学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于是参加考研。他们希望推迟就业避开这几年大学扩招后形成的就业高峰。其次就业市场的竞争对大学生素质修养,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这在本科生中效应尤其明显,53%的本科女生认为自己很能尊重团体利益,47%的本科女生认为自己能够尊重团体利益,这两项合计达到了100%。就业压力还促使大学生提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关于大学生的竞争优势,综合素质在所有选项中占50%,道德水准占17%,说明大学生已经不再把自己的优势局限于专业知识。另外竞争意识在大学生中不断高涨,他们为自己争取了人均4.3次的面试机会,在最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来源上,他人介绍的只占17%,通过网络、招聘会、自己联系等手段得到的信息合计在所有信息中占83%。总之在市场的洗礼下,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自立。
就业市场过度竞争对人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过度的竞争会使大学生“饥不择食”。大学生就业中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社会问题,并且愈演愈烈。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是指,大学生就业中优先实现人的生存以及对户口等的偏好,这就是“先就业”; “后择业”是实现就业以后,再等待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施展自己的特殊才能。二者分别也就是人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在本
次调查中发现,生存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焦虑,人们明确而且强烈地意识到要先求生存,然后求发展,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尖锐对立。
人们对生存问题的焦虑具体表现为对稳定的追求。由于竞争激烈,人们转而追求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先就业后择业”。问卷中提出:“您择业的时候最看重什么?”在“薪水、社会地位、稳定、专业对口”四个选项中,各种人群对专业对口的追求普遍最小,在所有选择中,平均只占13%。而对薪水、社会地位、稳定的选择在所有选择中分别占33%、20%、35%,其中对稳定的追求最大。女生更注重稳定,本科和硕士的女生对稳定的选择在所有选项中都占44%。由于竞争的压力,人们为了就业,只好对“择业”的追求暂时放弃。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对口水平的下降。总体上专业对口排在其它选项后面,在女性方面更是如此。由于女性面临的竞争更大,她们对专业对口的追求更受压抑。在本科女生的选择中,专业对口只占5%,在硕士女生的选择中只占9%。笔者调查了“所找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不对口的情况包括:很不对口和不对口。这种情况比较严重,硕士男生专业不对口的比例达到了26%,而硕士女生达到了35%。专业对口与否,强烈影响人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成长。因此无疑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在消极的意义上影响了人的发展。
五、关于对策的思考
1、强化学校对学生就业的责任。
我们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就业模式,让国家和学校把学生就业包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探索新的形式。今年广东省教育厅再次强调从去年开始就执行的政策,即连续3年“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停止招生1年。[7] (王攀:广东省教育厅呼吁遏止“人才高消费” [J].新华社,2005年03月24日.)这实际是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的一种责任,并且把责任落实在学校的发展上,这种责任可以很好的控制学校的盲目发展。当然就业和招生相比,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学校承担这种责任不能太小,也不能太苛刻。
首先学校关心学生就业,要体现在合理设置专业。本次调查显示,就业困难和学校专业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把就业难首先归咎于专业不好。他们认为总体上专业设置不好占所有原因的38%,居于首位,其中本科女生认为占31%,本科男生认为占26%,硕士男生认为占45%,硕士女生认为占43%。为了尽快解决专业问题,学校应该切实为学生跨专业学习提供便利,改变目前打压和限制的消极态度。
其次学校要重视就业工作,本次调查发现有45%的同学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没有什么作用。虽然更多的同学肯定了它的作用,但是否定意见也不小。这说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很有改进的空间。
2、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就业。
首先,完善就业市场的建设。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有30%最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来自网络,在总体上对就业的作用占首位。招聘会的作用也很大,对于女本科生,它提供了47%最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专场招聘会是其发展方向。3月25日山西省举办了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当前紧迫的是招聘会要加强为女大学生服务。3月15日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举办了“2005年北京地区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3月28日山东首届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在济南举办。说明专门为女生服务的招聘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种措施一定能很好改变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其次,用改革劳动法律的手段来缓解性别歧视。调查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只有10.6%,认为女性能力低的只有8.7%,[8] (叶文振 刘建华 夏怡然等: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 [M].中国人口科学,2002(6),第56~62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女性特有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所形成的负担。因此纠正性别歧视的根本措施不在于惩罚用人单位,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是主要靠转移用人单位使用女性的经济成本。应该改革女性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对女职工的社会保障不应当都由企业承担,而应该实现社会化。
再次,合理安排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招生的时间。依据是报考人员的比例之高,足以影响就业全局。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占大学生的50.5%,但是公务员考试时间绵延,严重影响了学生找工作。研究生招生的时间也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现在就业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找工作的时间提前,而博士招生的时间在毕业前的三月下旬,复试和面试完成以后,社会上的招聘活动大都结束,严重影响考生合理安排找工作的时间。硕士招生虽然早,但是复试时间也大都在四月下旬,也要耽误考生找工作。参加考研的学生比例高达62%,因此它对就业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3、增加大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首先,改革户口,促进人才的流动。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就是“先就业,后择业。”在主观上人们不能坚持专业对口,在客观上也不允许人们坚持专业对口。在这种现状下,许多人在就业中不能满足自己施展才能的愿望,这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沉重的损失。那么如何才能使人们逐步实现施展才能的愿望?就必须加大人才的流动。而人才的流动现在遇到了户口的障碍,中国的户口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户口要松动必须逐步取消它的附加功能和价值,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功能。中国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放心地走向中西部以及基层。
其次,缓解就业压力,国家要加大人才储备,并且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储备。对于长线需求的专业,国家更要扩大就业需求,吸收人才,一方面可以使人才得到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使竞争既不小,又不至于太大。
4、大学生要按照社会需要,大力完善自身。
首先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招聘单位最看重的是什么?”选择综合素质的占70%。但是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综合素质的只占50%。因此按照社会需要,大学生有必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大学生要进行面试的专门训练。国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泰伦斯·伊格认为,中国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面试缺乏了解,缺乏面试前的准备工作,有95%的求职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9] (中国大学生存在三大求职缺陷[J].新华社,2004年12月06日.)笔者也在调查中发现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是面试技巧不好,它对于本科男女生、硕士男女生在各种原因中分别占32%、21%、22%和13%,在总体上占20%,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大学生很有必要针对面试下工夫。
再次,大学生要不断调整心态。大学生应该本着为个人和社会负责的精神,拓宽就业渠道和视野,关注中西部和基层的需要,不应该把就业圈子局限在狭小的大城市。在当今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大学生更应该树立理想,在专业上注重个人兴趣,追求终身职业。许多调查显示热门职业不断调整,风水年年轮转,
例如2005年天津应届大学生需求排行榜前十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机械、会
[10]
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等。 (张鸣岐 马永权:人才市场供求呈四特点 市场营销重回需求榜首[J].新华社,2005年01月29日.)机械专业在过去曾经不吃香,而吃香的计算机专业的排位也有调整。因此只要个人积累了真才实学,终有一天会大显身手。也就是说大学生固然要关注“商机”,但是更要关注成才问题。
大学生就业对于个人,是个人充分发展的关键;对于国家,是人才培育和成长的关键,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全社会有必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和对策,这样才能更好建设和谐社会,更好实现我们的人才兴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宗焕平 李江涛: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J].新华社,2005年04月22日.
[2]赵锋:陕西人才供需比例1.77比1[J].新华社,2005年03月01日. [3]陆培洁:379个铁饭碗7187人抢公务员供求比例19:1,报名总数为近年来之最[J].现代快报,2005年02月22日.
[4]http://202.204.208.66/cnustu/busiroad,2005-5-3. [5]http://www.cnu.edu.cn/zhaopin/zhaopin.htm,2005-4-1.
[6]方芳 李洋:优惠政策变成双刃剑 进京指标苦了毕业生[J].北京现代商报,2004年03月12日.
[7]王攀:广东省教育厅呼吁遏止“人才高消费” [J].新华社,2005年03月24日.
[8]叶文振 刘建华 夏怡然等: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 [M].中国人口科学,2002(6),第56~62页.
[9]中国大学生存在三大求职缺陷[J].新华社,2004年12月06日.
[10]张鸣岐 马永权:人才市场供求呈四特点 市场营销重回需求榜首[J].新华社,2005年01月29日.
附1:《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2:《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