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是 跨国界 ;二是 跨学科
2、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它的出现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3、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 交流 、
吸收 、 改造 、的历史。 4、法国学者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 国际文学关系 史。
5、季羡林先生说过,从全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文艺理论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确有创见而又能自成体系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 中国 ,一个是 印度 ,一个是从古代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洲国家所在的广大地区。
6、 朱光潜 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探讨了缺类问题。
7、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 综合 性研究的新阶段。
8、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 创造性的误读 中实现的。 9、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源流,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一研究被称为 渊源学 。
10、比较诗学是一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 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 的比较研究。 11、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民族, 语言 ,文化和 学科 的文学研究。
12、比较文学要求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应以 世界文学 为背景,以 他种文学 为参照系统,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名词解释:
1、影响: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类比: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3、流传学: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4、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5、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则指某个民族内的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是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6、文类学: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一门学问。它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某些相似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但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而容易滑向泛文化的领域。
8、缺类研究: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差异的理解。
9、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一部世界文学史。第二种涵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第三种涵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
10、个体流传:个体流传即一国的某个作家在他国的命运和对他国某个作家或他国文学的影响。这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它包括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两种
三、判断题:
1、比较文学的方法就是比较。 (错) 2、《离骚》和《神曲》的比较研究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 (错) 3、文献的渊源研究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错) 4、现代小说中对绘画空间意识的借鉴是对以往“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的一种突破。 (对) 5、影响与类同的区别在于影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果上的机遇等,也就是说它需要有明确的事实作依据。 (对) 6、普希金与拜伦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 (错) 7、根据比较文学的观点,一个作家受到他国作家的影响就贬低该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错) 8、接受国的艺术传统越强大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就越容易。 (错) 9、在文学和绘画的关系中,文学对绘画的借鉴是明显的,绘画对文学的借鉴则几乎没有。
(错)
10、各民族语言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差异。 (对)
四、简述题:
1、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那些不同?
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2、简述太极图和十字架的意蕴。
有人曾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太极图”,西方文化的象征是“十字架”。这一比喻很值得体味。“太极图”是圆的,平衡的,具有向心力的,同时也是封闭的,互相纠缠的,内部运动和斗争的。“十字架”纵横相交,向四方延伸,显示出一种张力,也显示出侵略性和扩张性。
3、简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对作家的影响上。如禅宗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信奉宗教的虔诚信徒,宗教信仰与意识在他们的创作中会自然而然有所流露。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艺术表现技巧。在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中,不少具有文学价值。文学史上的有些名著也取材于宗教。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经的唱读和变文促进了我国新文体的产生,话本、弹词的出现为我国小说、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日益疏远,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恣意嘲笑讽刺宗教的伪善。
4、简述类比与对比的关系。
类比和对比是平行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类比是比较的前提,而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在实际运用中,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叉运用的。
5、简述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简述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一)影响时代风尚
文学翻译对人的启蒙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新的思想正是通过翻译进入人们心灵的。如晚清时期对易卜生的接受,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存在主义的认同。 (二)产生新的词语
外来文化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我国词汇。这首先表现在词汇的丰富上,而且翻译还可以赋予已有的词汇以新的含义。 (三)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
如我国小说的发展就受到佛典的讲经变文的影响。近代翻译对我国小说的影响更是巨大,它不仅表现在思想上的启蒙,而且表现在各种技巧上的借鉴。翻译对我国新诗和话剧也有很大的促进。中国新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外来诗歌的影响。 (四)翻译与作家
许多作家是通过阅读译著来吸收营养的。有些作家通过翻译与自己思想、气质、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带动自己的创作。这在比较文学上叫做“选择性共鸣”。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翻译过作品,通过翻译,使他们能非常细致地体味和推敲外国作品,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营养和写作技巧,周立波译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创作《暴风骤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6、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哪些方面?
电子计算机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换笔和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上。
(一)换笔: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方式。键盘输入改变了手写的一次性,使修改变得极为容易,因而也越来越经常化,于是构思和写作逐步趋向于同步化;“复制”和“粘贴”功能的实现使拷贝、拼贴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对其他文本乃至超文本的借用于是成为作家们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创作方式;输入法的特点使谐音、多义乃至符号语言的运用在作品中屡见不鲜,换笔,极大地为丰富文学的表现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尝试。
(二)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的兴起,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传统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冲击。这首先带来了创作主体的变化。在网络上,人人都成了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或者读写、批评和修改
作品,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日趋接近,创作由专业化走向平民化。这种创作主体的改变给文学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审美趣味变得多元化、私人化,并形成一种简洁的、时尚的,符号性的网络语言。并且,网络作品不再是稳定的存在,而是流动的,永未完成的。这种新文学样式在不断冲击着既有的文学创作规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文学表现的空间,引起人们对文学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新的思考。
此外,像三维动画、电子音乐一样,电脑诗歌,电脑小说的出现也将指日可待,新的创作软件即将问世,人机对话,任意进入,多重结尾将进一步改变文学创作的结构模式。当然,这种创作软件并不意味着取代作家创作。作家创作将与电脑创作并行不悖,竞放异彩。 7、简述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