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2023-02-27
来源:星星旅游
口 长北天人合一——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148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3—0148—12 按语:本文根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长北教授2009年在东南大学“精品人文大讲堂”所作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系 列演讲的总讲题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下设《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比德思维》、《吉祥意识》、 《中和圆融》、《气韵生动》、《传神写意》、《曲线旋律》、《稳定程式》、《海纳百川》、《发现重铸》,共十二讲,讲座内容是对 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的阐释和理论的提升,意在重审民族文化传统,提升与重铸国家艺术形象及民族文化精神,融 会人生意境。此举之当下意义自不待言。长北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学学科硕、博士研究生《中国艺术史》、《设计艺术史》、 《艺术史专题》课程教学和全校本科生《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此为其长期教学、案头钻研与田野调查的心得。《艺 术百家》陆续刊发长北教授《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系列论文,以飨读者。 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长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 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内涵、由来谈到“天人合一”哲学观对中华传统艺术的主 导,认为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是惩治工业文明弊端的一帖良药,更是一种人生理想、一种 道德境界,甚至是一种推己及天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文化反思;文化整合;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JOl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讨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天人合一”?“天 万物的本来面貌、宇宙万物的全息。中国的古人认 人合一”的哲学观怎样主导了中华传统艺术?中华 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生命体,人和自然都不是孤立 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 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大自然不是人类掠 “天人合一”哲学观是中华文化对全世界最为杰出的 夺的对象,而是人类的朋友;因此,中国的古人强调天 贡献? 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沟通、默契和感应。也就是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说,人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 然才能给人丰厚的赐予。这就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自然 的哲学观。 观。“天者,自然之谓”([晋]郭象《庄子注》)。自然 又是什么呢?胡适说,“自”就是“本来”,“然”就是 二、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这样”,“自然”就是“本来这样”,也就是说,是宇宙 中华传统艺术是怎样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长北,本名张燕(1944一 ),女,汉,江苏扬州人,文学硕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先后任《中国漆艺》杂志副主编,东南大学艺 术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常 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聊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合作导师,民进江苏省委文化工作 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艺术史论,艺术美学,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 155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总第126期 动感,在任何装饰面,与任何题材搭配又都不会产生 冲撞,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表现生命意象的最佳范本。 中华文化讲求与天相合,中华民族的装饰纹样,大部 分是“适合纹样”。 (四)顺应天地的设计原则 《考212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 巧”,也就是说,造物要讲究顺应天时地气,材料取自 自然,适当加以人巧。这句话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造物活动的总法则。 1、J顺应自然 取材要充分利用材料天性。古代烧造陶瓷,木材 劈好要分堆:向阳的一面年轮比较疏,放一堆;背阴的 一面年轮比较密,放一堆。有的瓷器窑烧的时间要 长,就用纹理缜密、耐火的阴木;有的瓷器窑烧的时间 要短,就用纹理疏松、不耐火的阳木。日本今天还保 留着从中华学来的木材烧瓷212艺。《苟子・劝学》介 绍“鞣以为轮”的过程说,鞣制轮牙要利用木性,行驶 于沼泽地的车轮要木心向外鞣制轮牙,轮牙才比较柔 滑。《考工记》则说,做箭杆要选圆的树干,圆的树干 中要选重的,重的树干中要选没有结巴的,没有结巴 的树干中要选颜色深的。当代,大树被劈成一次性筷 子,造孽!一次性用具制造了大量垃圾,与人类展开 了争夺地皮的大战。传统椰雕顺应自然形作古拙图 案的雕刻,现代椰雕放弃自然形色作繁琐的拼接雕 镂,薄得像蛋壳陶,完全失去了民间艺术自然、厚重、 沉静、内敛的气质,走进了纤巧做作的死胡同。传统 根雕只是案头橱中的掌玩之物,挖的是些小枝小干。 这件阴木雕刻的《天问》,很好地利用了原木的形状 肌理颜色,干裂的枯木像是憔悴的屈原,枯木的长丝 像是屈原飘散的头发,顶端顺势雕刻出屈原昂起的 头,就把屈原形容枯槁昂首问天的形神都表现出来 了。这件鸡刺木雕刻的《渔》,保留鸡刺木的平滑面, 只顺应木纹和巧色雕出一条鱼和一只鸬鹚头颈,其余 “化”进鸡刺木的圈纹里,用最少的雕工,最大限度地 利用了自然材料的美感,就把宇宙生息中蕴藏的动态 之美、旋律之美传达出来了。当代根雕比大,比巨大。 刨出一个巨型树根,就是一方植被的彻底破坏、一座 山峰的轰然倒塌,由此带来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如此“连锅端”,我们的后人将无“根”可雕,根雕 如何可持续发展? 造物要充分利用天时。中国古代的漆器用天然树 汁大漆髹涂,大漆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之下才能干燥,战 国时候,楚国的气候适合大漆髹涂,所以,楚国的漆器 登峰造极。而在我国北方,自然条件难以使推光漆成 膜干燥,本着节约能源的宗旨,农业社会的工匠不备人 工加湿加热的荫室,而备四季自然暖湿的地窨。现代, 北方漆工也用恒温恒湿的荫室而不再用地窨,管它浪 费能源,甚至不知道地窨对髹漆有何作用了。 造物要尊重自然规律。现代,人类用各种人工手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口 段强迫自然改变运行方式,打乱运行规律,大自然从 万能的造物主沦落为人类的奴婢,大自然在哭泣!钱 正英眼见塔里木河上建起西大海子水库大坝以后,西 面碧水盈盈,东面河道干涸,下游成为沙漠,悲痛地问 自己:“难道断流才是我们治河、用水的最终结局?” 从而提出“将水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节水,防污和环 保”@。人类在饱受大自然惩罚以后终于认识到,还 是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取自自然 中华古代造物,材料都取自自然。古代漆器工艺 著作《髹饰录》里有一段话叫“大化之元,不耗之质”, 就是说,泥土是万物生长的基础,自然材料的造物,最 终都会变为泥土。万物化成泥土,泥土化生万物,永 远循环不息。中国的乐器用天然材料土、木、丝、竹、 金、石、皮、葫芦做成;农业社会人们使用的家具、竹 篮、漆器、藤编……哪一样不可以变为泥土?甚至粪 便可以肥田,树叶可以沤泥,一切在合于规律地循环, 没有大自然消化不了的垃圾。现在,大量的化工材料 污染了环境,匆 112建造又匆忙拆毁的建筑,更制造了 汪洋大海般的混凝土垃圾,真要把人类吞没。 中国古代,北方大量可见的是生土建筑。所谓 “生土建筑”,就是不用烧砖,而用土敲成土坯砖砌成 房子。陕北、陕西、豫西、陇东的生土窑洞,有地坑院, 有靠崖窑,还有平地垒叠而成的锢窑。它们就地取 材,冬暖夏凉,不破坏自然生态,地坑院还有庭院,供 人采光生息。新疆和宁夏的生土庭院,围墙不高,屋 面低平,为的是减少风害;门特别大,为的是方便骡马 进出;墙体很厚,只开天窗不开壁窗,为的是抵抗风沙 灾害和昼夜温差。赣西、福建、两广等省山地的土楼 也是生土建筑。福建圆楼环形房屋只开一个大门,大 门里面有许多家,每家各据扇形楼层,合中有分,分而 有合,有非常好的防卫功能,适应了家族聚居和防御 外敌的需要。 砖、木、石灰等自然材料,手摸上去触感温暖,给 人可亲可近的美感。江南民居的材料,主要是砖、木、 石灰。所以,人们常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 格扇窗”形容江南民居。南京秦淮河边,河房栉比鳞 次,夏日的晚上,推开临河的排窗,明月清辉,清风徐 来,秦淮河波光粼粼,桨声灯影,画船箫鼓,真是“天 地人吾庐”啊(图13)!我在婺源的青山绿水之间行 车,不时看见山凹里一丛丛徽州农舍,像山凹里长出 似的!我用“一丛”来形容,算是妙手偶得。灰墙黑 瓦与青山绿水是那么谐调,墙上的石灰经过风雨剥 蚀,有水墨画般的美。歙县是当年徽州州府所在地, 上世纪我曾去看,老房子前面是水泥马路,马路两边 的住家和店面都用造厕所的瓷砖砌造。频繁的政治 运动把老百姓折腾到了锅底朝天,马马虎虎活着吧, 马虎到好像明天就要搬家,后天就要地震,有房子住 住就不错了。现在,中国人终于富起来了,人们终于 157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总第126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材”是天、地、人;“两之”指太极之道,指阴阳之气, 天、地、人都要按“道”也就是阴阳相调的规律运行。 不仅世间万物必须效法天地,人的立身行世也应该效 法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y= 性、解放个性的实质,李贽提出“童心说”,汤显祖提 出“唯情说”,公安派三袁提出“性灵说”。晚明士子 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不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 是庄子的“绝圣弃智”,更不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 人欲”,而是摆脱封建束缚,大胆张扬人欲。 以上可见,“天人合一”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不 断变化,中华民族对“天”的解释越来越宽,有指宇 宙,有指自然,有指天理,有指天性,有指命运,“天” 成为一切非人为因素的总和。“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这里的“天”,就是指非人为因素的总和。新儒 家冯友兰把中国人对“天”的理解归纳为五个方面: 物质的,主宰的,运命的,自然的,义理的,他说,“中 国的哲学特别突出地讲人。它主要讲的是人有天地 参的地位,最高的地位,怎样做人才无愧于这个崇高 的地位” 。中国的哲人都知道,人类只能“与天地 参”,不能与天地对着干! 以厚德载物”。《易传》把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 糅合了起来,推天道以明人道,观天文以成人文,成为 儒、道各家理论的原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中华民族整体观照的思维方式、中华传统艺术浓 厚的形而上意味、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宇宙大生命感、 中国人朴素的辨证法乃至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都要 到《易传》那里去寻找源头。 汉代,董仲舒把初始阶段的“天人合一”学说推 向了“天人感应”。他以人的身体与天比附,说人有 十二个大关节,与一年的月份相当;有三百六十六个 小关节,与一年的天数相当;五脏相当于五行,四肢相 当于四时;4tg还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 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汉]董仲舒《春秋繁 露》)。也就是说,“天”规范着人世间的一切运动变 化。“天人感应”有一定的合理内核,人的生理节律 与自然规律确实有某种对应,如女人有月经,如人们 四、“天人合一”哲学观是中华文化对 全世界最为杰出的贡献 (一)x,l-工业文明的反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各国科学家对长寿老人 进行研究,发现老人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顺应自然节 近一百年来,人类对于自然的毁坏,超过了人类 诞生以来毁坏自然的总和;近一百年来,人 ̄x,l-于自 律去生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董仲舒把“天”从自 然偷换成为君王,是为维护皇权的安定,为君权神授 制造舆论。他把“天人合一”引向了神学唯心主义的 泥坑。所以,董仲舒被后人称为“官儒”。 如果说董仲舒是个效忠君王的“官儒”,宋儒则 然资源的掠夺,超过了人类诞生以来掠夺资源韵总 和。如今,全球变暖,台风和海啸加剧,威尼斯在不远 的将来,将从海面上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刷新,多拆快建,市民与 噪音、粉尘、立交桥、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玻璃幕墙相 伴。写字楼门窗密闭,能源浪费,对市民健康造成了 严重危害。行政机关冬天开空调到像进炕房,夏天开 把儒家的政治学说引向了道德和审美,也就是说,宋 儒以后,儒家学说真正为整个中华民族服务了。这是 宋儒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宋儒张载首先写下了“天 人合一”四个J ̄-7-,提出了“民胞物与”这个命题。什 么是“民胞物与”呢?“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空调到像进地窖,哪管它全球变暖,空调用电费用成 为全年最大的办公开支。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说,中 国的肺癌上升了四倍。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医生,说 以前看到五六十岁的病人还是粉红的肺,现在看到三 四十岁的人就是灰黑的肺,不吸烟的人也得肺癌。又 据中央台披露,“地王”囤积土地抛荒,房价超过了市 ([宋]张载《张-y:正蒙・乾称篇》),老百姓都是我的 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儿的“与”不是助词,是 名词“朋友”。《礼记・中庸》说,“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已经有了强调人参与天地运行的意 思,宋儒邵雍说得更好,“与天地参”要“上识天时,下 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强调人的作用是“参 天地之化育”,担负起“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 宜”的使命([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之 民接受能力,造成房屋空关。当着人们用水泥大量覆 盖地面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泥土里有无数无辜 的生命?有没有想到,少铺一平方米水泥,就挽救了 一平方米的生灵?有没有想到,当代人是在欠债—— 欠后人的债。用完了 ̄tg,用完了石油,我们的后代 怎么办?如果地球全部为建筑和公路覆盖,没有了森 林、湿地和沼泽,地球也就走进了坟墓。 二》)。“参天地之化育”这句话好生了得!它是要参 与天地的运行,在领会大自然运转规律、顺应自然规 律的前提之下,帮助自然平等化育众生。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也把“参天地之化育”看作人生的最高使命。 这可是全人类的永久使命啊!经过宋儒的解释,“天 人合一”靠近了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晚明,中国出现了一股情感美学思潮。士子们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虐待自然的方式谋求经济 的超高速增长,小型煤矿使矿难丛生,农村化工使环 境严重污染,挖地寻金使水土严重流失。城市向农村 夺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农民变游民,种 粮变买粮;或乡镇办工厂,毁灭了无数田园诗般的中 国村庄,同时将无数官员推向贪污受贿的不归之路。 过宋儒天人合一的旗帜,在合天的旗号下行张扬天 农民家园荒芜却无法回归,为了生活却失去了生活, 口 长北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158 儿童留守、老病无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浮出水 月亮的柔光之下,在松影和竹浪里喝酒!我好羡慕李 面。《新华文摘》曾经披露说,20多年经济的超高速 增长,已经给中国人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统 计显示,中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 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 白,他一生都在“诗意地栖居”。王安石当年常在紫 金山麓的定林寺读书,山门上挂了一幅他写的对联,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只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 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山水自为自闲地存在着,没有 受到人类干扰,人与山水两相平安,这就叫“诗意地 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 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 ,“我国已进入环 栖居”。现在皖南、浙南的山村,仍然是家门一推就 见青山绿水,农民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真 境污染事故高发期”,“高消耗、高成本的破坏环境的 高增长经济,是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④。 想想过去吧,中华先民曾经如此地节用每一寸土 地!他们把土地和资源都留足了给后人,让他们“可 持续发展”;《礼记》上就已经规定:草木凋零以后才 可以砍伐,不攫取鸟卯,不杀怀孕的母兽,不杀刚出生 的鸟兽,不连鸟巢端走㈣。人类再不抑制贪婪,灭顶 之灾就在眼前!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台 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先生在东南大学文化素质 教育座谈会上说:“人类曾经像恐龙一样称霸地球, 也使地球走向毁灭。人类如果再不思悔改,最终难逃 像恐龙一样的命运。”笔者在自己的书中也曾经向社会 发问:“我们是否需要照搬别国的现代化?…‘难道现代 文明的价值,在于以人生为代价,远离悠闲生活的趣 味?难道现代文明的价值,在于以生命为代价,再也难 喝到洁净的水,吃到洁净的菜,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今天我们再谈“天人合一”,已经有着几多沉重,几多忧 虑。人类首先是要活命,然后才谈得到发展谈得到“诗 意地栖居”。“天人合一”已经成为惩治工业文明弊端 的一帖良药!退一万步说,自然作为存在,难道仅仅为 人类所用?有没有它自身自为的价值? (二)全世界对中华传统哲学的重新发现 西欧在资本膨胀、饱尝32业文明恶果之后,返身 面向传统,寻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德国美学 家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拯救大地”的美学命题 名噪一时 。什么叫“诗意地栖居”?我以为,就是人 从“自然的人化”返身认识到“人的自然化”,返身追 求与大自然和谐的审美生存方式。它与“技术地栖 居”相反:前者身心自由,后者身心疲惫。什么叫“拯 救大地”?大地需要摆脱人类的征服与控制,休养生 息,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循环运转。“诗意地栖居”才 能够“拯救大地”,只有“拯救大地”,才能够“诗意地 柄居”。实际上,海德格尔的话只取中华民族“天人 合一”之一杯。中国古代,人们汲山泉,烹茗茶,会邻 里,问桑麻,看樵夫晚归,夕阳在目,牧童短笛,山歌盈 耳,就是“诗意地栖居”。李白当年下山问农,伴随他 的,是层层叠叠的绿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面对原生态的自然,李白 能不诗兴大发吗?他不是在空调酒吧里喝酒,烛光幽 幽,卡拉OK吼着,汗臭味和香粉味拌着;他是在“长 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的自然环境之下,在星星和 正令城市人羡煞! 人类在过往的活动中,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 宰,无度地糟蹋自然,无度地戕杀其他生灵,人类已经 被大自然推向了道德法庭。西方发起了绿色食品运 动、包装净化运动,先行研究无垃圾包装和垃圾的回 收利用。德国要求工业产品每一个零部件都要标上 材料成分和销毁方法,以达到工业无垃圾的目标。全 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绿色”旋风。西方曾经把人 与自然看成主客对立,率先以工业文明毁灭了自然文 明,又率先于发展中国家觉醒,发现中华民族的“天 人合一”哲学观是多么地既合情又合理,为“可持续 发展”预留了无限的空间。今天,炎黄子孙们终于重 新觉醒,重新发现了本民族的传家宝——“天人合 ”一,觉悟到了人不能胜天,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 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健康的 生命、轻松的生活和无尽的收获。 应该承认,西方人今天的觉醒并不是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完整照搬,“环境伦理”、“生态 美学”、“共生美学”等等,都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 依据是科学;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是农业社会的 产物,其依据是直觉。有学者说,“天人合一在实际 上又是不可能的,人创造了文化,人与天就分离 了” 。从科学的角度说,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 人”是不可能“合一”的,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不是 科学,而是一种人生理想、一种道德境界,甚至是一种 推己及天的悲悯情怀。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层面,中 华民族重视的是精神层面,人在与大自然“合一”的 过程之中,人自身修养到了“合天”的境界,南此获得 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 想想已经失落的昨天吧,那些个天然材料的手丁 制品,曾经给我们多少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想 想已经失落的昨天吧,谢灵运有东山别业,王维有辋 川I别业,白居易有庐山草堂,王安石有半山园。我们 的先人就是这样,每天每日与大自然共生息,欣赏着 青山绿水、夏蛙秋虫、天光云影、El出日落,享受着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有 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这是一项道德原则。” 关 心其他生命,也包括曾经被列为“四害”的麻雀。人 类从自然的征服者转而成为地球生物中的普通公民, 人与其他生物动态平衡,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和谐一 159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总第126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致,被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是怎样一个至高无上的伟大使命? (三)“天人合一”哲学观是中华文化对全人类最 (责任编辑:徐智本) 杰出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许多优秀的东西,比如民胞物 ①张燕《论中国造物艺术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文艺研究》, 与的思想、厚德载物的胸怀、安贫乐道的精神、对自然 2003年6期。 的尊重与亲和、诗意的生活态度等等,都要通到“天 ②Joseph Needham’Science&Civilsatian in China’Cambridge Uni— 人合一”;笔者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发现 versity Press Voi iv:3 P:102,转引自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广 中国传统艺术所有的文化特质,几乎都通到“天人合 角镜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钱正英、马国川《中国水利六十年》,《读书》,2009年第10、11 一。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 ③期连载。 季羡林曾说,“东方文化之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人 ④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季刊》,1918年7月。 与自然,只能为友,不能为敌。‘敌’、‘友’二字之分, ⑤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0页。 实即东西方文化根本区别之所在。如能弘扬此种思 ⑥冰点时评,《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日。 想,实能济西方文化之穷,并使东方文化为人类造福, ⑦邓隶文《中国正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扬子晚报》,2005年 为人类未来造福,使人类免于破坏大自然之灾难,其 12月3日。 意义不可说不大矣” 。 ⑧《礼记・王制》此段原文是:“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不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几乎已经丢弃了自己民族 不杀胎,不殁夭,不覆巢。” 的传家宝“天人合一”,中国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有 ⑨张燕《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甚于西方工业文明初起的历史时期。《易》说:“与天 版,第25页。 地合其德”,人对待自然要有道德自律,要顺应自然 ⑩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规律。我们必须节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放慢 ⑩ 《余英时教授访谈录》,见《刘梦溪学术访谈录》,中华书局, 追赶西方工业文明的脚步,改糊涂地赶路为冷峻地沉 2007年版,第11页。 思,重铸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重建审美的、诗意的生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见《保持地 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活态度,营造一个和谐、平衡、健康、安全、体现人与自 ⑩古干主编《佛教画藏系列丛书》季羡林序,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然互相尊重的生存环境!而“参天地之化育”又应该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Classical Chinese Art and Cultural Tradition CHANG Bei (School ofArt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8) Abstract: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This philosophy had exceed a great impact up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conception could bring some benefits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In addition,it is a living ideal,moral state,and a hu— manistic feeling. Key Words: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Cultural Reflection;Cultural Integration;Cultural Regeneration (上接第20页) [22]于平.舒巧的舞剧[J].舞蹈,1991,(05):36—38. [21]于平.舒巧的舞剧创作思想[A].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23]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01):34—36. [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 [24]于平.舒巧:纠结并敞亮着[J].舞蹈,2011,(09):26— 概论[J].舞蹈.2002,(10):8—12. 30. From’’Flying to the Moon’’to¨In Memory of Youth¨: Thinking over Shu Qiao s Traditional Chinese Dace Creation YU Ping (Ministry of Culture,People&Republic of China,Beqing 100020) Abstract:In her maiden work’’Flying to the Moon”,Shu Qiao revolutionari1y overthrew classical choreography. It mainly explored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of ballet.”Flying to the Moon”neither belongs to modern dance nor clas— sical dance.It deconstructed conception with modeITl art and advocated to sincerely reflect life itself and to reveal the inner state of a character.In Shu Qiaog opinion,structure has the same function with language.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Dance Art;Shu Qiao;Grand Dance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