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2-12-15 来源:星星旅游


课程论文

题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研究

二〇一七年八月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渗透程度也

在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金融行业最伟大的创举。虽然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交易成本,加强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交易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与之伴随的各种风险也威胁着银行业的稳定,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尤为必要。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然后总结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同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

Research 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enetr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is also deepening. Internet finance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s greatest pioneering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While Internet finance helps commercial banks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increase liquidity, expand trade borders, and improve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also threaten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The study of the Commercial bank risk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financial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irstl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Internet finance on commercial bank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challenge of Internet finance to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

Key word:Internet banking;commercial bank;risk management

3

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借助第三方支付、P2P 平台、众筹等进军金融领域,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直面挑战,将开放、分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融入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充分利用雄厚的资金优势、领先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了支付移动化、融资多元化、服务综合化等多种模式协同推进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如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与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防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生存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需要适应互联网为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金融风险的新形势与前沿动态.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风起云涌,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P2P网络贷款、互联网理财、众筹融资等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金融潮流。由于互联网技术在中国普及时间较晚,所以在欧美国家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要比中国出现的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历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发达至普及之后开始,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2005年之间,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铺展业务,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大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当时的互联网金融只是技术领域的,还没有深入到业务领域,这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自身工作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成长阶段,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熟起来,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营业牌照,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进入了正轨,此后,网络贷款也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领域,而是逐渐深入到业务领域;第三阶段是2012-2014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实践创新呈爆炸式增长,各种互联网

1

金融业态接踵而至,证券和保险网络公司获批,我国互联网金融从此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和运行机制;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今,是互联网金融需要规范地健康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过上一时期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审慎监管的部分,互联网金融逐渐走向规范、健康、向好之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颠覆了人们对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在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更加巨大的挑战,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员,更加应该思考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业的补充,改变着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通过加速金融托媒以及增加信贷水平来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能够使传统金融行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但是互联网金融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存贷款、理财等领域面临激烈竞争,也让商业银行承担更大风险,对金融相关行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机制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现存形式有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网络众筹、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大数据征信、金融互联网化,以下分点进行分析每一种形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是买方和卖方为保证对方不违约和争取法律保护时,进行资金来往的除银行外的“中介平台\"。买方将货款支付给除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平台,卖方收到支付消息后开始发货或提供服务,第三方作为中间人提供交易的安全保障,其运作实质是在收付款人之间设立中间过渡账户,使汇转款项实现可控性停顿,只有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才能决定资金去向。在这个过程中,以往银行承担的交易媒介角色被第三方支付机构取代了,资金不是直接流向银行,而是会在第三方账户上停留一段时间,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会失去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信息和原本属于自己的资金流,且不说资金流的信息的缺失对于银行安全性和宏观把控能力的挑战以及表外收入的减少,连原本属于银行的资金流也被第三方支付

2

抢走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资金流只是通过银行,银行可以以很少的利息获得这笔资金,再以一定的差价进行放贷,等于银行坐收特许权价值红利,但是有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里有大量资金,第三方机构会以资金量大与银行进行议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银行的利润被剥夺。总之,第三方支付使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带来一些影响,使商业银行的业绩水平受到压缩;另一方面,由于交易信息的缺失,增加了商业银行信息的不透明性,增加了其信用风险。

P2P网贷,为投融资需求者提供点对点、直接进行交易的金融形式,区别于有投融资需求的双方必须通过银行来满足其需求的形式,打破传统银行间接融资的模式,实现直接融资。银行传统放贷业务的开展过程是,银行将其通过吸收存款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在获取资金的成本中加上一定的利息之后放贷给需求方,为其实现资金融通,银行获得利差收入。P2P的出现,资金的流通不再通过银行,而是通过P2P网贷平台,由于网贷平台中的利息通常比银行的高,人们渐渐不满足于把钱以固定的利息存放在银行,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提升,同时有资金需求的一方,面对银行繁琐的手续、门槛高和放款缓慢等问题,更倾向于选择在操作方便的P2P平台上获得资金需求,银行从而失去通过放贷获得利差的机会。面对来自P2P网贷平台的竞争,银行会提升存款利息,降低贷款利率或者放宽对贷款用户的信用要求,由此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是商业银行面对蜂拥而至的互联网平台,认识到金融脱媒的趋势,尝试将自身传统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形式开展,互联网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性,使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下降,由此商业银行业绩水平得以提升,由此却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网络众筹,作为获得融资的另外一种形式,给客户提供了新的投融资平台,众筹的主要形式是发起人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介绍项目并预先设置目标金额、筹款截止日期及回报,放到网站供支持者浏览。网站会进行一定的审核,支持者在浏览项目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支持,帮助项目发起者完成项目。由此可见,市场上部分资金会自动流向众筹平台,同时,一些本来通过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项目有了新的融资渠道,从而压缩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造成威胁,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利润,也

3

可能会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或者降低对获得贷款对象的信用情况要求,银行业绩水平下降、信用风险提升,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挑战.

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提供了比商业银行更低成本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夺去了商业银行的部分用户,商业银行的业绩水平受到影响。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譬如互联网保险和理财,区别于传统线下金融机构的理财和保险,改变了原先理财和保险产品的购买渠道,凭借互联网技术,产品的传播途径更多、信息的更加透明,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通过银行购买理财和保险,现在转移到互联网理财平台上,使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业绩水平因此下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高.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迎合大众在线购买理财和保险的需求,将理财和保险产品放到网络上进行销售,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大数据征信利用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痕迹,来对人们的信用进行评估,区别于传统银行对客户的征信,只是单一地从某一方面例如工资、房产等进行评估,大数据征信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一手信息,银行获取客户信用状况的渠道比较单一,在大数据征信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和互联网金融合作的形式,利用其信用评价数据以及评估方法,会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产生很大影响,也提升了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

金融互联网化的表现形式有直销银行的增加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助力原有业务。对客户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更加高效地服务客户,例如,金融科技代替人工开卡等业务,减少客户排队等候时间;对内部来讲,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高效经营管理,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可借力互联网技术,尝试将自有业务通过网络开展,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金融互联网化使得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大大增加,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与全面性。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

(一)对风险管理战略思维的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生态圈发展模式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开放与共享是互联网的最本质特征,信息技术的粘合作用使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变得复

4

杂、利益相关方增多,银行单靠自身求得生存发展愈加艰难,由此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思想从相对封闭的业务经营管理模式向聚合了银行、互联网公司、商户、服务公司等多方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互联网+银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设施层和盈利模式,甚至重构银行的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战略下创新业务的风险特征与传统信贷业务大相径庭,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着力点各不相同,对商业银行在战略高度重新匹配创新业务和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对风险管理机制的挑战

互联网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移动支付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易引发操作风险。一些手机制造商应对病毒攻击被动滞后、安卓系统开放性设计、网络运营商对应用软件把控不严、客户自身风险意识淡薄等事实客观存在,可能会引发恶意山寨应用泛滥、钓鱼站点陷阱、验证短信被劫持、银行系统出现漏洞、身份信息泄露等风险。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设备向客户发送伪造的银行或运营商官方服务短信,诱导客户登录假网址办理支付交易,或通过“拖库”、“撞库\"等手段获取银行客户电子银行账号及登录密码窃取客户账户资金.互联网金融趋势下,银行各类创新业务跨度大,交叉性强、复杂度高,导致风险的表现更具复杂性、隐蔽性和交叉性,识别和管理难度急剧提高。由以上现象反映出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僵硬,风险管理不同环节和相关职责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的资源配置投入不足,这需要银行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形成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三)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挑战

互联网平台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可以把投资者和融资项目的信息集中展示在互联网上,传统融资里,双方由于中间信息存在盲区,因而效率很低。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核仍处于人工审核阶段,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对信息量的处理分类不清导致信贷员不仅需要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审核,还要对后台风险管理部门提出新的要求进行查漏补缺的整改,增加了人工审核的时间和劳动量。在互联网金融快速便捷和传播迅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相对冗长低效,仍然以主观经验积累的专家判断型为主,没有真正使用大数据相关

5

决策模型。

(四)对风险管理数据的挑战

便捷性客户诉求要求风控意识从“银行主控型”转向“客户体验导向型”。互联网创造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模式,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客户“自管理\"的特征凸显,并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丰富、灵活、便捷性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传统银行风险管理基本以满足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需要为出发点,在管理成本、客户体验与效率等方面的考虑相对欠缺,已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服务需求.业务虚拟化的特点对客户身份及交易认证方式提出了创新要求。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更有可能通过非面对面的在线准人方式获得客户,更加适用于互联网的在线虚拟账户及其支付需求也将愈加迫切。相对于银行柜面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及预留印鉴的传统认证方式,互联网金融对客户身份及交易认证方式提出更高的创新性要求.由此反映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挖掘不够深入,信息分散化、碎片化,不能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有效互联与整合。

(五)对外部风险冲击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风险向银行传导的途径增多,譬如互联网金融业务高度依赖线上平台,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设计和应用建设,往往由外部互联网企业提供,外包风险直接决定了这类平台和应用的稳定性,一旦平台稳定性不够或出现技术漏洞,可能引发客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用等风险;跨平台、跨界的外部合作会使合作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平台安全风险传导到银行内部,一旦合作机构出现问题,银行会受到较大冲击;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对模糊,创新业务容易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且易引发洗钱、套现、违规营销等风险;银行难以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标的物,刚兑背景下,一旦到期收益无法保证兑付,可能会引发收益风险等等。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冲击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6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数据积累,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治理信用风险

首先,应当加强目标客户分级管理。一是对“尾部\"80%的小客户采取系统自动授信小金额、线上批量操作方式,降低服务成本,允许适度违约;对“头部\"20% 的大客户严格采取线下审核身份和资质、线上自助申请授信的方式,设定较低的违约风险容忍度。二是关注借款人实际现金流、消费习惯、交易特征、交易对手等情况,做好更新与维护,实现授信额度的动态调整。三是加强贷后管理,重点监测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防控虚假交易、骗贷套现行为。

其次,借助大数据做好资源挖掘。一是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征信数据的多维度拓展。通过数据挖掘和建立模型,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及潜在违约风险,建立立体精细化信用评估体系,为信贷审批、客户关系维护等决策提供科学视角。二是关注异常交易、建立预警模型.如长期选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回避型客户突然申请高额度信用贷款、中低资产客户突然发生大远超收入水平的高额消费等,通过持续关注交易过程、资金流向及交易对手,分析交易的真实目的,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置.三是妥善处理数据保护和应用的平衡关系,体现数据使用主体对客户隐私的重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防止因客户信息泄露产生法律风险。

最后,构建全方位信息共享机制。当前应加快在全行业、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与互换机制.一是搭设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征信系统、工商系统等公共数据资源,建设行业征信标准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平台,制定全行业征信信息数据的应用规则,实现客户诚信指数的信息交换,增加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二是推动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以建立银行业征信平台为先导,推进全社会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国内各行各业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全覆盖态势,形成具备规模效应、适应不同需要的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二)注重过程管理,积极预防操作和声誉风险 1、加强前中后过程管控

7

从互联网金融视角分析,过程管理应重点抓好合作方准入、条款履行和后续跟踪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合作方或合作机构(如电商平台合作商户、POS 特约商户)资质进行严格评估与审核。除现场审核外,还应进入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合作方基本信息后完成综合评估和认定,据此划定合作方(机构)级别、签订协议。二是关注约定合作条款的执行情况,定期选取一定比例的合作事项同步跟踪,查看是否存在未按约定条款履行的情况。三是做好与合作方开展业务的信息资料(如电商平台的交易记录、代销保险公司的拒赔记录等)保存工作,特别要关注客户提出异议或投诉的争议事项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坚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导向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通过短信、网站、电子门楣、宣传折页等立体渠道大力宣传,如不使用公共网络进行线上交易、仔细识别银行正规网站、不轻易回复不明信息和链接等。二是建立惩处机制、抵制不良介入。探索推行合作保证金和“黑名单\"制度,在法律允许、约定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扣取保证金和中止合作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制定不良合作“黑名单\对名单中机构或个人坚决抵制、不予准入。三是强化内外互动、处理合理诉求.利用设置投诉举报热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客户满意度测评等活动增加与客户的互动,就侵权问题开展沟通交流、协商解决,及时处理消费者合理诉求。

3、采取风险适度转移策略

与传统业务的审慎经营不同,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应敢于试错和承担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可探索建立互联网子公司或事业部等经营模式,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的差异化经营策略。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更加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具有较高传染性、扩散性的声誉风险。

(三)夯实风控基础,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1、推动组织架构优化整合

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层次多维的流程架构,推动跨专业、跨层级的资源共享和流程再造,构建由纵横互联的互联网金融事业部或子公司组成的矩阵式组织,实现全面合作;将线上线下存在业务关联的各个组织、系统、运营平台串联整合,把传统线下业务和新型线上业务相互融合,实现业务流程线上线下高度集中、同步完成。另一方面,处理好内部各

8

渠道、各条线协同发展关系,依托线下物理网点、自助终端、智能设备的品牌效应,借助长期以来培养的客户信任感和亲切感,加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逐步改变消费者传统的金融消费习惯,营造出以消费需求推动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金融服务环境.

2、强化业务产品创新管理

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环节,应积极履行审查义务,严格执行法律、合规前置审查程序。应主动、及时地将新开发、开办产品业务的相关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备,审批通过后才能正式上线运营,慎防出现违法违规的“硬伤”。另一方面,评估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各类风险。针对“非面对面”的互联网线上业务,应建立由产品业务部门牵头、研发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配合的跟踪评估机制,不仅要在上线前设立专项指标进行专项评估,还要持续监测业务或产品在测试期(或适应期) 内的表现和客户的反映,保持对其潜在风险监测的连续性,以达到实时审核、动态调整、综合评估的效果。还需持续跟进客户反映,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

3、探索新技术推广使用

坚持“了解客户\"的原则,尝试运用新技术,不断拓展客户身份识别模式。一是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应用与传统的“面对面”模式相互结合,通过“线上申请、线下采集”或“线上开户、线下认证”等多种方式进行客户身份的识别和信息的采集。二是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或平台中嵌入联网核查链接,实现校验身份信息真伪的功能。三是通过线上视频、定期走访等方式开展身份的持续识别,就预留问题、身份要素等信息与客户核对,掌握是否为本人办理业务.四是积极研究应用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体征认证技术,在客户开户、网银注册、U 盾申领等关键业务环节,采取“拍照+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的方式,实现客户、照片、联网核查信息的多方比对,强化客户身份识别的硬性控制,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加快拓展自身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研究,不仅要建立和完善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约束和控制机制,更应推动涉足金融的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监管机制,建立起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隔离防火墙,防止相关风险向商业银行传导,从外部环境

9

和自身能力两个方向上,努力构建能顺应创新需要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旭升.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 金融论坛,2014,19(10):11-20.

[2]刘忠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 财贸经济,2016,(04):71-85+115。

[3]王聪. 互联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J]。 经营管理者,2017,(01):35。

[4]叶建清,杜权,杨跃。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17,(05):36-49。

[5]王晓光. “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面向商业银行风险的业务结构调整与变革[J]. 中国市场,2017,(07):95-96.

[6]王辉。 浅谈互联网金融下加强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7,(06):262。.

[7]王昭强。 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J]。 经贸实践,2017,(08):114.

[8]舒首凤。 金融自由化、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9]黄曼晶。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10]彭娜.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与风险管理研究[J]. 农银学刊,2016,(03):46-50.

[11]汪磊。 互联网金融下H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 [12]宋首文,代芊,柴若琪。 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 财经科学,2015,(07):10-18。

[13]郭品,沈悦。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 财贸经济,2015,(10):102-116.

[14]潘瑞君。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6。 [15]梁慧.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 统计与管理,2014,(01):59。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