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9-12
来源:星星旅游
司睚|霞—盈同2012年2月第10卷第6期 ・中医中药・223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I临床疗效观察 李锋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吉林大安131300) 【关键词】眩晕;辩证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 94(2012)06—0223—02 眩晕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涉及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多个病 种,如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椎一基 者,主要因为肝木之气生发太过,肝木制约肺金(肝火犯肺),则生 适量加沙参、麦冬等滋阴药物。热重的还有加石膏等生滓之药 】。 咳嗽,治疗在银翘散加减的基础上还可以佐以疏肝理气之药。 4冬季风寒袭肺而咳嗽 2夏季易患风热咳嗽的治疗 风寒咳嗽在刚起病的时候,由于风寒肃肺、肺卫失宣。,患者症 2.1治病机制 状为头身酸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且伴有痰液清晰,色白。舌 夏季热邪易侵袭人体,本病多因外邪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不 象,脉象表现为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宣肺肃降。肺气 宣,上逆而咳。风热咳嗽如若不及时治疗,常见变证即兼其他邪气而 恢复则咳嗽自愈。 病。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风寒咳嗽的表邪解除以后,此时表症缓解或消失,此时症状以咳 2.2诊断 嗽为主,且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痒不适等。舌脉表现为:舌淡色 临床表现为咳嗽,或伴有发热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并 青,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有医家认为此时肺之寒气未完全去除, 有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口渴、尿少便干等。西医检查中血常 虽然表邪症状不重,但是应当在治疗咳痰时着重清除肺寒痰湿。虽有 规、胸部透视等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以及肺部 咳嗽反复发作,但是不应过早敛肺止咳,或者用壅补之方。否则容易 纹理增粗增多或炎性改变 】。 引起肺气不宣、气道不畅、痰湿不去、咳嗽反复发作。此时以宣肺祛 2.3辨证论治 痰为主要治则。采取祛痰方药和宣肺方药加减配伍。 ’ 《素问》有云: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取味苦 冬季气候寒冷,咳嗽最易发作。此时时令主冬,在脏为肾,而肾 性凉的中药,上焦风热得以疏散,同时药走肺络以达到清肺热来止咳 主纳气、主水,所以临床也能见到一些患者,咳嗽气逆,咳嗽的同时 嗽。治当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辨证如果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 伴有腰背疼痛。出现这种情况时要用乌药、附子、桑寄生等以滋补肾 那么不应该太早使用滋腻、镇咳、收涩之类的药物。如若过早使用容 气,温阳散寒。使得气机通畅,则咳止。 易闭门留寇 ]。从而使疾病传变。 在临床治疗咳嗽中,要考虑到因为时令的变迁,从而可以引起外 夏季气候炎热,此时时令主火,在脏属心,可有咳嗽剧烈伴有胸 感邪气和内因邪气对脏腑的不同影响。从而要根据不同脏腑和时令改 痛者,治疗过程中可以加宽胸理气、清心降火的药物(如:桅子)。 变用药的配伍和剂量。在用药方面,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的基 发生在这个季节的咳嗽多剧烈,同时热像明显。治疗以桑菊饮加止嗽 础上,注意咳嗽的个性特点。肺为华盖,脏位最高,古代医家有“治 散加减。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辨证论治。如若痰液浓稠,色黄者,加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论述。所以在治疗咳嗽选用药物的时候,若 黄芩、瓜蒌等苦寒之药。风热夹暑者,在远方的基础上配上六一散加 选用药性相近的药物则用花叶类而不用根茎类、选用辛寒类而不选用 减。对于热伤肺金的可以加天花粉等。 苦寒之品。中医中药对于四季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和成熟的治疗方案 3秋季风燥多属肺阴虚而咳嗽 和方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风燥咳嗽:根据五行学说燥为秋之主气,对应的脏腑为肺。燥咳 参考文献 依据时令分为凉燥和热燥。 “凉者,寒之浅也”,多因风寒之邪与燥 [1]张晓丹,陈西平,邓中甲.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浅议[J】.山东中 邪相合,多发于秋季。症状与风寒咳嗽很像,但是特征症状是干咳 医杂志,201o,29(10):725. 或咳而少痰,唇干咽燥,舌干,脉浮。治疗当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 [2]李娌.听咳嗽辨疾病[J]_百姓生活,2009(2):55. 疏表为辅。临床多用杏苏散加减化裁_6】。对于温燥,多发生在秋末冬 [3]李建明.治疗咳嗽15法[ 药物与人,2008(7):38. 初,由于此时天气虽然寒冷,空气干燥,肺喜润勿燥,肺司呼吸而失 [4]林琳,寇辉冲医药治疗外感咳嗽的进展[J]_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其清润而引发咳嗽。症状多见咳嗽痰粘而少,声音嘶哑,咽喉痒而不 2010,14(12):55. 适,面赤,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唇干,舌红,苔黄燥。临床 【5]董超英-夕 感咳嗽中医治疗分析[J]_中国实用医药,2009,4(I1): 治当清凉甘润之剂,宣肺润燥。多用桑杏汤加减。 150. 秋季气候干燥,此时时令主秋,在脏属于肺。肺喜润勿燥,所以 [6]孟凡吉.李延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经验[川l中医研究,2008,21(5): 治疗应以滋阴润肺为主,慎用大剂量的解表药,以免医用损耗津液和 42—43. 阳气。因时令所属,此时人体是肺阴最虚的时候,治疗以桑杏汤加止 [7】张艳霞.止嗽散加昧治感冒后久咳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 嗽散加减为主方。如果痰中带血者可以加白茅根等,如果津伤太重要 (6):38. 224・中医中药・ 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甲亢、更年期综合征、药物中毒、颅 内肿瘤等等。眩晕的治疗见效慢、易复发、症状重、病情复发。笔者 自2007年5)1至2010年8Y]间,在我科门诊患者中选择72例明确诊断、 无占位性病变的典型眩晕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系统治疗,获得较为满意 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大安市中医院门诊72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 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为44.2岁; 病史最短者3d,最长者28年,平均4.5年。其中颈椎病18例,美尼尔综 合征25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高血压病8例,更年期综合征6 例,神经衰弱症5例,不明原因者5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定诊断标 准: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 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测血压,查血色 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 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CT、MRI等必要检查,诊断符合西医Ⅸ神 经病学》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3辨证用药 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 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 质红,苔黄,脉弦。 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 麻15g、钩藤15g、石决明(先煎)30g、炒栀子15g、黄芩15g、益母 草10g、川牛膝10g、杜仲10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神10g 加 减:阴虚明显,加生地、麦冬、玄参、白芍;阳热亢盛,加黄柏、栀 子、丹皮、胆草;便秘,加大黄、芒硝;泛呕、肢体震颤,加珍珠 母、龙骨、牡蛎、山羊角;胁痛且胀,加柴胡、郁金。 痰浊中阻型: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 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祛痰化浊。方用半 夏白术天麻汤。药用半夏10g、天麻12g、茯苓15g、陈皮15g、白术 15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加减:呕吐,加代赭石、竹茹; 脘痞不食,加白豆蔻、砂仁;肢体沉重、苔腻,加藿香、佩兰、石菖 蒲;耳鸣重听,加葱白、郁金、石菖蒲;心烦、口苦、苔黄腻,加黄 连、竹茹;腹胀、苔白腻,加干姜、煨肉豆蔻、枳壳,形体肥胖,加 苍术、泽泻、木通;胸闷、心悸,加瓜萎、制半夏、酸枣仁、朱砂。 气血亏虚型: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 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弱。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药用党参20g, 肉桂10g,川芎15g,生地15g,茯苓10g,白术15g,炙甘草10g,黄 芪20g,当归1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2枚。加减:一般宜去肉 桂,加阿胶;心悸、少寐,加远志、朱砂、夜交藤;饮食减少,加 陈皮、山楂、神曲;心烦、咽干,加麦冬、玄参、五味子;自汗、恶 风,加防风、浮小麦;腹泻或便溏,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形寒 肢冷,加桂枝、干姜。 肝肾阴虚证型:症见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 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 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弱。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左归 February 2012,Vo1.10,No.6 丸。药用枸杞子15g、山萸 ̄]20g、山药15g、菟丝子15g、鹿角胶(佯 化)5g、龟版胶(佯化)10g、熟地15g 加减:五心烦热,加炙鳖 甲、知母、黄柏、丹皮;盗汗、颧红,加五味子、地骨皮、浮小麦; 少寐、多梦,加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气短而喘,加人参、胡 桃肉、哈蚧;下肢水肿,加桂枝、茯苓、泽泻;腹胀、便溏,加白 术、茯苓。 以上均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早晚2次温服,15d为1个疗 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痊愈:眩晕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辅助检查基本正常,随访1 年无复发;②好转:眩晕症状明显缓解,辅助检查有改善,随访半年 有轻度眩晕发作;③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改善。同时 观察不良反应。 2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头晕消失61例(85%),恶心、呕 吐、纳差消失67例(90%),耳鸣消失54例(75%);患者的临床疗 效:治愈52例(72%),显效l1例(15%),好转4例(5.6%),无效 5例(7%),临床总有效率92%。 3讨论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 以视物旋转或以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 眩晕。眩晕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常 见临床症状。 祖国医学关于眩晕的病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Ⅸ素问・至真 要大论篇》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Ⅸ灵枢・海论》篇“髓海不 足”以及《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风火, 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 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 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作 眩”,治疗当以“治虚为主”,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 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眩晕一证,以内伤为 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以及痰浊中阻为常见,多为本虚标实, 实指风火痰虚,虚指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饮 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 振,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 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为 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清空之窍 失于所养,所以头目眩晕。 前人所谓“无痰不作眩”,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所谓“无 风不作眩” ,治宜平肝熄风,所谓“无虚不作眩”,治宜滋养肝肾。 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 病。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保证充足的 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 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 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 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病 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 大学出版社,1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