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操作、判断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践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设疑解疑、游戏实践 学法: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交流质疑。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各一个、两根木条、一把锤 子、几个钉子、三根铁条、相应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2.让学生亲自摸图形,并说出所摸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方法:一个大纸盒里面放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一个学生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上前摸。
3.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师同时出示课件)
——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课件出示) 二、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三角形的意义
利用已学知识判断所出示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课件
出示,学生举对错牌)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三条线段 围成(解释:首尾相连、封闭的意思) 2.实践操作:摆三角形
师先出示三根铁条,让一个上台摆,其余学生按4人一组围绕在一起,先讨论在操作,要求利用已有的小棒每人摆一个三角形。
结果可能会出现:有的组摆不成4个三角形,这时怎么办呢?(跟其他同学换一根小棒就可以)
师适时说明: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摆成三角形的,至于怎样的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根据前面的操作,用文字来叙述三角形的意义。 引导小结并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读一读,哪些词重要。 3.三角形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阐述。
(1)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同时课件演示) (2)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课件演示) (3)每两条线段所夹的角,叫三角形的角。(课件演示) 再引导学生说出:
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电脑板书) 4.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以前面学生摆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为例,在它的三个顶点旁边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如下图: A 为了表达方便,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
三角形ABC。 B C
教师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旁边分别写上E、F、G,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 (2)认识三角形底和高 a、师边说明边操作(电脑演示)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b、师注意演示作高的步骤(实际操作),并强调: 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尺。 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
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应的底和高。(三角形有 几条高?)
c、请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动手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师适时说明:画三角形的高是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们只要认识并能简单的画它的一条高就可以了,更进一步的内容我们留待下节课学。 5.三角形的特性。
(1)播放动画故事,引出疑问:
为什么在椅子脚上钉上一根木条,椅子就不摇摆了呢? ——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2)做游戏
a、师出示教具: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各一个。
先让一名力气小的女生分别用劲拉这两个框架。(结果长方形变形了,三角形没变形)
再让一名力气大的男生分别用劲拉这两个框架。(结果同上) b、让学生拿出学具:用小棒拼成的三角形和长方形。 每个学生也分别拉这两个图形。(结果也同上)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三角形不易变形,所以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 。(同时板书)
(3)实践:修补木架
师:刚才同学们把老师的这个长方形木架拉得变形了,会左摇右摆,现在我准备了一把锤子、两根木条,还有一些钉子。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该怎样修补,才能使这个木架不摇摆呢?
小组先讨论,再派一名代表上台修补,拉拉看,并说明理由。 最后,再请同学们解释刚才看的动画故事的问题: 为什么椅子脚上钉上一根木条,椅子就不摇摆了呢?
(因为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脚形成了一种三角形的关系,而三角形又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椅子就不摇摆了。) (4)说明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首先学生例举生活中还看到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口答,师出示课件并讲解。(电线杆、空调支架、自行车、修理桌椅这些都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说明: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判断题(课件出示) 2.智慧箱(课件出示)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