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江淮十校联考)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解析:选C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涉及政体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变革,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魏源并未提倡工商,故D项错误。
2.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解析:选C 《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
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 )
( )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4.(2016·佛山二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 )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解析:选A 材料中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行为受到部分人的反对,这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
( )
1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解析:选D 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是体现李鸿章本人的意志,且影印件是客观的,故D项正确。
6.(2017·宜春二模)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解析:选B 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 7.(2016·太原二模)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选A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在官府创办官办企业的基础上,提出还有商民应该创办企业,故A项正确。
8.近代思想家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段话反映出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解析:选B 由材料“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得知,作者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故B项正确。
2
( )
( )
( )
9.(2017·新乡模拟)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 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选C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10.(2017·黄冈中学一模)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说:“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而其老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
A.驳斥“中体西用”思想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解析:选C 据材料“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可知康、梁均借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从而为变法创造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
11.赫胥黎原著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 A.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B.真实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 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解析:选A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体现了中国19世纪后半期对外国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故A正确。
3
( )
( ) 12.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该言论意在强调
( )
A.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C.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B.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D.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解析:选B 材料中强调全国人民共同的道德、法律、风俗等,体现民族意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开始居于不容置疑的领先地位。其间在思想史上的一大关键,便是由神本主义转入人文主义,即由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转入近代“人与自然”的世界观,天主教方面反改革运动的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担当了西学东渐的唯一传播者„„就中国方面而言,明清之际也正值一个历史上“天崩地析”的时代。这个时期不仅在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在文化领域萌发着近代思想的新因素,个人的觉醒、个性的解放、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扬弃、近代科学与科学思想方法,都已崭露头角。
——摘编自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材料二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已日益密切地联为一体,已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保持闭关孤立而与外部世界绝缘,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正如其他许多较为落后的民族一样,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也大抵自然分化为两种倾向,一派主张维护国粹以抵御外侮,一派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图强。然而仅凭旧文化传统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如欲图强就必须改变中国旧传统,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事物。
——摘编自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材料三 我们今天需要谈论如何“东学西渐”或者说“中学西传”的问题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从此不要再看西方人写的东西了,而是说“西学东渐”这个概念是指的中西文化相对关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即不是一种双向交流,而是一种单向传播,这作为历史的一页,应该翻过去了。
——摘编自黄玉顺《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并分析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近代“西学东渐”有哪些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4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个人的觉醒、个性的解放”“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扬弃”“近代科学与科学思想方法”三句话概括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开始居于不容置疑的领先地位”“近代科学与科学思想方法,都已崭露头角”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欲图强就必须改变中国旧传统,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事物”和所学知识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三“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从此不要再看西方人写的东西了”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文化流向受文明发展程度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根据材料三“应该翻过去了”归纳为从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
答案:(1)相似:个人的觉醒、个性的解放;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扬弃;近代科学思想方法的出现。
原因: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思想、方法形成。
(2)特点:从“夷夏之辨”到被动接受再到主动选择;内容日益深入;主体发生改变;传播途径逐渐多样化;传播工具不断进步。
(3)认识:文化流向受文明发展程度及国家实力的影响;从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解析:首先陈述伏尔泰、严复的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读,是否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结合伏尔泰、严复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观点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两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答案示例: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有美化的成分。赫胥黎的著作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类社会,严复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
5
伏尔泰、严复认识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出于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19世纪末的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的是宣传变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
伏尔泰和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绍有个人的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醒,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