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要从实际入手,尽量做到实践经验与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要符合认知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要开展实践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组织
历史活动实践课是从素质教育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需求为根本依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学习经验与实践能力的课程。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生的学科弱点为出发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让学生在有趣有益而且无负担的情况下学习。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表演活动
初中生基本都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过渡的年龄,她们既保留着好动、爱讲话、表现欲强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安排表演课程正好符合他们的天性,利用他们强劲的口头以及肢体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逻辑思维表演能力来展开活动教学的表演模式。首先在表演开始之前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并且进行整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学生自己参与整理内容,在表演时他们才会得心应手。其次在表演时学生应当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来完成表演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不但提高了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会因为表演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生还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训练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新的重组,同时又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表演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平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学,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角。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干预学生的话,不但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更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活动过程就会变成教师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失去了表演的意义与价值。。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操作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型学习,合作教学型学习以及实践操作型学习都是新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动手操作能力是要求下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历史活动课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历史的理论知识。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除了历史人物、历史场面形象之外,他还研究景物、文物形象。在这些历史活动发生的时候,这些形象是可以被直接感知记录的,但是随着物易时移,原有的历史形象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再重现显现。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可重现性也决定了历史活动课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困难程度高于其他的学科,但是同时也具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正是因为历史不具有可重现性,这也极大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探究新鲜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探究活动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一个完完全全的知识容纳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每一位学生感知历史,通过对过去的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并且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这时候就要通过查找资料,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之后必定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在如今的社会中,初中生虽然已经获取了一些社会知识,但是他们毕竟还缺少社会经验。因此他们会对社会现实保持着强大的兴趣和困惑,所以他们需要了解时事,关心时事,获取社会经验。在这个电子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到了极其发达的程度,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活动的组织中,以上三种表现形式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其中表演活动和操作活动更加注重活动之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安排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给出指导,呈现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探究活动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交融,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以及学生都是历史活动课中活动的主角,但是在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尊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