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
信息符号、 图表的人”; 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6、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8、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C.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 )
A.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B.揭示各种事物的本质
C.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进程 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1、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1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13、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 )
A.感觉 B.判断
C.直觉 D.顿悟
14、牛顿说: “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
上。 ”这表明( )
A.认识来源于巨人 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实践不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15、有人提出: “一念之发动处,便是行了” 。就是说一种念头一产生就是行动了。
这是一种( )
A.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6、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经过刻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研制成功了汉字激光照
排系统,使汉字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光和电的时代。王选的发明,从哲学
上看,说明人的认识具有( )
A.摹写性 B.创造性
C.反复性 D.无限性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点根本区别,其中一点是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另一点是它强调( )
A.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 有人轻视感性经验, 把书本上的理论看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一切从本本出发。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9、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0、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2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
它视为真理。16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
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24、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
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
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7、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2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
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29、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A.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3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次飞跃的是
( )
A.从感觉到知觉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被证明的理论相符合 B.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C.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 D.原有的书本知识相符合
3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4、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创造性 B.主观性
C.摹写性 D.抽象性
)
3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
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6、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
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
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9、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实际
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
出来。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D.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2、感性认识包括( )
A.知觉 B.表象
C.感觉 D.概念
3、理性认识包括( )
A.判断 B.推理
C.概念 D.知觉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5、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8、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
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使用
D.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9、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 )
A.信念和信仰 B.情感和意志 C.直觉与灵感 D.概念和判断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
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
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
为紫色。
材料2: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我们看
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
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
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
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
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
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
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
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
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
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
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十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 7
嘛!”闻先生说: “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
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 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
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
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 “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
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 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 000
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
义?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
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
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 : “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
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
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
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
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
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
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 ,一个尊重别
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
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
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
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
为什么“全错了”?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
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 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
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
误的历史。 ”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检验
性。 ”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
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 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 顽固不化史、
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
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
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
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 、 “良知良能” 、 “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2:
“行高于知”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也不若行
之。学无于行而止矣” 。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
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 且人类之进步, 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 此自然之理则,
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与 3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