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基础知识
1、阴道的结构及生理特点有哪些?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为性交器官及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阴道是一条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上端包围子宫颈,环绕子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窿,可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其顶端即子宫直肠陷凹,是腹腔的最低位置,后穹隆部是性交后精液积聚的主要部位,并称之为阴道池,有利于精子进入子宫腔。阴道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前壁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与直肠贴近,即阴道在膀胱、尿道与直肠之间。
阴道上端比下端宽,后壁长约10~12cm,前壁长约7~9cm,平时阴道前后壁互相贴近,由于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及外覆弹力纤维,故有较大的伸展性。阴道粘膜色淡红,没有腺体,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流出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阴道液,即白带。它是由子宫颈腺体、子宫内膜腺体的分泌物以及阴道粘膜渗出物和阴道壁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混合而成的,白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阴道内的润滑,它对男女双方性交快感和精子进入子宫腔,促进女子受孕有重要意义。
阴道本身有一种自净作用,这是因为阴道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糖原,这种糖原由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的分解而生成乳酸。乳酸使阴道内成酸性环境,它可防止许多致病菌的繁殖。
阴道是女子的性交器官,性兴奋时,阴道明显扩张,由于阴道下1/3段和阴道口处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对刺激极为敏感,在性高潮时,阴道下1/3可强烈收缩,起到“紧握”的作用,促进男性性兴奋的产生。阴道粘膜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2、子宫是怎样的一个器官?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突出,成年的子宫长约7~8cm,宽4~ 5cm,厚2~3cm,子宫腔容量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起突出的部分, 叫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
子宫为一空腔器官,腔内覆盖有粘膜,称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变化并产生月经。性交时,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子宫为胚胎发育、成长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子宫腔为一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颊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下端与子宫颈内腔相连。子宫颈内腔呈棱形,称为子宫颈管,成年妇女长约3cm,其下端称为子宫颈外口,连接阴道顶端。未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于受分娩的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而分成前后两唇。
正常的子宫有较大的活动性,但一般呈前倾前屈位。这主要依赖于子宫的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的依托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作用。子宫位置的异常往往会降低女性的受孕率,甚至导致女性不孕。
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它是产生月经和孕育的胎儿的重要场所,这些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子宫内膜正常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受到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控制。
子宫颈突出于阴道内,内含有腺体,可分泌一种粘液,即宫颈粘液,这种粘液的性状和量的多少 ,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功能的影响并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排卵期,在雌激素作用下,
宫颈粘液稀薄,有利于精子通过,与此同时,精子还能从子宫颈粘液中摄取养分,增加其活力,促进精子与卵子结合。而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宫颈粘液减少而粘稠,并可在子宫颈管内形成粘液栓,使宫颈与外界分开,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不利于精子通过子宫颈。
3、输卵管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内侧与子宫角相通连,外端游离, 而与卵巢接近,全长约8~14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后的孕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
输卵管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四部分:①间质部或称子宫部:为通入子宫壁内的部分,狭窄而短。 ②峡部:为间质部外侧的一段,管腔也较窄,长约3~6cm。③壶腹部:又在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约5~8cm。④漏斗部或伞部: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有许多须状组织,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是精子和受精卵的通道,能捕捉卵子,并为卵子与精子的结合提供场所,因此,它对女子受孕具有重要作用。精子从子宫腔进入输卵管后,其运行受输卵管蠕动、输卵管系膜活动的影响,而这些活动,又受卵巢激素的控制。排卵期,由于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输卵管蠕动的方向由近端向远端,推动精子由子宫角向输卵管壶腹部移动。同时,峡部内膜分泌增加,其液体向腹腔方向移动,从而有助于精子的运行。当卵巢排出卵子后,输卵管漏斗部便“拾捡”卵子,并使之飘浮于输卵管液中。在输卵管壶腹部,由于大量的皱襞有利于精子与卵子在此停留、受精。然后,受精卵在孕激素作用下,又借着输卵管的蠕动性收缩和纤毛的摆动,向子宫腔运行。
输卵管粘膜受女性激素的影响,也有周期性的组织学变化,但不如子宫内膜明显。此外,
在排卵期间,输卵管液中糖原含量迅速增加,从而为精子提供足够的能量。
4、卵巢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官?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卵子和激素,从而使女子具备正常的生理特征和生育能力。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女子的卵巢约4cm×3cm×1cm大小,重约5~6g,呈灰白色;绝经期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下方,卵巢外侧以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骨盆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表面无腹膜,由生发上皮覆盖,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即卵巢白膜。白膜下的卵巢组织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始基卵泡及致密的结缔组织; 髓质在卵巢的中心部分,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带相连续的平滑肌纤维,髓质内无卵泡,平滑肌纤维对卵巢的运动具有作用。
5、卵子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的繁衍,必不可少的要数卵子了。卵子是人体最大的细胞,也是女性独有的细胞,是产生新生命的母细胞。
卵子是由我们通常所说的女性性腺——卵巢产生的,这个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约为0 2mm 。卵巢的主要功能除分泌女性必需的性激素外,就是产生卵子。女孩在胚胎时期约3~6孕周时既已形成卵巢的雏形。出生前,卵巢中已有数百万个卵母细胞形成,经过儿童期、青春期, 到成年也就只剩10万多个卵母细胞了。卵母细胞包裹在原始卵泡中,在性激素的影响下,每月只有一个原始卵泡成熟,成熟的卵子再从卵巢排出到腹腔。一般来讲,女性一生成熟
的卵子约为300~400个,其余的卵母细胞便自生自灭了。
一个卵子排出后约可存活48小时,在这48小时内等待着与精子相遇、结合。若卵子排出后由于多种原因不能与精子相遇形成受精卵,便在48~72小时后自然死亡。失去这次受精的机会,就要等到1个月后另一个卵子成熟并被排出,重复同样的过程。左右两个卵巢通常是轮流排卵, 少数情况下能同时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子。如果分别与精子相结合,就出现了双卵双胞胎和多卵多胞胎。
在引起女性不孕的原因中,卵巢因素引起的不孕约占不孕症的15%~25%,卵巢不排卵即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6、卵子迁移是怎样一个过程?
卵子运行的主要环节是输卵管伞端的作用。根据一些动物体内的直接观察,排卵后卵子并不在腹腔内游走很长的距离。由于输卵管肌肉、系膜及卵巢固有韧带的收缩活动相互配合,使输卵管伞端与卵巢排卵部位非常接近。在人类,手术时也经常见到双侧输卵管绕向子宫后方,估计人的输卵管捕获卵子的功能与哺乳动物可能相似。
卵子进入输卵管主要是由于输卵管伞端的捡拾作用。近年来,人们在直视下观察,发现排卵的卵泡并非暴力破裂把卵子冲入腹腔,而是卵泡液带着卵丘细胞的次级卵母细胞经排卵点缓慢流出。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输卵管伞端广泛分散、充血,输卵管收缩强度增加,加上伞端离排卵点很近以及伞端大量纤毛的摆动,几分钟内卵子就被迅速送至壶腹部。输卵管液在输卵管的狭部流速比较快,而在壶腹部的流速则很慢,便于卵子在壶腹部停留,并在此处受精。卵子从卵巢排出后,15~18小时之内受精效果最好,如果24小时内未受精则开始变性。
7、何为受精?
受精是卵细胞和精子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当一个获能的精子进入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时,受精过程即开始。到卵原核和精原核的染色体融合在一起时,则标志着受精过程的完成。受精卵又叫孕卵,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的过程包括精子与卵子接触,精子穿过卵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及两性原核的融合。
人类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部位是在输卵管。性生活使精子射入阴道后,精子沿女性生殖道向上移送到输卵管。成群的精子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子宫、输卵管肌肉的收缩运动,大批精子失去活力而衰亡,最后只有20~200个左右的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终只能有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
受精过程约需24小时,卵细胞外围的放射冠细胞在输卵管粘膜和精液内酶的作用下分散,若干个精子借助自身的运动穿过放射冠,精子借顶体的顶体反应穿过透明带。精子穿过透明带后只有一个精子能进入卵细胞内,遂即抑制其他精子穿入。精子进入卵细胞后,尾部消失,头部变圆、膨大,形成雄原核;而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后,主细胞成为成熟的卵细胞,其细胞核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的接触、融合形成一个新细胞,恢复46个染色体(父系母系各23个),这个过程就称为受精。受精卵形成后,由输卵管转移到子宫中进行胚胎发育。
8、卵巢的生理特征主要有哪些?
卵巢做为女性主要的性腺器官,其主要功能在于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排卵大多发生在
两次月经中间,在每一个月经周期里,可以同时有8~10个卵泡发育,但一般只有一个卵泡达到成熟程度,而其余卵泡先后退化,形成闭锁卵泡。成熟卵泡突出在卵巢表面,卵泡破裂而使卵子从卵巢内排出。
卵巢排卵后,卵巢内残存的卵泡壁塌陷,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结成血块,称为血体。并且 ,卵泡壁的破口很快被纤维蛋白封口,留下的卵泡壁细胞增生,这些细胞体内出现许多黄色颗粒,从而形成了黄体。它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这时,如果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黄体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支持下发育成妊娠黄体,以提供妊娠所需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并一直维持到妊娠4~6个月后,才逐渐退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在48小时内没有受精,黄体则在排卵后的第9~10天开始萎缩纤维化,变成白体以至消失,卵巢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也随之减退,从而使月经来潮,而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于是,又开始了下一个新的周期。
9、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女子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由卵巢合成、分泌。同时,卵巢还能分泌少量的雄激素。一般认为,排卵前的雌激素主要由卵泡内膜分泌,排卵后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由黄体细胞分泌, 其分泌的功能随着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而波动。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和雌酮两种雌激素。
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1)促使子宫内膜发育,肌肉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2)使子宫内膜增生。(3)使子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6)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7)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8)雌激素对卵泡的发育是必需的,从始基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9)通过对丘脑下部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
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10)对新陈代谢有一定作用,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β-脂蛋白减少,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下降,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症。(11)对骨骺能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骼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10、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孕酮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在排卵前孕酮的产生每天为2~3mg,主要来自肾上腺。排卵后,上升为每天20~30mg,绝大部分由卵巢内黄体分泌。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有:①使子宫肌肉松弛,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孕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②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③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降低。④抑制输卵管肌肉节律性收缩的振幅。⑤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⑥在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⑦通过对丘脑下部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⑧孕激素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 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以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也即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基础体温升高。⑨孕激素在新陈代谢方面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从以上的功能可以看出,雌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而孕激素则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两者之间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从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子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排泄等方面来看,雌激素与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
11、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正常妇女卵巢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随着卵巢的周期变化而变化。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到最低水平。
(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恢复到排卵前的水平。
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E2)及雌酮(E1)二种雌激素,但在血液循环内尚有雌三醇(E3)。雌二醇是妇女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雌三醇是雌二醇和雌酮的降解产物,活性最弱。
孕酮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在排卵前孕酮的产生每天为2~3mg,主要来自肾上腺,排卵后,上升为每天20~30mg,绝大多数由卵巢内黄体分泌。
12、什么是月经?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严格说来,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
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
般为28 ~30天。提前或延后7天左右仍属正常范围,周期长短因人而异。
正常月经持续2~7天,平均5天左右,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 。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坠感觉,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制、易于激动,肠胃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劳动,禁止性交,注意经期卫生。
13、卵巢内的卵泡是怎样发育和成熟的?
未发育的卵泡,称为始基卵泡。每一个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四周有一层棱形或扁平细胞围绕。在新生儿卵巢内大约有10万以上的始基卵泡,但在妇女一生中仅约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叫做卵泡闭锁。
临近青春期,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在卵细胞成长的同时,周围的棱形细胞变为方形,并由单层增生成复层,因其细胞浆内含有颗粒,故称为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增生很快,卵细胞最后被多层无血管的颗粒细胞群所围绕,并可出现含有液体的空腔。这时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也环
绕卵泡排列,并逐渐增厚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和卵泡外膜,这时的卵泡称为生长卵泡。
在上述许多生长卵泡中,每一月经周期一般只有1个卵泡达到成熟程度。成熟卵泡的体积显著增大,颗粒细胞层内侧液体逐渐增大,空腔也随着增大,卵细胞移向一侧,成熟卵泡直径可达 10~12mm,其结构从外向里依次为:①卵泡外膜;②卵泡内膜;③颗粒细胞,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④卵泡腔:腔内充满清澈的卵泡液;⑤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⑥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因此得名。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叫做透明带。
在临近排卵前,卵丘中的颗粒细胞排列疏松,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尚有透明带、放射冠及一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14、什么是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为女子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排卵及分泌女性激素,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随着卵泡在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卵泡不断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出现排卵。卵细胞的排出,不是一个驱逐过程,而是在大部分卵泡液流出之后,卵细胞才排出。排卵大多数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的捡拾、输卵管壁的蠕动以及输卵管内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下,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为血体。卵泡壁的破
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留下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称为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与此同时,由于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之间基底膜的去聚合作用,有利于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形成间隔,使黄体呈花瓣状,卵泡内膜细胞也伸入黄体皱襞之间,并呈相似的变化,称为卵泡膜黄体细胞。排卵后7~8天(也即月经周期第2 2天左右),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其大小差异很大,直径一般为1~2cm,程度不等地突出于卵巢表面,外观色黄。目前认为卵泡内膜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的主要来源,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天,平均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前一个周期的黄体需经过8~10 周才能完成其退化的全过程,最后细胞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
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外,卵巢经常不断地重复上述周期性变化。 但在妇女一生中, 能完成这样完整周期的最多只有400~500个卵泡,其余绝大多数均在发育过程的半途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15、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其他部分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以子宫内膜的变化最为显著。
在卵巢周期中,当卵巢内有卵泡发育及成熟时,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即增生期内膜;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内膜。①增生期:月经后上皮细
胞开始从内膜腺体的断端增生,向上覆盖子宫粘膜的表面,约在月经周期第5~9天时,子宫内膜很薄,腺体散在、稀疏、腺管狭窄而直,腺腔面平整。在月经周期第10~14天,内膜变厚呈波纹状,腺体及间质明显增生,腺体数目增多。②分泌期:在月经第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与弯曲。约在月经周期第20~24天即排卵后6~10天,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腺体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分泌晚期时,子宫内膜的厚度约为5~6mm。 ③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即排卵后11~14天,相当于黄体的退行期。腺体及腺上皮细胞开始缩小、变性、分泌物干涸,表现为一种衰竭现象,内膜的厚度减少1/5~1/3。在月经开始前4~24小时,内膜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使痉挛远端的内膜因缺血而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继而血管扩张,血液从断裂的血管流出。④月经期:约在月经周期第1~4天, 主要变化为内膜的出血与脱落。继之,从基底开始修复内膜,由血管断端长出新血管。
16、子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子宫颈腺细胞所分泌的粘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它的分泌量都受雌孕激素的影响而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
在月经刚净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管分泌的粘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 粘液的分泌量也逐渐增加,并变为稀薄而透明,状似清蛋白,在排卵期达高蜂。此粘液有较强的延展性,能拉成细丝而不断,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如将粘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天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以后, 由于受孕激素影响,粘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混浊,延展性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天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形体。
宫颈粘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在排卵期,其重量为粘液干重的40%~70%,而在月经前后,
仅占粘液干重的2%~20%。由于粘液是等渗的,氯化钠含量增加势必水分也相应增加,故月经中期的宫颈粘液稀薄而量多。另外,宫颈粘液中尚有糖蛋白,在电镜下可见到这些糖蛋白结构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激素影响下,网眼变大。根据上述变化,可见排卵期宫颈粘液最适宜于精子通过。
17、阴道粘膜和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在月经周期中,随着雌孕激素的变化,可以引起阴道上皮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最为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使整个上皮的厚度增加,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为明显。细胞内富有糖原,糖原分泌后,经过寄生在阴道内的一种细菌——阴道杆菌的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防止致病细菌的繁殖。排卵后,阴道上皮细胞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大量脱落,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作为了解卵巢功能的方法。
在月经周期中,除输卵管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外,输卵管上皮也有相应的变化。在卵泡期,由于雌激素的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无纤毛细胞较细小,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受孕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突出于表面,并含有大量糖原,成为分泌细胞。
18、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对月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它的周期性,月经是这个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标志。丘脑下部 ——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月经周期调节的主要环节,因此又被称为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但其活动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进行的。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如下:
①在前次月经周期的卵巢黄体萎缩以后,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从而解除了对丘脑下部“持续中枢”及脑垂体的抑制。“持续中枢”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促使脑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素增加,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在少量黄体生成素协同下,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雌激素量逐渐增加,对丘脑下部产生负反馈而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使促卵泡素水平下降。
②当卵泡发育成熟时,体内雌激素出现高峰,大量雌激素对丘脑下部“周期中枢”产生正反馈作用,触发“周期中枢”使Gn-RH大量释放,使脑垂体释放大量黄体生成素,同时也释放较多的促卵泡素。大量的黄体生成素能使成熟卵泡发生排卵。
③黄体生成素高峰在维持24小时后急速下降,在少量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素的协同作用下,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主要分泌孕激素,使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孕激素能对丘脑下部产生负反馈作用,以免GnRH过度释放。
④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及雌激素,此时丘脑下部处于抑制状态,使脑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素相应减少,黄体开始萎缩,孕激素及雌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就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性激素的下降解除了对丘脑下部“持续中枢”的抑制,Gn -RH又开始分泌,脑垂体又重新分泌促卵泡素及少量黄体生成素,新的卵泡又在发育,并逐步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修复增生,转入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整个月经周期卵巢分泌性激素, 但受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支配,而脑垂体的分泌功能又受丘脑下部所控制。卵巢性激素一方面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另一方面又通过正负反馈作用影响丘脑下部 — —脑垂体的活动,因此,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之间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维持着动态平衡。丘脑下部又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因此,在大脑皮层到卵巢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
可破坏平衡导致卵巢功能的紊乱。并可影响生育与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
19、肾上腺皮质对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影响?
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呈黄色、左右各一,位于腹膜之后,肾的上方,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肾上腺外包被膜,其实质可分为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
肾上腺皮质能分泌多种激素,可分为盐类皮质激素、糖类皮质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为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雄激素包括睾丸酮、脱氢表雄酮及雄烯二酮。
少量雄激素对正常妇女的阴毛、腋毛、肌肉及全身发育是必要的,但如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时, 由于雄激素能抑制丘脑下部对Gn-RH的分泌,并有对抗雌激素作用,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现闭经,甚至男性化表现。
某些合成醛固酮及皮质醇过程中的酶,能引起体内盐类及糖类皮质激素合成受阻,而使中间产物向合成雄激素的方向进行,引起雄激素的大量分泌,妇女可出现雄激素过多的各种临床现象。
20、甲状腺对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影响?
甲状腺外形呈H形,棕红色,分左右两个侧叶,中以峡部相连。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在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而上下移动。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两种激素,甲状腺素有增进生长
发育并促进物质代谢的功能。
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对月经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机能减退能引起月经过多、闭经及卵巢萎缩,机能亢进则引起月经减少及闭经。造成这些变化可能通过下列途径:①直接作用,改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或者由于全身新陈代谢的异常,使性激素的代谢失常。②间接作用:影响丘脑下部Gn-RH的分泌,转而使促卵泡素及黄体生成素的产生及释放失调,从而影响卵巢功能。
21、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影响?
前列腺素(PG)几乎存在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和体液之中。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子宫内膜、月经血及卵巢中均有分布。前列腺素在排卵、月经及子宫肌肉的收缩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①排卵 :前列腺素参与排卵过程,有人认为在脑垂体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及前列腺素,当LH高峰出现时,局部产生较多浓度前列腺素,促使卵巢间质内平滑肌纤维收缩,导致卵泡破裂。②月经:子宫内膜可合成前列腺素,其含量随月经周期而异,有人报道前列腺素能促使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收缩,加速内膜缺血、坏死及血管的断裂,导致月经来潮。③子宫肌肉:前列腺素E能使非妊娠子宫肌肉松弛,妊娠子宫肌肉收缩。临床上,有些病例子宫内膜前列腺素F2a含量比正常人多,可能是产生痛经的原因。
22、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些调节作用?
脑垂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其它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作用。垂体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脑垂体前叶的嗜碱性细胞能分泌两种影响卵巢功能的激素,一种称为促卵泡素(FSH), 另一种称为黄体生成素(LH),二者合称为促性腺激素。
促卵泡素有刺激卵泡生长发育的功能,但单纯的促卵泡素不能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必须要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参与下,才能发挥这种作用。黄体生成素在一定量的促卵泡素共同作用下,能导致成熟的卵泡排卵、黄体形成及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在月经周期中,促卵泡素于月经期开始升高,在卵泡期前半段较为平缓,以后逐渐下降,至卵泡期后半段达到低点。在排卵前24小时左右出现一个较陡的波峰,上升至最高值,并在24小时左右直线下降,然后在整个黄体期缓慢下降,在下次月经来潮之前降至最低点,到月经期又开始升高。黄体生成素在卵泡期比较平稳,继而出现排卵前极陡的高峰,此时数值比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出两倍以上。大约在24小时之后急速降至原来水平,在黄体期其分泌量逐渐下降。
2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一种什么样的激素?
丘脑下部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能分泌肽类激素,这些激素到达脑垂体后能促进或抑制脑垂体前叶中各种激素的分泌活动,他们或称为释放激素或称为抑制激素,丘脑下部分泌的激素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
与性腺有关的释放激素叫做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Gn-RH能够刺激脑垂体使之释放促卵泡素及黄体生成素两种促性腺激素,此外,GnRH还能增进脑垂体对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的生物合成。
目前研究认为女性丘脑下部可能存在着两个调节中枢控制着Gn-RH的释放,其一称为“持续中枢”,位于丘脑下部后方弓状核及腹内侧核区域,它控制整个月经周期的两种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少量分泌;另一称为“周期中枢”,为女性所特有,位于丘脑下部前方视前区及交叉上核区域,能在月经中期排卵前大量释放Gn-RH,使脑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出现高
峰。两个中枢所释放的GnRH最后都从正中隆起处,经门脉循环传至脑垂体。
控制Gn-RH分泌的因素包括:①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丘脑下部的活动须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进行,身体内在环境及外来刺激如情绪激动时,脑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影响丘脑下部神经细胞的分泌,例如,精神刺激能影响GnRH的产生,从而影响排卵及引起月经周期的紊乱。②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可以影响GnRH的分泌与释放。③松果体的作用: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的顶部,它能分泌一种神经激素——降黑素。降黑素对丘脑下部—— 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幼年时能防止性的过早成熟。成年后,降黑素可使丘脑下部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不发生反应,从而不引起Gn-RH的释放,抑制排卵。
24、睾丸的解剖和生理上有哪些特点?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扁卵圆形。成年后,每个睾丸重量约10~20g,平均15g。初生儿的睾丸相对较大,从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发育较慢,青春期后迅速发育增大,老年人的睾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变小。
睾丸组织包有白膜, 其外为鞘膜, 睾丸上半部白膜增厚成睾丸系膜并向睾丸内延伸,形成放射状的睾丸纵隔,将睾丸分成200~300个睾丸小叶,每个睾丸小叶内有3~4根曲细精管蟠曲在一起。如果把整个睾丸的曲细精管连接起来,总长度约为260m。每个睾丸小叶内的曲细精管相互汇集成一条直细精管,各睾丸小叶的直细精管交织构成睾丸网,由睾丸网发出10~15 条睾丸输出小管穿出睾丸,然后汇合成一根总的管道走向附睾和输精管。
睾丸分为内外两侧面、前后两缘及上下两端。其中后缘较平直,与附睾和精索下部接触,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由此出入。上端后部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睾丸与附睾表面有睾
丸固有鞘膜,分脏壁两层,两层之间形成鞘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适宜于睾丸在阴囊内活动。睾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腺。
25、曲细精管的结构如何?
睾丸的曲细精管是细长而弯曲的管道,直经为150~250μm,长约30~70cm,最长可达150cm 。如将睾丸曲细精管加在一起,总长度约为260m。
曲细精管又叫生精小管,内壁衬有生精上皮,主要有两种细胞,一种是生殖细胞,另一种是支持细胞。在睾丸小叶间,曲细精管周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叫做间质,内有间质细胞。睾丸的功能即由这三种细胞来完成。
人类曲细精管壁的结构大致分为四层:①基底膜:紧靠支持细胞底面,富含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②内细胞层:由数层不连续的肌样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由基底膜样物质包裹,含有胞质微丝附着体和粗面内质网,且富含碱性磷酸酶、糖元、淀粉酶等。③外非细胞层:含有胶原纤维、糖蛋白和透明质酸。④外细胞层:含有成纤维细胞,外与间质成分接触。这四层结构中,无细胞层可能防止微小损伤,基底膜可能使某些蛋白质选择性滤过,内细胞层至少有三种功能,即产生收缩力、原纤维生成和屏障机制,成纤维细胞可能参与屏障机制。
26、什么叫血睾屏障?
血睾屏障,位于间质毛细血管腔和曲细精管腔之间,两腔之间有毛细血管、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肌样细胞、曲细精管基底膜和支持细胞等结构。
血睾屏障主要有以下作用:①形成免疫屏障。因为精子是一种抗原,血睾屏障能够阻挡精子的抗原性,不让身体产生抗精子的抗体,避免发生自身免疫反应。②防止有害物质干扰精子发生和损害已形成的精子。③为精子产生创造良好环境,保证精子发生有一个正常的微环境。
睾丸的支持细胞是血睾屏障组成的一个重要结构,睾丸的支持细胞,分布在各期生精细胞之间,呈锥体形,底部较宽,贴附于基膜,顶部狭窄,伸入管腔。细胞顶部和侧壁形成许多凹陷,其中镶嵌着生精细胞。细胞核呈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相邻的支持细胞基部侧突相接,两侧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此连接位于精原细胞上方,可阻挡间质内的一些大分子物质穿过曲细精管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进入管腔,因而起到屏障作用。
27、精子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
精子的发育成熟过程就是睾丸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精子的产生是男性发育成熟的标志,持续于整个成年期。人体内的睾丸必须不断地产生幼稚的生殖细胞,即精原干细胞本身的再生,以使精子的产生具有贮备能力,他是精子发生所必需的。
曲细精管上皮由精原细胞及支持细胞构成。到了青春期,睾丸受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刺激,精原干细胞开始启动,精原细胞不断增殖发育,演变成精子。
精子的发生首先是未分化精原细胞再生,精原细胞的分裂增殖。精原细胞经过数次有丝分裂后,一部分成长为初级精母细胞,另一部分仍作为干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精子细胞。精子是个形态特殊的细胞,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参加受精,尾部的鞭毛运动使精子具有活动能力。精子在附睾管中贮存运行约需11~16天,进一步成熟,具有更强的活动能力。附睾
为精子在射精前贮存提供了有利环境,前列腺液、精囊液等附属性腺分泌液参与了射精过程。
28、附睾的结构及其生理功能是怎样的?
附睾为一对细长扁平的器官,位于睾丸的后上方,睾丸后缘的外侧部,两者借睾丸输出小管相连通,内侧有输精管。附睾主要由附睾管构成,附睾管为不规则的迂曲小管,长约6c m,直径为0 5mm。上端膨大而钝圆为附睾头,盖于睾丸上端,下端尖细为附睾尾,借结缔组织和鞘膜相连,转向后上方,移行于输精管。头尾之间为附睾体,呈圆柱形,与睾丸后缘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附睾的外面有层被膜,最外层为鞘膜,中间层为厚而坚固的白膜, 最内层为血管膜。附睾的管壁由上皮和收缩鞘组成。
附睾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吸收功能:吸收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睾网液。进入附睾的睾网液有时会阻碍精子的正常运转。②分泌功能:生产甘油磷酸胆碱、肉毒碱、糖蛋白、酸性磷酸酶、磷酸核苷酶、α-甘露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都具有促进精子成熟作用。③集中雄激素作用:来自血液循环、睾丸睾网液中的雄激素都在附睾里集中,而且附睾上皮本身也有微量合成雄激素作用,这种集中雄激素的功能也保证了精子成熟。④免疫屏障:附睾上皮分泌糖蛋白,可附着在精子表面,掩盖精子原有的抗原性,防止发生精子自身免疫反应。⑤收缩功能:附睾管有节律性收缩功能,可以输送精子到输精管。
29、什么叫性腺轴?
性腺轴是指性腺激素对于作用器官(靶器官)的反馈性调节作用,包括垂体——间质细胞轴的调节和垂体——曲细精管轴的调节。
男性腺垂体分泌的FSH和LH属于一种糖蛋白激素,FSH主要作用于睾丸的生精和支持细胞,LH 主要作用于睾丸的间质细胞。
垂体——间质细胞轴调节:LH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LH与间质细胞膜上的LH受体结合,在线粒体内形成睾酮,睾酮进入血液后经扩散作用而透入靶组织,发挥作用。去垂体后,间质细胞萎缩,睾酮分泌下降。LH控制睾酮的分泌,反过来,血中睾酮和雌激素又通过反馈控制腺垂体LH与下丘脑GnRH的分泌。雌激素降低垂体对GnRH的反应性,而睾酮不改变垂体的反应性,因此,雌激素作用于垂体,睾丸则作用于下丘脑。
垂体——曲细精管轴的调节:LH和FSH对生精过程均有调节作用。LH的作用是通过睾酮实现的,生精过程受睾酮及FSH的双重控制。动物实验表明,FSH起始动生精作用,而睾酮则有维持生精的效用,但注射睾酮后生精过程受到抑制,FSH与睾酮都刺激ABP的形成,ABP与睾酮和双氢睾酮的结合有利于生精过程。FSH还使支持细胞中的睾酮转变为雌二醇。雌激素可能对睾酮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将睾酮分泌控制在一定水平。另外,睾丸能产生睾酮以外的某种物质,即抑制素。如在离体培养液中加入抑制素,垂体将失去对GnRH的反应性。
30、精囊是什么样的器官?
精囊,又叫精囊腺,是一种分叶状长形袋样结构,左右各一个,前后扁平,长约4~5cm,横径1 5~2 0cm,壁相当薄,肉眼看上去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态。精囊长在膀胱下部的后方,直肠的前方,前列腺的上方,与输精管相邻。精囊的开口与输精管下端的壶腹部合并后,一起构成射精管,再通向尿道。
精囊壁分三层;内层为上皮细胞,能分泌液体,中层为很薄的平滑肌,外层为纤维外膜,
中间包括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虽然精囊壁很薄,但仍然有一定的收缩功能,射精时能将分泌的液体输送出去。
精囊分泌的液体叫精囊液,是一种淡黄色粘稠的碱性液体,是组成精液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果糖和前列腺素。精囊液中有凝固因子,是一些特殊的酶类物质。每当精液刚射出后的头15~20分钟内,此类凝固因子发挥作用,让精液处于凝固状态,不让其随性交动作而随意流出阴道。
31、前列腺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前列腺位于膀胱下部和直肠前方,形似栗子,底朝上,尖端向下,底部横径约4cm,纵径约3cm,前后径约2cm,重量约20g。前列腺分为五叶,中叶和前叶之间正好有尿道穿过,左右两叶也紧靠着尿道。老年人由于性激素代谢紊乱引起前列腺肥大时,就会压迫尿道而造成排尿困难。
前列腺是由管泡状的腺体组织和前列腺导管组成。前列腺的腺泡共约30~50个,它们总共汇集成15~30条前列腺导管,又叫前列腺排泄管,开口在尿道的精囊两侧。
前列腺分泌的液体叫前列腺液,是一种乳白色浆性液体,也是精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含有钠、钾、钙,还有大量锌和镁。此外,前列腺液中还有丰富的酸性磷酸酶和淡黄色的卵磷脂小体。前列腺液中另有一种液化因子,也是一些特殊的酶类物质。他们的作用是让射出的处于凝固状态的精液转化成液体状态,以使精液中的精子能够活动。
32、什么是正常精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正常精液标准,判断精液是否正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精液量:正常≥2ml。大于7ml时为过多,不但精子密度降低,而且易从阴道中流出,以致精子总数降低,常见于精囊炎;小于2ml为精液量过少,但通常以1ml以下为过少。此时精液与女性生殖道接触面积小,或因粘稠不利于精子进入女方宫颈口而导致不育,常见于严重的副性腺炎症、睾酮水平低下、射精管梗阻、逆行射精等。
(2)颜色:正常是灰白色或略带黄色。乳白色或黄绿色提示生殖道或副性腺存在炎症;粉色、红色、显微镜下见红细胞者为血性精液,常见于副性腺、后尿道的炎症,偶可见于结核或肿瘤。
(3)酸碱度:精液正常的pH值为7 2~7 8。小于7 2见于射精管梗阻或受尿液污染;大于 7 8见于精囊炎症或标本陈旧。
(4)液化时间:正常精液射出后,在精囊凝固酶的作用下变为胶冻状,经15~30分钟在前列腺液化酶的作用下变为液体,此为精液液化。射出精液30分钟后,精液仍不液化属于异常。
(5)粘稠度:将玻璃棒接触已经液化的精液,轻轻提捧,可形成精液丝,正常时其长度小于2 cm。
(6)精子计数:一般以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表示。正常计数≥20×106/ml。低于此值为精子过少,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精功能障碍等,可因精子进入子宫腔及输卵管的机会减少而致生育力低下或不育。如精子计数大于250×106/ml为精子过多,因其活动力
受影响也可导致不育。
(7)精子形态:正常形态的精子≥50%,否则可造成不育。
(8)活动力:精子中呈直线迅速向前运动者≥50%。
(9)存活率:通常指射精后1小时内检查,活精子≥50%。导致精子活动力及存活率降低的常见原因有副性腺炎症、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纤毛呆滞综合征、精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或标本贮存不当。
(10)白细胞:正常精液中白细胞<1×106/ml。白细胞增多表明生殖道或副性腺存在感染。
33、精液是由哪些主要成分构成的?
精液是由精子及副性腺的分泌物即精浆构成的,他是男子生育的根本。其中精子占5%~10% ,精浆占90%~95%。
精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内含少量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精浆中的前列腺液含有卵磷脂小体、无机盐、酶类、乳酸及果糖等;精液中含有无机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锌等;酶类中主要是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透明质酸酶等,均与精子的活力有关。
精子由睾丸产生,在附睾内发育成熟,再经过输精管、射精管后由尿道排出。在排精的过程当中,附属性腺(包括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尿道旁腺)分泌物也加入其中,构成精液。
34、精浆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的,而精液的精浆部分则是由前列腺液、精囊液和尿道球腺分泌的少量液体一起组成的。其中前列腺液约占2/3,精囊液约占 1/3左右,随后加上精子,才成为精液。男子在射精时,虽然是一次射出,实际上按各种液体射出的先后次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射出的是尿道球腺液,约0.1~0.2ml,接着射出的是前列腺液和精子,总量约0.5ml,最后射出的是精囊液约2.0~2.5ml,三者相加总量为2~5ml。
精浆是输送精子的必须介质,并为精子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精浆中主要成分是水,约占精浆总量的90%以上,其次有糖类、电解质、酶类、维生素等。精浆的这些成分是保证精子生存与活动的物质基础。
35、射精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射精管很短,仅2cm长,左右各一根。每根自输精管末端与精囊出口互相合并处开始,向下通过射精管,在尿道嵴的精阜处两侧,向尿道开口。平时射精管空虚,当有性生活时,来自睾丸、附睾、输精管的精子,以及来自精囊和前列腺的精浆顿时集中到射精管里,通过射精管壁肌肉有力的收缩,将精液射向尿道。
对于生育功能来讲,位于前列腺尿道部的后壁中线有一纵形隆起,称为尿道嵴,嵴的中部突起成圆丘状,称为精阜。精阜及其附近的粘膜面上有两个射精管的开口和许多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另外,尿道周围有许多腺体开口于尿道粘膜,主要在前尿道,例如尿道球腺、尿道旁腺等,能分泌粘液,起润滑作用。尿道球腺的液体,还组成精液的一部分。
36、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是怎样运行的?
精子随精液射到阴道中,经过宫颈、子宫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一过程之所以顺利进行,与精子的活动性及女性生殖道的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1)精子进入阴道:性交时精液射进阴道后,大部分积存在阴道后穹窿,宫颈口正好浸泡在这个精液池中。在正常情况下,数分钟后精子可以进入子宫颈管。正常阴道内环境呈酸性,这种环境对于阴道的自洁作用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但不利于精子的活动和生存。不过,由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分泌液混合而成的精浆呈碱性,可以对阴道的酸性液体进行稀释和中和。另外,性交时呈碱性的子宫颈分泌液增多,可使宫颈口周围变为中性或碱性。这些都为精子在阴道内生存和活动创造了条件。
(2)精子穿过宫颈:精子是否能穿过宫颈,与宫颈粘液的生化性质密切相关,宫颈粘液的分泌直接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在排卵前期,成熟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使宫颈粘液变得稀薄,清澈透明如蛋清样,量也增多。其中含有糖、微生素和盐类等营养物质,为精子活动提供能量。宫颈对精子起到一个筛选的作用,只有那些形态正常的高活动力的精子才能顺利通过宫颈。再则,精浆中存在一种抑制精子活化的物质,附着在精子头上,精子通过宫颈粘液过程中,可以去除这些物质而获得受精能力,这一过程叫做获能。
(3)精子在宫腔内运行:精子通过宫颈进入子宫腔后,借子宫腔液体的帮助,继续向上游动,经过子宫角,到达输卵管峡部。
(4)精子通过输卵管:精子在输卵管内运行,主要是通过输卵管肌壁短暂的分段性收缩,使精子和管液向输卵管壶腹部流动。输卵管上皮细胞有无数纤毛,纤毛摆动的方向是从伞端向宫腔。卵子从破裂的成熟卵泡脱出后,被输卵管伞端捕获。卵子没有运动能力,其运动依赖于输卵管平滑肌的收缩及上皮的纤毛摆动,被动地向子宫腔方向移动,在这里与逆
流而上的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被动地移进子宫腔内,在子宫内膜着床,新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可以存活几天,受精能力也可以保持2~3天,卵子排出后仅能存活 1 天左右,随后就会发生退化。所以,如果不能准确判断排卵时间,则提前1~2天比错后更容易受孕。
37、精子获能的过程及其意义是什么?
精子获能是指精子获得穿透卵子透明带能力的生理过程,是精子在受精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实,精子在附睾内已经获得了受精能力,但由附睾分泌的一种物质附于精子表面, 抑制了他的受精能力,这种物质被称为去能因子。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以后,去能因子的作用被解除,精子才具有真正的受精能力,这就是精子获能。能够解除去能因子的物质称为获能因子。
精子在阴道内不能获能,只有当他穿过宫颈时,精浆内大量的去能因子才能被阻挡。精子同子宫内膜接触后,子宫内膜产生获能因子。输卵管的分泌物也参与了精子获能。因此,可以说精子的获能过程是一个多时相的过程。先在子宫内,后在输卵管内。随着精子的获能,氧耗量增加,精子运动加速,并迅速游向卵子,最终使精卵结合。
精子获能的生育意义在于:①去除精子表面的覆盖物,暴露出精子膜表面与卵子相识别的位点。②增加精子活力,改变膜的通透性。③精子头部出现流动性不相等的区域,为精子膜与顶体膜融合做好准备。④精子顶体后区膜的流动性加大,以准备与卵膜结合。
38、精液的凝固、液化及其意义是什么?
精液的凝固、液化是精液生化转化的重要过程。射出的精液通常呈灰白色或略带黄色,相当粘稠。精液射出以后迅速凝固,凝块通常在5~20分钟内自然液化,形成粘度不同的液体。在体外及女性生殖道内,液化的过程均能发生。而体外凝块的液化时间似乎更快些,一般在射精5分钟左右即可实现。
精液由精浆和精子两部分组成。精液凝固状态时,精子一直处于不活动状态, 一旦液化,精子就可在液化的环境中获得自由运动的功能,以便于在子宫颈、子宫、输卵管内运行,最终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
39、输精管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长约50cm,管壁较厚,肌层比较发达,而管腔细小。输精管行程较长,按照其行经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①睾丸部:位于睾丸后缘。自附睾尾端,沿睾丸后缘上行至睾丸上端。②精索部:介于睾丸上端和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输精管位于精索内各结构的后方,此段位于皮下,常为结扎输精管的部位。③腹股沟部:位于腹股沟管内。④盆部:为输精管在经过腹股沟后行于盆腔的部分,此段最长。他从腹股沟的腹侧环弯向内下,经输尿管末端前上方至膀胱底的后面。在此,两侧输精管逐渐接近,并均膨大成输精管壶腹。输精管壶腹的下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长约2cm,穿经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腹环延至睾丸上端。精索的主要结构是输精管、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此外还有输精管动静脉、神经丛、淋巴管、腹膜鞘膜的残余等。
42、睾丸是怎样由腹腔下降到阴囊的?
睾丸与附睾在胚胎初期位于腹腔后壁肾脏下方,直到降生前不久才经腹股沟降入阴囊内。
在睾丸下降之前,从睾丸下端至阴囊底有一条间充质形成的带,称睾丸引带。同时在相当成人腹股沟管腹环处,腹膜向外突出成一囊袋,称腹膜鞘突。此突不断延伸,经腹股沟管穿过腹壁, 再经耻骨前方伸入阴囊。腹前壁的其余各层也随浆膜向外膨出,形成睾丸和精索的各层被膜。
睾丸沿腹后壁向下降,至胚胎第3月末达髂窝,第4至第7月时,下降至腹股沟管腹环处,至第8月降入阴囊。睾丸下降至阴囊以后,腹膜鞘突上部已闭锁,形成鞘韧带,而下部不闭锁,围绕睾丸形成睾丸鞘膜,其中的腔隙形成鞘膜腔。如腹膜鞘突不闭锁,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睾丸有时未降入阴囊而停滞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称为隐睾。因腹股沟内温度较高,不适于精子发育,加之睾丸本身也可能发育不全,是导致不育症的原因之一。
43、阴茎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
阴茎是男子的性交器官。在成人平均长7~10cm,勃起时可增长增粗。
阴茎可分为头、体和根3部分。后端为阴茎根,藏于阴囊及会阴部皮肤的深面,固定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中部为阴茎体,呈圆柱形,悬于耻骨联合前下方,为可动部。阴茎前端膨大为阴茎头,头的尖端处有尿道外口,头后稍细的部分为阴茎颈。
阴茎主要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外面包以筋膜和皮肤。每个海绵体的外面包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分别称阴茎海绵体白膜和尿道海绵体白膜。海绵体内部由许多海绵体小梁和腔隙构成,腔隙实际上是与血管相通的窦隙。当这些腔隙充血时,阴茎即变粗
变硬而勃起。反之则变细变软。
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伸展性。皮肤在阴茎颈以前呈游离状态,形成包绕阴茎头的双层环形皱襞,称阴茎包皮。在阴茎头腹侧中线上,包皮与尿道外口相连的皮肤皱襞,称包皮系带。
幼儿的包皮较长,包着整个阴茎头,包皮口也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包皮逐渐退缩,包皮口也逐渐扩大。若包皮盖住尿道口,但能上翻露出尿道外口和阴茎头时,称为包皮过长。当包皮口过小,包皮完全包着阴茎头而不能翻开时,称为包茎。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因包皮腔内污物的刺激而发生炎症,也可成为诱发阴茎癌的因素,应将过多的包皮手术切除,露出阴茎头。
44、男性尿道和尿道球腺解剖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起于膀胱的尿道口,止于尿道外口。成人男性尿道长度约为16 ~22cm,管径平均为5~7mm。全长可分为3部分,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海棉体部称前尿道。
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管腔最宽,长约2.5cm。后壁上有一纵行隆起,称尿道嵴,嵴中部隆起的部分称精阜。精阜中央有一小凹陷,称前列腺小囊。其两侧有一对细小的射精管口。精阜附近的尿道粘膜上有许多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管腔狭窄,是三部中最短的一段,长约1.2cm;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尿道球内的尿道最宽,叫尿道球部,有尿道球腺开口于此。在阴茎头处的尿道扩大成尿道舟状窝。尿道粘膜下层有许多粘液腺称尿道腺,其排泄管开口于粘膜。
男尿道在行程中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三个狭窄分别在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三个扩大在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一个弯曲为耻骨下弯,在耻骨联合下方2cm处,凹向上,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的起始段。另一弯曲为耻骨前弯, 在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在阴茎根与体之间。如将阴茎向上提起,此弯曲即可变直。
尿道球腺是一对豌豆大的球形器官,位于会阴深横肌肌束内。腺体的排泄管细长,开口于尿道的尿道球部。尿道球腺的分泌物,组成精液的一部分。
45、精浆的作用和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
精浆是附睾、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旁)腺等附属性腺生成的分泌液所组成的混合物。据统计,精浆的60%来自精囊,30%来自前列腺,5%~10%来自附睾、尿道球(旁)腺等。
精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作为一种介质把精子输送到女性生殖道内,为精子提供营养物质,如精囊分泌的果糖等,参与精子的去能和获能过程。②参与精液的凝固和液化,精囊中产生的凝固因子能使精液凝固,防止精液逆流出女性生殖道,前列腺分泌的一种液化因子可使精液重新液化,使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保持良好的活力。③精浆组成一个适当的pH值和渗透压环境,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以适应精子活动的需要。④精浆中含有调节输卵管及子宫活动的物质,同时还含有使宫颈粘液水解的物质。
精浆的化学成分主要有:①水:约占90%以上。②糖类:主要是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③脂类:包括胆固醇、睾酮、前列腺素(脂肪酸衍生物)等。④蛋白质:包括非酶蛋白质, 如去能因子、蛋白酶抑制剂、乳铁传递蛋白、抗糜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免疫球蛋白等;酶蛋白,包括酸性磷酸酶、透明质酸酶、糖苷酶、精素、纤溶酶原激活剂等。⑤肽类激素:
如FSH 、LH、催乳素等。⑥胺类:如精胺、亚精胺、精胺素等。⑦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等20多钟。⑧有机酸及有机碱:如柠檬酸、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乳酸等。⑨无机离子:如锌、镁、钙、铜、钾、氯、钠等。此外,精浆中还含有山梨醇、肌醇等。分析精浆生化特点,判断附属性腺功能有意义的是:果糖、肉毒碱、柠檬酸、甘油磷酸胆碱、糖苷酶、精胺等,这些物质在引起男性不育的某些疾病中可见特异性的升高或降低。不孕不育的病因病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