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一课时)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那请大家一起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一节在写什么?。可以自由讨论。
(二)、再读理解,把握诗意
1.事
(1)概括出战役发展的几个阶段
请同学说一说,<出师原因是什么?>—请在原诗中找出来——“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挑起了战争,且“校尉羽书飞瀚海”,用了一个“飞”表现战事很紧急。接着唐军与敌人交锋,胜利了么?没有,反而战败了,结果被围困了。接着四句写被围困的情况。最后四句,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进入了最后的厮杀——也就是突围决斗阶段。
(2)现在让我们来分节朗读品味下诗歌,注意概括每个层次的特点。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提问:请先找出表现唐军出师气势的词句?——-摐金伐鼓,旌旗逶迤——如果让你概括唐军的气势的话,可以用哪个字呢?——壮。大家看唐军出
征时,真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碣石间啊。那此去顺利与否呢?我们来看下一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请一位男生读这一段。在这一段,有直接写到战士作战的句子吧?——军前半死生、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可以说是损失非常的惨重。一个字:惨!那为什么会打败仗呢?我们在这一段中找一找,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A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B朝廷过分恩宠、用人不当;C敌人实力强大;D自然条件恶劣艰苦
这八句找完了,咱们再往上一个环节中找,看看还有表现战争原因的地方吧?是谁把这指挥不力的将帅派出来的呢?——B朝廷过分恩宠、用人不当在这些原因中,其中,将帅和朝廷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在读这一段时,我们要把语速放慢,表现出对战争惨况描述的沉痛感。那我们再看被围了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请一位女生读下这一段,这位同学说说你在读的时候,你感觉到了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军营中滋生出了什么情绪?——愁。表现在哪里呢?——战士与亲人相互思念;后四句的环境描写,又使人感觉到整个战场蔓延着一股悲凉的情绪。但战士们就此消沉,不再振作了么?我们往下看。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段老师来朗读下。读得怎么样啊?好。好在哪里呢?你从老师的朗诵中体会到决斗阶段的什么特点呢?——烈。你看战士们视死如归,与敌人展开了肉搏,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即便相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烈、惨烈。
(三)精读体悟、涵咏诗境
刚刚我们了解清楚“感征戍之事”中的“事”,那我们再来交流下作者对征戍之事产生了哪些“感”?
批判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
批评朝廷过宠边将、用人不当;
赞颂战士誓死卫国;
同情战士征战之苦;
同情思妇;
厌恶战争;
渴望良将(简单介绍一下学界对于此的争论:指李广还是李牧。)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诗人写了两个女人,有位诗人说过:战争让女人走开,那这里写美人和少妇有何用意?
写美人是为了表现观看美人歌舞的将帅的享乐和腐化,与前面对战士浴血奋战的描写形成对比。
思妇——与战士思家交错来写,意在与战士形成对比呼应;虽说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思妇,但欲断肠、空回首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的伤心。联系到战士们处在被围境地,明天就要决斗了,可能天人永隔,生死两茫茫,因而这种思念才会让人倍感绝望。那我们就要问了:在这场战役中,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前面讲到的汉将、朝廷。因而写思妇,也加深了对汉将、朝廷的谴责与批判。
复杂的主题交织成了一幅《燕歌行》的广阔画卷。有人说“本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集大成之作”。集大成?比较。
(四)阅读比较,知人论世
我们再来比较下同时代其他边塞诗代表作,打开思路,举出一些例子。(1)同时代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的诗洋溢着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就具体写一场战役而言,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也是描写战役的著名诗篇: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人对打胜仗描写是推测、预料的。他的这种感性、浪漫与高适对战役描写的客观、冷静有所不同。
(2)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闺怨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壮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唤良将、厌恶战争
(3)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环境恶劣、思乡总结:我们把刚才这些诗歌的主题与高适的这首《燕歌行》比较下,就会发现《燕歌行》主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胜一筹。我们不是要给边塞诗人排个座次,他们各有千秋,我们只是说就写作广度和深刻性而言,尤其是对军内矛盾和朝廷用人之弊的描写,边塞诗人中唯有高适有此眼光与深度。正因为此,清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唐诗别裁也评价它“风骨凛然”。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六年,仅隔17年,安史之乱爆发。而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朝廷过宠边将安禄山”“还有像张守珪一样的将领轻敌、骄纵,导致了安史之乱初期平叛不力、战火蔓延,这体现出了高适的敏锐与清醒。
那高适为什么会有这种清醒和冷静呢?我们来看下注释,知人论世。
高适是唐代名诗人中最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的,他曾预见永王李麟的叛乱,当李麟来邀请他时,他一面虚与委蛇装病应付,一面向朝廷上奏报告,而另一位诗人李白却喜滋滋地接收了李麟的邀请,想着南风一扫胡尘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来了。结果就是李麟兵败,李白则被发配到夜郎去了。而高适也有实际作战经验,并多次亲自率兵平叛解围。虽然此时他尚未封侯拜相,但他能在大唐盛世的表象下,发现深层次的矛盾,这已经显示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敏锐和政治家的清醒。那么老师现在就可以回答文中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高适没有被《旧唐书》和《新唐书》列入“文苑传”呢?因为他已被列入前面对于王侯将相的传记中,而且位在列在李光弼郭子仪之间了。
总结:
1.《燕歌行》让后人感受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2.《燕歌行》里的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因此,当我来到高适老家——河北,看到这幅雕像的时候,我觉得这幅雕像把高适给塑造的深得其意。你看他手拿诗卷、背倚战马、一脸凝重,几乎就是他多重身份的一种写照啊!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跟随了作者的脚步,上溯千年,穿越时空,回顾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争。此诗看似主题繁多,却又一脉而成;高适用一支如椽的巨笔,在唐代边塞诗史镌
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也镌刻下了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本课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下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