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2021-07-22 来源:星星旅游
2015年第3期 露 等教育 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 No.3,2015 Genera|No.16 (总第16期) 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刘水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 要: 文章从教育产品的属性出发,发现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产品属性有所不同,因而 其资源配置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进而剖析了美英德法日五个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特 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总结了其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产品;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0,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800(2015)一03—014—07 一、教育产品的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指以一定方式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国民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教育正常 运行和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1](15-16 形成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途径或手段主要有两种:市 场式和计划式。[2](39-42)以市场为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自发地形成一种资 源配置状态。而已计划为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则是在排斥市场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的计划来安 排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现实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配置方式多是混合式的,要么以市场配置为主 计划配置为辅,要么以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因为市场和计划均存在失灵和缺陷,二者的融合是 为了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状态,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 从目前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来看。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产品的属 性(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因此,要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首先应探究教育产品的属性。 (一)产品的性质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相对私人物品而言的。若对 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_31(31-35)所谓 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 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公共产品提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 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 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前者如国防设施和服务,为全社会成员享有;后者如食品与服装,只为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所享有。 除上述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又称为准公共物品,它兼有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的特征。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 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例如,防疫措施,不仅使个人疾病得到治疗,保持健康,社会上其他人也可得到免除病疫传染的利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71133002) 作者简介:刘水云,jb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14 刘水云: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供给与资源配置方式各不相同。公共物品与劳务一般由政府通过政治程序 或公共选择来分配,私人物品则通过市场分配。其原因在于市场配置资源达到最优,重要条件之一是经 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不会对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物品收益上的非排他性使这种 假设对公共产品和劳务不能成立的。例如,海上的灯塔照明使所过之船皆受其益,但是灯塔建造者若想 向每只过船收取灯光费或只让付费的人享受照明是不现实的,正是利益上的非排他性使市场上鲜有人 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因为它只对他人或社会有益,而对提供者而言则无利可图。因而市场不能对 公共物品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则以税收方式迫使使用者付费。l4】(1-5)准公共产品, 则具有其广泛的外在利益,也需要由政府来提供 (二)教育产品的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分析和界定教育产品的属性应该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 它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各级政府的行为。在普及了义务教育的地区。某个人接受了义务教 育并不会妨碍其他人也接受义务教育,即义务教育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另外,从理论上来说,义务教 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父母有义务让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因此政府需要 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否则,父母会因付不起学费而拒绝承担子女受教育的义务。既然是免费的,就不存在 因某人没有或不愿意付费就将其排除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外。即义务教育具有利益上非排他性。[51(82-“6) 非义务教育,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其性质属于准 公共产品。首先,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既然是非义务教育,就不是同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机会有 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具有收益上的非排他性,一个人受教 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非义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提供,提供的方式主要包括有: 第一,由政府举办教育季候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经费;第二,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教育机构,政府资助经 费;第三,由私人或民问举办教育机构,政府资助,同时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作为成本补偿。市场 机制对非义务教育,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除了学费,即通过“教育价格”调节 教育的供求之外。还体现在招生数量、层次和专业结构及调整,乃至教学内容即课程设置要考虑未来劳 动力市场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现其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 的不同而发生变化。l6_(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就越强。比如,小学教育 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文盲率较高的时期(或地区),个人接受小学教育的经济收益率就相对较高,此时, 其私人产品的属性就会显现出来;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地区),特别是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时, 接受小学教育并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多少直接的经济收益。此时,义务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的属 性。此外,历史传统和治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产品的属性。比如。美、英、日、德、法等几个发 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是他们的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则呈现明显的差异。美、日的高等教育 作为准公共产品其私人产品的属性体现得更明显,表现为私立高等教育占正规高等教育的比重较大.同 时学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也较高。欧洲的具有明显福利主义国家色彩的德、英、法,他们的高等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更明显,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公立学校,个人接受 高等教育基本上可以免费。因此,我们在讨论教育产品的属性时,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政治文化传统,这是我们在借鉴西方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时应该明确的一点。 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比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改进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出于对比较对象 15 ‘II露高等裁育・2015年第3期 的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考虑。本文主要选取实施分权制的美国、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英国和德国、集权制 的法国以及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的日本等五个发达国家为例,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以高等教育为 例)两个方面人手,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上的经验。 (一)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 1.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主体。首先,中央和省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负担者。[7](8O-85 在普及义 务教育的早期.各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投入方式均是低重心制的,即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义务教育 经费。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国家又逐步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上移到中央(或联邦) 和省(或州、都道府县)级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均承担了超过50%的义务教育经费。比如,2O世纪70年 代以前,美国的地方学区承担着8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此后,州政府承担的 份额逐步提高。近年来一直维持在47%左右;同时州政府负担的比重也于2004—2005年度上升到9.2%, 与州政府共同负担了美国56%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英国中央政府直接教育拨款占公立中小学经费支 出的比例从2000—2001年度的7.2%,上升到2006—2007年度的7.2%,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最终负担了 2/3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 其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由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是体制不同,承担的份额、方式和 责任也不同。一般来说,集权制的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其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央预算 直接支出而不是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只需负担较少部分。l8 J(州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比如法国由国民教育部负责公办学校的教育经费,中央政府负担和管理所有公立学校以及和国家缔结 合同的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负责对公立中小学的建筑、设施和设备进行补助并监督其使用;而地方教 育当局则负责管理小型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学设备购置以及地方教育当局雇用的学校职工的工资等。 分权制国家的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来负责,经费主要源于地方政府预算直接支出。当然这并不 代表中央政府就不发挥任何作用。分权制国家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地方税作为它 的收入来源,由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进行预算,并根据地方政府收入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进 而确定对义务教育的最终投入。这样可以保证地方政府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并提高基础教育经费 的使用率;中央政府则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地区间义务教育投入的差距。例如,德国为作为联邦制 国家,其大部分义务教育费用都由州负责,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发放,联邦政府支付较少部分的费用。 2.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义务教育经费运行过程的规范,包括经费的拨付、使 用、监管等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注重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率与效益。 首先。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经费拨付的实效。在经费投入上,各国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 转移支付制度。采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与中央、省级政府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义 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各国均减少了拨款的中间环节,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学生身上。例如, 本世纪以来.英国先后对国家教育拨款办法进行了两次改革,由英国教育和技能部将教育经费直接划拨 到地方。不再通过地方财政管理系统,并且规定所拨经费必须全部用于学校预算支出。法国中央政府为 每一位公立学校的教职工在银行开户,教师的工资和津贴由政府直接发放到教师的账户,不经过学校。 其次,各发达国家均设有完善的财政预算、决算制度,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每年,各国 政府和学校均会制定当年的教育经费预算,经过批准之后,各级政府和学校则依据预算进行义务教育经 费的划拨、分配、使用和结算,以确保合理的支出和使用。例如,法国国民教育部将教师工资支出列入中 央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由两院议会批准后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则通过地方财政预算对义务教育校舍建设 和行政经费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学校的教育经费预算由学校顾问委员会通过才能批准使用。日本的义 务教育经费也严格遵循筹措——预算——审议——执行——决算的过程进行分配和使用。 此外.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运行规范,防止经费使用中的截留、挪用、浪费等行为,各国均采用了 16 刘水云: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多种渠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首先,建立了公开透明的经费管理制度。通过网络等媒介来公布 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接受来自政府系统内外的监督。其次,加强内部监督,包括财政 部门对教育部门的监督,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立法机构与教育部门的监督等等。此外,执行了有 力的外部监督。美英日等国家都建立了独立于政府的教育中介组织或民间机构.对政府和学校教育经费 的拨付、使用及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由于这些机构的中立性,可以有效地保证监督的公正性。 (二)非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以高等教育为例 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学生 数量激增,规模的扩展使得更多的资源流向高等教育,相伴而来的问题则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对高 等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各国政府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能力的减弱,导致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突 出表现便是生师比上升,生均教育经费的减少,这也是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投 入的上涨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引发了外部社会对高校的效率和责任的关注(accountability),越来越多的政 府官员、社会人士和专家开始关心大学“用纳税人的钱做了什么”。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发生了重要转变,其一是基于成本分担理论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出现.强调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的多 元化。其二是,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变革,在重视责任和效率的目标引领下,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多地考虑 高等学校的产出或绩效。[93 ̄as.-92) 1.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来源可粗线条地划分为政府拨款、学生学杂费和 其他社会投人三类。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在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学校享有充分自主权、实行地方分权制的背景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它的投资 一直都是以多元化为特色的。在欧洲,尽管大学经费传统上主要由政府负担,来源单一。但是近年来各国 都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投人机制改革。例如,在英国,自1998年开始收取学费,结束了免费高等教育的历 史。“1997—1998学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分配的高等教育经常性经费总额是34105亿英镑。学费收 人则相当于经常性经费拨款的近一半”。No](47-5”在实行高等教育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尽管政府依然是高等 教育的最大投入者,但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私人投入高等教育开始增加,主要来源包括学生的学费、 企业的资助、科研合同的收人以及继续教育的收人。基于18世纪颁布的普鲁士国家基本法。德国高等教 育的举办和监督权完全归属于国家,这奠定了德国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的基础。然而.自20世纪9O年代 以来,德国也开始反思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的效益问题,对高等教育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开拓筹资渠道,如允许私人投资者兴建高校建筑,以及收取少量学 费。二战以后,日本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日本国立大学财政收入构成情况看,20世纪60年 代国家教育财政拨款高达80%,充分体现了谁办校谁付钱的原则。然而国家投入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逐步减少,到2O世界90年代下滑到50%左右,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的水平。而学校通过收取学 费等途径自筹的资金比例则迅速提高,由20世纪60年代的20%上升到近年来的50%,几乎跟政府财政 拨款旗鼓相当。 2.重视拨款产生的绩效。传统的拨款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注册学生人数,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这在高 等教育的精英阶段以及经费来源单一的时期可以算是一种适宜的拨款方式。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进程,传统的拨款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拨款的效率并对高校 进行问责。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进行了改革,把产出或绩效拨 款机制引入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中。绩效拨款成为许多国家逐渐重视并着力付诸实践的拨款方式。法 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探讨如何在国家与大学之问建立新型关系的问题。1984年通过的《高等 教育法》规定,大学可以根据教学与科研发展目标,通过协商与国家签订多年合同。大学与国家签订4年 合同的新型拨款模式开始普遍实行,改变了过去的研究经费每年一次拨发的形式。自此,通过“合同拨 17 ‘I.露高等放育-2015年第3期 款”已经成为法国的国家向大学拨款的一种新形式。2001年,合同拨款的总量超过了5亿欧元,占大学研 究经费的80%以上。自2004年开始,日本的国际大学也进行了改革,转变为由“国立大学法人”经营管理 的大学。法人化使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隶属关系变为契约关系。高校与政府签定 5—7年的契约,按照合同接受国家财政拨款,但同时必须接受来自国家的监督和监督。根据检查结果.如 果办学情况不理想,国家可以随时减少和停止对高校的财政拨款。英国也对其大学拨款机制进行了改 革,根据科研评估的结果(共分为七个等级),来对高校的科研质量进行定级,并将质量定级转化为拨款 的权重,等级越高权重也越高,科研评估不合格的科研单位将得不到公共拨款。 同时,各国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激励大学和研究人员通过竞争方式获得教育经费,以推动大学向世 界先进水平冲击。比如,日本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改革即遵循了“减少一般性开支,加大重点投入” 的方针。2001—2005年期间,竞争性研究经费增加了一倍,从之前占政府科研经费预算的8.9%增加到 20%左右。2003年。日本政府还启动了“支持有特色的大学的教学改革工程“.年度预算拨款137亿日元 进行重点支持。德国也提出了“精英大学”计划,联邦政府每年对该计划提供2.5亿欧元的拨款,同时呼吁 各州政府也要资助“精英研究机构”和“博士生院”的建设。 三、对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一)提高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厘清各级财政对义务教育承担的责任 借鉴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变迁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文 化传统,对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 的财政税收体制,应将义务教育经费投人的主体上移,以中央和省级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建立其经费投 入以上级政府为主.管理以下级政府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 的责任,在确保现有的“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明确规范各级政府财政 预算链条下的经费保证问题。省级政府负责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教师工资;中央政府则应该扮演平 衡省际财政能力的角色,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扶助贫困地区.帮助解决当地的校舍建设和改造以及教师 T资不足的问题;县市级政府则负责校舍和设备等基础设施维修的责任,不负责大宗资金的投入和管 理。另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落实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基础上,逐步提高 义务教育投入占政府财政预算的比重,消除城乡差距。 (二)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机制.提高投入效率效益 首先,在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方面。我国应尽快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充县市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地 区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贫困学生、特殊儿童以及流动人口等处境不利群体学生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地 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远来看,我国应建立起以学生为直 接拨款对象的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制度,减少经费运行的中间环节,提高教育资源拨付和使用的效率。同 时,建立健全“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校”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制度同时,规范预算的制定、审批、临督 lT作,保证各级政府和学校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切实做到支出有凭证,核算有根据。另外,进一步我 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的运行规范。构建起有力的义务教育经费 投入与使用的外部监督体系,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各项信息,接受社 会各界的广泛监督。鼓励并扶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及其对教育财政体系的监督。 (三)要进一步明确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学生的学费是其主要来源,然而这两者都很难再 18 刘水云: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有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政府对 高等教育的拨款长期以来,一直占教育拨款综述的25%左右,所以,再通过挤压义务教育的投入来提高 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不合适的。尽管随着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真正迈进4%,政府对高等 教育的投入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但是高等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学费已经 很高,远远超过世界公认的教育成本的1/4的比例,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基于此,今后高等 教育经费筹措的重点应该是除学费外的其他社会投入,包括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和咨询活动获得的社会 服务收入,以及通过积极的融资活动而获得的捐资收入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向应该与高 校自身的层次和类型相联系。以2003年为例,我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勤工助学、社会服务等收入占所 有收入的4.9%,该比例在中央部属高校中为9.61%,在地方普通高校中为1.84%.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 间。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应侧重于科研收入,地方高校则需致力予其他社会服务活动收入。2003年,我 国中央部属高校的捐集资收入占总收入的2.26%,而美国研究型大学捐赠收人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 l6.25%。虽然两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但比起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的捐资收入确实还有较大的增长空 间。近年来,伴随着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增长,社会捐赠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这方面的风气还需要有 意识的唤醒、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捐资助学。 (四)要重视高等教育拨款的绩效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绩效指标在西方高等教育拨款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 到绩效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其拨款机制中逐渐引入绩效指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 分别经历了“基数加发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直至目前的“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阶段。 我国高等学校的拨款模式改革.可在项目支出中派生出一块绩效支出,即改革的方向是“基本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项目支出预算支持学校提高性项目的 开展,绩效支出预算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项目支出和绩效支出可面向全体高校。具体的拨款模式设计 是将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分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两大部分。教学拨款以公平为主,主要按照生均成 本和学生数进行拨付,以保证基本经常费对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起点公平,而后辅之以评估为基础的 质量与特色拨款,以利于产生更大的效益;科研平台建设拨款以促进科研效率、特色建设为主,按学科通 过竞争性评估拨付,并辅之以体现国家利益导向的特色及创新拨款。该拨款为持续性常规拨款,将来可 以替代或整合已有的985工程、2l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Ill1(51 参考文献: [1]王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决定因素[J].教育与经济,1999,(2). [2]杜育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J].教育与经济,1998,(1). [3]赵君.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00,(4). [4]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 [5]高丽.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标准[J].决策参考,2008,(23). [6]杜育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J].教育与经济,】998,(1). [7]黄崴,苏娜.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经费投人体制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英、法、日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9, (10). [8]马陆亭.国家投入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我国改革的重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9]孙志军,金平.国际比较及启示: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1O]宋秋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教育与经济[J].2003,(3). [11]马陆亭.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改革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19 ‘I.东高等教育・2015年第3期 Study of the Mod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iu Shuiyun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operties of educational productsIt is f0und that compulso. .ry education and non—compulsory education have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thus their relsouIcles a110cation modes should not be the same.Then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s at the stage of compulsor、r educa— tlon and non—compulsory education,especially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A.,UK, Germany,France and Japanare analyzed. Expefience in rlesouI℃es allocati0n is ,summarized. By taking reference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ountiresbeneficial suggestions aI.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od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educational products;compuls0ry education:nonpulsory education —c0m. 责任编辑:王治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