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厚松散层浅埋煤层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2022-06-29 来源:星星旅游
2011年2月矿业安全与环保第38卷第1期厚松散层浅埋煤层矿压规律实测分析张杰1,刘增平2,赵兵朝1,余学义1,张俭让1(1.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陕北矿业公司韩家湾煤矿,陕西榆林719315)摘要:对神府韩家湾煤矿2303综采工作面进行了矿压观测,实测了支架活柱下缩量、工作面顶板移近量、顶板来压强度以及巷道变形破坏参数,总结了厚松散层覆盖层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观测结果表明,老顶来压强度不高,支架能平衡顶板压力,满足工作面正常开采时对支护阻力的要求。针对目前顶板的支护状况和顶板灾变危险,提出了提高支架初撑力等改善措施,研究成果对指导厚松散层覆盖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安全开采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厚松散层;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中图分类号:TD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4495(2011)0l一0013—04厚度变化规律明显,总体上属大部分可采煤层,矿区内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埋藏深度一般为80—90由于观测区松散层覆盖较厚,煤层埋深一般在130ITI,神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实践表明,在浅埋深、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开采,保证安全、高产、高效的采煤方法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法,而且支架必须有较高的工作阻力,才能有效控制厚松散层作用下基岩沿煤壁切落…。但这必须是建立在综合机械化设备选择合理并保证良好的运行状况基础上的,否则既不能实现高产高效,更不能保证生产安全,特别是液压支架的良好运行¨o。韩家湾煤矿属于典型的浅埋煤层,该矿煤层赋存条件、采高、井型以及投资等方面与邻近神东公司的煤矿有较大差异,如果不加研究而盲目地套用神东公司一些矿井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规律,可能存在严重的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J。因此,只有对该矿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规律及其与采场矿山压力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制订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的综采工作面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1m左右。顶板为以石英、长石为主的细粒砂岩,岩层水平及波状层理发育,其厚度约6~7m;直接顶上部为厚约14m的中粒砂岩。2q煤的底板为灰色的砂质泥岩,水平及波状层含植物碎片化石。工作面支架长度206.5m,端头选用3架ZYT8800/23/47型端头支架,采用111架ZY8800/23/47型支架支护工作面顶板。支架额定工作阻力8800kN;额定初撑力6413kN。工作面回风巷和进风巷断面均为矩形,支护形式为锚杆支护MJ,设计断面积为17.5m2,宽度5In,高度3.5nl。2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2.1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矿压显现2008年11月25日,矿压观测仪器在综采工作面安装调试完毕正式开始连续观测记录,开始观测时,2303工作面距原切眼煤壁达13m,至2008年12月23日观测结束,历时近1个多月,直到工作面推进到150in。在观测期间,除了偶尔出现监测线路故障外,其他时间基本实现了支架阻力每5min工作面概况及观测设计韩家湾煤矿2303工作面位于三盘区,盘区长2.78km,宽1.1km,面积3.29km2。盘区内2。2煤层平均厚度4.5m,煤质较硬,顶底板较稳定,煤层1个数据的连续监测。工作面自回采以来,开始仅有部分顶煤和直接顶垮落。矿压观测数据显示,后来工收稿日期:2010—01—16;2010—10—18修订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4023);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9JK599);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200801)作者简介:张杰(1978一),男,四川达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浅埋煤层研究和教学工作。作面采空区内15。q3。液压支架内的直接顶开始垮落,截至11月29日,采空区垮落长度占工作面倾斜长的2/3以上,垮落形状大体呈圆弧型。垮落厚度中间厚,机头机尾较薄,垮落岩层已基本充填满采空区垮落空间,确定为直接顶初次垮落阶段。直接顶・13・万方数据2011年2月矿业安全与环保第38卷第1期初次垮落步距为20.3m。巷道监测表明,12月2日锚杆托锚力最大达到152kN,此时工作面的推进距离为34m左右,工作面支架压力在这一时期也已经有明显变化;12月3日距离工作面6m的离层数据显示达到最大23.4mm,这些都说明工作面来压前已经有一定的征兆;12月4日工作面推进到38m,工作面支架阻力普遍增加(初次来压),综合考虑支架压力和巷道观测的结果,确定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8Ill。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不大,顶板运动不剧烈,对工作面生产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采空区垮落的直接顶充填效果较好,工作面的支架受力不大。2.2工作面支架阻力对工作面每推进循环的数据进行处理,可得到各观测支架的工作阻力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绘制的老顶周期来压判据如图1所示MJ。根据观测结果并结合周期来压判据可知,在整个观测期间,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20.3m,老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8nl左右,初次来压后共出现9次周期来压现象,其周期来压步距最大11m,最小8m。图1老顶周期来压判据2.3支架运行特性在老顶初次来压之前,各测点大部分支架都在额定初撑力(25MPa)之下工作,老顶初次破断之前顶板运动不明显,顶板运动对支架阻力的影响较小。在初次来压之后,一般在周期来压期间支架阻力变化明显。观测表明21’、39。、45。、57。支架左右柱存在较大偏载现象,这说明工作面支架受力左右不均匀,个别支架承载存在严重偏载现象。2303工作面老顶来压强度不高,支架能平衡顶板压力,并且有明显的周期来压,顶板控制难度中等∞J。观测期间对工作面100架次支架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见图2_3。由图2可知,初撑力主要集中在10~15MPa,初撑力小于20MPa(额定初撑力的80%)的占整个统计架次的75%;达到额定初撑力的只占13.2%,平均初撑力仅为14.3MPa,为额定初撑力的57.2%。根据神东公司综采工作面实测,进口支架实际平均初撑力与额定初撑力比达96%以上,国产支架实际平均初撑力与额定・14・万方数据初撑力比达79%。2303工作面初撑力比进口支架低近38.8个百分点,比国产支架低21.8个百分点。40透3305嚼-25壕20糖15奄粤0支架初撑力/lVIPa图2工作面初撑力分布直方图25_+”w蓬20_替15羹10奄5”。l0翮吐b一L}1日:a,0-5p10l舻1515-'202(卜252弘3030q535"-4040"45支架工作阻力,/lVlPa图3工作面工作阻力分布直方图由图3可知,支架平均工作阻力普遍较低,平均阻力仅为22.97MPa,均低于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大于25MPa的架次占测试架次的37%,达到额定工作阻力43MPa的只占2.5%;支架工作阻力具有一定富裕。2.4工作面“三量”观测当工作面推进到38m时,于12月4日老顶发生初次来压,顶底板移近速度秽。瞬时出现峰值,达到2.6mm/h,是平时的3.5倍,活柱下缩量最大为4.2mm,是平时的1.4倍,这是老顶断裂下沉失稳所造成的工作面初次来压,持续时间约ld。当工作面又向前推进9nl,即工作面推进到距开切眼47m时,工作面测站顶底板移近速度也达到峰值,为2.8mm/h,是平时的2.6倍;活柱下缩量也出现峰值,为6.3mm,是平时的1.7倍。此状态持续约1d,这是工作面第1次周期来压。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底板移近量、活柱下缩量与推进距离的关系见图4。童摹制埝堪32537496l738597109121工作面推进距离/m图4顶板运动与推进距离的关系在第1次周期来压结束后,工作面向前推进了10m,即工作面距开切眼57rll时,顶底板移近速度秽。和活柱下缩量|s。又出现峰值,顶底板移近速度为2011年2月矿业安全与环保第38卷第1期平时的3.2倍,活柱下缩量为平时的1.3倍。这是工作面第2次周期来压,持续时间约3d。在这之后,工作面每推进到一定距离,顶底板移近速度秽。和活柱下缩量S。又出现一次峰值,即发生相应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各测点顶板下沉量及顶底板移近速度特征见表3。表3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从表3可以看出,顶底板移近量和移近速度的总的变化趋势为:随着远离煤壁,顶底板移近量呈线性增长,并且各测点顶板平均累计下沉量的离散系数较大,最大达96%。说明该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不均匀,这也是造成支架承载不均的原因之一。定具有重要价值。整个观测期间,锚杆托锚力绝大部分在12kN以下,主要集中在3kN附近,并且锚杆的托锚力波动不大,其中监测到的最大值是在工作面来压时,为152kN。巷道矿压观测结果显示,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岩层重量将向采空区周围新的支承点转移,从而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承压力带,使得前方支承压力远离工作面煤壁,综合锚杆和超前支护压力的分析,支承压力峰值在煤壁前方3~8m。由此可见,该工作面超前支护压力影响范围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煤层硬度较大,覆岩层整体性较好。支承压力值不大,故该矿现有的超前支护距离为20n,l是可行的,巷道矿压显现比较缓和,现有巷道维护较好一j。超前支护压力分布如图6所示。213巷道观测分析3.1巷道围岩变形回风巷内无论是顶底板移近量还是两帮移近量,其大小并不与测站观测的距离长短成正比,在测站I的观测范围内发生了较剧烈的顶板运动,而此时测站3因距离工作面煤壁较远而几乎未受影响,所以观测距离段最小的测站1的巷道围岩移近量明显大于测站2和测站3。运输巷3个测站的顶底板移近速度和两帮移近速度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表明,无论测站距离工作面煤壁远与近,运输巷表面围岩位移速度变化较小,大多维持在3.0mm/h以内。巷道在距工作面前方40m开始收敛,5~15m及小于5m的2个阶段顶底板移近速度较快,在其他范围内巷道高度变化则较为平缓,巷道累计移近量小,见图5。霎i|冬9,V.\/厂\一一≈Ⅷo—一l=,^口一^/—C●‘。ko—6磊:,卢J一卢t(F一一\...:—'~7。一。。、】3151719o。一135911测站距煤壁的距离/m图6超前支护压力分布B:■一“““矽”雄鹰一”市”“4厘——M%54顶板分类2303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三。:平均为A^293337也K∑>~。。。..20.3913藿/《耐对癸1.……........一__-___。-一-_-:^:‘胃》i单{蕾:.172l25m,属于Ⅲ类稳定顶板(L。:>18m)。主要分类指标还包括强度指标D,按照组成直接顶岩层中最大的单向抗压强度计算,且岩层节理裂隙间距和分层厚度均较小,所得强度指标D值小于30,属于I类不稳定顶板(D<30)。综合考虑直接顶的多岩层组成,确定2303工作面直接顶属Ⅱ类中等稳定顶板,具有周期性破碎性质MJ。老顶初次来压步距C叻=38m,介于25—45In;距工作面煤壁距离/m图5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速度与距工作面煤壁距离的关系3.2超前支护压力锚杆对围岩的总体作用规律为长时间在初锚力位置附近徘徊,临近工作面煤壁时托锚力急速上升达到峰值,均存在典型的上升拐点,在距离工作面煤壁平均13nl以远,该数据对巷道超前支护参数的确老顶周期来压步距C到均介于8~15m;直接顶厚度与采高的关系,即指标Ⅳ:_D'/,Z:了10:2.5,介于0.3.f/,‘t・15・万方数据2011年2月矿业安全与环保第38卷第1期(3—5);老顶为中、细砂岩互层及其上覆的其他岩层组成的砂岩岩组。综上确定2303工作面老顶属于Ⅱ级,即周期来压明显,需要进行来压及顶底板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以防止动压冲击和切顶事故的发生。容易。2303工作面直接顶属Ⅱ类中等稳定顶板,具有周期性破碎性质。老顶属于Ⅱ级,即周期来压明显,需要进行周期来压及顶底板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以防止动压冲击和切顶事故。参考文献:[1]侯忠杰.地表厚松散层浅埋煤层组合关键层的稳定性分析[J].煤炭学报,2000,25(2):127—131.[2]张杰.南梁厚土层浅埋单体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实测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2(4):6—10.[3]张俭让,余学义,任彦荣.韩家湾煤矿矿山压力显现规律与工作面安全开采[J].中国煤炭,2009,35(9):53—55.[4]张杰,侯忠杰.榆树湾浅埋煤层保水开采三带发展规律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1(4):10—13.[5]张杰,侯忠杰.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发展规律物理模拟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21(4):32—34.[6]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修订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7]张杰.厚土层覆盖浅埋煤层支架适应性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428—432.[8]黄庆享,刘文岗,张沛.动载荷智能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开发及其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24(4):402—405.5结论1)支架的实际工作阻力普遍较低,工作面来压强度不高,且左右柱存在较大偏载现象,顶板下沉量不均匀。支架工作阻力仍有较大潜力,造成了支架能力的浪费,并为顶板控制留下了隐患,应当加强支护阻力的管理,增加支架的实际支撑能力。2)回采巷道在工作面前方40113开始收敛,5—15m及小于5m的2个阶段顶底板移近速度较快,在其他范围内巷道高度变化则较为平缓,巷道累计移近量小,工作面采动对巷道的扰动较小。综合锚杆和超前支护压力的分析,支承压力峰值在煤壁前方3—8m,现有的超前支护距离为20m可行,巷道矿压显现比较缓和,现有巷道维护较好。3,)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8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9.11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不大,周期来压步距也较小,老顶来压阶段的工作面顶板控制比较(责任编辑:李琴)(上接第12页)形成机理,由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结果展示了巷道煤帮层裂板结构的存在性;2)用弹性稳定性理论,建立了巷帮层裂板结构的静力稳定性方程,分析给出了层裂板结构的静力失稳模态和失稳临界载荷;应用弹性体系的动力稳定性理论,建立了层裂板结构在扰动载荷作用下的马奇耶一希拉方程,得到了层裂板结构的动力不稳定区域及分布特征,给出了引起层裂板结构动力失稳的主要因素;3)针对实际情况,补充说明了上述理论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条件和范围,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jDyskinAV,GermanovichLN.Modelofcracksgrowingnearfreereekbttrstcausedbysurface[J].In:Younged.RockburstsandSeismicityinMinesNewYork:1993:169—174.[5]KemenyJM.Amodelfornon—linearrocktodeformationundercompressionduesub—criticalcrackgrowth[J].Int.J.RockMech.Min.Sci&Geomech.Abstr.,1991。28(6):459—467.[6]冯涛,潘长良.洞室岩爆机理的层裂屈曲模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10(2):287—290.[7]张春晓,缪协兴,杨挺青.冲击矿压的层裂板模型及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507—511.[8]卢爱红.应力波诱发冲击矿压的动力学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5.[9]秦昊.巷道围岩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D].徐参考文献:[1]邹成杰.地下工程中岩爆灾害发生规律与岩爆预测问题的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3(4):镐一53.[2]张津生,陆家佑,贾愚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研究[J].水利发电,1992(3):34-37.[3]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6.州:中国矿业大学,2008.[10]s.P.TIMOSHENKO,J.M.GERE.弹性稳定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1]符・华・鲍洛金[苏].弹性体系的动力稳定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责任编辑:吕晋英)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