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出现”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上一版本的新教材最后通过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说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这本新教材将这部分删掉,但既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而且也方便之后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前后对照,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通过横向对照,阐明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时又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材特点】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要有目的、有意义。比如:
1、通过已有知识直接导入。可用表格将从秦到元的制度演变作一归纳总结: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实质
秦
汉
隋唐
宋
元
备注
君 权
与
相 权斗 争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中朝与外朝
(决策、执行)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君主专制
中 央与地 方斗争
郡县制
郡国制
削王国势力
文臣为官(知州),
通判,
转运使
行中书省,
路、府、州、
县,宣慰司
中央集权
进程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通过表格分析,归纳总结从秦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探究其发展趋势,在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且在新课结束时将其补充完整,可做到前后呼应。
2、利用不同材料设问,增强学习兴趣。如: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或者利用黄宗羲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设问:为什么黄宗羲说明朝没有开明的统治,从朱元璋废宰相开始呢?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新课]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参考表格: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任 免
侍从咨询为主
中央一级决策者
职 责
皇帝个人信任
宰相制度赋予
权力来源
内阁首辅
宰相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六部 、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提供材料:
①“……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汝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苏州“常、昭二县绸布各铺张恒运、孙恒茂等呈称:窃绸布店铺,凡遇万寿圣诞、上宪按临,经胥乘机滋扰,任意借用。不能如数,则受□灾之累。付后求领,又多守候。用过绸布,日晒雨淋,几同旧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损,铺民焉敢造追求价。” ——《禁革绸布店铺当官碑》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④经济发展)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消极——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3、还有什么——连接整个单元知识,对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