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师:同学们读一读作者笔下的那个冬天,并从这个段落中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词。
(生自由读,找自己喜欢的一个词)
师:谁想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生:喧哗。
生:宁静淡远。
师:(课件出示——宁静淡远)还有喜欢这个词语的同学吗?
生:有。
师:喜欢这个词语的同学一起读读这个词。
(学生朗读)
师:谁还想再读读这个词。
生:宁静淡远(生读得较急促)
师:能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生:表示周围很宁静。
师:那能否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个词。
生:宁静淡远(读得很舒缓,有点儿味道。)
师:伴着舒缓的音乐,(课件出示画面:清晨,一缕缕柔和的阳光透过晨露洒在草地上,空旷的草地上只有一棵大树正沐浴在阳光中)同学们,请你用心地静静地凝视着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原来冬天的阳光这么美呀,看到它,我满脑子的烦恼全没了。
生:很安谧,感觉身心放松,我喜欢这种宁静淡远。
生:我感觉那种光无限柔和,一点儿也强烈,反而使周围的一切显得更安宁了。
生:看了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现在请同学们带上这种感受,再一次读读“宁静淡远”这个词。
(生读得十分陶醉)
师:你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也喜欢上了冬天的阳光,喜欢上了那一份宁静淡远。所以这一段应读得——
生:舒缓一些。
生:缓慢一些。
师:对了,我们将这份宁静淡远送入原文读一读!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学生展示读,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都被感染了,目光都投在了他身上)
师:(师走近学生,贴近耳旁)你看看周围,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同学们。
师:再看看。
生:同学们正看着我。
师:那目光是对你的赞赏呀!你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遍,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你朗读的声音,欣赏你朗读时的表情,分享你朗读所带来的快乐,这么美的语言,应给他配上美妙的音乐。(生更加投入的再一次配乐朗读)
师:还有谁也能像他那样,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喜欢之情来?
(学生展示读)
师:同学们想读吗?
生:想。
师:一起来读一读吧,读出水平来,读出韵味来。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张晓风,你也喜欢上了这一份美。
(全班再次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评析]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感悟。”(杜威语)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
本案例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锁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领悟作者的喜欢之情。通过读词、赏画、读文,层层深入,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和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获得美的享受。
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懂得,触摸母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读。要注意,朗读不能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真正地读到灵魂里,我就抓住该段中的“宁静淡远”一词,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朗读,深入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读词
冬天的阳光所带来的那一份宁静淡远,使作者喜欢上冬天。在学生整体感知“冬天”这个段落后,教师引领学生将阅读期待聚焦在“宁静淡远”一词上,使对“宁静淡远”的探究占据了思维的制高点,再引领学生展开充满情趣的文本解读。
2、赏画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柔美的音乐中,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之情,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可触可摸。这样学生才会很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观现在有些朗读,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被触动,而老师又一再要求有感情地读,学生于是就学会了没有感情的“感情朗读”。
3、品读
在以上的两个环节中,学生对“宁静淡远”这个词已有所领悟,教师再适时地把学生引入文本,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这时已通过对美的形象的享受,领悟了课文所包含的韵味,再次朗读课文使他们更是入情入境,真正享受到散文诗一般清新的语言,领悟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到位了,情感到位了,我们还用得着担心他们读不出感情吗?
就这样,我一步步地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让朗读荡漾心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