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
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