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原型背景,比如纯牛奶饮料中各种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建筑工地上砂子、水泥的混合等,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一、重组教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李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经常要把一个量按照一事实上的比例来分配,从而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例2农场种大豆和玉米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我重组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引入,把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向课堂,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摘录片段如下:
师:九月份,宋雪和付歆路同时获得了二等奖,老师打算利用卖废品的钱买12本课外读物,奖励给两位同学,你认为怎么分配?
生1:平均分 生2:每人6本 生3:两人分得的一般多
师:老师预测十月份班里肯定有获一等奖的同学,假如十月份教师准备了15本课外读物,咱们班的小张和小王却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还能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1:不能
生2:因为他们获奖等级不一样。
生3:因为他们得到荣誉一不一样。
师:你认为怎么样分配合适?
(同桌同学商量后,跃跃欲试)
生1:得一等奖的小张多分一些,小王少分一些。
生2:要我分,小张分8本,小王分7本。
生3:按4:3的比分给小张和小王。
……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体现了一种追求公平的处事方式,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按比例分配存的价值。
二、平等交流,课堂因为生成而精彩
在自主探究部分,出示例题,老师订自把15本课外书奖励给在网站建设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小张和小王,两人所得本数比是3:2。两个各得多少本?学生读题意后,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孩子们充分交流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学生思维如潮水般涌动,争先恐后交流着自己的做法:
(1)15本书记小组占3份,小王占2份,一共是5份,小张应得到总数的3/5,要求小张得多少本,就是求15本的3/5是多少,15X3/4……
(2)把这15本书平均分成5份,15÷5=3本,1 份是3本,小张得3份,3 X3=9本,小王得2本,3 X2=6本
(3)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3:2,就是小张所得本数比是小王的3/2,把小王本数看作单位“1”,小张是3/2,15÷(1+3/2)=6本是小王得到的。
(4)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2:3,就是小王是小张的2/3,把小张本数看作单位“1”,15÷(1+2/3)得出小张的。
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闪烁着独特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课堂由于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而越发充满灵动,而且凸显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