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端午的有关习俗)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思考:(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感情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
蛋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
引袁枚文作证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 平淡有味 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 脱口而出 直率朴素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 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 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分享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由对民俗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
五、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
我县春节期间各地舞龙灯、跳五猖的一些图片;郎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乡《云舞》在市里参加演出的图片。学生谈一谈我们家乡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了那些工作?还有那些民间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
(屏幕展示)
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板书:
端午的风俗 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 运用语言
三、点评
本文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在设计中,以语言为立足点,反复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知达到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如今的中学生对于众多的民俗是相当的陌生,这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增加了解;还指导学生搜集、调查、整理各方面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课文所写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民俗又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能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珍惜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崇洋的目的,从而达到道德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