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全国协作区中小学新课标再学习暨课堂展示会”,天津红桥区教研室特级教师张树林老师的一节课,让与会的老师们很受感动。
张老师身体较胖,带眼镜,60多岁,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步履蹒跚。在上课之前,张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不断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与文本对话,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这节课,老师们看一下,怎么来训练孩子们的字词语句,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
部分课堂实录:
师:起立,向老师们问好。
生:老师们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走月亮》(板书课题)
三个字,什么意思?谁能勇敢地说一说?
生:在月亮下走着
师:很好!谁能说得更全面一些?
生:我在月亮下走着。
生:我和阿妈在月亮下走着。
生:我和阿妈在皎洁的月亮下走着。
……
教师引导:怎样走?
生:……在月光下漫步。
师:太好了!为他鼓掌!
作者有什么心情?
生:愉快、高兴、快乐……(学生说了很多)
师:作者为什么愉快?
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引导:作者在哪儿走?
生:故乡
师:为故乡的爱,为故乡儿自豪!
你能读出为为故乡的自豪和爱吗?读出声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走月亮。
生读:“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师:这不是月亮升起来,而是太阳升起来了。
生:反复地读,直到读出意境来。
师: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呢?改成从天边升起来好吗?
生:学生们回答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直到有学生说出月光与湖的相互映衬。
师:月光撒在湖上,波光银银,像撒上了一把碎银子。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还在随波荡漾,美吗?
师:月亮升起来什么样啊?读出来。(又让学生们反复地读)
生:
师:此句子有特点,你发现了吗?齐读,注意体会。
生:读
师:什么特点?
生:比较容易答出来,月亮照亮了三个景点,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怎么用声音区分呢?(教师提醒:什么地方清晰?)
生:学上们心领神会,读的声音由小到大,读得很好!
……
找三位学生读全文。
张老师读一遍全文,下课.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自始自终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各种形式的读贯穿始终,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好,是不是因为声音高?”生答:“不是”。“读书读得好不好,要看她是否读出了文中描绘的情景。夜晚应该是安静的,读的时候既要读出景美,又要读出月夜的静谧,声音要低缓、抒情。”
评论
听一节好课,就是一种享受。
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事。
好课来自积淀! 咀兰吹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